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第 1 章

武安侯府徐家這幾日正辦喪事。

月初的時候,武安侯老夫人親自進宮,向太後娘娘請了杜太醫替武安侯夫人診病,先說的是血虛之症,多加調養也不至於是要命的,可誰知道不過熬了半個多月,武安侯夫人就去了。

武安侯夫人原是太後娘娘的姨侄女,景國公府顧家的三姑娘,因素年幼時候身子骨不好,所以養到二十歲上頭,還沒有婚配。正值武安侯這些年為了大雍東征西戰,所以也耽誤了娶親的年歲,舊年邊關稍定的時候,武安侯回京述職,太後娘娘便做主,將那侄女許配給了武安侯。

誰知大婚當夜韃子就從邊關偷襲來了,武安侯只享了半夜的洞房花燭,還不及天亮,就穿上了戰甲,連夜往邊關去了,只留下那麼一個嬌嬌弱弱的侯夫人,獨守空閨。

那侯夫人卻也是一個有福的,不過只那半夜的功夫,便有了身孕,真真是讓老侯夫人高興的無可無不可的。一應的規矩禮數全然都不顧了,只巴望着她能平平安安的,為武安侯府開枝散葉。

哪知道人算不如天算,侯夫人自幼體弱,雖說這些年已養好了些,於生養上卻還是一大難關,孩子到四五個月成型的時候,也不知怎麼就摔了一跤,好好的男娃胎死腹中,侯夫人便從此染上了病根,一直沒能好過。

趙菁站在抱廈門外的青灰色廊檐下,看着外頭紛紛揚揚的又下起了雪來。今年的冬天特別冷,她前幾日在熬夜做針線的時候,小拇指上就起了丁點大的紅點子,怪痒痒的,撓一下又怕破了,不撓心裏頭又難受的緊。

廊下掛着舊年宮裏賞賜的新花樣蘆葦帘子,把整個抄手游廊都蓋得密不透風的,幾個老媽媽從月洞門口進來,見着風雪大了,便折往一旁的抄手游廊,寧走一段遠路,來到趙菁的跟前。

「菁姑娘,客人的午膳都預備好了,老太太說外頭天冷,姑娘一個人吃飯也沒個意思,請了姑娘往松鶴堂用午膳去。」來人是武安侯老夫人身邊的兩個管事媽媽,一個姓張,一個姓韓,在這府上也算體面人,老太太怕遣個丫頭過來顯得不尊重,因此特特要讓她們兩人過來。

說起來趙菁在她們眼中那可是了不得的人吶!聽說以前是太後娘娘身邊的宮女,後來專服侍小皇帝,連小皇帝也要喊她一聲姑姑呢!而且這菁姑娘為人公道,心思又靈敏,口角又厲害,說是在十年前那場宮亂中立過大功的,因此連太後娘娘都倚重她幾分。原本太后是想留了她在宮中再服侍幾年的,可她也不知道為什麼偏是不肯,只說是到了年紀,也要出來。因此大家都猜測著,也不知道這菁姑娘有個什麼造化,是給某個大臣直接當了貴妾呢?還是找個京中的小吏,堂堂正正的做個正頭夫妻。

但是不管如何,趙菁的將來必定是富貴的。

即便是有幾個性子孤僻的,出宮較晚,因為年紀大了,所以乾脆不嫁人的,也都有各家侯門公府的禮遇,教授一些宮裏的規矩,不管是什麼樣的金枝玉葉,都要規規矩矩的喊她們一聲先生。

但趙菁卻全然還沒有想到這些,她自一穿越就在宮裏頭待着,對外頭的事情可謂是一無所知,若不是這次太後娘娘體恤武安侯老夫人年紀大了,所以才遣了她出料理一下喪事,只怕她也只能等到出宮的那一日,才能呼吸到宮外的空氣了。

可不管如何,這也是她第一次走出了皇宮,走到了宮牆的外頭來。

「有勞兩位媽媽親自來請,這雪天路滑的,找個小丫鬟來說一聲也是一樣的。」趙菁清清淡淡的應了一聲,她是鵝蛋臉型,皮膚又雪白乾凈,一雙眼睛生的尤其大,黑亮晶瑩的,說話的時候嘴角微微上揚,看上去既溫和又招人喜歡。

兩位媽媽也是頭一次看見從宮裏出來的貴人,並不敢亂說什麼,只心裏一個勁的讚歎:怪道人人都說宮裏的都是仙女兒,這菁姑娘聽說都有二十五了,怎麼就還能生得這樣好,看着和十五六七的小姑娘也沒什麼兩樣的?

趙菁這些日子早就習慣了這些人好奇的眼神了,便也見怪不怪,一旁的小宮女將一件鴉青色銀緄邊的夾棉氅衣替她披上了,趙菁回頭看了一眼房裏幾個候着的小宮女太監,低聲吩咐道:「你們也各自吃飯去吧,留一個人在這裏守着就好。」

兩個媽媽聽了這話,忙笑道:「老太太吩咐了,叫跟着姑娘的人就在這邊吃,一會兒廚房就有人送來。」

趙菁稍稍點了點頭,輕道了一聲「有勞了」,便跟着兩個婆子,一起往松鶴堂去了。

大雍立國至今,不過二十來年,這武安侯府也並非根基深厚,乃是前朝一處權臣在京城的府邸。□□進京的時候,封賞有功之臣,武安侯便得了這一處。聽說那權臣原是江南人士,因此園林佈景、亭台安置,都仿了江南一帶的模樣,所以這院子雖小,景緻卻很不錯。

不過此時的趙菁,卻也沒有什麼心情賞這雪后的美景。

再過兩個月,她就可以出宮了,一想起這些年來她在宮裏的如履薄冰,趙菁知道,她的心必定是沒有外表看上去這般年輕的。

皇帝年少、太后仁慈,對於這兩個人來說,趙菁應付起來也算是遊刃有餘的,可唯獨有一人,如今大雍朝權傾天下的攝政王,趙菁看見他就覺得心裏發怵。

雖然對於這個原身子的記憶支離破碎,但趙菁也依稀從宮裏一些老人的傳言中得知,自己這個原身子,似乎和攝政王有過一些什麼過節。以至於別的姐妹們但凡要出宮,這太後娘娘的恩典還沒下呢,早有求親的人先來了。可唯獨自己,到如今也沒個什麼人,敢來求娶的。

不過這倒是合了趙菁自己的心意,她並不想嫁人,更不想在古代,以二十五的高齡嫁人。

過了前後院的夾道,轉過一處角門,正前方一個三進的大院落,便是武安侯了老夫人徐老太太住的松鶴堂了。趙菁還沒進垂花門,就聽見裏頭隱隱約約傳來了女孩子清脆的笑聲。趙菁的眉頭幾不可見的皺了皺,雖然喪事已經辦了十多天了,這傷心勁兒也過去的差不多了,但這樣關着門哈哈大笑,實在不應該是這種人家的做派。

正門口守着兩個小丫鬟,見趙菁來了,忙不急就上前打了帘子,一面往裏頭回話道:「老太太,菁姑姑來了。」

裏頭的笑聲這才停了下來,趙菁低頭矮身子進去,才進屋差點兒就被這裏頭薰得暖暖的熱氣給嗆著了。用的雖是銀霜炭,可多了一樣會有一股子煙火氣。她剛從外頭進來,更是嗆的鼻子裏痒痒的。

趙菁抬起頭的時候,便瞧見武安侯府的幾個孩子都在呢。

如今的武安侯雖然已經有了二十五六,奈何膝下並無所出。這大廳裏頭的這幾位哥兒姐兒,卻也各有各的來頭。趙菁來了也有十來日了,因此也都弄清楚了。

穿着月白色孝衣,頭上梳着雙垂髻,身量瘦小約莫十二三歲的姑娘是武安侯先去的兄長留下來的。

那位死去的准武安侯世子聽說是因為十年前皇權更迭的時候站錯了隊,因此被老侯爺親手所戮。連帶着他那苦命的世子夫人,也因為這個消息嚇得難產了,一屍兩命,連一個根都沒留下。而此時站在跟前看上去一副謹小慎微、有些縮肩駝背的這個姑娘,便是當時世子爺跟一個外室所生的,據說老侯夫人原先是不肯認她的,但後來世子爺去了,想着連一個親骨肉也沒有,因此才派人將她抱了回來。

可想而知,這姑娘在武安侯府的處境,只怕也是怎一個慘字了得。

同她對比之下,另外一個身量高挑、眉眼精緻、已長出幾分女子美艷的姑娘,便是剛才趙菁還沒進門,就已先聽聞她笑聲的那個。

這一位說起來身世還不如方才那一個硬正,乃是老侯夫人年輕時候,一同逃難的老姐妹的孫女,她老姐妹年輕守寡,膝下有三個兒子,一個跟隨着大爺,十年前死了;一個又跟隨着如今的侯爺,三年前也戰死了。這姑娘便是跟隨着侯爺戰死的那一位留下的獨生女。徐老太太念在她們一家為侯府做出的貢獻,所以讓武安侯收了她當義女,如此便成了這侯府的大小姐。

另外兩個看上去不過四五歲模樣,長得肉嘟嘟糰子一樣,雪白可愛,又一模一樣的小孩子,則是姑奶奶家的一對龍鳳胎。姑奶奶嫁得是武將,生雙胞胎的時候難產死了,姑爺又年輕輕就殉國了,只留了這兩個孩子下來,那邊的長輩也死絕了,便接到了侯府來養了。

除了這四人,武安侯府還有兩個少爺,一個是族裏過繼給死去的大爺的。還有一個則是武安侯一個戰死的下屬家的,武安侯收了他當義子的,雖說如此,卻不像方才那個義女一樣,記入宗譜,只說等他成家立室之後,還讓他認祖歸宗,如今只是養着他而已。。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侯門繼室養兒經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台言古言 侯門繼室養兒經
上一章下一章

第 1 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