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夜瀾柵2

第五章 夜瀾柵2

進入京城以後,胡太后一直把親人們送進為他們準備好的府宅,又親自指揮事先安排的新傭人為父親和大家端來熱水,為眾人洗塵沐浴,然後擺宴慶賀。席間難免提到母親皇甫氏,太后自然又是一番悲傷落淚。

胡國珍對她說:「那年,家中得知噩耗以後,便立即來京料理後事。按照你母親的意願,把她就安葬在這京城邊上。這回好了,咱們一家都團圓了。」

正說著的時候,那年向皇上求婚娶妹妹為兒媳的元繼,也派自己府上的人帶著禮品前來問候。胡國珍早已經知道了皇上許婚的事,可幾年來從沒見元繼府中的確實消息,只在這次進京前,元繼才派人向臨涇送去了真正的聘禮。胡家當然是要收下的,為了表示胡家對皇上許婚大事的重視,胡國珍特意把元繼府上的禮品用專車拉著,一起帶進京城。現在,他見元府派人來問候,自是厚厚地款待了來者。元繼得信后,也帶著兒子元叉,立即騎馬乘夜來到新建的胡府,認了親家。兩個親家當即拍定,七天之後就為兒女完婚。這又是一喜,把胡太后高興得不得了。

這晚,胡太后沒有回宮,她與父親和弟。妹整整說了一個通宵。閑話之中自然說到鄭儼,胡國珍告訴她:「這次進京,本想讓鄭儼一起跟著來的,可鄭儼說咱們不用再像以前那樣提心弔膽過日子,他就什麼心也不再操了,臨涇那邊總要有人照料,只有他留在那裡最合適,勸了他幾次,他都不來,也只好作罷。」

胡太后若有所思地說:「他這個人,我是了解的,隨他的便吧。」

臨天亮時,胡太后才和妹妹在一起睡了一會,就被宮中差使找了回去,說是朝中大臣都在太極殿等著她議事。

——是崔光和於忠。元繼等人請求她臨朝的事。

於忠進稟說:「現在,全朝大臣都已經有一個共同的意見,就是請她親臨朝政。」

太后推說自己今天太累,無暇思考,待明後天再給他們準確的音訊。回到崇訓宮,胡太后叫人把父親胡國珍召進宮來,又有馮贏在旁,她想和他們共同商議一下。對他們說:「今天,於忠等人請我臨朝聽政,不知你們是如何想法?」

胡國珍說:「當今皇上年幼,不能親政,眼看著朝庭大權旁落,豈有不管之理?你既為國母,就不應看著國家留下千秋遺憾,而置身於度外。」

胡太后說:「現在於忠專權,我要是臨朝,不過是一介傀儡而已。」

胡國珍說:「事到此時也是人人看得明白,於忠一人不能壓眾,用你來壓制群臣,也使皇族無言,這是他最好的選擇。」

馮贏插嘴說:「原先於家強過高家,後來高家壓倒了於家,現在於家又想翻過來。這樣反反覆復,可苦了朝庭和天下人。」

胡國珍說:「當今朝政紊亂,眾心不一,若無明主治理,必將形成分崩離析的後果。為國家社稷著想,你親自臨朝輔政是唯一出路,但最終結果是不可預測的。做好了,你會留芳千古;做不好,你會粉身碎骨,這些事就只能由你自己拿主意了。」

胡太後點頭稱是,她低著頭深思了好長時間后,對父親說:「為天下生靈著想,只好舍此一身,鞠躬盡瘁了。再說,還要等百官朝議之後才能最後定奪,我今生既然有如此命運,那就任天由命吧。」

數日之後,朝堂之上,那些各揣心腹事的大臣們,在太后輔政的問題上竟然十分一致,異口同聲地表示擁戴胡太后。消息傳來,許多宮人和大臣前來賀喜,胡太后卻是冷淡處之。事後,她讓馮贏在夜晚時,於宮院中設置了一個香案,夜半時刻她獨自一人對月當空默默地祈禱了好長時間。她沒有別人那種權力慾望,可蒼天卻把天大的權力交到她的手上。形勢把她推向高峰,也促使她建立起十足的信心,相信自己能把這個國家治理好。

***********

從九月開始,胡太后垂廉聽政。她首先當眾宣布:進於忠為尚書令,崔光為車騎大將軍,劉騰為太僕,侯剛為侍中;重新起用元雍為太師。領司州牧。加小皇帝的叔叔清河王元懌為太傅。兼太尉,廣平王元懷為太保。兼司徒,汝南王元悅還是不願做官只好罷了。授元澄為司空。兼驃騎大將軍。授予安定公胡國珍為中書監,妹夫。江陽王元繼的兒子元叉為通直散騎侍郎,妹為新平君。拜女侍中。其他官員也都各有封賞,全朝大臣皆大歡喜,自是一個天下太平。

可是,宮庭內的暗中爭鬥並未結束。特別是她的妹夫元叉,是個非常貪心的人,自侍原本皇族,現在又成為皇上的親姨父,也在朝中為官。他的心中能有誰?也就是從這時起,胡太後為自己設下一個深深的陷阱。

元澄雖是皇族,卻是個直快的人。他看不慣於忠等人得勢便猖狂的樣子,一直對於忠耿耿於懷。他看出胡國珍是個厚實人,憑他的關係和地位如果得以重任,是能夠抵消於忠的一些影響的,便舉薦說:「安定公胡國珍為人忠厚,赤心待人,應有出入宮禁,參議諮政的權力。」

還不等胡太后表態,小皇帝一聽這個人是在舉薦自己的外公,當即便連聲說:「好,好,好。」於是胡國珍被拜為侍中,可隨時進宮參與朝政。

胡太后自從輔政以來,每日起早貪黑,不管內務外事。奏摺書表,都不讓人念給她聽,必要自己親自過目,親自過問各方當事人才最後下結論。加之她原本聰明過人,遇事極有心計,對所有的事情都能指揮自如,詔文清晰。特別是她訴訟公正,斷事有理有據,決策明快果斷。使得文武百官漸漸佩服,朝庭秩序逐漸好轉,全國的形勢也隨之發展起來。

一天,胡太后與眾大臣在一起議論完政事之後,她對眾人說:「《天論》中說:天行有常,又說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受時與治世同,而殃禍與治世異。所以說,要想天下大治,必以治字為先。而對治字,歷來是有不同理解的,不知你們對治字有何想法?」

清河王元懌應聲而答曰:「治則順天應人而施也,其要點在於實,而忌虛。不管你在立國立家的過程中所造的輿論如何,主要是看朝庭實施什麼政策和法規。外面鄰國要看你能帶給它和平還是戰爭,內部百姓要看你能給他什麼樣的利益。施之以仁,百姓祥和,則國家富足;施之以暴,百姓離析,則國家破敗。仁義立人也立國,暴力損人也損國。」

崔光接著說:「臣以為:治者是為治政,老子曰:其政察察,其人缺缺,法令滋章,盜賊多有。因此,治政者必須因時而治,治在適中,治在切要。」

接下去大家都說了很多關於治國。治政的方論,發表了一些各自的主張,元雍還拿出來一本專門談論治國的奏摺。

最後胡太后說:「你們說得都很對,歸結起來就是,治政者必以治人為本,治國者必以治官為本。所以孝文皇帝改制后,主要開展的事情就是考察官員們的政績,我們今後也要這樣做。治人要先治官,官正則國正,國正則民正。」

當天,太后就決定,關於考察官員的事情由內務府官員負責辦理,每半年向皇上彙報一次。同時還決定,對於忠。崔光等高級別的官員由她親自安排高等級的內務官員負責考察,還說要為政績好的官員單獨立一個花名冊。

第二天,真的開始落實了這個決定,朝庭專門指派了一些官員直接向胡太后彙報各級官員的考核情況。

到了年終,朝庭官員的考核材料都匯總上來,有好有壞,而於忠的考核書中卻寫著「不稱職」,這對於忠是個很大的打擊。但是胡太后並沒有把這次考核結果公之於眾,只是讓一些考績好的官員來宮中,分別給予了一些獎賞。可是事情還是傳了出去,使那些考績不好的官員壓力很大。

太后把手頭的一些事情安排完以後,叫人把於忠等考核不好的人單獨召集來,對他們說了一些鼓勵的話,然後把他們的職位重新做了調整。任命於忠為征北大將軍,兼冀州刺史,放為外任官員。她這麼調整之後,宮中各派力量都得以平衡,按照大多數人的講法,好的官員得以提升,不好的官員得到降職的處分,不但當事者心服,旁觀者也嘆為觀止,大家倒也平和。

陽平人路邕,任東魏郡太守,為官清政廉潔,做官多年沒有為自己的家中積蓄任何家產,妻女布衣柴釵,兒子在市場賣柴度日,自己的生活也十分節儉。這一年,東魏郡遭了旱災,他把家中僅有一點官俸糧食全拿了出來賑濟災民,自己全家老小和百姓一起吃糠咽菜。當官以來,他從不向上級官員送禮行賄,所以過去一直有人說他不好,說他無能力任官,只配做一個教書先生。現在把他的情況一一總結起來,才知道他真的是一個清官。胡太后特為他下了一道詔書,在全體官員中褒獎他的作為,特地從宮中選了最好的御馬一匹。錦衣一套。被褥一套賞賜給他,並把他升職為南青州刺史。

當時還有一個敷城太守閻慶胤,官聲也很好,曾有閻太守的下人楊寶龍等一千來人聯名上書,齊口稱讚說:「閻太守多年節儉,曾從家中拿出一千多石糧食賑濟窮苦人,有很多人是靠著閻太守活著的。」胡太后看了這份奏摺后沒有說什麼,把它放到一邊擱置起來。

***********

冬月,胡太后召集文武大臣到明光殿,對眾臣說:「今天議論的第一件事,是要重新審議一下我這個太后臨朝的事。自九月開始,我垂廉臨朝已經數月,至今看來,諸多朝政已經處理清楚,眼下文武百官各居其位,各施其職,順理成章已成定律,從今以後我就要退歸後宮再不插手朝中政事,你們認為可否?」

她的話音剛落,元懌出班奏道:「數月功效皆是太后一手成就,無太后則無朝庭之治。以臣看,太后還應以國事為重,繼續留在朝庭為國執印。」

崔光也奏道:「太後天威剛見端倪,我朝上下齊心如一,仰望依託天福;在這種關頭,太后是不應該隱退的。」

胡太后說:「以現在的形勢看,我再臨朝有這麼三個不便:一是皇上雖小,尊為陛下,太后雖母,階稱殿下,殿下超越陛下是擅權,這就是孔聖人所說的言不順;二是殿下之稱眾王皆是,皇族眾王皆是皇家血脈,我區區一介女人雖稱殿下,豈可凌越著王之上?這就是孔聖人所說名不正;三是殿堂之上,子重母輕,雖然是朝庭規矩,但有違天理,天下人必認為我朝尊卑顛倒,恐怕以後不敬父母之風從此興起。以此看來,這樣的事我不能再繼續做下去了,你們也不能再這麼做下去;因此,我退歸後宮,是事在必行。」

侯剛出班說道:「先皇聖祖開國不易,我們這些後人守國更難,堂堂我朝天國至今數百年基業,不可為一些陳規舊章而遺誤大事。當今事實證明,太后治國勝於先皇,所以太后不能此時隱退。」

元雍和元澄兩人同時出班奏道:「朝中群臣眾望所歸,皆仰盼太后聖威。自古以來就有女人掌朝治國,三皇之中有女媧;我朝也曾有馮太后執國的先例,為何胡太后不能面朝?請太后君臨天下。」

他們兩人這麼一說,崔光。元懌。元懷。侯剛等人帶領著文武百官齊齊地跪在堂前同聲奏道:「請太后君臨天下。」

胡太后見此,起身說道:「眾卿免口,雖是眾望所歸,我卻不能奪皇兒天下而臨君位。對於這樣的大事,你們還是重新再議吧。」

站在丹犀上的她,雖然是說得這麼堅決,可是階下百官卻伏地不起,一個勁地向她請求,依然眾口同稱:「請太后君臨天下。」

崔光奏道:「我朝先君太皇太后也曾臨朝。是謂太后臨朝不為破例;今者眾王。眾臣共同奏請,尊太後為君,不為凌越;國母當朝,君臨天下,不再尊卑顛倒;皇上幼小,其後臨朝,是順理成章;所以,請太后遂百官之意,君臨朝綱,主掌天下,承救萬民於急難之中。」

胡太後站在高高的朝堂之上,看看滿朝跪附的眾臣,低頭沉思了一會說:「眾望之下實難推委,然我有一言在先:我今臨朝是為皇兒理政,無皇兒之位也就無我之位,既是你們讓我君臨天下,也須以皇兒為主。依我主意:朝堂之上設兩個皇位,我與皇兒同時執政。」

群臣聽她如此說法,一齊山呼:「萬歲!」

從此,北魏朝庭中,胡太后與自己的兒子同為陛下,共理朝政。雖然在這個時期,我國北方朝庭同時有兩個「皇帝」,卻也使這個女人名正言順地坐起了皇位。她與六。七歲的小兒子都是「皇上」,可說話自然是以她為主。她也理所當然,名正言順地稱自己為「朕。」

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稱「朕」的女人,比武則天要早一百多年。

***********

臘月,是歷代朝庭祭祀天地,國家的大典,祝願國運昌盛的日子。胡太后在太極殿問眾臣:「祭祀大典的日子快到了,依照我朝慣例,都是皇上一人主持,沒有女人參加的份。但現今皇兒年幼,承擔不了這麼大的事情。朕想依照周禮中,君主與夫人共同祭祀的規矩參加今年的大典,不知可否?」

禮官出庭說:「不可,周禮古制已經斷絕多代,而我朝立國數百年間尚無女人參加祭典的範例。先皇改制多年,都在應用新法,更不應再恢復古制。」

崔光出班說:「非也,先皇改制,並非改古制,而是改掉那些陳規陋習。好的古制歷來受人尊重,各朝各代也都沿續著。我朝不許女人參加大典既違古制,又違今禮,並非明智之舉。古往今來,女人參加大典的例子還少嗎?東漢和帝皇后鄧氏就曾參加祭祀大典。而今我朝太后君臨天下,參加一個祭禮大典有何不可?」

禮官被說得啞口無言,其他的人也再沒有說什麼的了,都默默的點頭首肯。

胡太后說:「就以眾卿所議,朕與皇上一同參加祭祀大典。」

到了吉日,宮廷內外煥然一新。文武百官盛裝華服,侍衛隊和儀仗隊的陣容非常龐大威嚴。祭天的隊伍車馬喧天,京城內外的人潮阻塞了道路,城裡城外旌旗招展,都圍繞一個中心——皇帝和皇太后,簇擁著那高車鸞駕的黃羅傘蓋。

時辰一到,角炮震天,鼓樂齊鳴,鐃鈸共響,人呼馬叫,浩浩蕩蕩的隊伍開始從宮中出發。出了閶闔門,開向南面伊水河之北的圜丘所在之地,開始了祭祀大典。

圜丘之上,香案高高地擺在上面,案中陳列著牛羊豬三牲和豐盛的供品。供壇四處都是香煙繚繞,神符飄飛,神巫神祝站列四周,把個圜丘圍得里三層外三層。胡太后一手牽著小皇帝,在禮官的引導下緩步走上祭壇。然後小皇帝站在一邊,胡太后一人主持,她先是拜祭天地,接著宣布祭祀開始。

壇下的文武百官跟著胡太后,齊聲向天高呼:「上蒼宏大,保國安疆,社稷有幸,洪福齊天」,祈禱過後,眾人再向著南方上天跪拜三巡。接著禮官退後,神祝們上前,開始施行那些神舞。神跳。神唱什麼的…。再后,由胡太后和小皇帝一起帶著文武百官和宮庭儀仗隊。馬。步。車三軍一邊奏著鼓樂,一邊環繞圜丘緩行三周。然後再上壇禮拜焚香,這是第一階段的祭典。第二階段是由胡太后宣布大赦的詔書。免絹免稅的恩賜等,過後又舉行以酒祭奠。以後是第三階段的儀式,由各軍。各地選派的能人武將在前面的校場比武,這是大典的高潮,人群的沸騰也是從這時開始的…。

隆重的典禮一連舉行了三天,人們還興緻盎然。

大典過後,北魏在北方和南方接連打了幾個勝仗。胡太后心中高興,乘一日有閑,帶著幼主來到華林園。他們先遊了景陽山,又到都亭,太后見這裡景物還算很好,便讓人擺酒布席,宴請群臣。

待眾人都落座以後,太后舉杯說:「朝政日新月異,眾卿全都是有功之人,今天慰勞各位,都要盡興才好。」

小皇帝也高舉著酒杯說:「祝眾卿都好。」

群臣紛紛離席跪拜稱呼:「萬歲,萬歲,萬萬歲。」重新坐下之後自然是推杯換盞,肉林酒池。

喝到高興處,清河王元懌起身拜曰:「盛世明主,舉國同享。臣斗膽請求一願,不知太后可否應充?」

胡太后笑著說:「朕早已經說過,人人盡興才好,你的一個願望有何不可?」

元懌站起身說:「臣早聞太后弓法精奇,只恨無緣得見,今日太后高興,何不讓臣下一些無識之人得見高技?」

胡太后說:「雕蟲小技,何足掛齒。」

元雍站起來,先向著皇上和太后打了一恭,然後說:「臣提一議,可否乘眾人酒中作樂,比箭助興?」

他這一提,崔光等人也都起身說道:「比箭助興最好。」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靈太后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靈太后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五章 夜瀾柵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