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反觀覺照

98、反觀覺照

(一)對孤注一擲者的懲罰

——本文寫於1998年底,是一篇討論稿,記錄了我的大學同學們,對開除一個作弊學生事件的輿論。原文如下:

據我所知,考試作弊現象一直是大學校園裡的痼疾,幾乎每年都有不惜「以身試法」者被處分。

今年我們98級新生中也出現了一個膽子特大的學生,她是南院體育系的,竟然在考試時連續兩次被監考老師抓住作弊!

按說,我們同是1998年步入大學校門,都經歷了那黑色七月的洗禮,通過了艱苦的考險,才有緣聚到了這裡,我們實在是不忍心看到一個同學掉隊落伍。

可是由於她觸犯紀律的性質太過嚴重,終於還是被學校開降了。對於此事,同學們當然是心潮起伏,難以平靜。下面就是筆者對校園輿論的一點採擷。

……………………

中文系98級1班學生小莉認為:

考試作弊的代價太大,實在太不值得冒險。這個女孩子怎能這麼糊塗,這麼大膽呢?難道她沒有認真學習咱開學時發的《新生必讀》嗎?不知道作弊的後果有多可怕嗎?

中文系98級2班學生小才認為:

這個同學的被開除,當然是咎由自取。

因為老師已經抓住她一次了,那麼下一場考試她為什麼還不吸取教訓,老老實實做自己的題呢?她把紀律當作耳旁風,把監考老師視作無物,又怎會有好下場呢?

可以說,這是她以自己一生的命運為代價,來孤注一擲,採取作弊行為的。誠然,她以後的生活也許就要走很曲折的道路了。但這是她自食其果,不值得我們的同情。

……………………

今天上午在閱覽室里,我從旁邊兩個同學的小聲交談中,也聽到了一點關於此事的評論。他們兩人的姓名不詳,筆者以甲乙代稱吧。

甲同學認為:

這個同學其實是無辜的。因為如今的大學生們普遍學習不夠用功,尤其是在剛入學的第一學期,大多數人是抱著小說混日子。這個女同學可能平時學習太差,因而抱著僥倖心理「不得不」作弊。

其實她學習也太不用心了,只要考試前幾天應付一下,又何至於全靠去抄?何況有些仁慈的老師還劃過出題範圍呢!

乙同學認為:

你這個講法不妥。就算這一次實在考不及格,不

還有三次補考機會嗎?只要用心去學,就不會有什麼太大的團難。而且最主要的是她的那種連續作弊的膽大妄為的心理,是一個大學生所絕不應該有的。事情大小先不說,關鍵是性質太嚴重嘛!

……………………

我聽了許多同學的議論之後,自己卻也有些糊塗起來:

河東師大的紀律既然如此嚴格,為什麼如此「無畏」的學生還是層出不窮呢?

我想根源可能是,老師平時的教訓太輕忽了。

例如在考試前,有些輔導員老師並沒有嚴格強調紀律。甚至恰恰相反,有極個別的人竟然還教唆學生敷衍監考老師,以爭取獲得一個虛假的好成績。

甚至有些任課老師也常把考試大事說得如同兒戲,使很多學生在心理上就不重視,又怎麼會去仔細認真地複習應考呢?

……………………

但是,大學畢竟不同於中學生的大考小考不斷了。大學沒有周考、月考、期中考試。大學只有期末考試這種一鎚子買賣。

所以,我們必須要管制住自己,珍惜時間,才能學到點真才實學。如果只想混張文憑了事,那麼混上四年之後,一點兒真實的學問也沒有,我們能對得起誰呢?

而且事實上,荒廢學業的結果,就是我們將來參加工作后,又怎會有強大的業務能力呢?

以上就是我對開除作弊學生事件的一些思考。

……………………

(二)大學生考試作弊的後果

——以下是一個網友對此事的看法:

1、作弊被抓,一般要留校察看,在我們學校這是最基本的處分。退學什麼的也不是不可能。

不過一般也就是留校察看,輕易不會有退學處分,即使你跟輔導員關係很差。除非差到他對你恨之入骨了,或者你得罪某個校領導了,或者你趕上學校嚴肅處理違紀事件的嚴打活動了。

當然,有關係的話,或者你願意找關係的話,即使報到教務處,也是不會有嚴重處分的,但是那科成績可能不會好,補考或者重修就行。

2、如果被留校察看處分,那麼需要1年時間,再打申請撤銷處分。

原則上,有留校處分及以上,不能拿學位證,無掛科可以拿畢業證。作為本科院校來說,原則基本都是不走的,走的是多年的規矩。你問問你們學校學長就知道能不能拿了。我們學校是都能拿畢業證,學位證學分到達要求的就有,有掛科的沒有;畢業證全有,即使掛科五門以內也提前印了畢業證(掛科太多也不能拿畢業證)。

3、清考,很多學校都不一定有。

根據你們學校教育委員會的會議,在畢業證前頒發前1-2星期會確定是否有清考,並且清考科目也會因為你們學校的慣例確定。

我的輔導員就明確跟我說,即使是他在會議前也不確定有沒有清考,如果他說了有清考,但結果沒有,學生肯定會找他鬧事的,所以老師基本不會跟你明確點明有沒有清考。

像我們學校,就只有這學期沒有開的課才有清考,有開課就只有重修,你沒報重修?趕緊去找輔導員。

4、如何提前撤銷處分。

我們班就有同學作弊被抓的,當場老師就直接給教務處打電話報名字了。考完試我找那位同學,讓他趕緊找關係,他是本地人,直接給父母打電話了,結果就是沒有處分。

看你說的那個女學生的情況,很可能是在學校沒有關係的。顯然她還是小看這事兒,抱僥倖心理了。其實如果趕緊找輔導員,專業任課老師,甚至基礎課老師,你認為跟你關係好並且有願意幫你辦事的人,多付出一些,就可能幫你消災避難的。

……………………

(三)不出戶,知天下

近來頗喜歡看《道德經》,覺得頓悟不少。比如第47章,論述了這樣一種高遠的境界: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這句話意思是說:

不出門,就知道天下大事;目光不穿過天窗,也看得見天道;出門像沒頭蒼蠅一樣亂撞亂跑,跑得越遠,對這個世界和社會的本質理解得反而越少,越膚淺。

我認為,這可以說是對「行萬里路」這個說法的一種質疑。就是說,人有多少智慧與思想,與這個人走了多少遠路,並沒有什麼必然聯繫。

而且,這也是對網路時代的一個反諷。有些人以為,家裡只要聯上一根網線,似乎就可以迅速達到「不出戶知天下」的境界了。

其實大謬不然。當一個人如此方便容易地與外界交流的時候,他的內心究竟還能沉潛下多少有價值的思想,是非常值得人們懷疑的。

……………………

很多事情都是相反相成的。

比如,我發現,那些成天在說要珍惜時間的人,可能在發過恨,三分鐘熱度過去之後,照樣在嬉戲玩樂,浪費時間。

而那些真正珍惜時間的人,只是在默默地行動,甚至連說惜時空話的時間都捨不得浪費。

所以,我覺得網路對提升人的智慧的作用,非常可疑。我甚至認為,順著網路這個「天網」,你的思想跑出去得越遠,真正屬於你自己的思想,實際上往往反而會越少。

古代有句話這樣說:

「秀才不出門,遍知天下事。」

倒也與我的這種思想不謀而合,異曲同工呢!

……………………

(四)為腹不為目

再看《道德經》第12章,內容是: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譯文如下:

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嘈雜的音調,使人聽覺失靈;豐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縱情狩獵,使人心情放蕩發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為不軌。因此,聖人但求吃飽肚子而不追逐聲色之娛,所以摒棄物慾的誘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不過也有人認為「為腹」並不是「但求吃飽肚子」的意思。有位道教黃庭禪講師是這樣講解的:

……………………

五色令人目盲:

眼本不貪色,眼睛看到好舒服,手摸著眼,眼看到好累,但心卻在眼睛看到五色而產生感覺時,同時攀附著貪愛。誰在貪啊,心哪,心因眼見五色而盲掉了真知,不是眼盲是心盲了。眼也因心一偏而再也看不出真色了,最後兩個都盲了。

五音令人耳聾:

耳雖然不貪聲,但心卻在耳朵聽到五音產生感覺時,同時攀附著貪愛的覺受在裡面。心因為耳聽到了五音而聾掉了真知,而耳也因為心一偏再也聽不出真正的聲音,那個純凈的聲音再也聽不到了,聽到的都是妖歌艷舞。

五味令人口爽:

舌雖然不會貪味,但心卻在舌頭嘗到五味而產生感覺的時候,同時攀附著貪愛。舌頭不貪愛,舌頭聽到後面有一個人貪愛,叫它一直往前,吃到舌頭都咬破了。

心因舌頭嘗到了五味而失掉了真知,舌頭又也因心對真知的偏頗而再也嘗不出真味。

……………………

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

追逐畋獵的時候,周身氣血都開始動蕩,心中的氣血也開始激揚起來了,此時心意也就開始跟著氣血狂盪起來了。馳騁畋獵,唯一可改變的是氣血,心深深地受氣血所影響。這裡所謂的追逐畋獵,獵物指的倒不是田裡的獵物啦,它比喻的是現代的都市叢林各種功名利祿,各種你的可求。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妨礙的妨,害的意思,小則虧心,害與於心;大則傷天,害與天地。越是稀有難得的東西,越是容易動蕩,激起人們的貪念,叫人去做那些虧心害理的事情。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為」,它是吉意,不要看到為,就是造作是致力於的意思。「目」,往外看指往外的意思,不一定限於眼睛;「腹」,是內在的意思,不一定指腹部。

總而言之,眼根收起來,往內一覺觀,周身上下胸懷,這些通通算是腹,它所包含的範圍。

聖人知道往外追逐必失去內在本真這個害處,就如前面說到的這幾條,這些都是往外的,產生失去我們內在的害處。

所以開始學習他收起眼根,閉目存神,開始探索身軀內本自俱有的安樂和富足。因而得證了聖人的境界。

……………………

講師講了一段《養真集》的內容以說明:

「為腹」往內,「不為目」,不往外在。故去彼取此,這句話在《道德經》總共出現三次,「彼」指遠的外面的,「此」指近的內在的,因而聖賢放棄外在的追逐而專註於心性的內守上,叫去彼取此。

前後文貫通,「彼」這裡指前面所講到「五色令人目盲……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這些通通往外的事情,「此」指聖人所做的那些事,眼根收起來,往內在來。

當然,去彼、取此,不是兩件事,取此自自然然就去彼,它是一個重點而已。聖人為腹不為目,不是兩個步驟,取此就可以了。

所以,開始為腹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不為目了,也在開始不為眼,也在開始不為耳,開始不為口了……已經在開始反觀覺照,六根的賊,霎時燕飛雲散。取此,往內來。

……………………

本章主要用意在於:

修行之本在內不在外,並且點出了閉目存神,回觀返照,在修行中非常重要的地位。然捨棄外在,並非叫人不看不聽不吃,也不是叫人不工作不努力,都不是這個意思。

正如孔子所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戒是戒那個非禮,而不是叫你不要聽,不要言,不要動。要聽,要言,也要動,但是非禮的部分,這個部分開始為腹不為目,為腹不為耳,為腹不為口,為腹不為身。

……………………

《心經》無眼耳鼻舌身意,也是本著這個意思。就是說,不要被它所用,要它被我所用。掛礙的部分,眼的掛礙拿下,耳的掛礙拿下,前面才加個無。

這不是叫你說眼耳鼻舌身意,最後都要化為塵土,很多人這樣解,其實不是你當下可以用到的,那個變成死後才用得到,修為就變得沒有多大意義了。

所以,第十二章告訴我們的重點就是這樣:

往內,回觀返照,反觀覺照,在你的身軀內,在你的胸膛內,有一個非常寧靜的安樂的巷子,等待你去發現。

……………………

(五)拒絕網路的嘈雜

下面我繼續把上述理論,運用到對網路的分析上來。

毫無疑問,網上有無數的亂七八糟的音樂、遊戲、影視劇,有著無窮無盡的各種信息。人一旦沉迷進去,恰恰會使人頭腦昏亂,妨礙了人形成自己的思想。

可以這樣說,一個人如果想成為一個作家,那麼對他最重要的,應該是精讀幾十本書,而不是每天漫無目的地在網上瀏覽,「衝浪」不止。

我甚至感覺,沉迷於上網是對寫作極其有害的事。

……………………

我自己早就有這方面的經驗。

每當我沉迷網路三四個小時以後,到了晚上我值班看自習的時候,就寫不出多少東西來了。

要知道,這幾年來,我去教室看自習的時間,是我雷打不動的寫作時間,而且大多數時候寫作效率都很高,一晚上是可以寫三四千字的。

但是我一旦上網一個下午,無論是看電影還是下象棋(我上網主要就是玩這兩個項目),我的腦子都會很混亂,是不清醒的,根本就無法進入寫作狀態。

……………………

所以,在上一章里,我提到了余秋雨、賈平凹、莫言等大作家堅持不上網的故事,他們也許都是先知先覺,早就很明白沉迷上網的危害了。

他們只進行紙質的閱讀和寫作,值得我學習。我想我的這種體驗,雖然很頑固保守,但是的確很適合我的。

——最後,附錄余秋雨《北大授課》的閃問部分,有這樣幾段文字,值得我們注意:

……………………

學生問:我們每天很多時間都在網上,這樣好嗎?

秋雨答:不好。趕快自救,在滔滔海嘯中找一個島嶼。

學生問:我們在網上可以方便地佔有各種資訊,這難道不會使自己更強大一點嗎?

秋雨答:那些資訊百分之九十九對你毫無用處,卻把你佔有了,你的「強大」是一種錯覺。

學生問:聽說您到現在還沒有上網?

秋雨答:余光中先生說,我們是兩條「漏網之魚(余)」。

學生問:那麼,如果網上出現了您的消息,不管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您也完全不知道?

秋雨答:不知道。因為我的妻子、助理,都不上網。

學生問:網路上好像有您的微博,經常有您的一些話,不是真的嗎?

秋雨答:我沒有開過微博。大概是哪家出版社摘錄了我書上的一些話吧。

學生問:聽說您至今還沒有用過手機?

秋雨答:對。

學生問:為什麼這樣做?

秋雨答:因為我所佩服的所有巨人都不用手機、也不上網,從老子、墨子到康德、愛因斯坦。

學生問:落伍了怎麼辦?

秋雨答:獨立地面對天地生命,永不落伍;盲目地追隨熱鬧潮流,很快凋謝。

學生問:現在像您這樣做的人,還多嗎?

秋雨答:極少,所以享受「獨立」。如果大家都像我這樣,我就悄然出走,去首先問津網路。就像二十年前獨自出走,去考察廢墟一樣。

學生問:因此您其實並不是反對網路本身,對嗎?

秋雨答:對。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出泥不染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出泥不染
上一章下一章

98、反觀覺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