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友諒起勢

陳友諒起勢

在這樣一個大爭之時中,像張士誠這種胸無大志,且好高騖遠的人,都能開闢一番天地,那豈會沒有比他起義更早更強的人?

那一定有呀!讓我們來一起看一看,就在韓山童和劉福通聯手起義之時,另外一個人正在做什麼。

把時間,先撥回到幾年之前,也就是在韓山童和劉福通起兵四個月之後,具體時間是至正十一年的九月。在這一個月里,另外一個人也開始了起義,並且開始了一路的進攻。這個人是誰呢?就是「天完」大帝:徐壽輝。

徐壽輝何許人也?

答曰羅田人,小名真一也。那麼他的工作是什麼?答案是,與兩年之後造反的張士誠同屬一個派別。

具體一點是什麼呢?就是販賣布匹的,用現代話說就是二道販子賣布的。

就在前不久,袁州和尚彭瑩玉以其妖術與麻城鄒普勝一起聚眾反叛,以紅巾為標誌,八月份的時候在大別山主峰所在地的多雲山莊及天堂寨發動了起義。

這兩個人可能是覺得自己拿不上枱面,於是他們又找了一個長相一表堂堂的人,推選為他們的首領,這個天大的餡餅就掉到了徐壽輝的頭上。

(野史公曰:除明史這一版本外,還有一種說法,是徐壽輝看到韓山童和劉福通的起義已經打到了光山縣下,徐壽輝感覺時機成熟。便和鄒普勝以及彭瑩玉等一起起義,並且宣傳了一句「天下大亂,彌勒佛就要降生」的說法得到了眾人的肯定,並且發動起義之後,徐壽輝被大家擁戴為首領。)

徐壽輝雖然在接到這個大帽子的一瞬間,有些精神恍惚,彷彿不敢相信一般。但隨即也鎮定了下來,他大步的走到了銅鏡旁,看了看銅鏡中的自己,微微點頭,自己就是英俊能咋辦?!

被推舉為首領之後,便焚香集眾,畢竟大家都是有信仰,信奉彌勒佛的人,所以後來又稱這支軍隊為「香軍」。

徐壽輝覺得,自己這剛被推舉成首領,總得做點業績,讓大傢伙都佩服自己吧?

於是徐壽輝在九月份下達了命令:「給我兵打元朝立功!」

接着三軍出擊,與劉福通的軍隊幾乎一起進攻,很快就攻陷了蘄水以及黃州路等。這一戰還打敗了元威順王寬徹不花,於是讓徐壽輝名聲大噪。

徐壽輝佔領蘄水后,即以蘄水為都城,自稱皇帝,國號天完,年號治平,以鄒普勝為太師,開啟了屬於徐壽輝的湖北時代!

徐壽輝起這個國號也是非常有意義的,什麼意義呀?

在「大」的上面如果加「一」的話,這個字就成為了一個「天」字,同樣如果在「元」字的前面加「宀」的話,這個字就是「完」,於是乎「天完」背後的意思就是表示壓倒「大元」,其實,也可以直接翻譯過來,那這個國號就是「大宋」!

既然有了國號,那自然也要分封一些官位來給跟着自己打天下的功臣吧,以及設置一些官吏等級吧。

於是徐壽輝就採取了和韓林兒的大宋政權幾乎一樣的方法:首先設置統軍元帥府,再設置中書省,樞密院以及中央六部等機構。

除了將鄒普勝奉為太師之外,還有倪文俊被封為領軍元帥,陳友諒被封為元帥薄書椽。

說到這裏也就不得不提另外一個人,那就是陳友諒,也就是在這一個時候,他正式登上了群雄逐鹿的歷史舞台。

徐壽輝在經濟方面也有所考慮,著有銅印,發行錢幣,算是規模挺齊全的「王朝」了。

做完這一些之後,徐壽輝就到了蘄水縣附近的清泉師太殿上稱皇帝正式即位。

古代嘛,稱皇帝是相當要有儀式感滴,當皇帝的必須要找一個高大宏偉的地方,並且讓眾群臣三拜九叩,再親自為自己「加冕稱帝」,才算是過了一把皇帝癮,真正當上皇帝了。

憑藉着剛剛建立的大國,帶領着所有的軍隊,不久就攻陷了饒和信。

士兵們的心中感覺到了無比的無奈,徐壽輝本想乘勝追擊,但是稍微沉思了片刻,決定還是要回來整頓一下,收割一番糧食,次年再繼續進攻。

等到第二年也就是至正十二年,徐壽輝才發動大軍,兵分四路,接連佔據了湖廣和江西各郡縣,接着一鼓作氣攻克了昱嶺關和杭州。

打到這裏還沒有停下來,徐壽輝又率領着趙普勝等人,攻陷了太原,不久聲威就大振!人人都知道這個「天完

(本章未完,請翻頁)

」政權的厲害了,更是對徐壽輝也是刮目相待,把他推為英雄!

起初徐壽輝的軍隊可謂是紀律十分嚴明,不淫,不殺,每攻下來一塊土地,只把當地百姓的人名,登錄在戶籍中,沒有對當地的百姓造成任何一點的干擾,因此甚得人心。

憑藉着這樣良好口碑的隊伍,自然能快速的擴大到數百萬人。

於是「百萬大軍」縱橫馳騁於長江南北地區,甚至在實力巔峰時期,一度控制了湖北、湖南、江南、浙江以及福建的廣大地區。

於是老百姓就為徐壽輝的軍隊編製了一首民謠歌詞如下:

「滿城都是火,官府到處躲;

城裏無一人,紅.軍府上坐。」

從這一首民謠之中,不難能夠感覺到老百姓對徐壽輝,對紅巾軍的喜愛和歡迎。正是因為這些原因,老百姓們才把徐壽輝當作英雄的。

但是這個「英雄」啊,很快就會被大家發現,他壓根就不是什麼「英雄」,相反他是一個徹徹底底,從頭到腳每一個毛孔里都散發着「狗熊」氣息的「英雄」。

為什麼這麼講啊?

因為攻下來杭州之後,徐壽輝便胸無大志,整天渾渾噩噩過日子,坐享其成,坐擁著半壁江山,豈不樂乎!

次年,便遭到了元軍的兇狠打擊,片刻蘄水就被人家突破了,徐壽輝只得落荒而逃。這個算得上是徐壽輝第一次大起大落。

在這一次人生的大落之中,跟隨自己的老部下,如彭瑩玉等接連戰死,就連「蓮台省」將士四百餘人,也全部壯烈犧牲了。這一次失敗可謂是帶走了徐壽輝起義的本錢,自己的所有子弟兵和家當底。

但是幾家歡喜,幾家愁。於徐壽輝的大起大落中,又有一個新人崛起了。

說起來這個新人可不一般呀,因為這個新人,日後可是被朱太祖點名封王的人啊!

那這個人是誰啊?

他就是太祖的第一位「伯樂」——郭子興!

就在至正十二年徐壽輝兵分四路,大殺四方的時候,郭子興趁亂也拉起了自己的旗杆,開始了自己「造反」生涯。

在講太祖的「伯樂」之前,先對這位「伯樂」進行一下詳細的身份概括。

郭子興的祖先是曹州人,他的父親郭公,娶了一個縣城中富貴人家的女兒,家庭環境便慢慢的富裕了起來,為日後郭子興造反,留下來了那麼一丁點的基金積累。

要知道郭子興的父親本來可是一個身無分文的答命算卦者。以前過的日子可是整日以天為被,以地為床,周遊四方啊!如今,竟然能夠娶到一個富商的女兒為妻子,可真是有兩把刷子。

也正是因為郭公這個優良的基因,完美的繼承了給他的兒子郭子興。

這郭子興從小也學會了算卦,並且還有江湖大俠的豪爽性格,很喜歡結交朋友。

也就是因為郭子興有的那麼一點基金積累,再加上從前廣泛的結交朋友,為日後在腐敗的元朝末年拉旗起義奠定了基礎。

趁著天下動蕩,徐壽輝和劉福通正對元朝進行猛烈的擊打時,郭子興也終於有所行動了。

至正十二年春天,郭子興傾盡家財,殺牛備酒,廣結天下英雄豪傑,頗有一種武林盟主的架勢!

不久便集齊了數千名年輕強壯的青年,在郭子興這個神算的慷慨激昂的數詞的鼓勵下,這幫年輕人發誓要與他一起共圖大業,迅速起兵就攻佔了濠州,拿下來了第一塊根據地。

但正所謂得到的容易,失去的也容易,可能正是因為起義這般迅速成功,才奠定了郭子興日後也只能待在濠州城裏了。

值得一提的是,與郭子興一同起兵的還有孫德崖,在小小的濠州城裏,一會就出現了五位元帥,再加上後來的李二,彭大,趙軍用等人,那一共八人了。

於是就出現了在這個小小的濠州城內,就出現了幾人人互不相讓的那種局面。

正是因為互不相讓,而且還相互吃不掉的事情,這才導致了日後郭子興必須裝作禮賢下士,這才沒有誤把太祖拖出當做間諜砍死。

關於郭子興的故事就先說到這裏,讓我們繼續把目光轉回來,看看徐壽輝在經歷了一起一落之後,又發生了哪些事情,又如何被陳友諒給奪權了呢?

話說徐壽輝被元朝軍隊擊敗了以後,竟然僥倖逃脫了,逃跑了以後,徐壽輝沒

(本章未完,請翻頁)

有敢馬上發動反攻的軍隊,而是一直等到至正十四年,才採取了行動。

因為這一年,元朝軍隊迫於劉福通和張士誠等農民起義的壓力,不得不抽調了長江中游近乎於所有的兵力前去鎮壓。在徐壽輝領地的附近兵力稀少,所以徐壽輝決定就趁著這個空隙,快速重新召集軍隊攻打失地!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必然能夠成功,而且能夠一鼓作氣收復失地!甚至不費吹灰之力。

果不其然,不久之後,徐壽輝又因為攻下來了湖廣和江西的許多地區,使聲勢又起,接着又進一步控制了四川盆地和陝西的一部分地區,快速的重新站穩了腳跟。

不僅僅如此,徐壽輝還派人到羅田的故里多雲山中建田元店,筑紫雲台,立「無敵碑」,以來誇耀自己的功績。

真可謂是好了傷疤忘了痛。

從這幾點做法來看,他壓根就不具備一個帝王所應該擁有的基本素養。無論功勞有多高,亦不能自己誇獎;無論現在的政績有多麼顯赫,亦不能驕傲自滿。

然而徐壽輝這幾點全部做到了。

他不僅誇耀自己的功勞,更是驕傲自滿,沾沾自喜。如此這般行為不被下屬的人篡奪了權力,那才怪呢!

但畢竟現在又收復了失去的土地,重新讓徐壽輝的名字大振於天下,徐壽輝安能不樂乎!

徐壽輝這一次帶領軍隊「捲土重來」的同時,還把首都遷到了漢陽。

這一年的事情發生在至正十六年(1356年)的正月。

但是徐壽輝自己人生的這一路,再加上這一遷,就落了一個和韓林兒一樣的下場,因為實權被丞相倪文俊奪去了!

這一下子,堪稱是開國大帝的徐壽輝竟然就變成了空頭支票,被下屬給架空了。

而倪文俊的野心就這樣停止了嗎?就這樣不再膨脹了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按耐了幾年之後,倪文俊終於按捺不住了,他緩緩地撕掉了臉上的那一個假笑的面具,露出了本來猙獰的面目。

他把那雙充滿了殺氣的眸子,緩緩地看向了坐在王位上的,已經沒有了實權的徐壽輝,此刻他的內心是極其想把這個人拿掉的,說干就干,馬上開始謀划!

到了至正十七年九月的某一天,倪文俊策劃了一場謀殺徐壽輝的兵變,但是百密一疏啊,最終失敗了,只得灰溜溜的逃到了黃州。之前的權利,因為這一招不慎,就一下子便是喪失了不少!

而當時的陳友諒呢,他在做什麼呢?

時友諒隸文俊麾下,數有功,為領兵元帥。遂乘釁殺文俊,並其兵,自稱宣慰使,尋稱平章政事。(《明史.列傳十一》)

就這樣,陳友諒借這一次機會,吞併了倪文俊的所有軍隊,變成了平章政事,自己稱自己為宣慰使。

可憐這倪文俊好不容易招來的軍隊,最後竟然成了他人的「嫁紗」,就這樣整個「天完」帝國的政治權力便落到了陳友諒的手中!

而陳友諒也完成了從草根到帝王的鹹魚大翻身的路程!

接着到了至正二十年,陳友諒也不再掩蓋自己的野心,就以藉著觀察作戰地形為由,將徐壽輝誘騙到了太原附近的採石鎮,將其殺害了!

在陳友諒成功的這一條路上,我們也不難發現許許多多的問題,從這些問題中也就不難理解,當年呂蒙正先生為何在自己的作品中這般寫道:

「天不得時,日月無光;地不得時,草木不生;水不得時,風浪不平;人不得時,利運不通。注福注祿,命里已安排定,富貴誰不欲?人若不依根基八字,豈能為卿為相?」(《寒窯賦.版本一》)了。

陳友諒因為自己家世的緣故,無法自己拉起一桿屬於自己的起義軍,只能投奔於他人,這隻能算是暫時的人不得時,利運不通。

然而隨着時間的流逝,徐壽輝的大起大落,倪文俊的造反,自己又憑藉自己的智謀掌握到了核心的政治權力時,情況又發生了改變!

而這一切一切的變化,正是要感謝於上天那不斷的變化,這才造就了陳友諒的有機可乘和趁虛而入。

若不是這麼多的變故,他陳友諒又如何能夠成為一代梟雄,甚至於日後在與太祖的巔峰決戰中險些活捉太祖,成為統一天下的人呢?

或許人這一生不得不受制於天命,感慨著:此乃時也,運也,命也耳!

(本章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爭之時:洪武聖君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大爭之時:洪武聖君
上一章下一章

陳友諒起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