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 驅虎吞狼

第一百二十章 驅虎吞狼

大宋的天空第一百二十章驅虎吞狼咸平三年冬至,皇宮舉行朝會儀式,文武百官全在場,如此莊重的場合,但見宰相張齊賢衣冠不整,冠冕不正,搖搖晃晃,酒氣熏天,「幾顛仆殿上」,顯然是喝多了。

御史中丞見狀,立即站出來,彈劾張齊賢失儀。

張齊賢解釋道:「天氣寒冷,以酒御風寒,沒想到喝醉了。」解釋歸解釋,身為宰相,為百官表率,如此失態,實在太過分。

真宗道:「卿為宰執大臣,何以率下?朝廷自有憲典,朕不敢徇私,聽后處理吧。」

凡事有方寸,做事有規矩。《孟子》云:「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規矩是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無論你是哪一個。我是可愛的麻煩,想成為你甜蜜的負擔。不講規矩,門都沒有。

正趕上西北黨項的李繼遷又起么蛾子。靈州知州、隴州刺使李守恩及陝西轉運使、度支郎中陳緯運送糧草過瀚海,被李繼遷攔劫。李守恩、陳緯雙雙戰亡,二十萬石糧草被洗劫一空。

李繼遷在天高皇帝遠的西北大漠,繼續不斷地碰瓷和加速玩火。這一回,真宗徹底看清了李繼遷的嘴臉,這廝就是個人渣,必須把他做掉,否則給多少肥肉都填不飽他的私慾。

西北之事懸而未決,搞得真宗寢食難安,他想找一位得力的幹將去西北主持大局,派誰去,正在斟酌。

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張齊賢的性格就屬於那種大大咧咧的類型。不然的話,從前落魄時,他也不可能氣定神閑地跟強盜混吃混喝,攔御駕求蹭飯。

要說乾飯哪家強,大宋宰相齊賢張。孔子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張齊賢對此不甚講究,他只求能吃飽。

張齊賢的食腸寬大是出了名的,他的飯量到底有多大?在安州為官時,同事見到張大人吃飯,嚇了一跳,有官員給他做過一個測試。

開飯了,張齊賢這邊一入座,就甩開腮幫子,撩開后槽牙吃開了。他每吃一樣東西,廚子就在桶里放下同樣分量的食物,最後大桶都要溢出來了,張大人還在大快朵頤。

經過測算,大桶中的食物,就算是二十個衙役一頓也吃不完。

說張齊賢是大宋朝「乾飯」第二人,沒人敢說第一。大肚能容,正應了那句話,宰相肚裏能撐船。

自太平興國元年中進士,步入仕途,無論是在地方為官,還是入朝拜相,張齊賢都善於用事,敢於擔當,政績卓著。

張齊賢的母親孫氏八十多歲了,被封為晉國太夫人。每次孫太夫人進宮,太宗趙光義都會稱呼她為婆婆,還讚歎她多福和長壽,有個好兒子。

男兒不展風雲志,空負天生八尺軀。雍熙三年,遼軍反攻代州,楊業戰死,太宗訪求近臣作為策應,張齊賢主動請纓,任代州知州,與潘美一起統領邊疆軍隊。

雖然沒有史料可以證明張齊賢熟讀兵書,不過,張齊賢能根據戰場形勢的瞬息萬變,做出相應的對策。他親自指揮土墱寨之戰,大敗遼軍,此後又多次與遼軍作戰,均有戰績。

乾飯能力強,為官能力更強。足智多謀,運籌帷幄,文可治國、武可安邦,放到哪兒,張齊賢都是一頂一的能人。

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三天後,真宗下詔,免去張齊賢相位,罷為兵部尚書。

太宗趙光義當年派王繼恩平定王小波、李順起義,王繼恩攻佔成都,太宗召集群臣議功。中書省建議拜王繼思為宣慰使,太宗認為宦官不宜干政,宣慰使是國政之本,不可授於宦官。讓學士張洎和錢若水在宣慰使之上,策劃出一個新官名——宣政使,授予王繼恩。

真宗決定效仿老爹,為張齊賢量身定製的一個新職位——安撫經略使,掌一路軍政之事,權力堪比節度使。

擢升兵部尚書張齊賢為涇、原等州軍安撫經略使,即刻前往西北赴任。

安撫經略使,后正式更名為經略安撫使,稱帥司。

溪流遇不到頑石,就激不起生命的浪花。實際上,像張齊賢這種文官當中的戰鬥雞,並不適合老是在京城待着,無所事事,做一個無趣無聊的京官,他更適合去處理各式難題,去攻堅。

仕途起起落落,人生才會更加出彩。與其躺在溫柔鄉里長贅肉,不如馳騁疆場,成為一個有故事的人。

我站立的地方就是大宋,我什麼樣,大宋就是什麼樣。對張齊賢而言,這一回,他又可以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瀚海劫糧

黨項首領李繼遷是個反覆無常之人,他最擅長的就是兩面三刀,打擦邊球,出爾反爾,不講武德。

他對宋廷趙官家的心思拿捏得死死的,你大宋朝廷要的就是讓黨項各部做個順民,不搞獨立,不稱王,最好能聯手,共同對抗北面的大遼。

至道元年,軍師張浦出使宋廷,被太宗趙光義扣留開封,李繼遷索要無果,這幾年,讓宋廷一直為此割肉流血,付出了不小的代價。

至道三年,真宗趙恆即位后,李繼遷上表表示恭順,並請求朝廷賜還祖宗基業夏州等地,放回自己的謀臣張浦。

在開封被看管的這三年,張浦也沒閑着,他研究分析趙家皇帝的心思,琢磨查究大宋稍有名氣的文臣武將,對黨項的未來也做了一番徹底的規劃。

張浦為李繼遷做的第一個五年規劃是:向宋廷示弱臣服,養精蓄銳,團結各部,佔據五州,建立黨項自己的政權。

為了讓李繼遷臣服,朝廷必須拿出誠意。可以說,放回張浦,這是標準的放虎歸山。真宗權衡再三,答應李繼遷的請求,並恢復他的賜名「趙保吉」,授夏州刺史、定難軍節度使。

夏州,在十五年之後,又重歸李繼遷。

張浦平安歸來,李繼遷從此再無顧忌,狐狸尾巴也沒什麼好掖掖藏藏的了。對付這個乳臭未乾的小皇帝,李繼遷覺得自己用一根指頭就足夠了。

張浦及時制止了李繼遷這種野蠻思想的蔓延。李繼遷做事情,從來都是大蘿蔔就酒——嘎嘣脆,什麼對自己有利,李繼遷就做什麼。為了實現更大的抱負,這次,他聽從了張浦的建議,這兩三年,還是要守點規矩,給趙家皇帝一點面子,韜光養晦,收起利爪,積蓄力量。

說歸說,沒有人能讓一頭野獸完全吃素。李繼遷受任夏州刺史后,仍時不時地在邊地進行擄掠揩油,與宋廷之間的小範圍衝突從未停止過。

咸平三年九月,隴州刺史、靈州知州李守恩和陝西轉運使、度支郎中陳緯從慶州往靈州運送糧草。李繼遷得知后,在瀚海設伏。

漫漫黃沙,寸草不生,糧隊迤邐而來。李繼遷率萬餘鐵騎突然殺出,李守恩、陳緯兩位主將慌忙下令迎戰。

黨項兵將宋軍和糧隊團團圍住,李守恩、陳緯兩位主將奮起反擊,終因寡不敵眾,雙雙戰死。李守恩的長子李廣文、弟弟寄班李守忠等全部陣亡,二十萬石糧草被李繼遷悉數笑納。

李繼遷奪取了宋軍的糧草,大獲全勝,蕭太后和遼聖宗耶律隆緒很快就得到這一喜訊。遼國就是想利用李繼遷把大宋拖入戰爭的深淵,甚至拖死在西北戰場,自己才可以不斷地在河北收割一波又一波的韭菜。

遼聖宗立即遣使褒獎李繼遷,並封其長子李德明為朔方節度使。

朔方節度使,又稱靈州節度使,是唐玄宗李隆基於開元九年,為防禦后突厥所設置的天寶十節度使之一。

未得其地,先得其官,大遼使的這是「驅虎吞狼之計」,目的就是讓李繼遷繼續跟宋廷死磕,儘早拿下靈州,讓兒子之職實至名歸。

契丹封自己的兒子為朔方節度使,李繼遷大喜,自己正有攻取靈州之意,與大遼的想法不謀而合。於是盛情款待遼使,並派遣使臣到遼國進貢。

◆以蕃治蕃

張齊賢走馬上任,經過一段時間的走訪調研,發現李繼遷與西部諸部族之間,矛盾重重。

敵人的矛盾,正是留給我方的機會。如果給他們官職,誘以貨利,再加以恩信,交結他們,並且以利害激發,則蕃部族長,無不傾心,為朝廷效力。於是立即向真宗上表進言,以蕃治蕃,以夷制夷。

請求封潘羅支為六穀王,則泥埋等族,西南遠蕃,不難招集。西南既受命,而邊緣之軍勢大張,則鄜、延、環、慶之淺蕃,原、渭、震戎之熟戶,自然歸化。

真宗覺得言之有理,即命翰林院起草文書,遣使吐蕃。

咸平四年,吐蕃六穀部大首領潘羅支接受宋廷的封授,為鹽州防禦使兼靈州西面都巡檢使,統治西涼。

潘羅支決定派部下李萬山率軍助宋攻打李繼遷。奏表遞上去許久,沒有收到真宗的批示。

張齊賢和梁灝來到鎮戎軍,向知軍李繼和詢問邊疆事務。

李繼和道:「鎮戎軍為涇、原、儀、渭州北部屏障,又為環、慶、原、渭、儀、秦熟戶所依,也是回鶻、西涼、六穀、吐蕃、咩逋、賤遇、馬臧、梁家等蕃族往來交流之地。如能經常用步兵騎兵五千人來守衛,當涇、原、渭州遇到緊急情況,都在鎮戎軍會合,合力作戰,那麼李繼遷賊軍必定不敢經過鎮戎軍。

潘羅支將自己願意出兵,合力討伐夏州李繼遷的想法告知李繼和。張齊賢立即讓李繼和給真宗上表,建議授予潘羅支為刺史。

真宗與眾臣商議,覺得潘羅支是吐蕃六穀部大首領,授予刺史,官職太輕,於是詔令封為鹽州防禦使兼靈州西面都巡檢使。

誰會想到,就是真宗這個不經意的決定,竟打開了李繼遷身死名裂的魔盒。

得到詔令和封授,潘羅支立即派遣部下李萬年率兵進討,同時作書一封,和李繼和約定出兵日期。

四月,西州回鶻可汗祿勝派遣樞密使曹萬通朝宋,進獻名馬、駝、玉勒鞍、鑌鐵劍甲、寶器。說回鶻國東至黃河,西至雪山,有小郡數百,甲馬精習,請大宋遣將統領,願意出兵幫助朝廷擒獲李繼遷以獻。

真宗下詔好言安撫,賞賜甚厚,並封曹萬通為左神武軍大將軍。

李繼遷掃蕩河西時,劫掠的羌族嵬逋等部落,趁機率千餘眾來投環州。李繼遷得知,率兵從萬戶谷趕來阻截,結果還是晚了一步。

西北黨項和北方大遼比起來,真宗自然知道孰輕孰重。李繼遷這條小泥鰍,就是撐死了也翻不起多大的風浪,頂多就是搶塊地盤,搶點糧草,對大宋形成不了大的威脅。

朝廷這邊剛剛平定了西南蜀地叛亂,此時更應整頓兵馬,加強防禦北方大遼的進攻,並不適合在西北大規模用兵。

真宗覺得,張齊賢目前統率的十二個州、軍,現有兩萬士兵,加上沿疆料柬本城等軍,又得五萬多人。如果真和李繼遷打起來,再招致回鶻、吐蕃等蕃部,又有數萬兵馬相助。有張齊賢在,料他李繼遷也翻不了天,不足為患。

雖說張齊賢這人能忽悠,又做過宰相,但是也架不住李繼遷這條地頭蛇輕車熟路,左右逢源,南來北往,東征西殺。

雖百密必有一疏,西北太大了,張齊賢就是有火眼金睛,也有照顧不到的地方。真宗這種自以為是的馬大哈做法,一定會攤上事的。你不用找麻煩,麻煩會主動找上門來。

◆圍點打援

如果不是碰得頭破血流,李繼遷是不會甘心放棄奪回祖業、重振黨項夢想的。

在沉寂了三年之後,李繼遷決定率自己的五萬鐵騎重啟他的雄圖霸業。在出兵前,他遣使到大遼上貢,與蕭太后和遼聖宗約定,一同出兵攻宋。

咸平四年七月,李繼遷出兵攻下恆州、環州,再次派遣李文驥帶着貢品去向蕭太后和遼聖宗報捷,耶律隆緒下詔褒獎,聲稱將於秋後出兵伐宋。

為了迷惑宋軍,八月,李繼遷採用暗度陳倉之計,一邊繼續用自己的賜名趙保吉身份,遣使帶着高頭大馬向大宋進貢,一邊帶領五萬鐵騎殺向靈州。

靈州,自西漢惠帝四年置靈洲縣,至宋已有一年多年。以「洲在水中,隨水高下,未嘗淪沒」,得名「靈洲」,是西北一帶首屈一指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城市。

靈州,西靠黃河,地勢險要,易守難攻。靈州原知州李守恩戰死後,順州團練使裴濟受命於危難之際,新任靈州知州兼都部署。

靈州城中兵少,裴濟自知不敵,便堅守不出。

攻城不是騎兵的強項,李繼遷也缺乏攻城的器械,如果強攻必將損失慘重,於是屯兵城下,伺機而動,圍點打援。

靈州地處黃河沖積平原,土地肥沃。雖然有屯田,由於長年戰亂,城外屯田早已遭到破壞,糧草給養都是靠內地轉運。

這麼好的一方土地,白白地閑置,太可惜了。李繼遷決定據靈州山川險要,四旁膏腴之地,調集黨項萬山等部族,率蕃卒在榆林、大定間開荒勞作,屯田耕耘,準備長期圍困。

靈州被圍,張齊賢立即上書真宗:「靈武孤城,必難固守,徒使軍民六、七萬陷於危亡之地。若靈州失陷,敵必將聲勢大增,即便多聚軍隊,廣積財貨,也難保必勝,請速調江淮、荊湘丁壯八萬,火速支援。」

清遠軍據積石嶺,在瀚海中,位於環州與靈州之間的交通要道,距靈州、環州各三、四百里,四面懸絕。在軍事上,清遠軍和靈州形成唇齒之勢,是靈州給養的中轉站。

為了切斷靈州的補給線,李繼遷決定先打清遠軍。

咸平四年九月,李繼遷率軍偷襲了定州,接着兵圍懷遠。

懷遠守將李贊兵不滿百,拒戰數日,彈盡糧絕,兵將全部戰死,李贊積薪自焚,身死殉國。

佔領懷遠,李繼遷又連下保靜、永州,接着劍指清遠。

清遠知軍劉隱、監押丁贊分兵拒守,走間使到慶州請援。

慶州都部署楊瓊準備出重兵助戰,立即遭到鈐轄內園使馮守規、都監崇儀使張繼能等人的極力反對,理由是「敵兵離得很近,重兵在前,進攻不利將無以為繼,所以不可全部出動。」

於是,楊瓊只派副部署潘璘、都監劉文質率兵六千前去增援。出發前,楊瓊對二將道:「你們先行出發,我帶兵隨後就到。」實際上這是楊瓊的託詞。

黨項兵發起總攻,李繼遷自己帶兵攻南門,令長子李德明帶精甲攻北門。

敵人填壕斷橋,猛攻不已。經過七日苦戰,清遠軍寡不敵眾,城中力竭,終被攻陷,兵馬都監段義開門投降。

潘璘和劉文質帶着援兵未到清遠,城已失守。在此期間,楊瓊膽怯,一直逗遛不進,不敢出兵。

李繼遷兵威益熾,越過支子平,向青岡殺來,楊瓊與馮守規、張繼能這才緩行出師。這三位懦夫用自己的行動為中國文化貢獻了一個成語叫「恇怯不前」。

聽聞清遠兵敗,順州刺史王環普道:「青岡地遠水泉,非屯師計,願棄之。」建議楊瓊放棄清岡。

楊瓊命人燒掉糧草兵仗,將城中男女老幼,盡行驅趕出城,退保洪德砦。如此一來,更助長了敵人的威風和氣焰,自始至終,楊瓊等人與黨項軍「未嘗交一鋒」。

李繼遷將靈州外圍的城鎮一掃而空,使靈州變成一座孤城。

清遠軍失陷的消息傳到靈州,裴濟刺破食指,作血書一封,向朝廷告急。

◆河北危機

李繼遷在宋西北,大用刀兵。咸平四年秋,真宗通過諜報,偵知遼國意欲出兵南下,配合李繼遷作戰,兩面夾擊大宋。

宋遼邊境這個火藥桶隨時可能引爆。此時,開國功臣曹彬和老將范廷昭都已過世,傅潛貶職,高瓊也輪換回京師。

橫海軍節度使、鎮州知州王顯,原本是太宗趙光義的潛邸親信。樞密使曹彬去世后,真宗起用王顯為樞密使,加檢校太尉。

這次,為抵禦遼兵南下,真宗加授王顯為鎮、定、高陽關三路都部署,派他到北線守邊,同時允許他「便宜從事」。

這些府邸出身的將領,作為皇帝的心腹,對皇帝有着絕對的忠誠,讓他們接替開國老將帶兵,可以增強皇帝對軍隊的掌控力。不過問題也隨之而來,這些新將領並無多少作戰經驗和軍事才能。

為防止發生傅潛那種怯戰的事件再次發生,真宗決定禦敵於外,預先制定出「近邊佈陣」的作戰計劃。

以鎮州、定州、高陽關三個都部署的兵力推進至邊境的威虜軍,擺開大陣。以北平寨守軍進至主力左翼,由莫州都部署的部隊進至主力右翼,共同防守主力大陣。

威虜軍的治所就是楊六郎擺牤牛陣大破遼軍的遂城。遂城是座只有三千多人口邊境小城,大軍駐紮在遂城,無形當中拉長了軍資運輸補給線。

十餘萬大軍,每天人吃馬喂的,不知要消耗多少糧草,真宗顯然是沒考慮到糧草的運輸補給問題。

宋軍主力在遂城駐紮了十多天,依然沒有遼軍出兵的消息。糧草告急,王顯決定帶主力大軍回撤至中山。

雍熙北伐時,曹彬的東路大軍缺糧,不得已從涿州撤軍,結果被遼軍一路追殺,宋軍損兵折將,損失數萬人馬。如今,同樣因為缺糧,相同的一幕,在宋軍這裏再次上演。

王顯自己帶步兵先撤,讓秦翰率騎兵斷後,分批次按步驟,依次向內地回調。

宋軍這邊一撤軍,遼國就得到消息。十萬大軍屯邊,遼國知道宋軍會陷入糧草危機,所以遲遲不出兵,宋軍剛一撤軍,遼軍就迅速出兵,展開追擊。

咸平四年十月初九,六萬遼軍在蕭太后的次子梁王耶律隆慶的率領下經過涿州,直撲威虜軍。

第一輪的情報諜戰,宋軍這邊明顯落後一籌,結局判輸。

◆長城口大捷

宋軍主力步兵撤走,留在威虜軍的就剩下騎兵,大約三萬多騎。主將王顯已經撤走,能夠指揮的就是秦翰、李繼宣、楊延昭、楊嗣、魏能、田敏、張斌等一批中級軍官。

然而這些人也是相當了得,基本都是大宋戰神一級人物。

先說秦翰,這可是大宋最能打的宦官名將,很爺們,剛剛平定過蜀川王均之亂,此時,又被真宗調到抗遼前線,勢頭正盛。

李繼宣,十七歲就成了打虎英雄,曾經捕虎二十餘頭,就這一點,早就甩了好漢武二郎武松幾條街,如果用三個字評價他,那就是「真能打」。到底有多能打?歧溝關之戰,率所部五百兵馬斷後,力戰拒馬河上,一舉將遼軍大隊人馬驅趕至百裏外的孤山,與契丹大小百餘戰,從無敗績。如果戰神有級別,李繼宣屬於特中特,戰鬥指數七顆星,與李繼隆不分伯仲,並稱「二李」。

六郎楊延昭,更是響噹噹的楊家將,他和老將楊嗣,「二楊」合璧,守護三關,早已威名遠揚,讓遼人膽寒。

魏能,英勇善戰,他可是太宗趙光義親自舉薦之人。山東鄆州人,年輕時應徵入伍,隸屬雲騎軍,后選補日騎左射,又隸屬殿前班,七次升遷任散員左班都知。按照成例,諸軍到朝廷辭別或謁見天子時,對於才器勇敢或迥異出眾者,允許將校交相舉薦以任職。魏能當時戍守外藩,沒有人舉薦。太宗趙光義道:「魏能才能勇武過人,朕可以保舉。」端拱二年,加封御前忠佐馬軍副都軍頭,任殿前左班都虞候領溪州刺史,加秩轉馬步軍都軍頭。咸平三年,授黃州刺史。咸平四年,拜鎮、定、高陽關三路前陣鈐轄,在這些將領裏面,他是最大的官。

田敏,有勇有謀。字子俊,本為易州牙吏,雍熙北伐時,曹彬進兵涿州,被敵兵截斷退路。王繼恩招募勇士給曹彬送信,田敏響應招募,從小路送信至涿州。曹彬挑選壯士五十人護送田敏回來,在路上遇到遼兵,與敵力戰,四十八人戰死,田敏與剩下的二人以身倖免。太宗召見他,又令他攜帶詔書傳命曹彬,宋軍班師后,擢升為易州靜砦指揮使。多次與遼兵交戰,戰功卓著。李繼隆征討夏州,奏請調田敏隸屬自己部下,田敏率兵在靈州橐駝口雙塠西,與敵兵相遇,斬殺敵兵三千,繳獲羊馬、橐駝、鎧仗數以萬計,升為御前忠佐馬步軍副都軍頭。真宗駕臨天雄軍時,詔命田敏隸屬高瓊,率兵追擊遼軍直至寧遠軍,憑功領任涿州刺史。王均作亂,田敏隨從招安使雷有終在靈池打敗了叛軍。王均平定后,升遷為馬步軍都軍頭。

如今遼軍大兵壓境,宋軍主帥王顯提前撤了,留下一批戰神和三萬多騎兵斷後。沒有皇帝近臣的干涉,這批戰神終於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佈陣制敵,痛痛快快地打一場屬於他們的戰爭。

魏能下令全體騎兵收縮兵力,齊集威虜軍,一時間,大宋這幫最有戰鬥力的中級軍官,終於匯聚一堂。

經過商討,由魏能、秦翰、李繼宣、田敏率領主力大軍三萬人背城立陣,與遼軍正面交鋒。

楊延昭、楊嗣二人率所部六千騎兵埋伏在威虜軍西北的羊山,負責包抄遼軍的後路。

鈐轄張斌率所部騎兵在羊山邊的長城口,先打頭陣,吸引遼軍注意力,為二楊的埋伏爭取時間。隨後見好就收,退回威虜軍,把遼軍吸引到威虜軍的戰場上來,為二楊的包抄做好鋪墊。

咸平四年十月十六日,大遼皇弟、梁王耶律隆慶,率先頭部隊行至宋遼邊境的長城口。預先埋伏在這裏的張斌,率所部騎兵,突然殺出。

此時天降大雨,道路泥濘。遼軍的弓弦都是用獸皮做的,被雨水打濕后鬆弛無法使用。遼軍毫無防備,弓箭又無法使用,戰鬥力立馬減半,被宋軍順利突破。

宋軍越戰越勇,殺獲甚眾,遼軍節節敗退。宋軍眼看就要追上樑王耶律隆慶,就在此時,遼軍主力大軍恰好趕到。

張斌覺得兵力懸殊太大,再打下去,註定凶多吉少,按照計劃,命令大軍停止追擊,調轉馬頭撤回威虜軍。

遼軍整頓兵馬,尾隨張斌所部向威虜軍進發。

長城口一役,宋軍初戰大捷。

在威虜軍,三萬宋軍騎兵早已在城西列陣以待。魏能率軍坐鎮中路,秦翰和田敏分居左右兩翼,李繼宣所部作為預備隊,隨時準備出擊。

◆血戰羊山

長城口到遂城,十幾里的腳程,對騎兵來說,根本不在話下。中午時分,遼軍大軍到達威虜軍。

宋軍三萬多騎兵,遼兵六萬鐵騎。宋遼戰史上,前所未有的雙方騎兵兵團大規模正面交鋒之戰,拉開了帷幕。

宋軍背城立陣,側后無憂,遼軍雖然人數上佔有優勢,但擅長的迂迴包抄戰術,此時失去用武之地,只能與宋軍做正面對抗。

耶律隆慶決定做全力一擊,派出王牌的重甲騎兵「鐵林軍」打頭陣。

將有必死之心,士無貪生之念。在左右兩翼的配合下,宋軍主將魏能帶領主力精銳對遼軍展開反衝擊。混戰中,遼軍統帥鐵林相公被宋軍一箭射殺。

主將陣亡,遼軍士氣沮喪,驚慌失措,準備從來路逃走,於是向西北的羊山方向撤退。

魏能主力部隊在激戰後留下休整,這回上場的是宋軍的第二梯隊,秦翰和田敏立即率所部六千騎兵追了上去。

第三預備隊李繼宣部,同時移向威虜軍城西北八里的赤虜,並派出聯絡官跟隨秦翰部前進,準備隨時策應。

遼軍在威虜軍城西一打就敗,一敗就逃。這一跑,正好又撞進了六郎楊延昭和楊嗣的懷裏。

二楊本來是負責側翼包抄的,沒想到敵人逃跑速度太快,結果包抄任務瞬間秒變成迎頭攔截的阻擊戰。

遼軍撤到羊山,只聽得一聲炮響,早已在此守候的二楊,率領麾下六千騎兵,迎頭殺出。

後有追兵,前有攔截,遼軍真是苦不堪言。耶律隆慶開始還有些慌亂,見自己人馬遠多於眼前的宋軍數倍,很快鎮定下來。

只有殺死敵人才有機會從死亡邊緣回來。絕境之下,走投無路的遼軍,選擇殊死一搏,對宋軍騎兵發動了猛烈反撲。

強大的兵力懸殊,遼軍基本上是七八個打一個宋兵。二楊的騎兵最命苦,完全是用人頭在扛時間,所以也是傷亡最大的。

宋軍節節後退,被迫退出羊山。一部分未來得及後撤的宋軍死守羊山不退,最後全部陣亡。

二楊的正面阻擊雖然宣告失敗,但是卻成功地拖住了遼軍,為追擊部隊贏得了時間。

正當遼軍佔領羊山的宋軍陣地,一路尾隨追趕的秦翰部和田敏部,追上了遼軍後衛部隊。李繼宣派往秦翰部的聯絡官,也及時將這一情報通報給進屯赤虜的李繼宣。

得到情報后,李繼宣立即帶領自己的部下直撲羊山。在秦翰部咬住遼軍後衛部隊不久,李繼宣也率軍趕了過來。

隨着二楊的退出,秦翰和李繼宣二人所部的騎兵相繼投入戰鬥,形勢再一次發生轉變,宋軍由阻擊狀態變成追擊狀態。

這場戰役,宋軍活生生地將其演繹成一場接力賽。

秦翰部和田敏部由於參加了與遼軍的威虜軍城西大戰,在加上急劇的追擊戰,體力消耗甚大,已漸不支。李繼宣率所部人馬一到,秦翰部和田敏部就悄然退出了戰場。

李繼宣部原本就是宋軍最強悍的部隊之一,作戰勇猛,擅長追襲。作為預備隊,養精蓄銳,一直都沒有參戰。這回終於找到了用武之地,接下來的戰事成了李繼宣部的獨舞。

連經惡戰的遼軍此時已無心戀戰,李繼宣身先士卒,追着遼軍從羊山南麓轉過山脊,一直殺到北麓。

李繼宣騎的馬連續被遼兵射殺,前後換了多次戰馬。最終在牟山谷,李繼宣部追上遼軍主力。遼軍終於退無可退,宋遼兩軍再次展開血戰。

遼軍慘敗,一部分遼軍簇擁著梁王耶律隆慶逃向宋遼邊界。李繼宣部帶着滿身征塵和豐碩的戰果,回到赤虜的時候,夜幕已經降臨。

十月十六日這一天,宋遼雙方騎兵對騎兵,首戰長城口,次戰威虜軍,三戰羊山。最終以宋軍擊退遼軍、斬級二萬、陣斬遼統軍鐵林相公等將領十五員的輝煌勝利告終,遼軍的精銳鐵林軍幾乎全軍盡喪。

宋遼騎兵大會戰,這在宋遼長達四十年的戰爭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此戰的勝利,首先歸功於宋軍指揮官的群體智慧,其次是將領們之間的默契的配合和豐富的作戰經驗。

十一月九日,北面都部署王顯遣寄班夏守贇,向真宗馳奏:「十月十六日,前軍與契丹遇,大破之,戮二萬餘人,獲其偽大王統軍鐵林相公等十五人首級,得偽印二,以羽林軍為文,收甲馬甚眾,首領遁去。」

宰相呂蒙正領百官向真宗祝賀。真宗下詔表彰在此番會戰中的眾位將領,令桑贊率所部一萬人馬開到邊境,讓威虜軍騎兵後撤休整。

呂蒙正也指出「邊臣若偵候無差,遵守成算,克敵必倍。」

王顯為此作了檢討,上章請罪。表示情報失誤,駐紮中山的主力大軍沒能及時趕到出戰,否則戰果會更大,「顯之前陣雖有捷克,終違詔命。」

打了勝仗,真宗也不想再責怪王顯,親賜手札,以慰其憂悸。

◆靈州失陷

靈州是棄是守,大宋朝堂出現兩派意見。

知制誥楊億等官員,覺得靈州是座偏遠邊城,糧草難濟,勞民傷財,建議放棄。

宰相李沆也建議放棄靈州,道:「繼遷不死,靈武終非朝廷有也。莫若遣使密召州將,使部分軍民空壘而歸,如此,則關右之民息肩矣。」

國之疆土,寸土不讓,犯我疆域,雖遠必誅。更多的文武百官認為「靈州乃必爭之地,苟失之,則緣邊諸郡皆不可保」,建議力守靈州。

真宗也不想放棄靈州,於是立即將秦翰從抗遼前線調任為西面行營鈐轄,以王超為西面行營都部署,一同率六萬精兵,前去救援。

靈州被圍數月,餉援並絕。

咸平五年三月,王超大軍被李繼遷的人馬阻截在瀚海,無法前行。

鎮戎軍別將張煦在張齊賢的勸說下,與張凝帶兵入夏州界,由白豹鎮抵柔遠川,去救靈州。黨項兵七百鐵騎前來邀戰,被張煦打得落花流水。

李繼遷得知張煦的援兵抵達清遠,又派清遠的一名酋長,以甲騎三千,前去詐降,「願給資糧,為餉導。」

張煦對張凝道:「我看這其中有詐。」遂嚴兵以待,果然是詐降。

宋軍援軍瞬間即達,李繼遷不想讓到嘴的鴨子就這麼飛了,他一邊全力攔截,一邊集結重兵,對靈州發起總攻。

張煦人馬星夜赴援,最終還是慢了半拍。靈州城陷,裴濟戰死城頭,為國捐軀。張煦、張凝再怎麼努力,只能仰天長嘆,無功而返。

李繼遷以其祖先世爵西平王,他本人又受遼冊封為西平王,便改靈州名為西平府。

真宗聞訊,既震驚又痛惜,特地頒詔,追贈裴濟為鎮江軍節度、尚書令。

楊瓊曾經跟真宗拍胸脯做過承諾,如果賊兵入侵清遠及青岡、白馬寨,自己定會合兵與之死戰。

由於楊瓊支援不利,致使清遠因內部兵力不足,被攻陷。戰報傳到真宗那裏,趙恆不問是非曲直,將楊瓊、馮守規、張繼能等人,治罪下獄,按律當斬。

咸平四年閏十二月,張齊賢被授任右僕射、判汾州兼經略使,還未出發,又改為判永興軍兼馬步軍部署。

張齊賢上表奏請寬免,詔特貸命,免於死罪。將楊瓊削去官職,長期流放崖州,馮守規、張繼能等同樣定罪,抄沒家產,第二年,移送道州。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此時,正在西北忙着對抗李繼遷的張齊賢,做夢也沒想到,自己竟然在男女關係上出了么蛾子。

俗話說,寡婦門前是非多。大宋這位「乾飯」第一名的宰相,胃口可不是一般的大,他竟然跟一位小寡婦擦出了火花,由此惹出一場人盡皆知的「桃色」新聞,再一次登上了大宋的熱搜。

切記手藏本書首發域名:。手機版閱讀: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宋的天空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大宋的天空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百二十章 驅虎吞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