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2)黯然神傷

第一章 (2)黯然神傷

小城的街景,由於多次在此倒車、路過和駐留,潘夢婷是非常熟悉的。

熟悉到就像是熟悉自己的一根兒無端落地的頭髮絲兒一樣。

剛一下車,來到外面的街道上,眼睛猛一觸及,在別人看來這其實沒有什麼特殊的,甚至是破敗的所謂街景和走在街景里的老鄉們時,她還是感覺自己身上的血液好像一下子熱了。

每一次觸及,都是這樣。

這似乎早已經形成了一種天然的、血性的力量,衝擊着她的某一處脆弱的神經,使她對故鄉的景緻百看不厭,對鄉音百聽不厭,每一次遭遇好像都有新感覺,每一次新感覺好像都使心靈得到一次有迴音的震撼。

但這一次一如既往的震撼,除了這種思鄉的情緒在作怪,好像還有其他的思緒在悄悄發揮着某種作用,讓她感覺這一次非比尋常,這一次的確不同以往,她忽然意識到了它的特殊性。那麼,它究竟特殊在哪裏呢?

站在人來人往的街頭,潘夢婷感慨萬千。

生活的變遷、人生的變故在她,好像是穿梭在雲層里的星星,若明若暗起來。

好多次她站在街頭,都感覺到了一種生活的變遷、人生的變故,但這一次似乎會有一種實質性的變化,因此別具一格,會對她接下來的人生具有重大的影響,因此她心底也特別在意起來。

這一次對她來說似乎一開始就註定了具有某種歷史性的、開創性的意義;這一次,如今你回來了,卻很難再走出去,真的,你很難再走出去了!聽,一個好像是來自於天邊的聲音告訴你:你就別想走出去了。在家裏老實的獃著吧!

這一次,如今她身臨其境,倍感蒼茫卻已無言。

一種感傷的情緒在自己心底潛伏多時,它選擇場合,選擇時機適時的發作。就在眼下,那就發作吧,此時它已經代替了她全部的語言和情感,化作一泓發源於心底的清泉,就讓它默默的,默默的流經你——故鄉,輕輕的,波光靚影的水的新娘,高抬腳輕落步,不打擾她的寧靜,不踩疼她的土地。

三年了,在外漂泊三年,現在,你,你終於回來了。

這風箏的線團兒就在故鄉母親的手裏,你漂泊的再遠,再遠,到母親收線時,你還是要回來的。這不,眼下她這隻在異鄉漂泊三年的風箏,被故鄉的母親給如期的收回來了。

就是母親不呼喚她,她自己也是要回來的。

歸心似箭。每一個在外漂泊的遊子都是這樣。

想到這兒,潘夢婷笑了:瞧你說的,好像你三年沒有回來一趟似的,就好像母親把你給拋棄在外鄉的天空,不要你了似的!其實並不是這樣的,每年寒暑假你不都是回來嗎?媽媽每時每刻不都在期盼你回來嗎?

母親的風箏也不能總是在放着啊!有風雨的時候也得避一避。把線收回來,讓風箏呆在一個安全而溫暖的地方,休息一下,這個地方對你來說,就是故鄉了,就是故鄉這個溫馨的港灣了。

除了故鄉,還能有哪裏呢?外面的城市再好,再風光,但終究不是自己血脈生成、落地的地方。故鄉的觀念,已經在你靈魂深處,發芽,破土而出了。最主要的是,故鄉,那是母親居住生活的地方,對你有着夢幻一般濃濃的吸引,你就是在夢裏也不會停止回歸故鄉的腳步。

而且,母親就是你的故鄉。這樣想的話,潘夢婷覺得自己對故鄉概念的理解和接受,就有了兩重含義:一個是實體存在的那個自然區域,另一個就是母親,母親無論在哪裏,都是你的故鄉。那麼,現在母親在故鄉里,那故鄉就是你的故鄉的故鄉了。

因此,她對故鄉的理解和接受,既有物質層面的,也有精神層面的。現在,她更在意和看重的是對故鄉精神層面的理解。只因為母親的緣故。

但這次回故鄉來,潘夢婷知道,是絕對不同於以往的。

就是說,以往自己這隻風箏收是收回來了,但度完寒暑假很快就又放出,但這次,收回來了也許就再也飛不出去了。

你在外地讀完高中,終於畢業了,現在回來了。

這隻風箏收回到故鄉,收回到母親手中,然後你就把再次飛翔的翅膀給折斷吧!毫不留情的給折斷了。不,是生活借你的手把自己再次飛翔的翅膀給折斷的。生活借你的手時,口氣有多生硬,力氣有多大,不借給它都不行——

那就借給它好了,讓它折斷好了,痛痛快快的折斷好了。

但在自己未來的翅膀被折斷之前,潘夢婷還有最後的一個莊重的結束形式,那就是參加一年一度的高考。然後,你就徹底沒事兒了,呆在家裏了。外面的世界外面的城市,你就沒戲了。

高考,這是自己此次回到故鄉來的一個充足的理由。

堂而皇之的理由,走形式的理由。

理由行駛完畢,你就徹底的在故鄉黑土地里,在陪伴母親的歲月的鐘聲里,你就銷聲匿跡了,被生活的塵埃填平了你無數想像中的車轍,真的,你就徹底的銷聲匿跡了。

改革開放之初,潘夢婷和許多中國人一樣,思想上的開放和釋然還遠遠跟不上經濟開放的步伐,還死死的抱着故鄉的觀念不放,認為離開故鄉就是步入人間的地獄一樣,因此習慣於垂死掙扎。那時的熱門電影《人生》那樣,就是走出故鄉了,遇到點挫折,還是回到故鄉來,就是接受懲罰也是心甘情願的。這個電影反映出當時人們的思想傾向——死死抱住故鄉的觀念不放。

對故鄉越是垂死掙扎,好像就越是一種傷痕之美。頗具美學價值,而與實用關係不大。潘夢婷就是這樣。而且,對她來說,還有親愛的母親夾雜在裏面,她就更是覺得故鄉的神聖和美妙。

現在你參加高考,不管考的怎麼樣,不管考完后幹什麼,你先參加考試吧!然後再說吧!你要清楚,這是高考,不是一般的考試。既決定命運,又代表中國學生最為輝煌的人生入門禮節與榮譽,這就是高考,這是你也是每個中國學生心底的聖經一樣。當然,它更是你心底的聖經。

潘夢婷在外地的綏化市讀高中,屬於借讀生,高考必須要回到戶口所在地報名,方能取得報考資格。那時的高考分初考和終考兩個階段,高中畢業考試過後,借讀生就要回戶口所在地參加初考,時間在每年的六月初。

初考過關后才能被允許參加終考,時間在每年7月的7日,8日,9日三天,對考生和他們的家長來說,這三天非常重要,非常固定,多年來雷打不動。

潘夢婷的家在肇源縣的農村,但她的戶口所在地在肇源的鄰縣——肇州縣。這樣她就必須到戶口所在地——肇州報名參加高考。

對即將在肇州縣參加高考的終考,潘夢婷知道結局只有兩個:考上或者考不上。就這兩個結局,很簡單,一清二楚。

如果是考不上,你就根本不會再走了,你就永遠的駐守在這裏了,永遠駐守在母親的身邊,這風箏就永遠的歇息在這裏了。

但如果考上了呢!是不是就能走上了呢?恐怕你還是走不了,想走也走不。因為你看到,母親現在身體很糟糕,生活對她太不容易了,簡直可以說是太殘酷了,生活已經把她這隻生命的蠟燭風蝕殆盡了——說真的,你不忍心讓母親孤單的留守下去,獨自承擔着生活的沉重壓力。

而自己的書念到高中畢業,對一個家是農村的女孩子來說,知識量和氣質度都已經足夠了,富富有餘了,潘夢婷對此已經是很知足。嫁人在學歷上也算是一個高水準了,以後願意看書,自己在家也一樣能看。農村就是再窮,但是你抽出一點閑錢買幾本文學名著,訂閱兩種文學期刊,還是綽綽有餘的。

是的,在大人們看來,一個農村丫頭,書念到高中畢業,文化程度確實算是可以了。在農村,你會被看成是一個學過知識、文化的明白人,被當作知識的錦囊妙計一樣,人們有什麼不懂的地方都願意跑來問你,面子上也確實夠榮耀的。

在農村,一個高中畢業生,在那時,是完全可以伸開手腳,暢遊田地了。

總之生活對你來說,親愛的,無論是考上考不上你都走不了,就是你還心存一絲念頭想走,但你也走不了的。從此人生的足跡就陷在故鄉的泥土的車轍里了。你把它不要看成是車轍,而要看成是詩行,來自於田園氣息的一行行美麗的詩句。

這樣一想,還有什麼東西在你心底不能放得下?而且,這樣一想,你往下放的過程還特別的輕鬆和坦然,愉快之至了。

親愛的,你把物質的不如意不看成是一種損失,而看成是一種積極的精神,看成是一種物質的不如意向精神的收穫轉向,你獲得的是一種精神的力量,也許這是唯心主義,但是,來一點唯心主義有什麼不好嗎?

哦,這富饒肥美的黑土地,這裏面不也是孕育著無數的芳草與鮮花,夢想與激情嘛!你這隻風箏即使有飛翔的夢想那是再也飛不起來了,因為,你會無端的被它們吸引,陶醉在此猶如世外桃園一般。

你會陶醉在此,與親愛的母親相伴,樂而不知往返。

那就不飛,老老實實的和親愛的媽媽駐守在這方天地里,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幫助母親分擔生活的壓力,供弟弟妹妹繼續讀書,讓他們走出農村,讓他們成才,讓他們到廣闊的城市天地里大有作為。這,對你的精神來說,如果算不上是什麼崇高,那也是很好的安慰了。你也一樣很滿足。

誰讓你是老大呢?如果說老大就是該死,那你就該死好了。而且,誰讓你是——,嗨!別說了。別想這個問題了。

誰讓你是孔子儒家學說忠實的信徒呢?這是悄然間嵌入中國人骨縫裏的魂魄,一絲一縷,都透出潛移默化、至深至遠的功底兒。你就是這樣,把老祖宗的「仁義禮智信」一類的天然的古訓,悄然間融化為你生命的基本走向,並被它牢牢的掌控,輕易跳不出來,而且,你也是真心實意的信仰老祖宗的。老祖宗說的,那可是真知灼見,經受住千古時間的檢驗,非常有道理,做人應該如此。

而像「狼」一樣的為人處事,具有「狼性」,毫不客氣的、不遺餘力的殺戮吞咽,血肉橫飛,也許這能為人爭來許多的優勢便利,成為競爭獲勝的砝碼,但這絕不是潘夢婷的信仰。就是再有利於自己的生存,她也不會把「狼性」當成自己的「人性」。沒辦法,每個人的生活不同,選擇的信仰也當然不同。

你無法走出去也不能走出去,潘夢婷知道,這就是自己生活的規定性。每個人的生活都有自己專屬的規定性。你的規定性,不必問為什麼,就是如此。

好像一切早已經天定,這就是命,宿命。其實她雖然不怎麼信命,但最終她總是喜歡用它做解釋,似乎這個解釋比理性的道理更能說服自己,也更能安慰自己,那就這樣解釋好了,沒什麼忌諱。

但把自己的無可奈何和無能為力的感覺一股腦的推給老祖宗和命運,雖然並不公平,但他們總是最終的評判和裁決者。這,也是你的信仰。

因為,他們看上去,似乎都具有了一種神奇的力量。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左右你的人生,把你牢牢的安撫在生活固定的軌道上,你絲毫動彈不得。

就這麼神奇。

這多少能還能給她的無意或者有意的逃避帶來點精神的解脫,原來自己和很多人一樣,是需要一點所謂的精神解脫的。

潘夢婷似乎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你沒有宗教——西方的宗教,那個很正規哦,好像你也是很羨慕,但你有儒教,你信儒教,信命運,一樣也能使你獲得精神的安慰和解脫。不管是什麼樣的形式,只要你心底不空虛,只要你能借用老祖宗也好命運的概念也罷,只要你能因此想得開,那它就是你需要的宗教。

小城的街景,由於多次在此倒車、路過和駐留,潘夢婷是非常熟悉的。

熟悉到就像是熟悉自己的一根兒無端落地的頭髮絲兒一樣。

剛一下車,來到外面的街道上,眼睛猛一觸及,在別人看來這其實沒有什麼特殊的,甚至是破敗的所謂街景和走在街景里的老鄉們時,她還是感覺自己身上的血液好像一下子熱了。

每一次觸及,都是這樣。

這似乎早已經形成了一種天然的、血性的力量,衝擊着她的某一處脆弱的神經,使她對故鄉的景緻百看不厭,對鄉音百聽不厭,每一次遭遇好像都有新感覺,每一次新感覺好像都使心靈得到一次有迴音的震撼。

但這一次一如既往的震撼,除了這種思鄉的情緒在作怪,好像還有其他的思緒在悄悄發揮着某種作用,讓她感覺這一次非比尋常,這一次的確不同以往,她忽然意識到了它的特殊性。那麼,它究竟特殊在哪裏呢?

站在人來人往的街頭,潘夢婷感慨萬千。

生活的變遷、人生的變故在她,好像是穿梭在雲層里的星星,若明若暗起來。

好多次她站在街頭,都感覺到了一種生活的變遷、人生的變故,但這一次似乎會有一種實質性的變化,因此別具一格,會對她接下來的人生具有重大的影響,因此她心底也特別在意起來。

這一次對她來說似乎一開始就註定了具有某種歷史性的、開創性的意義;這一次,如今你回來了,卻很難再走出去,真的,你很難再走出去了!聽,一個好像是來自於天邊的聲音告訴你:你就別想走出去了。在家裏老實的獃著吧!

這一次,如今她身臨其境,倍感蒼茫卻已無言。

一種感傷的情緒在自己心底潛伏多時,它選擇場合,選擇時機適時的發作。就在眼下,那就發作吧,此時它已經代替了她全部的語言和情感,化作一泓發源於心底的清泉,就讓它默默的,默默的流經你——故鄉,輕輕的,波光靚影的水的新娘,高抬腳輕落步,不打擾她的寧靜,不踩疼她的土地。

三年了,在外漂泊三年,現在,你,你終於回來了。

這風箏的線團兒就在故鄉母親的手裏,你漂泊的再遠,再遠,到母親收線時,你還是要回來的。這不,眼下她這隻在異鄉漂泊三年的風箏,被故鄉的母親給如期的收回來了。

就是母親不呼喚她,她自己也是要回來的。

歸心似箭。每一個在外漂泊的遊子都是這樣。

想到這兒,潘夢婷笑了:瞧你說的,好像你三年沒有回來一趟似的,就好像母親把你給拋棄在外鄉的天空,不要你了似的!其實並不是這樣的,每年寒暑假你不都是回來嗎?媽媽每時每刻不都在期盼你回來嗎?

母親的風箏也不能總是在放着啊!有風雨的時候也得避一避。把線收回來,讓風箏呆在一個安全而溫暖的地方,休息一下,這個地方對你來說,就是故鄉了,就是故鄉這個溫馨的港灣了。

除了故鄉,還能有哪裏呢?外面的城市再好,再風光,但終究不是自己血脈生成、落地的地方。故鄉的觀念,已經在你靈魂深處,發芽,破土而出了。最主要的是,故鄉,那是母親居住生活的地方,對你有着夢幻一般濃濃的吸引,你就是在夢裏也不會停止回歸故鄉的腳步。

而且,母親就是你的故鄉。這樣想的話,潘夢婷覺得自己對故鄉概念的理解和接受,就有了兩重含義:一個是實體存在的那個自然區域,另一個就是母親,母親無論在哪裏,都是你的故鄉。那麼,現在母親在故鄉里,那故鄉就是你的故鄉的故鄉了。

因此,她對故鄉的理解和接受,既有物質層面的,也有精神層面的。現在,她更在意和看重的是對故鄉精神層面的理解。只因為母親的緣故。

但這次回故鄉來,潘夢婷知道,是絕對不同於以往的。

就是說,以往自己這隻風箏收是收回來了,但度完寒暑假很快就又放出,但這次,收回來了也許就再也飛不出去了。

你在外地讀完高中,終於畢業了,現在回來了。

這隻風箏收回到故鄉,收回到母親手中,然後你就把再次飛翔的翅膀給折斷吧!毫不留情的給折斷了。不,是生活借你的手把自己再次飛翔的翅膀給折斷的。生活借你的手時,口氣有多生硬,力氣有多大,不借給它都不行——

那就借給它好了,讓它折斷好了,痛痛快快的折斷好了。

但在自己未來的翅膀被折斷之前,潘夢婷還有最後的一個莊重的結束形式,那就是參加一年一度的高考。然後,你就徹底沒事兒了,呆在家裏了。外面的世界外面的城市,你就沒戲了。

高考,這是自己此次回到故鄉來的一個充足的理由。

堂而皇之的理由,走形式的理由。

理由行駛完畢,你就徹底的在故鄉黑土地里,在陪伴母親的歲月的鐘聲里,你就銷聲匿跡了,被生活的塵埃填平了你無數想像中的車轍,真的,你就徹底的銷聲匿跡了。

改革開放之初,潘夢婷和許多中國人一樣,思想上的開放和釋然還遠遠跟不上經濟開放的步伐,還死死的抱着故鄉的觀念不放,認為離開故鄉就是步入人間的地獄一樣,因此習慣於垂死掙扎。那時的熱門電影《人生》那樣,就是走出故鄉了,遇到點挫折,還是回到故鄉來,就是接受懲罰也是心甘情願的。這個電影反映出當時人們的思想傾向——死死抱住故鄉的觀念不放。

對故鄉越是垂死掙扎,好像就越是一種傷痕之美。頗具美學價值,而與實用關係不大。潘夢婷就是這樣。而且,對她來說,還有親愛的母親夾雜在裏面,她就更是覺得故鄉的神聖和美妙。

現在你參加高考,不管考的怎麼樣,不管考完后幹什麼,你先參加考試吧!然後再說吧!你要清楚,這是高考,不是一般的考試。既決定命運,又代表中國學生最為輝煌的人生入門禮節與榮譽,這就是高考,這是你也是每個中國學生心底的聖經一樣。當然,它更是你心底的聖經。

潘夢婷在外地的綏化市讀高中,屬於借讀生,高考必須要回到戶口所在地報名,方能取得報考資格。那時的高考分初考和終考兩個階段,高中畢業考試過後,借讀生就要回戶口所在地參加初考,時間在每年的六月初。

初考過關后才能被允許參加終考,時間在每年7月的7日,8日,9日三天,對考生和他們的家長來說,這三天非常重要,非常固定,多年來雷打不動。

潘夢婷的家在肇源縣的農村,但她的戶口所在地在肇源的鄰縣——肇州縣。這樣她就必須到戶口所在地——肇州報名參加高考。

對即將在肇州縣參加高考的終考,潘夢婷知道結局只有兩個:考上或者考不上。就這兩個結局,很簡單,一清二楚。

如果是考不上,你就根本不會再走了,你就永遠的駐守在這裏了,永遠駐守在母親的身邊,這風箏就永遠的歇息在這裏了。

但如果考上了呢!是不是就能走上了呢?恐怕你還是走不了,想走也走不。因為你看到,母親現在身體很糟糕,生活對她太不容易了,簡直可以說是太殘酷了,生活已經把她這隻生命的蠟燭風蝕殆盡了——說真的,你不忍心讓母親孤單的留守下去,獨自承擔着生活的沉重壓力。

而自己的書念到高中畢業,對一個家是農村的女孩子來說,知識量和氣質度都已經足夠了,富富有餘了,潘夢婷對此已經是很知足。嫁人在學歷上也算是一個高水準了,以後願意看書,自己在家也一樣能看。農村就是再窮,但是你抽出一點閑錢買幾本文學名著,訂閱兩種文學期刊,還是綽綽有餘的。

是的,在大人們看來,一個農村丫頭,書念到高中畢業,文化程度確實算是可以了。在農村,你會被看成是一個學過知識、文化的明白人,被當作知識的錦囊妙計一樣,人們有什麼不懂的地方都願意跑來問你,面子上也確實夠榮耀的。

在農村,一個高中畢業生,在那時,是完全可以伸開手腳,暢遊田地了。

總之生活對你來說,親愛的,無論是考上考不上你都走不了,就是你還心存一絲念頭想走,但你也走不了的。從此人生的足跡就陷在故鄉的泥土的車轍里了。你把它不要看成是車轍,而要看成是詩行,來自於田園氣息的一行行美麗的詩句。

這樣一想,還有什麼東西在你心底不能放得下?而且,這樣一想,你往下放的過程還特別的輕鬆和坦然,愉快之至了。

親愛的,你把物質的不如意不看成是一種損失,而看成是一種積極的精神,看成是一種物質的不如意向精神的收穫轉向,你獲得的是一種精神的力量,也許這是唯心主義,但是,來一點唯心主義有什麼不好嗎?

哦,這富饒肥美的黑土地,這裏面不也是孕育著無數的芳草與鮮花,夢想與激情嘛!你這隻風箏即使有飛翔的夢想那是再也飛不起來了,因為,你會無端的被它們吸引,陶醉在此猶如世外桃園一般。

你會陶醉在此,與親愛的母親相伴,樂而不知往返。

那就不飛,老老實實的和親愛的媽媽駐守在這方天地里,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幫助母親分擔生活的壓力,供弟弟妹妹繼續讀書,讓他們走出農村,讓他們成才,讓他們到廣闊的城市天地里大有作為。這,對你的精神來說,如果算不上是什麼崇高,那也是很好的安慰了。你也一樣很滿足。

誰讓你是老大呢?如果說老大就是該死,那你就該死好了。而且,誰讓你是——,嗨!別說了。別想這個問題了。

誰讓你是孔子儒家學說忠實的信徒呢?這是悄然間嵌入中國人骨縫裏的魂魄,一絲一縷,都透出潛移默化、至深至遠的功底兒。你就是這樣,把老祖宗的「仁義禮智信」一類的天然的古訓,悄然間融化為你生命的基本走向,並被它牢牢的掌控,輕易跳不出來,而且,你也是真心實意的信仰老祖宗的。老祖宗說的,那可是真知灼見,經受住千古時間的檢驗,非常有道理,做人應該如此。

而像「狼」一樣的為人處事,具有「狼性」,毫不客氣的、不遺餘力的殺戮吞咽,血肉橫飛,也許這能為人爭來許多的優勢便利,成為競爭獲勝的砝碼,但這絕不是潘夢婷的信仰。就是再有利於自己的生存,她也不會把「狼性」當成自己的「人性」。沒辦法,每個人的生活不同,選擇的信仰也當然不同。

你無法走出去也不能走出去,潘夢婷知道,這就是自己生活的規定性。每個人的生活都有自己專屬的規定性。你的規定性,不必問為什麼,就是如此。

好像一切早已經天定,這就是命,宿命。其實她雖然不怎麼信命,但最終她總是喜歡用它做解釋,似乎這個解釋比理性的道理更能說服自己,也更能安慰自己,那就這樣解釋好了,沒什麼忌諱。

但把自己的無可奈何和無能為力的感覺一股腦的推給老祖宗和命運,雖然並不公平,但他們總是最終的評判和裁決者。這,也是你的信仰。

因為,他們看上去,似乎都具有了一種神奇的力量。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左右你的人生,把你牢牢的安撫在生活固定的軌道上,你絲毫動彈不得。

就這麼神奇。

這多少能還能給她的無意或者有意的逃避帶來點精神的解脫,原來自己和很多人一樣,是需要一點所謂的精神解脫的。

潘夢婷似乎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你沒有宗教——西方的宗教,那個很正規哦,好像你也是很羨慕,但你有儒教,你信儒教,信命運,一樣也能使你獲得精神的安慰和解脫。不管是什麼樣的形式,只要你心底不空虛,只要你能借用老祖宗也好命運的概念也罷,只要你能因此想得開,那它就是你需要的宗教。

小城的街景,由於多次在此倒車、路過和駐留,潘夢婷是非常熟悉的。

熟悉到就像是熟悉自己的一根兒無端落地的頭髮絲兒一樣。

剛一下車,來到外面的街道上,眼睛猛一觸及,在別人看來這其實沒有什麼特殊的,甚至是破敗的所謂街景和走在街景里的老鄉們時,她還是感覺自己身上的血液好像一下子熱了。

每一次觸及,都是這樣。

這似乎早已經形成了一種天然的、血性的力量,衝擊着她的某一處脆弱的神經,使她對故鄉的景緻百看不厭,對鄉音百聽不厭,每一次遭遇好像都有新感覺,每一次新感覺好像都使心靈得到一次有迴音的震撼。

但這一次一如既往的震撼,除了這種思鄉的情緒在作怪,好像還有其他的思緒在悄悄發揮着某種作用,讓她感覺這一次非比尋常,這一次的確不同以往,她忽然意識到了它的特殊性。那麼,它究竟特殊在哪裏呢?

站在人來人往的街頭,潘夢婷感慨萬千。

生活的變遷、人生的變故在她,好像是穿梭在雲層里的星星,若明若暗起來。

好多次她站在街頭,都感覺到了一種生活的變遷、人生的變故,但這一次似乎會有一種實質性的變化,因此別具一格,會對她接下來的人生具有重大的影響,因此她心底也特別在意起來。

這一次對她來說似乎一開始就註定了具有某種歷史性的、開創性的意義;這一次,如今你回來了,卻很難再走出去,真的,你很難再走出去了!聽,一個好像是來自於天邊的聲音告訴你:你就別想走出去了。在家裏老實的獃著吧!

這一次,如今她身臨其境,倍感蒼茫卻已無言。

一種感傷的情緒在自己心底潛伏多時,它選擇場合,選擇時機適時的發作。就在眼下,那就發作吧,此時它已經代替了她全部的語言和情感,化作一泓發源於心底的清泉,就讓它默默的,默默的流經你——故鄉,輕輕的,波光靚影的水的新娘,高抬腳輕落步,不打擾她的寧靜,不踩疼她的土地。

三年了,在外漂泊三年,現在,你,你終於回來了。

這風箏的線團兒就在故鄉母親的手裏,你漂泊的再遠,再遠,到母親收線時,你還是要回來的。這不,眼下她這隻在異鄉漂泊三年的風箏,被故鄉的母親給如期的收回來了。

就是母親不呼喚她,她自己也是要回來的。

歸心似箭。每一個在外漂泊的遊子都是這樣。

想到這兒,潘夢婷笑了:瞧你說的,好像你三年沒有回來一趟似的,就好像母親把你給拋棄在外鄉的天空,不要你了似的!其實並不是這樣的,每年寒暑假你不都是回來嗎?媽媽每時每刻不都在期盼你回來嗎?

母親的風箏也不能總是在放着啊!有風雨的時候也得避一避。把線收回來,讓風箏呆在一個安全而溫暖的地方,休息一下,這個地方對你來說,就是故鄉了,就是故鄉這個溫馨的港灣了。

除了故鄉,還能有哪裏呢?外面的城市再好,再風光,但終究不是自己血脈生成、落地的地方。故鄉的觀念,已經在你靈魂深處,發芽,破土而出了。最主要的是,故鄉,那是母親居住生活的地方,對你有着夢幻一般濃濃的吸引,你就是在夢裏也不會停止回歸故鄉的腳步。

而且,母親就是你的故鄉。這樣想的話,潘夢婷覺得自己對故鄉概念的理解和接受,就有了兩重含義:一個是實體存在的那個自然區域,另一個就是母親,母親無論在哪裏,都是你的故鄉。那麼,現在母親在故鄉里,那故鄉就是你的故鄉的故鄉了。

因此,她對故鄉的理解和接受,既有物質層面的,也有精神層面的。現在,她更在意和看重的是對故鄉精神層面的理解。只因為母親的緣故。

但這次回故鄉來,潘夢婷知道,是絕對不同於以往的。

就是說,以往自己這隻風箏收是收回來了,但度完寒暑假很快就又放出,但這次,收回來了也許就再也飛不出去了。

你在外地讀完高中,終於畢業了,現在回來了。

這隻風箏收回到故鄉,收回到母親手中,然後你就把再次飛翔的翅膀給折斷吧!毫不留情的給折斷了。不,是生活借你的手把自己再次飛翔的翅膀給折斷的。生活借你的手時,口氣有多生硬,力氣有多大,不借給它都不行——

那就借給它好了,讓它折斷好了,痛痛快快的折斷好了。

但在自己未來的翅膀被折斷之前,潘夢婷還有最後的一個莊重的結束形式,那就是參加一年一度的高考。然後,你就徹底沒事兒了,呆在家裏了。外面的世界外面的城市,你就沒戲了。

高考,這是自己此次回到故鄉來的一個充足的理由。

堂而皇之的理由,走形式的理由。

理由行駛完畢,你就徹底的在故鄉黑土地里,在陪伴母親的歲月的鐘聲里,你就銷聲匿跡了,被生活的塵埃填平了你無數想像中的車轍,真的,你就徹底的銷聲匿跡了。

改革開放之初,潘夢婷和許多中國人一樣,思想上的開放和釋然還遠遠跟不上經濟開放的步伐,還死死的抱着故鄉的觀念不放,認為離開故鄉就是步入人間的地獄一樣,因此習慣於垂死掙扎。那時的熱門電影《人生》那樣,就是走出故鄉了,遇到點挫折,還是回到故鄉來,就是接受懲罰也是心甘情願的。這個電影反映出當時人們的思想傾向——死死抱住故鄉的觀念不放。

對故鄉越是垂死掙扎,好像就越是一種傷痕之美。頗具美學價值,而與實用關係不大。潘夢婷就是這樣。而且,對她來說,還有親愛的母親夾雜在裏面,她就更是覺得故鄉的神聖和美妙。

現在你參加高考,不管考的怎麼樣,不管考完后幹什麼,你先參加考試吧!然後再說吧!你要清楚,這是高考,不是一般的考試。既決定命運,又代表中國學生最為輝煌的人生入門禮節與榮譽,這就是高考,這是你也是每個中國學生心底的聖經一樣。當然,它更是你心底的聖經。

潘夢婷在外地的綏化市讀高中,屬於借讀生,高考必須要回到戶口所在地報名,方能取得報考資格。那時的高考分初考和終考兩個階段,高中畢業考試過後,借讀生就要回戶口所在地參加初考,時間在每年的六月初。

初考過關后才能被允許參加終考,時間在每年7月的7日,8日,9日三天,對考生和他們的家長來說,這三天非常重要,非常固定,多年來雷打不動。

潘夢婷的家在肇源縣的農村,但她的戶口所在地在肇源的鄰縣——肇州縣。這樣她就必須到戶口所在地——肇州報名參加高考。

對即將在肇州縣參加高考的終考,潘夢婷知道結局只有兩個:考上或者考不上。就這兩個結局,很簡單,一清二楚。

如果是考不上,你就根本不會再走了,你就永遠的駐守在這裏了,永遠駐守在母親的身邊,這風箏就永遠的歇息在這裏了。

但如果考上了呢!是不是就能走上了呢?恐怕你還是走不了,想走也走不。因為你看到,母親現在身體很糟糕,生活對她太不容易了,簡直可以說是太殘酷了,生活已經把她這隻生命的蠟燭風蝕殆盡了——說真的,你不忍心讓母親孤單的留守下去,獨自承擔着生活的沉重壓力。

而自己的書念到高中畢業,對一個家是農村的女孩子來說,知識量和氣質度都已經足夠了,富富有餘了,潘夢婷對此已經是很知足。嫁人在學歷上也算是一個高水準了,以後願意看書,自己在家也一樣能看。農村就是再窮,但是你抽出一點閑錢買幾本文學名著,訂閱兩種文學期刊,還是綽綽有餘的。

是的,在大人們看來,一個農村丫頭,書念到高中畢業,文化程度確實算是可以了。在農村,你會被看成是一個學過知識、文化的明白人,被當作知識的錦囊妙計一樣,人們有什麼不懂的地方都願意跑來問你,面子上也確實夠榮耀的。

在農村,一個高中畢業生,在那時,是完全可以伸開手腳,暢遊田地了。

總之生活對你來說,親愛的,無論是考上考不上你都走不了,就是你還心存一絲念頭想走,但你也走不了的。從此人生的足跡就陷在故鄉的泥土的車轍里了。你把它不要看成是車轍,而要看成是詩行,來自於田園氣息的一行行美麗的詩句。

這樣一想,還有什麼東西在你心底不能放得下?而且,這樣一想,你往下放的過程還特別的輕鬆和坦然,愉快之至了。

親愛的,你把物質的不如意不看成是一種損失,而看成是一種積極的精神,看成是一種物質的不如意向精神的收穫轉向,你獲得的是一種精神的力量,也許這是唯心主義,但是,來一點唯心主義有什麼不好嗎?

哦,這富饒肥美的黑土地,這裏面不也是孕育著無數的芳草與鮮花,夢想與激情嘛!你這隻風箏即使有飛翔的夢想那是再也飛不起來了,因為,你會無端的被它們吸引,陶醉在此猶如世外桃園一般。

你會陶醉在此,與親愛的母親相伴,樂而不知往返。

那就不飛,老老實實的和親愛的媽媽駐守在這方天地里,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幫助母親分擔生活的壓力,供弟弟妹妹繼續讀書,讓他們走出農村,讓他們成才,讓他們到廣闊的城市天地里大有作為。這,對你的精神來說,如果算不上是什麼崇高,那也是很好的安慰了。你也一樣很滿足。

誰讓你是老大呢?如果說老大就是該死,那你就該死好了。而且,誰讓你是——,嗨!別說了。別想這個問題了。

誰讓你是孔子儒家學說忠實的信徒呢?這是悄然間嵌入中國人骨縫裏的魂魄,一絲一縷,都透出潛移默化、至深至遠的功底兒。你就是這樣,把老祖宗的「仁義禮智信」一類的天然的古訓,悄然間融化為你生命的基本走向,並被它牢牢的掌控,輕易跳不出來,而且,你也是真心實意的信仰老祖宗的。老祖宗說的,那可是真知灼見,經受住千古時間的檢驗,非常有道理,做人應該如此。

而像「狼」一樣的為人處事,具有「狼性」,毫不客氣的、不遺餘力的殺戮吞咽,血肉橫飛,也許這能為人爭來許多的優勢便利,成為競爭獲勝的砝碼,但這絕不是潘夢婷的信仰。就是再有利於自己的生存,她也不會把「狼性」當成自己的「人性」。沒辦法,每個人的生活不同,選擇的信仰也當然不同。

你無法走出去也不能走出去,潘夢婷知道,這就是自己生活的規定性。每個人的生活都有自己專屬的規定性。你的規定性,不必問為什麼,就是如此。

好像一切早已經天定,這就是命,宿命。其實她雖然不怎麼信命,但最終她總是喜歡用它做解釋,似乎這個解釋比理性的道理更能說服自己,也更能安慰自己,那就這樣解釋好了,沒什麼忌諱。

但把自己的無可奈何和無能為力的感覺一股腦的推給老祖宗和命運,雖然並不公平,但他們總是最終的評判和裁決者。這,也是你的信仰。

因為,他們看上去,似乎都具有了一種神奇的力量。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左右你的人生,把你牢牢的安撫在生活固定的軌道上,你絲毫動彈不得。

就這麼神奇。

這多少能還能給她的無意或者有意的逃避帶來點精神的解脫,原來自己和很多人一樣,是需要一點所謂的精神解脫的。

潘夢婷似乎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你沒有宗教——西方的宗教,那個很正規哦,好像你也是很羨慕,但你有儒教,你信儒教,信命運,一樣也能使你獲得精神的安慰和解脫。不管是什麼樣的形式,只要你心底不空虛,只要你能借用老祖宗也好命運的概念也罷,只要你能因此想得開,那它就是你需要的宗教。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跟定你了,我柔情似水的母親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跟定你了,我柔情似水的母親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章 (2)黯然神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