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 天府鏖兵

第一百一十九章 天府鏖兵

荒涼的山崗,衰草枯楊,幾株枯樹將裸露的枝椏孤零零地伸向天空。

青城天下幽,這裏原本是山清水秀之福地,因為大旱,如今早已變得樹木乾枯,茶樹凋零,荒草叢生。山下的村寨里,許久見不到一縷的炊煙。

山道上,面黃肌瘦的難民,成群結隊。扶老攜幼,步履蹣跚,到底要走向哪裏,沒人知道。

淳化四年(993)二月,青城後山,味江寨茶場,土鍋村。

李順等十幾個農漢聚集在王小波家的土院子裏,商量著接下來的活路。

在土裏刨食吃的農民,完全是靠天吃飯。大旱之年,地主的田租,官府的貢茶捐稅,茶商們的粗茶,沒有一樣能如數補齊。官府衙役天天過來催繳,再完不成,大家都得坐牢,吃官司。

往年,茶農們一年辛苦到頭,靠着制茶賣茶好歹也能換得一些錢,靠着背背子,挑些木柴、藥材、粗茶到集市上,總能換些糧食,摻合著野菜,還能勉強填飽肚子,艱難度日。

王小波、李順所在的味江寨,從唐朝開始,就是貢茶主要產區,其中「烏嘴、六齣花尤為皇室珍愛」。到了宋代,貢茶的名目里又增添了「紫背龍芽、白背龍芽、大鶴仙、小鶴仙」四類貢茶。

自從朝廷實行茶葉官賣,茶農們再也不能私自出售茶葉了。官府出「定金」給茶農,茶農制好茶后,全部交給官府。官府收購的價格比茶商低得太多,茶農膽敢私自藏匿和私下買賣茶葉,就要被重重治罪。

王小波等人不甘心遭受官府和茶商的重重盤剝,為了多賺幾個錢,偶爾也結夥,干起違禁的營生,冒着坐牢砍頭的風險,將一部分粗茶運到川北、西蕃去賣。

大夥商量來商量去,最後一致決定,將各家各戶的粗茶聚集起來,大家再跑一趟川北,先挨過這一段苦日子再說。

說干就干,天黑的時候,眾人各自夾帶着數量不等的粗茶,陸陸續續再次匯聚到王小波家中。李順是王小波的妻弟,他負責將各家各戶的茶葉一一登記好斤兩。眾人將茶葉打包,分作幾擔,忙了大半夜,雞已經開始叫頭遍了。

王小波等人,往年也曾因私賣粗茶,被官府關過。由於茶葉遲遲交不上,官府也坐不住了,為了催繳茶葉和杜絕茶農私自賣茶,差役們經常夜裏悄悄出動,查辦違禁。這天,正好來到土鍋村,循着亮光,直奔王小波家而來。

外面人馬嘈雜,燈籠火把影影綽綽,眾人頓時慌亂起來,王小波讓李順帶人挑起茶葉,從後門先走,自己留下來應付官兵。

咋就那麼寸,李順等人挑着粗茶擔子剛從王小波家裏出來,沿着山道沒走多遠,就遇上了一夥打着火把巡邏的官兵。眾人見情況不對,紛紛往山谷中轉移,官兵也覺察到了,隨後就追。

眾人為了逃命,只得丟下茶挑子,躲入山林。李順死活背上一筐茶葉,逃入山谷,其餘粗茶全部被官兵截獲,眾人再次陷入絕望之中。

◆重重壓迫

天府之國蜀地兩川,一直有着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美名。然而,這種富裕卻是用「旁戶」的血淚鑄就的。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這裏群山環抱,峻岭巍峨,地勢險要,交通閉塞,卻成了貴族士大夫和有錢人的避亂天堂。

安史之亂,唐玄宗帶領一大批世族官僚逃竄到蜀地;黃巢起義時,唐僖宗也率領一大批世族官僚入蜀;五代時,唐朝的「衣冠之族多避亂在蜀」。

如此多的地主豪強,逃到蜀地,他們佔盡巴山蜀水的山川良田,對蜀地百姓極盡搜刮掠奪之能事。

蜀地曾建立過前蜀和后蜀兩個割據王朝,世族豪強瘋狂地兼并土地,佔有大批「旁戶」,供他們役使和剝削。

《宋史》載,「川峽豪民多旁戶,以小民役屬者為佃客,使之如奴隸,家或數十戶,凡租調庸斂,悉佃客承之。」

「旁戶素役屬豪民,皆相承數世」。旁戶即佃戶,這些地位低下的依附農民,世代被束縛在地主的土地上,像奴隸一樣被役使。除了要向地主交納地租,還要承擔官府的各種賦稅和徭役。

蜀地全國百分之七十以上的農民都是旁戶,一些邊遠地區甚至超過百分之八十。許多世家豪族擁有的旁戶,往往多達數千戶以上。

宋滅后蜀之後,王全斌等將領日夜飲宴,不恤軍務,縱兵大肆擄掠,「縱部下掠子女,奪財貨,蜀人苦之」。宋兵將領甚至「割民妻乳而殺之」,趙匡胤得知后,大怒:「婦人何罪,而殘忍至此。」

為了證明自己是有道伐無道的正義之戰,宋人在史書中大書特書蜀後主孟昶是一位荒淫無能、沉迷女色、奢侈無度的國君,連尿盆都是用七寶鑲嵌而成的。

然而,蜀地百姓不這麼認為,在他們的眼中,孟昶是一個節儉、仁慈的有為之君。在孟昶時期,百姓還不至於餓死。孟昶治蜀有恩,離開成都時,「萬民擁道,哭聲動地」。

后蜀滅亡,宋廷徵調大量民夫,將后蜀府庫里存放的金、銀、珠寶、銅幣之類的「重貨」和絹帛布匹等「輕貨」運往京城開封,號稱「日進綱」。水陸兼運,用了十幾年的時間才運完。

蜀錦自古就是皇家與達官貴人的最愛,作為「蠶叢古國」的巴蜀,成都更是被稱為「錦官城」。蜀錦生產工藝繁瑣,「寸錦寸金」,是難得的奢侈品。通過絲綢之路,蜀錦也驚艷了全世界。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隱居青城山的白雲先生張俞,用自己的所見所聞,為養蠶織錦的貧民鼓與呼。

蜀地產茶,俗話說: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

蜀茶寄到但驚新,渭水煎來始覺珍。滿甌似乳堪持玩,況是春深酒渴人。

古代的車馬很慢,郵件也慢,能喝到一杯明前的蜀茶,是相當奢侈的事情,如此更顯得蜀茶彌足珍貴。

在後蜀孟昶時期,茶農們靠着辛苦勞作,販賣茶葉、山貨,換取糧食鹽巴,也能填飽肚子,甚至小有積蓄。

入宋以來,宋廷除了在當地收取常規賦稅之外,又設立「博買務」,把蜀錦、茶葉、酒、鹽等生活必需品的銷售權收歸國有,統統不許私自買賣,全部由朝廷統一經營。

官府實行茶葉專賣。茶園全部歸國家,茶農製作的茶葉除了部分抵租外,其餘的全部由官府低價收購,茶農不得私藏。茶葉大部分作為邊境貿易的重要物資,小部分由官方投放市場。

朝廷低買高賣,對茶農低價購茶,低價收購蠶繭織錦,高價賣米賣鹽。地主豪強則趁機投機倒把,「釋賤販貴」,在各種專營中敲剝百姓,從中漁利。蠶戶茶農們生路斷絕,生計無著,長期在死亡的邊緣線上苦苦掙扎。

大宋統治蜀地之後,這個穩定繁榮了幾百年的天府之國,幾乎被掏空。蜀地百姓在戰亂頻仍的五代十國,都未曾經歷這麼多的苦難,在自詡正義的大宋統治下,竟然活不下去了。

《太平御覽》載,南朝時,蜀人羅研,曾對西昌侯蕭藻道:「蜀中積弊,實非一天造成的。百戶人家聚集的村子,只有幾家有糧可吃,窮迫之人,佔十分之八九,催督賦役的公使,十天之中要來兩三次。貪亂樂禍,無足多怪。倘若讓他們家裏養著五隻母雞,一頭母豬,床上有百錢布被,甑中有數升麥飯,雖蘇秦、張儀巧言遊說於前,韓信、白起按劍於後,也不能使一個人做盜賊,更何況叛亂乎?」

乞丐皇帝朱元璋有一句獲獎感言:「但凡有一口飯吃,也斷然不可能走上造反的道路。」

川峽天災頻仍,淳化三年(992),蜀地又全境大旱,造成大飢荒,到處哀鴻遍野,餓殍載道,民不聊生。在天災人禍的脅迫下,蜀地百姓最後一道心理防線崩塌。

淳化二年(991),成都府轄內,以任誘為首的農民發動起義,攻打昌州、合州;淳化三年(992),榮州、戎州、資州、富順等地相繼爆發農民起義。

◆揭竿而起

歷史往往是由小人物改變的,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

巡查的官兵發現王小波家中有亮光,上前拍門盤查,王小波磨磨蹭蹭好一陣子,才將院門打開。官兵進來搜查,一無所獲,王小波推脫自己起夜拉肚子,才糊弄過去。

官兵一走,王小波就出了後面院門,去追趕李順等人,沒走多遠,就發現山道上的官兵。天亮時分,王小波在一處山谷中找到李順等人。

粗茶被劫,唯一的一點活下去的念想也給弄沒了。李順等人垂頭喪氣,不知所措。

這時,有人提議,「這世道,窮人是越來越窮,富人是越來越富,實在太不公平了,小波哥,任誘都反了,咱們也反了吧!」

一石激起千層浪,乾柴最怕遇到烈火,只需要一顆火苗就燃了,眾人的激情瞬間被點燃。

「小波哥,我們就跟着你幹了!殺貪官、除奸商、滅惡霸,重建大蜀國,你來做皇帝,讓咱們窮人也能過上幾天好日子!」

王小波道:「我就是土鍋村一小民,豈能霸一方?」

接着又道:「我妻弟李順可以,大家都聽說過的,他是后蜀末帝孟昶的遺孤。蜀亡時,有人一早路過宮殿的摩訶池,見到一個錦箱錦衾里包裹着一個嬰兒,內中有一片紙,上面寫到:『國中義士,為我養之。』知道這孩子出於宮中,將其收養下來,這個孩子就是李順。」

李順站起來道:「姐夫,你就不要推辭了,這些年,都是你帶領我們大家走南闖北的,我們大家都信你!」

「是啊,小波哥,我們大家都信你,李順哥,就做一字並肩王吧。」眾人七嘴八舌,一致推舉王小波做大家的頭領。

王小波道:「承蒙兄弟們看得起,那我就先挑這個頭,這世道,太不公平了,財富不均,窮的窮死,富的富死,我來替大家平均它!

說着,王小波用手指著不遠處的一道山崗,道:「開弓沒有回頭箭,大家現在就回去召集那些受夠了的窮苦弟兄們,安頓好婆娘孩子,帶上刀槍,三天後,我們就在前面的二道崗上,誓師起義!」

沒有風雨雷電,就不會有大地的春華秋實。唯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反抗是改變舊有制度的發端,只有推翻一個舊世界,才能換來一片新天地。

乾德年間,宋軍鎮壓了全師雄領導的士兵起義后,趙匡胤下令將叛軍的據點灌口鎮升格為軍,賜名「永康軍」。淳化四年(993)二月底,這個被寄予「永遠康寧」的地方,一百多個社會最底層的旁戶佃客,終於拿起武器,直面這個慘無人道的世界。

二道崗上,豎立着一面鮮紅的義旗,上書三個大字「均貧富」。

大旗下,早已設下祭壇,一百多位想要活下去的窮苦農民,聚集在這道山崗之上,熱切的目光全部望向他們的領頭人,跟他們一樣窮得要死的王小波。

旌旗獵獵,山風浩蕩,李順提起酒罈子,為眾義士將手中的碗一一斟滿。

王小波端起酒碗,朗聲說道:「各位兄弟,誰都知道造反這個活不好乾,弄不好會掉腦袋,甚至株連九族。然而,這是我們世世代代生活的土地,我們深愛着它,為它流血流汗流淚,無論我們怎樣努力,它始終養不活我們,為什麼會是這樣?!這是因為有一群吸血鬼,一群貪官污吏、土豪劣紳、奸商惡霸,一直站在我們頭頂上拉屎撒尿,欺負我們、敲詐我們、侮辱我們、踐踏我們!

弟兄們,我們要不要過上吃飽穿暖、安居樂業的日子?要不要讓我們的娃兒有學上有衣穿,永遠不再挨餓受凍,讓我們的婆娘也活得有點尊嚴?!」

「要……!要……!要……!」眾人異口同聲,振臂高呼。

「這個世道不公啊!如果不把這群混賬王八蛋趕下去,不殺死他們!我們,包括我們的子孫後代,將永無寧日!」王小波說着,指了指紅色的大旗,「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均之!我們要均貧富!」

「均貧富!均貧富!均貧富!」怒吼聲,震天動地。

王小波舉起酒碗,「弟兄們!今天我們共同舉事,幹了這碗酒,我們就是生死弟兄!不求同年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日死,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干……!」

「干……!」眾人幹了碗中烈酒,一齊將碗摔碎在山崗上。

明知道造反會死,然而,只有造反才有活下去的希望,這群渴望活命的百姓,向死而生,向光而行,毅然決然地反下青城山。

他們起義的這個山頭,從此被稱為「插旗山」,這道山崗,被稱為「同死崗」。

起義軍提出的「均貧富」口號,各地旁戶、顛沛流離的百姓,聽聞造反能吃飽飯,同富貴,紛紛前來參加王小波的起義軍。

幾天時間,隊伍就擴大到近千人。湧現出張余、何彥惠、何承祿等一大批智勇雙全的能人義士。

有了人馬,王小波決定小試牛刀,先打下了青城,均了青城的貧富。

◆攻城掠地

要攻青城(治所在今都江堰市石羊鎮徐渡鄉),王小波覺得不能硬打,要一戰必勝。他派妻弟李順率領張余等百名精壯勇士,白日混入青城,專等夜間打開城門,放火為號。王小波自領大軍,埋伏在城外。

三更時分,李順、張余帶人斬殺西門防守,打開城門,王小波率眾一擁而入,天亮時分,佔領青城,起義軍終於有了落腳點。

按照「均貧富」的原則,王小波親自打開糧倉,為百姓分發糧食,犒賞三軍。這些起義的泥腿子,第一次發到了軍餉,分到了金銀。

百姓們奔走相告,越來越多的貧民旁戶主動前來加入起義軍,隊伍一下子壯大到萬餘人。史載,「初,小波黨與裁百人,州縣失於備御,故所在蜂起,至萬餘人。」

接着,王小波率眾轉戰邛州(今四川邛崍)、蜀州(今四川崇州)所屬各縣。

彭山縣令齊元振,是個刁鑽狠毒的貪官。為了打擊地方官員貪贓枉法,宋太宗趙光義經常派人到各地巡查。一次,秘書丞張樞巡視巴蜀,齊元振事先得到欽差要來的消息,就把貪得來的錢財分散藏在地主富商家裏,表面上裝出一副清正廉潔的樣子。

此次出巡,張樞查出不法官吏百餘人,大多被朝廷黜免。由於沒有查出齊元振有什麼劣績,張樞還以為他是個能吏清官,就向太宗報告,稱讚齊元振「清白強幹」。

朝廷隨即給齊元振下發了褒獎詔書,頒了一塊「為官清正」的匾額,獎勵他清白能幹。齊元振得到這塊護身符后,更加「與民為仇」,對百姓肆意盤剝,老百姓因此對他十分痛恨。

王小波知道彭山百姓對齊元振怨深恨極,決定乘勝攻打彭山。

依舊是李順帶領張余等人,白日混進城裏,晚上在城頭點火為號,起義軍非常順利地殺入城內。在百姓們的響應下,起義軍捉住試圖逃走的齊元振。

王小波下令,在衙門前將齊元振開膛破肚,把一堆金屬刀幣塞進他的肚子裏。「你齊元振不是愛錢嗎?給你!給你!撐死你!」

接着,王小波將府庫財帛和貪官齊元振平日從百姓那裏搜颳得來的錢財,分發給彭山的貧苦百姓,同時開倉放糧。

起義軍殺了大貪官齊元振,而且還剖腹填錢,消息一傳出去,又有更多的百姓,加入了起義隊伍。史載「賊黨由是愈熾矣」。

◆致命的一箭

打下了彭山,連同青城、蜀州、邛州,起義軍已經擁有四座城池。打鐵還需自身硬,王小波覺得,這群百姓,不能只有激情,還要有戰鬥力。於是命令全軍由進攻轉入休整練兵,他要打造一群能打勝仗、硬仗的天兵天將。

江原是成都西大門,經過九個多月的休整,王小波決定先攻打江原(今四川崇州江源鄉),然後一舉拿下成都。這個春節,弟兄們就在成都過年了。

淳化四年(993)十二月,王小波率軍北上,直逼江原。江原守將,西川都巡檢使張玘,此人也是讀過幾本書的人,相當自負。覺得這幫泥腿子,沒什麼文化,根本成不了什麼大氣候,決定跟他們唱一出諸葛亮的「空城計」。

張玘命人將城門大開,在瓮城上埋伏好弓箭手。二十五日,王小波帶兵來到江原城下,發現城門大開,城頭上不見旌旗,城內冷冷清清。

城門口,有幾位鄉民在打掃衛生,見到義軍到來,瞬間跑得無影無蹤。王小波十分納悶,李順道:「大哥,城內不會有埋伏吧?」

見王小波猶豫不前,張玘躲在城樓上暗笑,見證奇迹的時刻馬上就要到來了。根據故事情節發展,張玘覺得,王小波接下來就跟「司馬懿」一樣,會率軍撤退,自己這位「諸葛亮」再率軍隨後掩殺,這群變民烏合之眾,必定大敗。

王小波想了一會兒,斷定江原守軍一定是畏懼義軍的虎威,棄城逃走了。於是,傳令三軍,殺進城去。

王小波不按套路出牌,張玘嚇出了一身冷汗,還好自己埋伏好了弓箭手。王小波一馬當先,衝進瓮城。張玘還沒來得及關閉瓮城城門,起義軍就已經衝進城內。

張玘趕緊命人放箭,王小波發現瓮城之上的守軍,隨即掉頭,帶兵殺上城頭。一撥亂箭射來,王小波一個閃失,額頭上中了一箭。鮮血頓時糊住了眼睛,王小波並無懼色,帶着箭桿,繼續拼殺。

張玘掉頭就跑,王小波拍馬追上,一刀將其劈為兩段。宋軍本來兵力就不多,在激戰中死的死傷的傷,義軍很快佔領江原縣城。

射中王小波的這支箭,已經深入骨髓,直達顱腦。王小波,這位無數人心目當中的貧民英雄,終因傷重不治,抱恨而死。

王小波是歷史上第一位明確提出「均貧富」口號的農民起義領袖,他把鬥爭矛頭指向了社會財產的不均與貧富懸殊,指向了不平等的封建分配製度,極大地震撼和打擊了地主階級剝削制度下的封建王朝,對以後的農民起義影響深遠,意義重大。

打下江原城,本來是件振奮人心的事情,因為首領王小波的猝然離世,義軍由喜轉悲,三軍盡皆縞素。李順、張余等人,砍下張玘和城中奸商的人頭,祭奠王小波。

人無頭不走,鳥無頭不飛。王小波一死,義軍將士一致推舉李順為新首領,繼續帶領義軍弟兄,與官軍奮戰到底。

張玘戰死後,江原城有四百多官兵逃到成都。駐守成都的是西川轉運使樊知古,樊知古原名樊若水,就是在長江上造出第一座浮橋,幫助太祖平定南唐的那位。

樊知古是少有的人精,他見這麼多宋兵想要進城,擔心有詐。如果再混進一批叛民,成都將不保,斷然拒絕接納這些殘兵敗將,下令讓他們自行散去,自謀生路。

◆建立大蜀

在「均貧富」的旗幟下,李順一邊開倉放糧,賑濟貧乏,一邊向富戶大姓,徵調糧食,同時繼續招兵買馬,擴大勢力。

李順在義軍內部建立了嚴格的紀律,號令嚴明,存撫良善,大賑貧乏,錄用材能,所到之處,對百姓一無所犯,深得百姓稱頌。旬日之間,歸之者數萬,起義軍聲勢大振。

起義軍從江原出發,一舉攻佔重鎮蜀州,殺死州城監軍王亮及官吏十餘人。接着起義軍又攻陷邛州,處死知州桑保紳、通判王從式及眾多的僚屬。

都巡檢使郭允能率領麾下士兵與李順大戰於新津江口,郭允能等自恃兵力強大,與李順擺開決戰架式,起義軍無所畏懼,貌似強大的郭允能很快便被義軍擊敗。郭允能逃跑不及,被李順殺死,同巡檢、殿直毛儼勉強逃了出來。

義軍佔領新津,隨後分兵兩路,一路由張余帶領,進攻永康軍(今四川都江堰),一路由李順率主力攻打成都。

李順帶領義軍迅速包圍了成都,樊知古早有防備。起義軍火燒成都西郭門,戰鬥持續了很久,李順見攻城不下,人員傷亡不少,決定先打成都外圍州郡,清除隱患,最後再回師拿下成都。

起義軍所到之處,殺貪官除污吏,賑濟百姓。「所向州縣,開門延納,傳檄所至,無復完壘。」義軍聲討官府的文件每到一地,百姓都大開城門請他們進去。官軍一戰即潰,只能投降。

李順在成都西郭門失利后,轉而攻克漢州(今四川廣漢)、彭州。另一路義軍在張余的指揮下,接連攻陷永康軍(今四川都江堰)、雙流、溫江、郫縣。兩路義軍對成都形成了包圍之勢,起義軍的隊伍也迅速發展至十多萬人。

樊知古雖然精明能幹,然而不能平息百姓叛亂,太宗很不滿意,詔令梓州知州、右諫議大夫張雍取代樊知古為西川轉運使,將成都知府吳元載革職,派郭載代之。

樊知古與都巡檢使郭延濬、知府郭載等,一邊加強成都府的防禦,一邊讓梓、遂十二州都巡檢使盧斌也自梓州(今四川三台)率兵赴援成都。

淳化五年(994)正月,起義軍猛攻成都。新的轉運使張雍還沒到,樊知古見成都不保,遂與郭載及屬官,放棄成都,連夜逃往東川,盧斌退回梓州。

十六日,起義軍攻克成都府。

李順在眾人的一致擁護下,建立「大蜀國」,自稱大蜀王,年號應運。

以吳蘊為中書令,計詞、吳文賞為樞密使,重要首領張余、衛進、李俊、徐師中、吳利涉等都一一封賞。地方上設刺史、知州,初步建立一套行政機構。

大蜀國的國策依然是「均貧富」,對於城內的地主豪紳,李順沒有趕盡殺絕,而是將他們的財物和糧食做出詳細的統計,留下生活必須的錢糧,多餘的一律充公,將其分給窮苦百姓。李順還發動群眾舉報並挖掘富豪私藏的不義之財,或充實國庫,或賑濟貧苦。

大蜀國還鑄造「應運元寶」銅錢和「應運通寶」鐵錢。起義軍都刺上「應運雄軍」四字。

此時,大蜀軍已擴充至數十萬,李順一面整頓人馬,一面繼續派兵四齣攻佔州縣。東至巫峽,北抵劍門,南至嘉州(今四川樂山),全都成為大蜀國義軍的勢力範圍。

成都淪陷,李順建立大蜀國,秦隴地區趙包聚集數千徒眾,將奔劍閣聲援李順,峽路數千漕卒也積極響應。消息傳至東京,太宗趙光義震恐,再也淡定不起來了。

為了抵禦大遼和西夏的進攻,大宋的軍隊都被安排在河北、山西和西北戰場。對於蜀地的叛亂,太宗一直是觀望狀態,讓地方官吏帶領地方軍隊自己滅火。李順稱王,建立大蜀國,這已經不是一般的叛亂了,完全是要顛覆大宋的節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再也不能聽之任之,必須儘快剿滅這些反動勢力,還巴蜀一片安寧。

屋漏偏逢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太宗正在為蜀地之亂,忙得焦頭爛額,西夏的李繼遷又乘機圍攻堡寨,擄掠居民,焚燒積聚,攻打靈州(今寧夏靈武西南)。

淳化五年(994)正月二十日,太宗急令侍衛馬軍都指揮使李繼隆為河西行營都部署,「黑面大王」尹繼倫為都監,領兵討伐李繼遷;

二十一日,太宗命昭宣使、心腹太監王繼恩為兩川招安使,統軍從劍門入川,又增派雷有終、裴庄、尹元等率兵自湖北入夔門,兵分兩路,征討李順。

一場驚天動地的暴風驟雨,向剛剛成立的大蜀政權無情地席捲而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宋的天空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大宋的天空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百一十九章 天府鏖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