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篇章 泰山深處

第5篇章 泰山深處

如果說真的要去對在國家計生委泰安人口學校的那三年作一番回溯,那麼我們那一次又一次結伴了的行走,於對泰山的了解,只能算是對泰山進行了毫無目標的走到哪兒算到哪兒的撞撞大運、抽抽獎、買買彩票般地了解了。

真正開始對泰山進行了解,還得從班主任ZXL老師組織的進「山」開始。

ZXL老師組織的進山,印象里有三次。一次是在黑龍潭景區,一次是從一天門經中天門到南天門,另一次是在傲崍峰下的溪谷。

且說黑龍潭的那一次,那是新生報到入校后不久的事兒。

為什麼會是它?可能是泰山黑龍潭景區離學校特別近的緣故,於是班裏組織的第一次戶外活動,就選擇去到了黑龍潭。

據說,在泰山西溪百丈崖上,有一瀑布飛流直下,聲若雷鳴,狀如掛着的千尺銀練。瀑布常年傾瀉,衝擊崖下成潭,傳說潭與東海龍宮相通,有龍自由來去,故名「黑龍潭」。清代文人繆潤紱有詩描寫:「真源流不竭,飛下最高峰。俯注潭千尺,深藏或有龍」。「龍潭飛瀑」是泰山西溪名勝之一,觀瀑吟詠,常引人生出無限遐思。

黑龍潭,呈瓮形,三面為細膩光滑的石頭壁,水東北側激流注入,從南面漫流而出,潭水深不可測,且藍得發黑,據說潭底有黑龍生活。潭的水面異常穩定,不因夏雨而水位暴漲,也不因天干而有明顯下降。而且不管東北側激流注入的來水有多大,水勢有多凶,注入潭中時都濺不起太大的浪花和波浪,似讓瀑布頓時改了脾氣一樣,顯出了水柔和的一面來。

去到那裏,老師便第一時間給我講起了「據說」。他說,有一年國家某部委某司、局有三人經過黑龍潭,一人不小心掉了下去,另一人用手去拉,剩下的那一個人也用手去拉,結果相繼掉了下去,而沒有再回來。然後,叮囑我們不得去到黑龍潭邊上玩,得注意安全。

黑龍潭的東側,是馮玉祥將軍及其妻子的墳墓。說起馮玉祥墓,就不得不提及墓前那象徵將軍走過了六十六年歲月人生的台階,一級台階象徵一年。六十六級台階,共分四層。四層共代表他一生走過的四個階段:第一層共二十級,代表他從出生到弱冠從軍;第二層共十四級,代表他從青年到成年;第三層共十四級,代表他由一個舊軍人轉變為堅定的民主戰士;第四層共十八級,記述他堅持抗日,反對分裂,為祖國的民主與和平奮鬥不懈的戰鬥生涯。

馮玉祥將軍的墓,是削山而建的。在其墓臨近台階的平台的左側,好像是其妻子李德全的墳墓,墳墓呈圓堆狀,李德全系新中國第一任衛生部長。哦,記錯了,該墓是1952年立的,當時李德全尚健在,其墓是馮玉祥先生元配夫人劉德貞的。

削山而建的墓的正面為一石砌的牆,從上到下依次是一代文豪郭沫若題寫的「馮玉祥先生之墓」、馮玉祥頭像、馮玉祥1940年所作的詩《我》和祭台。

說起馮玉祥,就不得不提及泰山周邊家喻戶曉的,關於將軍宴請汪精衛而拒絕汪精衛請他出山一起搞所謂的「曲線救國」的,那一道喻意為「一清二白」的青菜白豆腐湯了。當然更得關注、凝看馮玉祥於1940年作的詩《我》:

我,平民生,平民活。不講美,不要闊。只求為民,只求為國。奮鬥不懈,守誠守拙。此志不移,誓死抗倭。盡心儘力,我寫我說。咬緊牙關,我便是我。努力努力,一點不錯。

當然,在黑龍潭靠山的左側,多松少雜樹、多石少土、無鳥獸的生物、植物境域特徵,一定程度上剛好印證了我之前於清代桐城姚鼐《登泰山記》中得來的見聞,即: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於泰安。……,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少雜樹,多松,生石罅,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里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

黑龍潭的右側,則是連接泰山醫學院回往國家計生委泰安人口學校的方向。

置身於右側的山道,拍了張照片留影。那張腳穿千層底手納布鞋、身穿立領學生裝的,一頭小平頭的,精神抖擻的,自己於那個時候的照片,真的是有當時班主任ZXL老師所說的青年***的樣子嗎?

誠惶誠恐,可能是在那個時候自己在老師的眼中於眾多學生里,像舊時青年的樣子比較窮,而又顯得夠精神夠上進等等比較特別的樣子吧!其實,我和老師,都沒有把老師他自已當時的那句話當回事兒,就像「姑且言之姑妄聽之」一樣,權且當作了一句戲語,風一吹便沒了。

說完黑龍潭,再說登山。去到山東不去登泰山,不能說去過山東,在泰山腳下求學讀書,登泰山那定是必不可少的事了。

登泰山,具體是什麼時候的事兒?記不大清了。好像是去到山東泰安國家計生委泰安人口學校讀書的第一年,就是到校不久的事兒。也是班主任老師ZXL自行組織我們所在的9531班的全體同學去登攀的。

登攀的時候,從一天門開始,一路經過中天門,去到南天門,再迴轉到中天門,經盤山公路步行跑回的學校。

一天門的位置,有王母池。據說是王母娘娘所住的殿宇。從一天門一路天梯一步一階往上攀登,感覺沒有多久便上到了中天門。在中天門歇了一下腳,與同學三三兩兩地一道繼續往南天門方向去,那是從古至今人們登泰山最為艱難的石梯步道。沿途有十八盤,那是泰山登山盤路中最險要的一段,共有石階一千八百二十七級,為泰山的主要標誌之一。此處兩邊的山崖壁如削去了一塊,陡峭的盤路鑲嵌其中,遠遠望去,恰似天門雲梯,泰山之雄偉盡在十八盤,泰山之壯美也盡在登攀中。

除了十八盤,還有回馬嶺。回馬嶺的由來據說是,唐玄宗於開元十三年(725)騎馬登封泰山時,至此山勢高峻陡拔,馬不能上而得名;還有五大夫松,據《史記》記載,秦始皇登封泰山,中途遇雨,避於一棵大樹之下,因大樹護駕有功,遂封該樹為「五大夫」爵位;還有天梯兩側懸壁山石上的崖畫題字;還有小學課文里由著名作家馮驥才於1981年創作的泰山見聞式散文《挑山工》裏所說的泰山的石階和泰山挑山工的身影,如:

在泰山上,隨處都可以碰到挑山工。他們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擔,扁擔兩頭的繩子掛着沉甸甸的貨物。登山的時候,他們一隻胳膊搭在扁擔上,另一隻胳膊隨着步子有節奏地一甩一甩,使身體保持平衡。他們的路線是摺尺形的從台階的左側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級,到了台階右側,就轉過身子,反方向斜行,到了左側再轉回來,每一次轉身,扁擔換一次肩。他們這樣曲折向上登,才能使掛在扁擔前頭的東西不碰在台階上,還可以省些力氣。擔了重物,如果照一般登山的人那樣直上直下,膝蓋會受不住的。但是路線曲折,就會使路線加長。挑山工登一次山,走的路程大約比遊人多一倍。

……。

從泰山回來,我畫了一幅畫--在陡直的似乎沒有盡頭的山道上,一個穿紅背心的挑山工給肩頭的重物壓彎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這幅畫一直掛在我的書桌前,因為我需要它。

沿着天梯蹬著鼻子直上,頭的上方便是高聳入雲的南天門。登上六千三百級台階,入南天門,直起腰,緊一緊肩上幫女同學背的背包,抹一抹臉上的汗水,和先我們從中天門乘坐纜車到南天門的同學打過招呼,喘著氣,回頭俯瞰那似是鑲在崖壁上的險絕的天梯,偶見層雲后,還真有杜甫筆下《望岳》詩中「盪胸生層雲」的那般身處高地而見雲的觀感。

在南天門等到南天門下邊的同學齊齊地登上來后,便在南天門與來自廣西的那兩個同學和來自貴州ZY的華峰同學,一起請班主任老師幫我們四個准老鄉合了個影。

然後,過南天門,去天街。

往東去到碧霞祠的那一段,便是天街。

天街?顧名思義,是天上的街市,窮究全天下,能有天上街市之稱的,應只有泰山了。

只有過「南天門」,才能到得了天上。

自古以來的神話、傳奇、小說、故事、老人言等等,都是那樣說的。

天上的街市,在文學大家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一文中有詳盡的描述。只不過,我們去的時候,是大白天,天上的燈也還沒有亮,沒有感受到《天上的街市》一文中所提及的「天上的燈亮了」之後的景象。

天街不大,系半環抱彎繞着包括玉皇頂等山頂的一條石道。道旁有販賣吃食的店鋪和商販。走過天街,便是去往泰山最大殿宇群的碧霞祠和最高峰所在的玉皇頂的方向。

碧霞祠,初建於北宋年間,是道教著名女神碧霞元君的祖庭,為泰山最大的高山古建築群。碧霞元君又稱「泰山玉女」,全稱「東嶽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中國民間俗稱為「泰山奶奶」。在我國北方地區,民眾對碧霞元君的信仰極盛,信徒奉之為神,禱之即應。碧霞元君信仰至今仍很興旺,人們仍不辭勞苦登上泰山絕頂,向其祈禱,許願還願,香火不斷。

玉皇頂,玉皇頂是「東嶽」——泰山主峰之巔,因峰頂有玉皇殿而得名。玉皇殿內供奉的就是乃天地萬物之主宰萬天帝主——玉皇上帝。玉皇上帝乃掌管三界之主神,即民間信仰的「老天爺」,俗稱玉皇大帝。玉皇殿的殿前有「極頂石」,是泰山最高點的標誌。泰山,氣勢雄偉,似拔地而起,有「天下第一山峰」之美譽。身在泰山,於玉皇頂極目四望,確有「一覽眾山小」之觀感。

在玉皇頂盤路的東側,是大觀峰。大觀峰削崖為碑,佈滿了歷代題勒。

其中最著名的石刻,當是唐玄宗於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登封泰山時御制御書的《紀泰山銘》,俗稱「唐摩崖」。

摩崖,高12.3米,寬5.3米,碑文書24行,滿行51字,現存1008字,字大16×25厘米,除「御制御書」4字和末行年、月、日為正書外,其他均為隸書。額高3.95米,隸書「紀泰山銘」2行4字,字大45×56厘米,書法遒勁婉潤,端嚴雄渾,對研究唐代歷史、書法、鐫刻藝術均有重要價值。

我們於唐摩崖前,集體合影留念后,又去題有「五嶽獨尊」四個大字的巨石前和日觀峰、觀月亭等地兒合影留念。

「五嶽獨尊」,四個字是正楷書體,系清光緒丁未年間(公元1907年),由泰安府宗室玉構題書。

「五嶽獨尊」景觀石群,位於泰山極頂(玉皇廟東南)去往玉皇頂的必經之路上,海拔1545米。摩崖高210厘米,寬65厘米,大字徑55x42厘米。在其右側有楷書「昂頭天外」題刻。

在泰山2000多處摩崖石刻,其中的「五嶽獨尊」,高度概況了泰山的地位。其蒼勁有力的字體,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是眾多古迹石刻中最具代表性的傑作。現已成為泰山的標誌,並被設計進人民幣的背景圖案。

日觀峰,位於玉皇頂東南,古稱介丘岩,因觀日出而聞名。相傳在峰巔西可望秦,南可望越,故又稱秦觀峰、越觀峰。觀日長廊,全長30米,亭廊銜接,似仙閣矗立,鮮艷奪目。

拱北石又名觀海石。石長6.5米,北西8度,與地面夾角30度。登臨其上可盡賞旭日東升場面。李興祖詩「才聽天雞報曉聲,扶桑旭日以初明。蒼茫海氣連雲動,石上遊人別有情」。因為去到那裏時是正午時分,個中的天雞報曉、旭日初明,自然是無緣見到;海氣連雲呢?有;石上遊人呢?卻又是因被圈了保護起來而沒有見着。

在觀海石,不知道別的同學可曾望見「天上來的黃河水,奔流去了渤海」?在「登太山而小天下」之地,別的同學可曾還記得我和來自甘肅的渾名為「幹部」同學,一起左左右簇擁了來自山東的XL同學照了相的事兒?

照片上,XL居中坐於石上,我站在她的左邊,「幹部」站在她的右邊。

XL身後的下邊,是萬峰林立的崖石,崖石的南邊是孔孟所居的魯地,身前眼的下邊則是茫無涯際的齊國。

在泰山之顛,不知道別的同學可還記得「我借來了來自陝西漢中南鄭的才女王秀梅的遮陽帽,然後正立於山石頂上照相」?那站在雲海石上照相的我,險些被風吹得往下摔到萬峰林立的山石間!如果不是帽子上有根帶子繫於脖子,不是自己手快把帽子摁住在了自己的頭上,或許從那時起,我便會和泰山同在而」永恆「了!

在日觀峰,雖然日在中天,沒有見上旭日東升之磅礴景象,但能想像。想像自己所處之地便是某某古賢、詩客、偉人、美人觀日的所在,心中便不勝沾沾而自喜。

在觀月亭,雖然星月還未從東海升起,人們也見不到天上的燈火。但,只要想像一下天上的燈亮了之後的樣子,便真的是不得不讓人在展開想像的翅膀的同時而不勝嚮往。

想像天上的街市在星月下「開了市」?

哦,待「我們這些凡人離開了『天街』,出了南天門,迴轉到『人間』」的時候,天上的「仙人」,該會在「街上」燈亮了的時候,回到天街中去吧!

站在唐摩崖前,班主任ZXL老師,點名點到了來自山東的濱洲、來自河南的信陽、來自HLJ的哈爾濱、來自廣東的深圳……、來自貴州的我、來自湖南的「湖南」、來自甘肅的「幹部」、來自河北的SJZ,直到把國家計生委泰安人口學校9531班48名同學的名都給點了一遍,登山方才算是圓滿!

吟唱一曲「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待「真的出了南天門,側着身下完那陡窄的「泰山十八盤「,從中天門去到盤山公路上,然後沿着盤山公路,一路小跑了風輕雲淡般,回到國家計生委泰安人口學校」的時候,天兒還早!

回頭看一下這個同學、那個同學,看一下我自己,我們這些同學的頭髮絲上,都散發着無盡的青春氣息,在我們的身上都看不見疲倦和累。

回頭上望,腳穿母親納制的布鞋、身穿立領學生裝的我,好像還在南天門之上,老師、同學們好像也還在南天門之上。

夜幕漸漸降臨的時候,學校里的燈亮了,天上街市裏的燈也亮了,我在想……。

說完了ZXL老師組織第二次進山之旅,再來說說第三次進山。

第三次進山,是志願者之旅,是應共青團中央1993年底決定實施中國青年志願者行動而產生的。

志願者(外文名:Volunteer),聯合國定義為「自願進行社會公共利益服務而不獲取任何利益、金錢、名利的活動者」,具體指在不為任何物質報酬的情況下,能夠主動承擔社會責任而不獲取報酬,奉獻個人時間和行動的人。

第三次進山,-具體時間,也記不清了,好像是1996年的春天。地點是泰山傲崍峰下的溪谷,目的是開展志願者活動,撿除溪谷山道周邊,特別是谷地山石間的膠袋等等生活垃圾特別是白色垃圾。

整個活動,從在一天門的集合組隊及其宣誓開始。二十多年來,每當看見、聽見、讀到中國青年志願者行動,每當想起我自己在山東泰安、在國家計生委泰安人口學校所參加的唯一的一次中國青年志願者之旅,我的耳畔便會很自然地傳來中國青年志願者宣誓的聲響。聽:

「我願意成為一名光榮的志願者。我承諾:盡已所能,不計報酬,幫助他人,服務社會。實行志願精神,傳播先進文化,為建設團結互助、平等友愛、共同前進的美好社會貢獻力量」的誓詞,似乎又在耳畔、身子的周遭響徹。

這次活動,最大的感受,就是意氣風發。

看,那站在一天門外、傲崍峰飛瀑前的恰時的你、他、她還有我,足夠意氣風發了吧!

為什麼會有那樣的意氣風發?或許是中國青年志願者活動的意義所賦予的吧!正所謂「人生有正氣,赴死也凜然」,況我們所參與的活動還寓樂于山水,寄情於溪谷。

看,傲崍峰的瀑水正在注入溪河,溪河裏的水流走在潤濕滑溜的溪石上,透過樹葉縫兒的光影,正映照在溪水邊上的同學的身上,正映照在手中袋子裏撿拾起來的生活垃圾上,……。

即便是到了二十七年後的現在,我依然還記得溪水邊上同學們當時的樣子,當然還有我自己的樣子……。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泰山作證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泰山作證
上一章下一章

第5篇章 泰山深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