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決口

黃河決口

王彥章懷着一肚子憋屈回了汴京,此時,他還天真的想着,等著回去給他家皇帝陛下說清楚,他這一仗雖然最後有點小瑕疵,但絕對是大勝仗。

可等到了汴京,見了皇帝朱友貞,王彥章才發現,他想得有點太簡單了。

朱友貞壓根對戰事就不是很了解,他所知道的那點,都是趙岩、張漢傑那些人給他說的。

不過王彥章還沒死心,他決定要給朱友貞講清楚,於是,王彥章就拿着上朝用的玉板,玉笏,在大殿的地上畫出黃河和各渡口的地圖,給朱友貞滔滔不絕講起來。

這要梁朝的皇帝是李存勖,一聽王彥章這麼條理清楚的分析戰事,那肯定拉着一幫武將興沖沖的觀看,甚至不用王彥章解說,李存勖就能看明白。可偏偏王彥章對得是朱友貞。

俗話說,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可這兵遇到秀才,他有理秀才也聽不懂。

王彥章講的唾沫星子亂蹦,拿着玉板畫得地板吱吱響,朱友貞沒看見王彥章的文韜武略,反而覺得其粗俗不堪。

再加上趙岩在旁邊趁機責備王彥章居然把上朝用的玉笏在地上亂畫,有違朝綱,最後,王彥章不但沒給朱友貞說清楚,沒得到自己應有的封賞,反而落到回家反省,閉門思過的結局。

等到王彥章一倒,趙岩、張漢傑頓時彈冠相慶,當初王彥章離京前曾說「待我立功后,回軍之日當盡誅奸臣以謝天下。」,趙岩張漢傑很是不安,私下曾商量,「我輩寧死於沙陀之手,不當為彥章所殺」,如今王彥章倒了,兩人可算放下心來。

王彥章一被罷官,北方招討使的位置又空出來了,這下又得選新北方招討使,有了之前王彥章的不討喜,趙岩和張漢傑等力薦段凝。

敬翔李振等一眾老臣自然不樂意,敬翔甚至說:「主帥的任用,關乎國家存亡,而今局勢都到了這種地步,陛下怎麼能輕易用段凝這樣的人為主帥。」

只可惜,朱友貞最終還是沒聽一幫老臣的,任用段凝為北方招討使。

段凝一上任,還真如趙岩、張漢傑吹得那樣,顯現得很有將才,不僅調兵譴將,還針對如今的戰局,和朱友貞侃侃而談。

段凝給朱友貞分析,如今梁軍和晉軍在黃河對峙,晉軍兇猛,梁軍很難佔到便宜,而且距離汴京太近,常常有威脅國都之感,不如直接掘開中游的黃河大堤,讓黃河洶湧而下,這樣別說黃河下游的劉楊渡口,整個黃河兩岸,都會成為一片汪洋。

段凝還給其起名為護駕水。

段凝這個主意不可謂不陰損,黃河大堤一決口,不知多少州縣受災,多少百姓流離失所。只是,這主意確實可以抵擋風頭正盛的李存勖,朱友貞居然同意了。

於是,在朱友貞點頭下,八月,段凝親自帶人,在滑州,掘開了黃河大堤。

頓時,波濤洶湧的洪水衝下黃河中下游,整個中下游一片泛濫。

*

劉楊北面的一座小山上,李存勖和一眾晉軍將領看着下面波濤洶湧的洪水,憤怒不已。

「這是哪個混蛋出的毒計,居然掘黃河大堤,不怕遭報應么!」

「是啊,水火無情,這大堤一破,整個山東只怕赤野千里,災民遍地。」

「還山東,河北只怕也好不到哪裏去,你看這洪水這麼大,黃河兩岸的良田只怕全沖了。」

「河南只怕更甚,這朱家皇帝也是夠狠的,居然在自己境內掘開大堤,為了阻擋咱們陛下也是拼了。」

「這一掘,多少百姓遭災,作孽啊!」

「……」

眾將看着洪水議論紛紛時,馮道從遠處走來,只是臉色甚是不好,走到李存勖身邊稟報,「剛才水來得太急,大家倉皇而逃,糧草顧不上,都被水沖走了,不僅如此,這水這麼大,只怕整個黃河兩岸的莊稼都遭殃,今年的糧草只怕要壞事。」

郭崇韜也從旁邊走來,抱拳稟報,「剛才水來時大家反應還算快,都跑了,人員傷亡不算大,只是有多輜重都落下了,都被水沖跑了。」

李存勖看着下面的洪水,又望了望遠處的劉楊渡口,此時的劉楊渡口,早已被洪水沖的一乾二淨了。

李存勖嘆了一口氣,轉身帶大軍從北面撤回河北。

……

李存勖撤兵回魏州,是因為黃河泛濫,再想向南已被洪水阻隔,只能回魏州休養。

只是等李存勖回到魏州,卻沒能安心休整,反而壞消息一個個接踵而至。

先是糧草,本來李存勖再起戰爭,就是為了攻下樑地,取梁地糧草為己用。

可在攻下天平鎮后,王彥章就到了,然後一路開打,好不容易換將后,又被掘了黃河大堤,所以這幾個月來,晉軍仗沒少打,也沒少贏,可地盤卻沒佔多少,糧草也沒收多少。

再加上這次洪水一衝,晉軍缺糧反倒更加嚴重了。

這事李存勖怕動亂軍心,一直不敢聲張,也就只有李存勖身邊的馮道和郭崇韜知道,晉軍的糧草,最多再撐幾個月,如果再不想辦法,只怕連年都過不了。

糧草的事已經讓李存勖夠憂心的了,而更憂心的還在後頭,李嗣昭的兒子反了,投梁了。

李嗣昭當初在鎮州陣亡后,李存勖就下旨,讓他的三個兒子來鎮州,收殮李嗣昭的屍體,運回晉陽安葬。

晉陽是李家的老巢,從李存勖的爺爺,就安葬在晉陽,李嗣昭身為他爹李克用的養子,葉落歸根,自然也應回晉陽安葬。

只是李嗣昭的三個兒子去鎮州收了屍,居然沒把他們爹運回晉陽,而是拉回了他們駐守的藩鎮潞州。

原來李嗣昭做潞州節度使多年,一家老小也在潞州,李嗣昭幾個兒子,已經將潞州當自己家的了,這次李嗣昭一死,他們身為兒子就得丁憂,李嗣昭三個兒子生怕運老爹回晉陽后,得在晉陽守孝,而他們一在晉陽守孝,潞州豈不是就拱手送人了,所以李嗣昭三個兒子才不顧李存勖吩咐,把自己爹拉回潞州安葬。

李存勖想明白這點后,對自己老哥這幾個兒子又氣又惱,氣的是自己老哥一生英雄,為國盡忠,居然生出這三個不孝子,惱得是三個大侄子居然如此防備自己,李嗣昭是打仗戰死,他於情於理也不會對他的兒子不管。

在李嗣昭三個兒子對李存勖起防備之心的時候,李存勖對李嗣昭三個兒子也起了疑心,不過這疑心很快就不是疑心了,因為李嗣昭三個兒子直接帶着潞州投敵了。

李存勖頓時大怒,李嗣昭三個兒子一投敵,直接把整個潞州拱手讓給梁軍了。

而更嚴重的是潞州是晉陽的門戶,潞州一失,梁軍就可以從潞州直搗晉軍老巢晉陽。

果然,沒兩天,就聽到梁軍統帥段凝出動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富民強國才是王道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台言古言 富民強國才是王道
上一章下一章

黃河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