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末法時代(隨筆)

是末法時代(隨筆)

是末法時代,聽禮崩樂壞。

歸咎於歷史教科書那些要反覆記誦的意義,我一直對太平天國那段歷史沒什麼興趣。只是有一年去南京,我爬上高高的山坡,導遊對我說:

「當年就是在這裡,曾國藩攻破城牆,拿下了太平天國的都城。」

我沒有回答,心想的是那之後三十年,孫中山的革命軍正是在此地與清軍血戰,最後建立了民國。而對於那些被近代歌頌,現代妖魔化的農民軍,我是沒有什麼興趣的。

畢竟,他們不曾有什麼「醉卧美人膝,醒掌天下權」的動人佳話。而對於宣傳太多的東西,我有抵觸。

最近由於需要,我得重讀晚清歷史,要一個靠譜的本子來看看這段故事。想來想去,拿來了一本《天國之秋》,從第三方外國人的角度,去看雙方的掙扎,奮鬥,乃至最後的潰散。

佛家講究一善念生,則修成正果。可事實上,無論你本願怎麼樣,結果是壞的,那就是壞的。太平天國的洪秀玕心心念念在一個末法時代,用武力創造新的世界,然後施行自己的政治抱負。可到後來,太平天國終歸發展成了一個畸形怪胎,從它那裡看不到任何的進步,友善,博愛,並最終成為某種危害安寧的禍亂。

這大概是眾人在金田起義宣誓時,所始料未及的。所以,無論後人如何評論,這終歸是一個悲劇。

某位國外史學家說,一切政治家最希望擁有的長處,是幸運。這句話評價曾國藩最確切不過。他的長處是用人而非打仗,以至於自殺了三次,無數次被人打得落荒而逃。在這場曠日彌久的戰爭里,他先後失去了兩個弟弟,並且無數次在日記里表示了崩潰絕望失意。

可他還是挺住了,並最終兵臨城下,奪取安慶,南京,把半壁江山奪了回來。也許當雙方旗鼓相當,拼的就是一命二運三風水吧。

日本的伊藤博文如此評論天平天國——(列強)阻擋了一個正常、有益的自然過程,清朝的所作所為無一證明他們值得一救。清朝垮台必然會在不久后發生,但到那時,動蕩將持續更久,而且會更加猛烈。除了震驚於他的真知灼見,我在想,如果真的太平天國和明治維新那幫子人一樣,推翻舊王朝,將民國的建立提早,東亞有中國與日本相掣肘,也許他們的軍國主義不會那麼囂張,也許日後的二戰會免於發生。

照此來看,列強幫清朝毀滅太平天國是愚蠢的,因為日後二戰里,倫敦將為此化為焦土。

多年前我心裡有個疑問,既然曾國藩將半壁江山都捏在手裡,為何不驅逐韃虜,恢復中華?他能積極地參與洋務,說明他並不迂腐;而從後來他與幕僚的對話中可以知道,他已經很清楚,清朝的氣數不會超過五十年(而事實上四十年不到),如此,為何不就此改朝換代?

結果他是這麼說的,「吾輩不幸生當亂世,又不幸而帶兵,日以殺人為事,可為寒心。」

後人罵他虛偽,而我倒覺得不是。無論誰勝誰負,這裡面最倒霉的人就是老百姓。而一如作者所言,這些百姓是不管誰當家的,他們只在意吃飽肚子,有地方住。如是,《天國之秋》更多寫的是平民的災難,湘軍自然是要屠城三日的,而太平天國駐紮的地方,天父殺天兄,也沒有什麼好日子過。換句話說,那會兒你要生在江浙一帶,就算你不被太平軍殺掉,末了也少不了曾剃頭的一刀。

所以想穿越回亂世的人還是洗洗睡了吧,要知道,那期間城內市場可一直沒有關閉,到最後淪陷時,人肉價格已經漲到每斤半兩銀子了。

那麼,結束這亂世吧。哪怕這王朝已經看不到未來,只要結束,就已經足夠。我懷疑曾國藩最後是懷著這樣的悲願來結束戰爭的,初衷是好也罷,壞也罷,讓我結束這動亂吧,三千萬人的死難,已經足夠了。

被迫的放棄不值得誇讚,而為別人考慮的急流勇退讓人心生敬意。華盛頓,後來的孫中山,也正為此不負國父之名。

可是看到洪仁玕的《資政新篇》,也還是會嘆息。他有那麼多的美好心愿,修鐵路,辦報紙,卻終究還是毀滅了。更加黑暗的未來等待著普通人,至少要五十年後,才會有一點亮光出現。更讓人鬱悶的是,同樣是被迫通商,一衣帶水的日本就能從此維新走向富強之路,這邊卻是一敗再敗,最後徹底毀滅。

這場曠日彌久的惡戰,到最後也許誰是誰非已經說不清了。代表先進一方的人們一如屠龍少年,最後自己身披鱗甲,成為惡龍;而那守舊的一方,對未來心懷疑慮,卻不忘為安定征戰不息。

老百姓則到不了這樣的高度。他們只是發覺自己不幸身在亂世,老天待己如芻狗,讓他們度過了一個沒有收穫的,死神的秋天。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豪門案中案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網游競技 豪門案中案
上一章下一章

是末法時代(隨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