說說趙雲

說說趙雲

先整點乾貨

南宋朱熹撰《資治通鑒綱目》:三月,魏王操出斜谷,劉備將趙雲擊其軍,敗之;

胡一桂撰《十七史纂古今通要》:趙雲大敗操兵,操引還長安,帝遂有漢中,自稱漢中王;

趙居信撰《蜀漢本末》:三月,操出斜谷。將軍趙雲擊其軍,敗之。夏五月,操引還,昭烈遂取漢中;

章如愚撰《群書考索》:趙雲將數千騎大破魏兵,備遂有漢中。

《續後漢書》:三月。曹操自長安入斜谷。昭烈曰。操雖來。無能為也。我必有漢中矣。及操至。昭烈堅壁以老其師。操軍士降者日益多。乃遣將軍趙雲擊之。操軍大敗

《三國志·趙雲傳》:曹公爭漢中地,運米北山下,數千萬囊。黃忠以為可取,雲兵隨忠取米。

《三國志·趙雲傳》:忠過期不還,雲將數十騎輕行出圍,迎視忠等。值曹公揚兵大出,云為公前鋒所擊,方戰,其大眾至,勢逼,遂前突其陳,且斗且卻。公軍敗,已複合,雲陷敵,還趣圍。將張著被創,雲復馳馬還營迎著。公軍追至圍。

《三國志·趙雲傳》:此時沔陽長張翼在雲圍內,翼欲閉門拒守,而雲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公軍疑雲有伏兵,引去。雲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後射公軍,公軍驚駭,自相蹂踐,墮漢水中死者甚多。

——!

今天談談趙雲,在作者心裡,整個三國時期,無論是演義還是正史裡面,最欣賞的兩個武將就是趙雲和張遼。

首先,在我個人看來,趙雲在今天絕對是一個被嚴重了的武將,這裡的低估不是指武力值上面的低估,而是整體素質上。

今天各大營銷號上有一種論調,趙雲到死不過是一個雜號將軍,在劉備這裡根本就沒得到過什麼重用,頂天了不過就是一個保鏢,也不被劉備所重視。

先說說趙雲在劉備這裡沒有擔任過什麼要職這一點,按照《三國志》記載,章武三年,劉禪繼位的時候,趙雲「為中護軍,征南將軍,遷鎮東將軍,封永昌亭侯。」

這裡的記載有點模糊,不知道趙雲是在劉備時期封的征南將軍和中護軍,然後再遷的鎮東將軍和封侯,還是在劉禪上位之後封的,姑且算是趙雲在劉備時期官職並不高吧。

但這並不代表趙雲不被劉備重視。

首先,赤壁之戰剛結束的時候,劉備攏共就三四個郡的地盤,然後趙雲在這種時候出任了一郡太守,這能說劉備不重視他嗎。

雖說這個時期趙雲的軍職不高,可一郡太守的地位別說是現在,就算是在蜀漢的後期,那也不低了。

然後劉備的入川之戰,趙雲入川之後與張飛兵分兩路,獨自率領一軍,由外水深入,攻取江陽,犍為等郡,最後成功在成都南面包圍劉璋。

在入川之戰這種關乎了劉備命脈的大戰略上,能夠讓趙雲獨領一軍,這還不足以說明對趙雲的信任嗎?在這個時期能夠獨自領軍的就只有關張趙三人。

此外關於趙雲在長坂坡七進七出的事情,現在一致公認是套用了文鴦的戰績,但類似的戰績趙雲自己也有,後面我會說的。

而且三國演義里趙雲只救回了阿斗,但真實情況是,不只是阿斗,就連阿斗他媽等劉備的一家老小,趙雲全在亂軍裡面給救回來了。

劉備平定益州之後,有人主張將成都城中房屋及城外園地分賜諸將。

趙雲上書《駁成都屋舍園田分賜諸將議》,

大體內容是:「霍去病曾說過匈奴未滅,無用家為,現在國賊不只像匈奴只有一個,所以還不到可以安定下來的時候,須等到天下平定之後,再使眾人返回家鄉去耕耘田地,這才是最好的決定。

益州的百姓,剛剛遭遇戰禍,現在應該將田宅房產歸還給百姓,先讓他們安居樂業,然後可以使他們服兵役、納戶稅,這樣也能得到益州的民心。」

關羽死後,劉備稱帝,欲進攻東吳,趙雲又上書:「國賊是曹操,並不是孫權,滅了曹魏之後,東吳孫權自然會臣服。

雖然曹操已經去世,但其子曹丕篡奪皇位,引起公憤,應該利用此民憤,先攻佔關中,佔據黃河、渭水上游以討伐逆賊,那麼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

不該放置曹魏,反而先打東吳。而且與東吳的戰爭一旦開始,就不易停止了,伐吳並非上策。」但憤怒的劉備不聽諫言,執意東征,留趙雲都督江州。

後面大耳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一把火把陸遜送進了武廟,並敗光了蜀漢的開國家底。

我個人認為,這裡在劉備稱帝的時候趙雲是應該有機會獲得封賞的,但由於他不贊同劉備伐吳,所以沒被封賞。

由此,趙雲,就我個人感覺,有足夠的潛力成為出將入相式的人物。

當然,關於趙雲諫言和都督江州,還有一點爭議,但我始終認為聞喜裴氏出身的裴松之的記載,怎麼也比後世的討論和現在網上的營銷號值得相信。

再說說趙雲最亮眼的漢水之戰。

這裡有一點爭議,有人說黃忠才是主將,理由就是黃忠定軍山鎮斬了夏侯淵之後,已經從雜號將軍被提拔為了征西將軍,官職比趙雲高。

但官職高不一定就能成為主將,我翻了很多的資料,有些資料沒有明確標明主帥是誰,但也有大量記載表面資料明確趙雲就是漢水之戰的主將,黃忠在趙雲手下聽調,但記載黃忠才是主將的,暫時沒有。

接下來說回正題。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正月,劉備聽從法正、黃權等人的建議進攻漢中,漢中守將夏侯淵被黃忠所斬。

三月,曹操親自率領大軍來爭奪漢中,並運送大量的軍糧到北山下,有數千萬袋,黃忠認為可趁機奪取這些軍糧,趙雲於是授予黃忠兵力去取北山。

但是黃忠約定的時間之後仍未回來,趙雲便帶著數十騎出了營寨,查看黃忠等人的情況。

結果正好碰上曹操派出的大軍,趙雲遭到曹軍先鋒部隊的攻擊,剛與敵人交手,曹操的大軍已來到面前,聲勢逼人。

趙雲便一次又一次地突擊曹軍陣列,且戰且退,竟憑著幾十個騎兵將曹操軍的大軍打散,突圍而出。

但是曹軍迅速將被打散的部隊整合,追擊趙雲。此時部將張著受傷,又被曹軍包圍,已經突圍而出的趙雲又一次馳馬突擊曹軍,衝進曹軍的包圍圈並救出張著,再次突圍而出,將他帶回營寨內。(長坂坡原型之類的戰績,趙雲也有,並不只是文鴦才有)

趙雲雖然回營,但曹軍緊追不放,已追至趙雲的營寨前。這時候張翼正在防守營寨,見曹操大軍殺到,建議趙雲閉門拒守。

趙雲認為此時兵力較少,死守不是最好的辦法,而是將營門大開,偃旗息鼓,曹操懷疑趙雲有伏兵而撤退,趙雲便趁此時擂鼓震天,用勁弩射擊曹操的后軍。

此舉使得曹操軍受到驚嚇,狼狽撤退自相踐踏,甚至有大量的人墜入漢水而死。

(是不是有莫名的熟悉感,而且相比於演義里諸葛亮高坐在城牆之上,趙雲所處的僅僅只是一些營寨簡易的圍牆而已,此時更能考驗一個人的膽魄)

也是在此戰之後,已經僵持了許久的漢中大戰頓時形勢明朗,不久之後,曹操便敗退而回。

此外,就算劉備時期趙雲的官職不高,但等到阿鬥上位之後想起和自己一起七進七出的雲叔,趙雲先後封侯,升征南將軍,中護軍,鎮東將軍,可不是到死都只是一個雜號將軍。

再來聊聊趙雲的中護軍,這個職位的職權可不簡單,中護軍掌管禁軍,主持選拔武官,監督管制諸武將。

周瑜在指揮赤壁之戰的時候,擔任的職務就是中護軍,此外擔任過這個職務的還有羊枯,司馬昭,司馬師等人,細品。

最後再說說箕(jī)谷大敗。

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給蜀漢後主劉禪上《出師表》后出兵北伐。

劉禪下出詔書,聲稱此次北伐蜀漢擁兵有二十多萬,以壯蜀漢軍威。

趙雲與鄧芝率領少量軍隊號稱是蜀漢主力,由斜穀道進軍,佔據箕谷,作出直逼長安的樣子。而諸葛亮率領蜀漢主力軍攻打隴右一帶。

蜀漢的突然出兵,使得魏國朝野恐懼。曹魏派出曹真率領魏國大軍前來抵擋趙雲,曹真率軍駐守郿縣。

趙雲成功將曹真率領的魏軍吸引在箕谷口一帶,形成對峙。隴右三郡響應諸葛亮,但曹真依然駐紮在郿縣沒有動,防止長安被襲。

魏明帝曹睿親自出征,坐鎮長安,為曹真後盾。祁山戰場,曹睿派出了張郃前往救

然後在這個時候,被諸葛亮寄予了厚望的大聰明馬謖,想學黃忠定軍山斬夏侯淵,登山據守,結果被張郃給教育了,街亭失守,由此第一次北伐大敗。

馬謖丟了街亭,諸葛亮進無所據,放棄第一次北伐。

趙雲由箕谷退兵,曹真軍趁機追擊,趙雲讓鄧芝率軍先退,自己親自斷後,軍需物資以及兵將都沒有遭受大的損失。趙雲撤兵后,又將棧道燒毀,使得魏軍無法再次追擊。

就這,現在有人拿來黑趙雲,我是想不到的。

隨後,趙雲、鄧芝的部隊在箕谷戰敗,所幸趙雲收斂部隊堅守所以損失不大,但也因此被貶為鎮軍將軍,這也是大多數人黑趙雲一輩子只是一個雜號將軍的黑點。

後續諸葛亮問鄧芝道:「街亭失利,大軍敗退,兵將不再可收拾,箕谷戰敗部隊撤退,兵將依然齊整如初,是什麼原因呢?」

鄧芝說:「趙雲親自在部隊後面拒敵,軍需物資,一點都沒有拋棄,兵將沒有什麼緣由可以散亂。」

趙雲有軍資和剩餘的絹帛,諸葛亮讓用來分給將士。趙雲說:「軍事上沒有勝利,為什麼要有賞賜,這些物資請全部存入倉庫,等到十月用作冬季犒勞品。」

這差不多是整個箕谷之戰的過程了,就這能怪趙雲我是想不到的。

說實話,當時諸葛亮要是能聽聽手底下人的勸,啟用魏延作為大軍先鋒,而不是用馬謖的話,第一次北伐搞不好還真能成,當然這只是一種假設而已。

說這些只是想說,趙雲不是網上被人黑的那樣,人到死都是一個保鏢,絲毫沒有過領軍作戰的經歷和經驗。

最後來點關於趙雲的評價,幾乎都認為他不應該只是一個將。

蕭氏續後漢書》:雲雖虎臣,其所建明通達國體,如還田宅以系民心,留軍資以須冬賜,舍吳而專事魏,有諸葛亮念所不到者。若其不納趙范之兄嫂,以遠同姓之嫌,律己之嚴如此。方時諸將。其最優乎。

朱黼《三國六朝五代紀年總辨》(論趙雲伐吳之諫):可謂深切著明。知天下大體矣。

陳造《江湖長翁集》(論漢水之謀):皆可為法矣,彼皆大不得已,所謂出死入生轉敗為功者

郝經《續後漢書》:雲忠繾綣禦侮。始終不渝。為漢爪士。功烈志膽。曹樊之儔。雲尤識慮經遠。壯而不疏。每進忠益。輒中幾會。

鄭元佑《鄭元佑集》:如趙雲之安民於蜀,亦豈宜以有限之屋共無窮之求。

鍾惺《史懷十七卷》:觀雲本末,自是大臣局量,不獨名將而已。

范光宙《史評》:然則雲之本末,自有大臣局量也,豈名將云乎哉?

王士騏《諸葛忠武侯全書》:光明洞達,可為濫賞之戒。觀雲本末,自是大臣局量,不但名將而已。

沈國元《二十一史論贊》:而趙雲之辭田宅請滅魏,皆有古大臣識量,寧得僅以以名將律之。

李賢《明一統志》:智勇兼全。子龍可謂有古大臣之風。

萬應隆《三峰史論》:趙雲以漢賊不可不討,故授以室而不顧,漢賊未滅一語,嚴於春秋,大哉即己溺天下之心也。

張溥《歷代史論》(論趙雲伐吳之言):其明大義,斷大策,同於魯肅,然度先主不能聽也。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三國:我能召喚猛將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三國:我能召喚猛將
上一章下一章

說說趙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