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訪來了

家訪來了

【孩子們,知道爸爸小時候老師家訪都是做什麼的嗎?家長是怎麼接訪的嗎?】

90年代初的皖北農村小學也是有家訪的,應該說家訪自古就有。但是爸爸小時候老師的家訪主要目的是「勸孩子們返校」。

我們小學雖然很小,還是有完全建制的,5個班,5個年級,一個年級一個班,5年讀完就要參加升學考試,考過了就去4公里之外的鎮上讀初中。

在小學是隨着年級越高,學生是越來越少的。因為農村的家務活很多,很多家裏都是要養牛,而且牛不是一個戶能養的起的,應該是一個大家庭養一口牛的,牛很寶貴的。除了牛,還有養、豬等,那個時候是沒有豬飼料的……所以大一點的孩子就需要去幫襯家務了,下地、薅草、鍘草、放牛、放羊等就是孩子們的基本家務,大人們會去忙種田耕地、化肥農藥、打場曬麥子等重的,需要「勞力」的活,輕一點的農活就落在家裏的孩子身上了。

那個時候男人不叫男人,叫「勞力」,有勞動能力的人意思,談話中是「你家裏有幾口勞力」,勞力的稱呼單位是論「口」的,常說的是「你家裏有幾口人?」這個表達現在理解起來,是很有時代與地域屬性的,幾口人吃幾口飯,又有幾口乾活的。當然在當時勞力多的家裏,富足一點,也橫一點。

學校里的老師並不多的,我們小學就語文老師,算術老師,基本沒有其他老師了。老師是全能的,除了既能教語文,還能教算術,還會木匠修理桌椅,還要化身電工能搭電線、擰燈泡。老師的待遇不高,我們的小學只有一個是正式教師,其他的都是民辦教師,村裏為了補貼教師家用,一般一個教師會多贈送一畝地。

老師干農活是很一般的,不如自己的學問,所以很多學生都會利用周末時間去幫老師去「割麥子,收莊稼」,那個時候成群成隊的孩子們歡快的給老師做活,家長不但不反對,反而支持,有的還會帶着瓜或桃過去,都是自己家種的。

對的,爸爸又跑題了,還好,我要繞回來了,還是說家訪吧。

隨着孩子們年齡增大,能幹的動家務了,加上一些孩子們頑皮,耐心不足,成績一般,所以高年級的孩子輟學就越來越多了,尤其是女孩子輟學比例最高,1年級的時候我記得我應該還有十幾個女同學,2年級的時候就應該有不到10個了,三年級6、7個左右,爸爸印象中的4-5年級的女同學的影響應該在3個吧。

為了讓學生們在假期后儘快返校,每年的寒暑假前兩個星期應該是老師們最忙的時間了,因為要一個村莊的做家訪,做孩子們的工作,老師們是有分工的,如胡老師負責東庄三隊,孫老師負責趙莊,蔣庄等等,莊子的名字很好記,以姓為庄,莊裏最多的人家就是這個庄。以後爸爸有時間了準備寫一篇《鄉土皖北》專門介紹「庄名」的,一個村裏有「胡大庄、胡小庄、胡前庄……」,還有「大李庄、小李庄、李瓦房……還有谷堆李家……」實在太隨意了,也有自己的鄉土氣息。

家訪也不是隨便安排的,現在看那個時候家訪也是有計劃的:哪幾個學生可能不上學,大致什麼原因?哪個老師和這個庄有親戚,或者認識這個庄的生產隊幹部,或者要規避老師本身所在的莊子和家訪莊子最近關係怎麼樣,那個時候乾旱較多,有時候村莊之間有時候會搶水,有時候關係一般,且家長里短,鄰里之間總有矛盾的,老師們考慮的很周到。

為了做好家訪工作,老師會找本庄表現不錯的孩子,陪同家訪:1.是路線熟悉;

2.是有個榜樣示範參考;

3.人也熟悉。

就這樣,讓我記憶深刻的家訪開始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80後父親與10后女兒們的對話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80後父親與10后女兒們的對話
上一章下一章

家訪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