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日常十六

第五十八章 日常十六

茶盤上是一套精緻的瓷器茶具,這是阿威從景德鎮買來的。瓷器是由瓷石、高嶺土、石英石、莫來石等燒制而成,外表施有玻璃質釉或彩繪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過在窯內經過高溫(約1280℃~1400℃)燒制,瓷器表面的釉色會因為溫度的不同從而發生各種化學變化,是中華文明展示的瑰寶。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瓷器是古代勞動人民的一個重要的創造。謝肇淛在《五雜俎》記載:「今俗語窯器謂之磁器者,蓋磁州窯最多,故相延名之,如銀稱米提,墨稱腴糜之類也。」當時出現的以「磁器」代窯器是由磁州窯產量最多所致。這是迄今發現最早使用瓷器稱謂的史料。

凡是用瓷土燒制而成的器物就叫瓷器。但當今對瓷器的具體定義,還沒有取得統一的意見。一般人認為,必須具備以下幾條才能稱之為瓷器:

第一,瓷器的胎料必須是瓷土的。瓷土的成分主要是高嶺土和化妝土,並含有長石、石英石和莫來石成分;含鐵量低。經過高溫燒成之後,胎色白,具有透明或半透明性,胎體吸水率不足1%,或不吸水。

第二,瓷器的胎體必須經過1200℃~1300℃的高溫焙燒,才具備瓷器的物理性能。各地瓷土不同,燒成溫度也有差異,要以燒結為準。

第三,瓷器表面所施的釉,必須是在高溫之下和瓷器一道燒成的玻璃質釉。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瓷器是中國勞動人民的一個重要的創造。瓷器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在英文中「瓷器(china)」與中國(china)同為一詞。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的商代中期,中國就出現了早期的瓷器。因為其無論在胎體上,還是在釉層的燒制工藝上都尚顯粗糙,燒制溫度也較低,表現出原始性和過渡性,所以一般稱其為「原始瓷」。

中國瓷器是從陶器發展演變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於3000多年前。至宋代時,名瓷名窯已遍及大半個中國,是瓷業最為繁榮的時期。當時的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和定窯並稱為宋代五大名窯,當時比較有名的還有柴窯和建窯。被稱為瓷都的江西景德鎮在元代出產的青花瓷已成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質透明如水,胎體質薄輕巧,潔白的瓷體上敷以藍色紋飾,素雅清新,充滿生機。青花瓷一經出現便風靡一時,成為景德鎮的傳統名瓷之冠。與青花瓷共同並稱四大名瓷的還有青花玲瓏瓷、粉彩瓷和顏色釉瓷。另外,還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國古代的偉大發明之一,「瓷器」與「中國」在英文中同為一詞,充分說明中國瓷器的精美絕倫完全可以作為中國的代表。高級瓷器擁有遠高於一般瓷器的製作工藝難度,因此在古代皇室中也不乏精美瓷器的收藏。作為古代中國的特產奢侈品之一,瓷器通過各種貿易渠道傳到各個國家,精美的古代瓷器作為具有收藏價值的古董被大量收藏家所收藏。中國古代瓷器有曾拍出天價的精品,但部分國寶級瓷器並不在中國國內。歐美人士在結婚時,便特別喜歡送贈高級瓷器茶具。

從藝術品市場行情來看,價值的排列順序(由高到低)為:元明清時期瓷器、宋朝瓷器、唐五代時期瓷器、六朝時期瓷器、原始青瓷、晚清民國瓷器。從藝術性來評估(即藝術價值)。主要包括造型、裝飾、圖案三個方面。造型上以陳設器價值最高,價值的排列順序(由高到低)為:陳設器、文房用具、冥器、日用器。裝飾上目前以彩裝飾價值最高(如雍正時期琺琅彩),價值的排列順序(由高到低)為:彩裝飾、釉裝飾、胎裝飾。圖案上以人物圖案價值最高,價值的排列順序(由高到低)為:人物圖案、動物圖案、植物圖案、山水圖案、吉祥圖案等。從研究價值來評估(即科學研究價值)。如有紀年款的瓷器、在紀年墓中出土的瓷器,這些瓷器有較高的學術價值,但不是評估價值的主體,因此在古代瓷器價值評估體系中所佔的比例不高。

在中國,「瓷器」一詞最早見之於許慎的《說文解字》中。「瓷」這個字在漢以前指「瓦器」,許慎《說文解字》中解釋「瓷」為:「瓦器,從瓦次。」《隋書·何稠傳》記載的「匠人無取清意,稠以綠瓷為之」。當時的綠瓷應該包括我們今天稱呼為青瓷中的某些釉色玻璃質感很好的製品。磁縣博物館已有收藏,但當時不稱「青瓷」而稱「綠瓷」。

「磁器」一詞早見於唐代文獻記載內。當時磁、瓷的使用也分別得比較清楚。如《新唐書·地理志》記載:「邢州巨鹿郡土貢磁器;越州會稽郡土貢瓷器。」

當時磁州的一些窯場都會生產到唐代。那麼磁器的最初出現很可能同越器、邢器等名稱含義一樣,指的是磁州所產陶磁器。當然「磁器」也可能泛指整個河北南部一帶的產品。這種磁器與瓷器在外觀上肯定有區別。因此《新唐書》才以不同稱謂加以記載。《唐書·地理志》中記載「土貢延埴盎缶」當時磁州屬於河北管轄,似可旁證「磁器」也包括盎缶類產品。在實物資料方面,磁州的臨水曾經發現唐代窯址,墓葬出土過許多唐風陶瓷,其中有青瓷,又有化妝白瓷、醬褐釉瓷。這些都可以納入「磁器」範圍。

由於磁器產量巨大,不僅行銷範圍擴展止整個中國北方,官民具獲其益,還有許多輸出國外。導致文獻記載中出現以「磁」代「瓷」現象,建構出內涵豐富的「磁器文化」。自宋代后「磁」「瓷」開始出現混用現象。

元時陶瓷文獻廣泛使用「磁器」的稱謂來指胎體堅固的陶磁製品,而不大再使用「瓷」字。元學者耶律楚材在《佩文韻府》卷96《七蜀缽脫·磁缽條》中詠道:「累累山果映磁缽,薄薄濁繆半瓦壺。」《元史》記載景德鎮設立「浮梁磁局」亦用「磁」字。(然,近年來,景德鎮部分學者在文章中把《元史》中設立的「浮梁磁局」,恣意改寫史料為「浮梁瓷局」。真可一哂。)在彭城出土的一件元末明初的《西江月》詞文枕上,彭城磁州窯仍然保留了「礠窯」之稱謂。宋、金、元、明、清時期,我國各地許多生產陶磁的地名也統統使用了磁器的「磁」字,如山東的「磁村窯」,福建的「磁灶窯」,寧夏的「磁峰窯」,「磁器」用語風靡世界。

明代隨著彭城窯場在中國北方陶瓷生產中心的確立,關於磁器的記載漸趨豐富。「磁器」一詞得到各種解釋,有了特定與明確含義。明代學者曹仲明《格古要論》中指出:「古磁器出磁州。」指出明代之前古磁器產地在磁州。產品「佳者與定相類,但無類痕。亦有划花、繡花,素者價高於定器」。明《彰德府志》記載為:「彭城,在滏源里。居民善陶缶罌之屬,或繪以五彩。」指出磁州的陶瓷還有五彩陶瓷品種。

實際上,自元代起磁州窯陶瓷大規模發展,產品覆蓋面與影響力遍及全國,導致文獻記載及實際生活中大量出現以「磁」代「瓷」現象。日本學者常石英明則提出早在宋代,就出現以「磁」代「瓷」的現象。元政府曾在浮梁設立「浮梁磁局」,就連景德鎮陶瓷器產品也被稱之為「磁器」了。

清乾隆年間在北京崇文門一帶出現了專門銷售陶瓷產品的「磁器口」街道。後來在重慶、南京都有了「磁器口」街道。連文學作品,如許多文學名著中如《紅樓夢》也多用「磁器」而不用「瓷器」。《清宮檔案》的文獻也使用「磁器」稱謂。民國時期,著名文學家魯迅等的作品和日記中,亦常常使用「磁器」一詞。磁器含義擴展範圍之廣,達到令人驚訝的程度。

20世紀50年代,國家有關部門強力推行文字規範化工作,正式規定以後通用「瓷器」稱謂,不再提倡使用「磁器」名稱。但在國外形成的結果卻難以更改。如今日本與韓國至今仍使用「磁器」一詞用於表述堅硬、潔白的陶瓷製品,而不使用「瓷」字。

另外台灣、香港、澳門同胞及東南亞地區的海外華人現在仍然繼續使用「磁」字,如以「磁磚」泛指「瓷磚」等。這是「磁器」稱謂與涵義延至至今的例證,當然也是磁州窯的光榮。不過這些都屬於定義域的研究問題,還會牽涉到文字學、分類學、民俗學及商品流通學研究領域,值得繼續探討。

關於磁州窯的最早出處,明代萬曆年間(1573—1619)謝肇淛在《五雜俎》一書中認為:「今俗語窯器謂之磁器者,蓋磁州窯最多,故相延名之,如銀稱米提,墨稱腴糜之類也。」認為當時出現的以「磁器」代窯器是由於磁州窯產量最多所致。他在文章中第一次使用了「磁州窯」這一稱謂,並闡述了磁器與磁州窯的直接關聯。筆者提出,這是迄今發現最早使用「磁州窯」稱謂的史料。

「磁州窯」一名出現后,當時仍未定型與統一。明清時期的學者在文獻記載中,分別使用了「磁器」、「磁窯」或「磁州窯」等不同名稱。清康熙《磁州志》對彭城陶瓷的描述使用了「磁器」一詞。嘉慶年間《景德鎮陶錄》稱「磁州窯」;許之衡《飲流齋說瓷》中稱「磁窯」。實際上磁器、磁窯與磁州窯含義是相同的,即指磁州地區的窯場及其產品。但從具體表述內容看,唐代的「磁器」與明代的「磁器」所表述的實體應有細微差別。近年來在觀台窯址出土的一批金代細白瓷應該是《格古要論》中說到的「好者與定器相類」並「佳高於定」的「磁器」。

近代磁州窯研究中,導致統一使用「磁州窯」稱謂的是由於1918年河北巨鹿北宋遺址被發現,而引起的「磁州窯熱」。國內外部分專家學者認為出土的產品與當時彭城生產的「磁器」風格相同,屬於同一類型。為避免與當時通用的「磁器」稱謂相混淆,而採用「磁州窯」的稱謂。日本專家長谷部樂爾認為英國的霍普遜是近代研究中最早在論文中使用「磁州窯」稱謂。另外,袁勵準的《骨董瑣記》、吳仁敬、幸安潮的《中國陶瓷史》、葉麟趾的《古今中外陶瓷彙編》等著作,在文章中均使用了「磁州窯」這一名稱。從此磁州窯名稱的使用頻率漸趨普及。進而在國際上出現「磁州窯型」與「磁州窯系」的提法與命名。

新中國成立以後,隨著磁州窯研究熱的幾度興起,古代陶瓷遺址不斷發現。磁州窯文獻研究也取得進展,一些歷史懸案迎刃而解。在論文與報刊文章中,磁州窯稱謂使用趨向規範與統一,磁州窯名稱使用頻率增多。其次,磁州窯產品內涵與窯系外延逐漸豐富與充實。

近年來,在磁州窯的故鄉--彭城陶瓷產區,一些賓館、飯店開始重新使用「磁都」一詞來起名字,如磁都飯店、磁都賓館、磁都影劇院等。重新使用「磁」字,表達人們對昔日「磁器之都」的懷念、熱愛之情。其中或許對古磁文化有一種難於割捨的情愫。

以筆者之見,即使在現代,「瓷器」與「磁器'兩詞不妨繼續混用下去,可由人們自由選用,無妨各表其義下去。固有的使用無需重新改變。因為,文字的使用要一個顧及歷史的延續,對原有的文獻亦不必做狗尾續貂式的改變。否則,就難免逃脫閹割歷史之嫌了。

無論如何,我們從「磁器」一詞的誕生到其取代「瓷器」之演繹,由此可見磁州窯對人類文明和發展史的貢獻。並由此看出民窯磁州窯之頑強的生命力,與曾經的噴髮式的張力。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我的新時代家庭農場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我的新時代家庭農場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五十八章 日常十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