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歌從新江來(1)

第8章 歌從新江來(1)

馮偉豪一邊一邊嗑著瓜子,饒有興趣地看著春晚。隨著

迪麗熱巴、陳立農等演唱的歌曲《奔跑的青春》「有多少不眠的日夜,有多少不息的季節,極速青春里,每1分1秒都不想停歇;有多少奮鬥的狂野,有多少沸騰的熱血,看成長的故事裡的一張一頁......」的歌詞映入眼帘,他的心也隨著歌聲回到了在家鄉度過的那些青蔥歲月。

馮偉豪的家鄉天綠村位於興新市西南部,坐落在新江縣天河鎮境。這塊古老而神青奇的土地三縱四橫,綠蔭藏紅,星羅棋布、錯落有致,彷彿一個山中城市,天綠村從古到今確是一塊人傑地靈的風水寶地。

天綠村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據《天綠村村志》記載:新江主流古稱錦水,源出縣境大金山脈之錦山。錦水婉轉北流200餘里,流至一片膏腴之地,古今皆稱為天河鎮。江流清澈,青山倒影,炊煙裊裊。唐.新江八景之「錦水拖藍」在此最有神韻,古村莊天綠村與新江相依。

村莊坐北面南,青龍白虎左右相擁。一溪發自後山,曲水回瀾,灌田育人。此村自唐代之初便陸續有馮、沈、祝、潘等姓氏居住。

在這片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土地上,流傳著一個關於《歌王丁宛》的優美動聽故事——

相傳,在唐朝新雲(今新江縣)有個家喻戶曉的歌王名叫丁宛。她不但才貌超群,而且有銀鈴般的歌喉,有造化萬物的本領,大地不少景物、生靈的存在都出於她的口裡。

話說唐中宗(705~710)年間,丁安因父親被小人誣告而遭滿門斬殺,丁安死裡逃生,攜父骨骸,隻身從江西省興國縣逃到廣東春州(陽春)黃坭灣(春灣)暫居,遇一高人點穴(在銅石寺左對面半山腰處,平坦如座,后峰高聳,象靠背,形似『金交椅』的穴位)安葬好丁安父親的骸骨。

一晚,丁父託夢丁安,小人告密,官府追至春州來了。丁安急忙連夜逃避他方。

丁安爬山涉水,一日來到新雲(今新江縣)丁家莊,丁安見這兒翠竹松風,小橋流水,男耕女織,老樂少歡,好個桃源安身之地,於是在村東竹林里搭了間木皮小屋居住下來。

丁安以打柴為生,有氣有力,與人為善,敦厚樸實,很得村人喜愛,不久便與村中黃氏女結婚。婚後,男耕女織,夫唱婦隨,日子倒也過得安穩,不久,黃氏十月懷胎。

農曆二月十五的一個月明風清之夜,突然從月亮上一道銀光直射向丁安的木皮小屋內,與此同時,一隻唱著歌的黃鶯從天上飛向人間,投落在村中的丁家,接著傳出一陣初生嬰兒的啼哭聲,滿屋飄溢著丹桂清香。奇怪的是這嬰兒的啼聲,竟有如歌唱似的動聽、清脆。

丁氏順利地產下了一個白胖胖的女嬰,取名丁宛。

丁宛自幼聰明伶俐,剛學會講話就會唱歌了。當長到十二歲時,已能讀古人的經史,善唱歌。父親每指一物,她即時能用歌唱出來,而且不失音律,父親連連稱奇,時人呼之為女神童。

丁宛自小勞動,織麻、砍柴、種田樣樣不皆稱能手。她唱起山歌就是十天半月沒個完,遠近的村民個個喜歡她,人人敬佩她。竹林里,松林間,小溪畔,山花叢,隨處都可以聽到一陣陣清脆悅耳的歌聲。四鄉八鄰的村民,紛紛到來聽歌。聽歌的人聽到了動聽的歌聲,總是樂而忘返……

丁宛長到十三、四歲,已是山花般俏麗,黃鶯般歌喉。她每天上山一面打柴,一面唱歌,動人心弦的嗓子,誰個不側耳聆聽,就是百靈鳥聽了也不得不停止歌唱。

一天,丁宛挑柴到圩上去賣,一個財主仔見她美如天仙,便睜大眼盯著她問:「小姑娘生得甘靚,何苦在此賣柴呀?」

丁宛雙眉橫豎,以歌作答:

禾苗不長天公旱,擔柴去賣因家窮,

賣柴換得米和鹽,財主快比柴錢儂。

這一唱歌,滿街人都知道丁宛會唱歌,財主仔見丁宛又會唱歌人又靚,便要她把柴擔到他家去才給柴錢。丁宛又道:

我到你家要過嶺,窮人難照富人鏡,

要買就在圩場買,你家唔系圩場坪。

丁宛用歌駁得財主仔啞口無言,財主仔只好掏錢買下了這擔柴,叫家人擔回家去。

丁宛年紀漸漸大了,長得越來越美麗,山歌也越唱越好聽。她去砍柴,山嶺下常常圍滿了一群群小夥子;她去趁圩,圩頭圩尾總是跟著一堆堆年輕人。

有一年中秋節,遠遠近近的青年歌手都從四面八方舟來車至的集攏來與丁宛賽歌。3天3夜,歌聲不絕。小夥子們沒有一個是她的對手,到了第3天晚上,她對小夥子唱道:

各位兄弟先散台,再學十年打轉來;

小妹若是輸給你,幫你三年打草鞋。

丁宛機智聰敏,應對自如,對歌戰勝群雄。幾百個青年歌手,一時都成了閉口寒蟬,唉聲嘆氣地各散東西了。相傳,新江歌圩由此而來。

在有關歌王丁宛的傳說中,有個青年叫王六,他有做天子的高遠抱負,可事實上他連個舉人也沒考上,一氣之下隱居山間,每日以作山歌自娛自樂。他寫的山歌數量很多,整整把三間屋子都堆滿了。

有一次,他聽說丁宛的山歌唱得好,人又漂亮,還放出風聲:「唱山歌,有人能贏過我的,我便嫁他。」

王六聽后,便連夜雇了三隻船,載著他的部分山歌腳本去找丁宛對唱。

船到新雲天河鎮河岸一條村莊,只見岸邊一個清秀的客家女子正在挑水,王六便向她打聽丁宛的住處,並特地說明是來對歌想娶她作老婆的。

挑水女子放下擔子,含笑打量著他,說:「請問先生,你有多少山歌?」

王六豪邁地說:「共有三船山歌撐到岸邊。」

女子聽罷,含蓄一笑,勸說道:「先生還是請回吧,看樣子你不是丁宛的對手。」

王六吃驚地問:「為什麼?」

女子並不直接回答,而是輕舒歌喉即興唱道:「石上丁宛,路上王秀才,人人山歌肚裡出,哪有山歌船撐來?」

原來,這個挑水的女子就是歌王丁宛,她的歌聲果然不同凡響,開口一唱就把王六給鎮住了。

他翻遍船上那一本本挖空心思寫出的歌本,竟一句也對不上來。氣得他把三船山歌書一股腦兒扔進了河裡,含羞而退。

......

民歌是最淳樸的鄉音,民歌是歷史的縮影。在新江大地上,休養生息著一代代勤勞的人們,最古老的勞動號子從那唱響的第一聲起,就千百年流傳,生生不息,不斷嬗變,形成了獨特的新江民歌。

悠悠新江,這方水土孕育了民風民情,孕育了歷久傳唱的新江民歌。新興民歌是新興人民世代流傳的歌曲,是口頭創作的、並在流傳中不斷豐富著的集體智慧的結晶。

新江人自古就喜歡唱歌。在客家人聚居的天河鎮,特別在天河鎮、一河兩岸一帶居住客家人中,客家山歌、丁宛調頗為流行。

......

悠悠千年,當年的歌王丁宛早已成為優美傳說,但她本身所帶有的歷史厚重感,又讓她為當地增加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對此,認識天綠村的自然景象,了解天綠村的文化起源,就應該從這些流傳古今的故事開始。

失落的文明碎片,豐富的人文遺迹,獨特的自然風物,古樸的鄉土民風,加之名人曾駐,無數文人墨客過往,留下了一個個感人動聽的故事。這些故事與傳說從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中產生,在山野田間、村口坑頭廣為流傳。有的歌頌勞動人民征服自然的無盡智慧,有的歌頌感天動地、催人淚下的人間真情;有的歌頌正義戰勝邪惡。勤勞樸實的天綠村人就是用這些美麗動人的故事和傳說,編織著世代不變的美好夢想,延續著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深深的天綠村烙印,濃郁的天綠村風情,更賦予了馮偉豪這個離開家鄉,在外工作的遊子無限之情與眷戀。。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天綠惰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天綠惰
上一章下一章

第8章 歌從新江來(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