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風病的一些資料

麻風病的一些資料

《論語-雍也》記云:「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伯牛,即冉耕,是春秋時期偉大教育家孔子的學生,很有美德,不幸得了惡疾。孔子去探望他時,他怕把病傳染給老師,不願讓老師進屋,孔子只好隔著窗子握著他的手,同他談話,無限惋惜地說:「難活了,這是命呀!這樣好的人竟得這樣的病!」慨嘆不已。

伯牛所患的這種惡疾,古代稱之為「癘」、「癘瘍」,或「大風」、「癩病」,相當於今日所謂之「麻風病」。身患這種病,是非常痛苦的。《黃帝內經》云:「癘者,營氣熱時,其氣不精,故使其鼻柱(梁)壞而色(容顏)敗也,皮膚傷潰。」《素問-長刺節論》亦云:「病大風,骨節重,眉須墮(脫落)。」1975年,在湖北省雲夢縣出土的秦簡中,還有一段這樣的記述:有人懷疑自己得了麻風病,去找醫生看,經過詢問和檢查,醫生說:病人眉毛脫落,鼻樑骨塌陷,並有感覺遲鈍的現象,刺激鼻腔也不打噴嚏,四肢發生潰瘍,手上無汗毛,說話聲音嘶啞,是患了麻風病。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關麻風病臨床表現的描述。

過去,對麻風病沒有有效的治療辦法,只有隔離,有的病人就在人跡罕至的深山老林中搭棚,獨居世外,了此一生。他們在精神和**上的苦悶、痛楚是可想而知的,有的人甚至走上了自絕之路。「初唐四傑」之一的盧照鄰,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後來也為麻風病所困。他曾多次向孫思邈討取治療麻風的藥方。他的親朋好友,看到他一個人孤苦伶仃地卧病在龍門山上,也紛紛向他贈醫送葯,結果還是治不好。患病期間,他寫下了《病梨樹賦》,訴說自己的痛苦和不幸,最後,他還是投河自殺了。

古代的麻風病人受到嚴重的歧視。《秦律》中規定:「癘者有罪,定殺。或曰生(活)埋……」有的被火燒或水淹處死。後來,麻風病人的待遇可能稍有改變,才在秦簡中出現了「癘遷所」的記載。所謂「癘遷所」,就是專門收容麻風病人的隔離醫院,這當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風病隔離醫院,距今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後來,唐代麻風病流行,也曾把一些寺院闢作「癘人坊」,即專門收容麻風病人的醫院,而且做到男女分住,給予一定的供養和照顧。由此可見,我國古代對傳染病的認識,已達到相當的水平。在國外,大約到公元560年,著名醫學家格利哥才提到東羅馬帝國都城拜占庭醫院中設有麻風病隔離病房,這比中國要晚了800多年!

我國古代人民隨著與麻風病的不斷鬥爭,發現了不少可以治療該病的藥物與方劑。《神農本草經》中治麻風病的藥物,已有黃芪、巴戟天、枳實等。人們在偶然的機會中發現某些蛇類也有治療麻風病的作用,如蟒蛇、烏蛇、白花蛇等,用它們的肉煮食,或將整條的蛇處理加工,製成藥酒來喝,對麻風病也有一定的療效。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名作《捕蛇者說》,就是描寫永州(今屬湖南省)人捕捉當地所產的一種「黑質而白章」的「異蛇」——白花蛇——可以用來治療麻風病的事。當時的農民被迫去捕這種劇毒蛇,往往被咬中毒而死,造成了許多「捕蛇者」的悲劇。

從現代醫學看來,麻風是一種可防可治而並不可怕的病。這種慢性傳染病由麻風桿菌感染所引起,主要侵害皮膚和周圍神經而導致肢體殘廢和畸形,使患者喪失勞動力。它主要有兩大類型:一為瘤型,傳染性較大,皮膚損傷為邊緣不清的紅斑、結節或片狀腫塊;二為結核樣型,一般無傳染性,損害主要為邊界清楚的紅斑或淺色斑,有顯著感覺障礙及神經粗大。

麻風雖然是一種傳染病,但其傳染性並不強,發病率也很低。這是因為:

(1)麻風桿菌屬於分枝抗酸桿菌,它排出人體后,不易長期生存,在陽光與乾燥的條件下很快就會死亡,故其發病率遠遠低於其他結核病。

(2)麻風病的傳染途徑,主要是麻風病患者通過帶有麻風桿菌的皮膚粘膜損害或其分泌物,與健康人破損的皮膚粘膜的直接接觸所致。在一般情況下,完整無破損的皮膚和粘膜,具有防禦功能,麻風桿菌不能侵入。因此,即使與麻風病人握手、共同進餐,也不會被傳染上。另外,麻風病既不胎傳,也不遺傳。

(3)即使是易感人群,麻風桿菌進入人體后,是否發病,還要取決於被感染者對麻風桿菌的抵抗力。一般說,大約有85%的人,對麻風桿菌有天然的免疫力。因此,健康人群接觸麻風病患者后,絕大多數接觸者在被感染后就建立了對麻風桿菌的特異性免疫力,從而以亞臨床感染的方式而終止感染,不發生麻風病。

由是觀之,麻風病的傳染性並不像過去傳說中的那麼可怕。1873年,世界上第一個發現麻風桿菌的挪威科學家漢森,為了檢驗麻風桿菌的傳染能力,曾將它注射到自己體內而安然無恙。此後,又有25位志願者做了同樣的試驗,也沒有一個被感染髮病。臨床證明,一個有「+++」細菌陽性的麻風病人,只要吃兩天葯,對周圍的人就基本沒有傳染性。調查統計資料表明,85%的有過麻風病人的家庭沒有出現過第二個麻風病人。

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麻風病已不是無可救藥的不治之症。1『975年,美國夏威夷大學醫學院病理學教授金斯尼斯,第一次在試管里培養出麻風芽孢桿菌。這一重大突破,宣布了麻風病不僅可治,而且能基本上去除其遺傳性和傳染性。自上世紀80年代初期以來,世界衛生組織提倡對麻風病人進行家庭治療,並推薦廣泛採用聯合化療,即將氨苯碸、利福平和克風敏3種抗菌藥物按比例配製使用,據悉,麻風病人只要服藥1周就能殺滅體內99.9%的麻風桿菌。因此,聯合化療的方案,已使全球的麻風病人從1984年的1200萬銳減到1993年的310萬。

我國防治麻風病的工作,早已走在許多國家的前面,麻風病人數從1959年的50萬減少到1994年的2萬多人,其發病率僅為萬分之零點一七,大大低於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到2000年降到萬分之一的目標。但是,麻風病在我國還沒有完全消滅,亦不可掉以輕心。必須注意的是,有極少數新發病例,由於害怕社會歧視而諱疾忌醫抱有僥悻心理。這是非常愚蠢的,將禍害自己,也殃及他人,應該速去檢查,及早治療,儘快痊癒方為上策。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拉郎配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拉郎配
上一章下一章

麻風病的一些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