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二十九·又是隨想

隨筆二十九·又是隨想

此時的我,正披着那件「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的斗篷坐在電腦前,手邊放着的是一杯尚溫的白開水,耳畔隨機到的歌曲是一首《家國天下》。

撤去火爐,換下棉衣,擺脫這一身過冬的裝備大概有十多天了吧,只是昨天剛下過一場雨,還是有些許涼意。對我這般喜靜不喜動的人來說,這些許涼意,自然更是明顯。把斗篷披在身上,才稍暖和些。

那一餅帶回家當作過冬口糧的7572喝完后,一直就處在斷糧狀態,綠茶和青茶終究還是喝不慣,偶爾一兩次品嘗一般尚可,放在手邊酌飲卻還是覺得差點什麼。倒不如泡一朵金絲皇菊,或者乾脆就喝白開水。

額……白開水。

前段時日也真是太閑,開始去考慮生命的本質與意義,在根深蒂固的絕望中,覺得一切都索然無味。哲學與科學,都告訴了我一部分答案,只是,回頭再看時,卻又不由覺得,或許,這一切本就沒那麼複雜。

索性捨棄一切複雜的哲學道理與科學推理,只留下最基本的東西。那麼,便有以下三條。

第一,人的本質與其他動物並沒有什麼不同。

說到底,人與其他動物,都是由細胞-器官-組織-個體這般結構的碳基生命,從生命本質上來說,人類並不比其他動物高貴。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的,就是人類擁有了自己的文明。在我看來,文明形成的必要條件有兩個,一個是足夠發達的大腦,一個是足夠長的壽命。發達的大腦,或者說是智慧,這讓人類足以在實踐中總結經驗,知道什麼是對自己有利的什麼是對自己不利的。而足夠長的壽命,則讓人類可以將個體總結的經驗傳承給後代,如此一代又一代傳承,沒一代的後人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這些經驗終於成了知識,成了系統的學科,而文明就誕生了。

沒有這些傳承自先人的經驗,我們就什麼也不是。最好的例子就是那些從小被野獸養育的熊孩、狼孩,人類的身體,野獸的習性,終究還是野獸。

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能將獸性隱藏起來,表現出所謂的「人性」。

第二,不是神創造了人,而是人創造了神。

在一些小說中,這句話其實是在說明這樣一個真相,世上本沒有神,信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神,神從幻想中走出,成為真實不虛的存在。

而在現實中,這一條早在初中的政治課本中就有了。各個文明信奉的神靈,外形乃至生活習性等等,都與這個文明的人類是相同的。如果把這些也捨去,那麼就會發現這樣一個情況,最初那位被神靈選中的人,並沒有見過神,與神有關的一切,都是他的幻想。

第三,「我」的存在,是真,也是假。

從人類自己的定義來說,「我」是真實存在的,愉悅、恐懼、惆悵這些情緒都是真實存在的,這也是人區別於頑石的所在。也可以作為,眾生的定義。佛說眾生平等,那麼什麼才是眾生?有情是眾生,那什麼才能算是有情?生物的進化是有跡可循的,也就是說,如果真要去杠一下,可以去一步步挑戰眾生這個辭彙定義的底線。

而以宇宙的定義來看,「我」,似乎是虛假的。對宇宙來說,由矽構成的物和由碳構成的物並沒有什麼不同,電腦是由一個個基礎的元件組成,人腦有何嘗不是由一個個基本的神經元組成?機械人的行動與對外界作出的反應,是基於本身系統中存儲的東西,還有信號指令的傳導。

人類的行為由激素調控,神經傳導,拆解開來,與機器的原理又有什麼不同?

絕望,本就是根深蒂固的。人這麼辛苦的活下來,卻終於還是要死去——這是在人出生時就決定了的事。

記得曾經看到過的一個講佛教的紀錄片。佛祖釋迦摩尼,也可以說喬達摩·悉達多,本是釋迦國的王子。喬達摩·悉達多出生時,有預言家說這個孩子會成為僧侶,釋迦國的國王則認為自己的兒子會是國王。喬達摩·悉達多從小就在父親的保護下,不知道世上有貧窮、疾病還有死亡,釋迦國的國王也會讓這些原理自己的兒子。終於,有一次喬達摩·悉達多偷跑出來,親眼看到了貧窮、疾病還有死亡。於是喬達摩·悉達多與僕人趁著夜色離開了城堡,開始了艱苦的修行,他在修行中了悟,世上就有了佛祖釋迦摩尼。

也有一個凄美的傳說,說讓釋迦摩尼了悟的那棵菩提樹,是前世愛他的一個女子所化。

這個傳說,是我在聽《大唐紅顏賦》時知道的,歌曲中這個傳說是在高陽公主的念白里提到的。具體的傳說,我倒沒有去了解。

這是理想,或者說幻想,亦或說只是雜想。

目光從星空收回,眼前剩下的就只有生活,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生活。二十多年的安逸,已經足夠多了,往後就是戴上枷鎖負重前行。

就算結局是從一開始就註定的絕望,也還是要努力的活下去,不是嗎?

我曾經認為自己是一個表面上悲觀,實際樂觀的人,這一刻卻有猛然覺得,什麼悲觀樂觀,我其實只是一個天真的人罷了。

是的,天真。

心懷希望與感激,還有閑情在泥濘里去想什麼高懸九天的明月,這不是天真又是什麼?

突然又想到這句話:「如果你越來越冷漠,你以為你成長了,但其實沒有。長大應該是變得溫柔,對全世界都溫柔。」

這或許,是關於成長最天真的一句話吧。

我所看到的那些為生活奔波忙碌,不得不負重前行的人,有的,更多的是算計、無奈、抱怨……這也是大多數人的成長。

我現在面臨的,就是考研了。

說實話,在考研這件事上,我一點準備都沒有。不知道如何準備,不知道該向誰去請教,也不知道該如何去請教。我能想到的,就是趁現在背一些英語單詞吧。還有,就是趁著閑暇時多出聲讀一些東西,練習一下口才。

前些時候聽過的一個考驗講座,講課的老師說考研是最後一次改變命運的機會。

自然而然的,我又升起了跨專業考研的念頭。

我喜愛的是古風,是詩情畫意,而這個專業的前景,寫意一點可以說是大漠、黃塵、黃河、戈壁,現實一點,就是奔波勞累,滿面風塵……好吧,用詞還是有些寫意了。

那天聽考研講座的時候,我在小紙條上記下了三個詞語:文物與博物館、出版、新聞與傳媒。這是講課的老師推薦的幾個適合跨考的有關文學的專業。

只是我終於還是把這個念頭放下了。

當興趣愛好成為一件不得不做的工作時,這個興趣愛好,也就不再是那件能讓你感受到快樂的事情了。

或許有人可以帶着興趣去工作,將興趣與工作結合起來,然後帶着激情去工作。但我知道,我不是這種人。

我在玩遊戲時就有這樣一個習慣,只要遊戲有日常任務,我就一定會肝完。或許,這就是強迫症吧。遊戲的日常任務,被我當作了一個必須完成的任務,時間一長,我就對這個遊戲產生了抵觸心理,然後果斷棄坑。

相比而言,因玩法感到厭煩的遊戲,還是少數。

果然,我還是比較適合玩那種隨時都能玩沒有日常任務的單機遊戲嗎……突然想到某隻萌蠢萌蠢的咩,steam賬號價值五千多,鬼知道嫖了多少氪了多少。反正我的steam賬號,只買了一個《圍攻》(劃掉,應該是圍觀才對),其餘的都是steam商店送的。嗯……還有育碧商城,前幾天剛領了一個《刺客信條2》,算是刺客信條比較早的一個版本了。

我曾幻想過有一天能開個漢服體驗館或是書店,然後店面清冷,來的客人比較少,我就安靜地在店裏碼字或是喝茶。

只是這也有一個前提,那就是開店只是為了興趣,而不是為生活。倘若每日還要為生計發愁,擔心下個月付不起房租,深陷生活的泥潭,又何談安逸自在,又有什麼興趣可言?

就到這裏吧。如果是在寫小說,我應該還會再水上二百多字,湊個三千字的章節。

——2020年4月17日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雲暮謠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雲暮謠
上一章下一章

隨筆二十九·又是隨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