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衣衛11

錦衣衛11

明代軍事機關體制是經過幾度調整變革然後才比較固定下來的。以中央軍事領導機關來說,起義時期,朱元璋以都元帥身份自主行樞密院事,親自指揮全盤軍事,以後,改行樞密院為大都督府,設大都督一人,名義上是「節制中外諸軍事「,一切大小軍政,包括軍官任免、軍隊調遣、戰役指揮、戰略考慮等,都由都元帥決定,大都督府不過是主持後勤給養。軍丁軍戶管理、考績、馬政等日常事務。大都督當然也要統軍作戰,但只能奉命進止,不許擅作主張。當時,朱元璋在行中書省內設戶、禮等四部,獨不設吏、兵二部,正說明人事和軍事大權不容假借於人。

以中央軍事領導機關來說,起義時期,朱元璋以都元帥身份自主行樞密院事,親自指揮全盤軍事,以後,改行樞密院為大都督府,設大都督一人,名義上是「節制中外諸軍事「,其實,一切大小軍政,包括軍官任免、軍隊調遣、戰役指揮、戰略考慮等,都由都元帥決定,大都督府不過是主持後勤給養。軍丁軍戶管理、考績、馬政等日常事務。大都督當然也要統軍作戰,但只能奉命進止,不許擅作主張。當時,朱元璋在行中書省內設戶、禮、刑、工四部,獨不設吏、兵二部,正說明人事和軍事大權不容假借於人。即使如此,到吳元年(公元1364年)還是對此作了部分的調整,雖然仍保留大都督府,但裁免去大都督一職不設,改設左、右都督、同知都督、副都督、僉都督若干人,均為大都督府的長官。很顯然,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眾設多官而分其事權。

明朝建立后,在中書省下的六部已有兵部,這對一個統一的大帝國來說,是實不可少的。明初,將原來由大部督府掌管的武官任免、考績、蔭襲、軍隊的訓練、後勤給養、軍丁軍戶管理等軍事行政工作劃歸兵部掌管,大都督府僅保留統率全國軍隊的職權。

到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在撤廢中書省的同時,朱元璋也宣佈徹底改組大都督府,將大都督府分設為前、后、中、左、右五軍都督府。中書省和大都督府的同時大變動,是當時明王朝中央軍政制度大改組的兩翼,其重要意義實不相上下。當時還規定,

五軍都督府互不統轄,應該分別與兵部直接聯繫工作,而統一奏請皇帝裁定。每一個都督府內又都設有一小群都督,計有左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僉事、副都督等,俱為負責官員,由朝廷指定各都督府分別統率全國各都司、衛、所,不得隨便變動。至仇,統軍的部門便一分而為五,領導人更是由一個增加到好幾十個。任何統軍的都督都絕不可能率本部軍兵與朝廷對抗了。

其實,任何一個都督府及其中的任何一個都督,連率領本部軍兵的權力也是沒有的。因為明王朝還規定:兵部有出兵之令而無統兵之權,五軍都督府有統軍之權而無出兵之令。有軍事行動時,兵部奏請委派某一都督府某一都督率兵出戰,而分調其他各都司、衛、所的兵丁歸其指揮。軍事行動結束,將帥即歸回原都督府,兵丁歸回原工所建制。這種體制顯然是為了防範軍權旁落,是為了對將帥們的職權有意掣時,其必然結果是,要付出大大削弱自己軍事威力的代價。

《神器譜》

《神器譜》成於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前冠「進器疏」,正文分「原銃」、「圖式樣」、「打放架勢」及「神器雜說」四部分,除以文字解說火器淵源、性能、優缺點、製造工藝、使用方法外,

尚有多幅圖畫,詳述各種火器使用的步驟及方式、構造分解等等,且喜因保存完善,文字與圖畫皆清晰可讀。

世界書局仿原樣印製,以新線裝精裝方式,完整呈現珍本秘笈的清晰樣貌,限量出版。

摺疊《四鎮三關志》

《四鎮三關志》是在明代中期明蒙緊張關係背景下修纂的邊關志書。

著者劉效祖曾擔任兵備副使,又以文學著稱,受邀主持編修此志。

該書共10卷,主要內容圍繞明朝在四鎮三關地區的軍事防禦展開,是研究明朝政治、軍事、制度、地理、經濟和民族關係的重要史料。

入清之後,因該書涉及到女真、蒙古諸事被禁毀,傳世稀少,並無一部完整的刻本傳世,因此對這部珍稀文獻之編修情況、版本流傳和價值進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摺疊《火龍神器陣法》

又名《火龍經》有記載明代諸多火器科技,作於明朝永樂十年(1403年),首見於崇禎年間焦勒的《火攻罕要》,清朝咸豐年間方始有刻本傳世,其中有最早的地雷、水雷、火繩槍等等的描述。

據後人考證發現書中一些細節有誤,如稱朱棣為「成祖「(廟號)等,但因元朝忽必烈攻打日本時已經使用鐵火炮、朱元璋大戰陳友諒於鄱陽湖時也早已使用火箭、火銃、火蒺藜、大小火槍等多種火銃,尚能斷定今本《火龍經》可能經過嘉靖年間修訂而成,但其餘書中原文因不該置疑。

摺疊《火攻挈要》

《火攻挈要》原為上、下兩卷,另附《火攻秘要》一卷。

BJ圖書館收藏原刊本的清抄本。清道光年間潘仕成輯《海山仙館叢書》曾收入上述兩書,合稱為《火攻挈要》(又題為《則克錄》),改成上、中、下三卷,共4萬餘字,圖27幅。

明崇禎年間,為適應同后金作戰的需要,明廷在BJ設立鑄炮所,聘請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湯若望(1591~1666)監製西式大炮,並要他將技術傳授給工部「兵仗局「。

於是焦勖集中了明代火器的技術成就,並吸收了西方造炮技術的先進成果,集「名書之要旨,師友之秘傳,及苦心之偶得「(焦勖《火攻挈要·自序》),撰成《火攻挈要》一書。該書上卷詳細介紹火銃製造的工藝及種類,並對佛郎機、鳥槍、火箭、噴火筒等火器的製造作了簡要說明。中卷分別介紹各種火藥的製作、貯藏、性能、配方和火銃的試放、安裝、教練、搬運等內容。下卷具體介紹火器製造中一些應注意的問題和在各種情況下火器的應用。

此外《火攻挈要》還涉及不少西方關於冶鑄、機械、化學、力學、數學等方面的知識。該書總結了明軍使用火器同后金作戰的經驗教訓,翻譯介紹了歐洲先進的軍事技術知識,成為明末火器技術的重要著作。

該書對西方新式火器在中國的進一步傳播產生了重大影響。

摺疊《武備志》

是中國明代大型軍事類書,由兵訣評、戰略考、陣練制、軍資乘、占度載五部分組成。清乾隆年間曾被列為禁書。

中國明代大型軍事類書。明茅元儀輯,240卷,文200餘萬字,圖738幅,有天啟元年(1621)本、清道光中活字排印本、日本寬文年間(1661~1672)須原屋茂兵衛等刊本流傳。

清乾隆年間曾被列為禁書。茅元儀(1594~1644?),字止生,號石民,歸安(今浙江吳興)人,自幼「喜讀兵農之道「(《石民四十集》卷69),成年熟悉用兵方略、九邊阨塞,曾任經略遼東的兵部右侍郎楊鎬幕僚,後為兵部尚書孫承宗所重用。崇禎二年(1629),因戰功升任副總兵,治舟師戍守覺華島(即菊花島,今遼寧興城南),獲罪遣戍漳浦(今屬福建),憂憤國事,鬱郁而死。他目睹武備廢弛狀況,曾多次上言富強大計,彙集兵家、術數之書2000餘種,歷時15年輯成《武備志》。

《武備志》由兵訣評、戰略考、陣練制、軍資乘、占度載五部分組成。

兵訣評18卷,收錄了<武經七書>,並選錄<太白陰經>、<虎鈐經>的部分內容,加以評點。認為「先秦之言兵者六家,前孫子者,孫子不遺,后孫子者,不能遺孫子「(《武備志》天啟元年本,下同),學兵訣不可不讀《孫子》。戰略考33卷,選錄了從春秋到元各代有參考價值的戰例。所選注重奇略,「足益人意志「。如,吳越爭霸,勾踐的卧薪嘗膽、乘虛搗隙;馬陵之戰,孫臏的減灶示弱,誘敵入伏;赤壁之戰,孫劉的聯合破曹,巧用火攻;淝水之戰,苻堅的分兵冒進,謝玄的以戰為守;虎牢之戰,李世民的據險扼要,疲敵制勝;蔡州之戰,李愬的乘虛奇襲等等戰法。又如諸葛亮的據荊益、和諸戎、結孫權、向宛洛、出秦川的隆中決策;岳飛的行營田,連河朔、搗中原、以復故土的計劃;成吉思汗的避潼關、假宋道、下唐鄧、搗大梁的謀略,等等。其所錄內容,在緊要之處均有所評點。

摺疊《紀效新書》

是明朝軍事家戚繼光所著的一部兵書,初撰於嘉靖39年(1560年),共18卷正文加一卷卷首,后戚繼光晚年時又加以手校,修訂為14卷。全書語言簡明通俗,涵蓋了兵員選拔、訓練、武器、陣法、律令、行營、兵法等多個方面,是戚繼光一生征戰的心得之作。陣練制41卷,分陣和練兩部分。陣,載西周至明代各種陣法,配以319幅陣圖,所收較《續武經總要》為多,以諸葛亮的八陣、李靖的六花陣、戚繼光的鴛鴦陣為詳。陣有說記,有辯證。「記「載「聖王賢將「所立之陣,予以廣揚;「辯「言唐宋偽託附會之陣,予以廓清。對古陣圖,「舉而合之「又「陳異同之說「,其中「有最卑淺而無當者,然廢之適足以惑世「,此亦「鮮所刪鏟,陳所掊擊,以廣學者之目「。練,詳記選士練卒之法,包括選士、編伍、懸令賞罰、教旗、教藝五方面內容,選自唐、宋、明有關兵書中的律令,尤以<紀效新書>、<練兵實紀>為重。

如編伍,推戚氏編步、編騎、編車、編水之法;懸令賞罰,采自《行軍需知》、《練兵實紀》中的作戰、訓練條約。認為「士不選,則不可練「,「士不練,則不可以陣,不可以攻,不可以守,不可以營,不可以戰「,所以「練為最要「。

軍資乘55卷,分營、戰、攻、守、水、火、餉、馬八類,下設65項細目,內容十分廣泛,涉及到行軍設營、作戰佈陣、旌旗號令、審時料敵、攻守城池、配製火藥、造用火器、河海運輸、戰船軍馬、屯田開礦、糧餉供應、人馬醫護等事項,頗為詳備。如收錄的攻守器具、戰車艦、船、各種兵器就達600種。其中火器180多種,有陸戰用、有水戰用,有飛行器式,也有地雷式,品種之多,應用之廣,前所未見。

占度載93卷,分佔和度兩部分。占,載日、月、星、雲、風、雨、雷、電、五行、雲物、太乙、奇門、六壬等占驗,其中雖有人們對天文氣象的某些粗淺認識,但多不經之談。度,載兵要地誌,分方輿、鎮戍、海防、江防、四夷、航海六類,圖文並舉地敘述了地理形勢、關塞險要、海陸敵情、衛所部署、督撫監司、將領兵額、兵源財賦等等內容。指出,兵家談地理或無方輿之概、戶口兵馬之數,或缺關塞險要,「非所以言武備也,故我志武備,經之以度「。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漠邊城浪子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修真仙俠 大漠邊城浪子
上一章下一章

錦衣衛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