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歷史回望

第二章 歷史回望

第二章

歷史回望

幾十萬年以來,菲律賓群島從一個荒無人煙的荒島,發展到如今民族眾多、經濟發達的富饒國家,經歷了數不清的波折與滄桑。上古時期的原始人類、中古時期奴隸和封建社會的各階級成員、近現代時期為爭取國家獨立浴血奮戰的英勇人民和政治家,甚至是西班牙、美國殖民者,都為菲律賓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它們在歷史的長卷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共同譜寫出菲律賓可歌可泣的歷史頌歌。

氏族制度時期

英國人類學家拜爾教授經研究發現,公元前25萬年之前到公元前200年之間,曾有多達七次的大規模移民來到菲律賓群島,史稱「七次移民浪潮」。不同時期、不同國籍的移民帶來了與時俱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他們共同構成了菲律賓多樣化的民族和豐富的歷史。14世紀之前,菲律賓群島大部分地區處於原始社會的氏族制度時期,人與人之間通過血緣聚在一起,共享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社會生產力進步較為緩慢。

生活在叢林中的尼格利陀人

◎三個石器時代

在漫長的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根據使用生產工具和征服大自然方式的不同,劃分為多種時期,依次是菲律賓的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

早在舊石器時代,菲律賓群島上已經有了人類活動的痕迹。據考證,這部分人類是冰河時期(距今25萬年~30萬年)從附近大陸上遷移而來。在當時,菲律賓群島有三條陸橋和亞洲大陸相連。通過它們,遠古亞洲人類和一些動物來到了菲律賓群島,靠採食植物和捕食動物、魚類維生。冰河時期氣候寒冷,這些遠古人類和動物都有着濃密的毛髮和結實的肌肉。不過,在冰河時期末期,隨着溫度的持續下降,他們因無法適應環境而滅絕。

到了中石器時代,一些身材矮小、皮膚黝黑的尼格利陀人遷入菲律賓群島。此時,地球氣候逐漸回暖,冰河時期的冰川開始融化。日益升高的海洋水位線淹沒了陸橋,這批尼格利陀人被永久地留在了菲律賓群島,成為這裏的第一批居民。尼格利陀人沒有文字,有着原始的物化信仰。他們茹毛飲血,以打獵捕魚為生。據考證,現在菲律賓少數民族阿埃塔人、伊他人就是尼格利陀人的後裔。陸橋還未被淹沒時,一批原始馬來人從陸上遷入菲律賓。比起尼格利陀人,他們有着更高的物質文明,開始利用樹枝、茅草搭建房屋,還會用細石製造弓矢的尖頭,用以獵取食物。

新石器時代初期,陸橋已全被淹沒,菲律賓群島成為名副其實的海上島嶼。這個時期,擅長航海的印度尼西亞人乘坐獨木舟或竹排來到菲律賓群島,帶來打磨石器、用石頭砌牆等技能。印度尼西亞人能夠熟練種植糧食作物,還會用竹子做成圓筒,裏面放入稻米做成原始的竹筒飯。狩獵仍是他們的主要謀生手段。不過,狩獵工具有了很大進步,除了弓矢外,還出現了可遠距離射殺獵物的吹槍。此外,涉海而來的外來人種還有印尼人、越南人和中國人。他們創造了更為高級的青銅文化,磚瓦技術開始盛行,衣料也從簡單的樹皮遮羞,變成了樹皮經絡織就的軟滑質地。從出土文物可以看出,此時的菲律賓,文明進步程度和同一時期的中國香港、中國台灣等地大體相同。

新石器時代後期,陶器出現在人們的生活里。這時的菲律賓人形成了不同的定居地點。沿河平原地區,農業發達,人們生活比較富裕。高山雨林地區,人們生活相對較為貧困。不同地區的人們開始用交換行為互通有無,貧富分化現象初步顯現。

◎早期金屬時代及后金屬時代

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間,一批北方移民來到呂宋島北部。此時的移民具備一定的熔鑄技術,可以將青銅熔鑄成一些器具和裝飾品。這個時期被稱為早期金屬時代。

菲律賓古城牆

等到后金屬時代,即公元前200年到公元900年之間,鐵器在菲律賓得到廣泛應用。后金屬時代遷居菲律賓群島的居民主要是馬來人。他們先後數批遷入菲律賓群島,在菲律賓生產技術發展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公元前200年左右,一批掌握著鐵器熔鑄、織布、制陶等技術的馬來人來到菲律賓群島。他們會在陶器外表繪上美麗的花紋,還會利用背織機進行紡織。紡織原料由之前的樹皮纖維發展到菠蘿、蕉麻等野生植物的纖維,制出的衣料質地細膩,保暖性強。在他們的影響下,菲律賓群島上開始出現竹制的傢具、樂器和武器,房屋構造愈加精緻。

公元300年至13世紀之間遷居到菲律賓群島的馬來人文化較為發達,已開始使用拼音文字和紀年體系。從他們開始,菲律賓群島第一次留下了文字類記載。據考證,這批人是菲律賓群島現存人種他家祿人、比薩揚人、比科爾人和一些信仰基督教的菲律賓人的祖先。

在菲律賓的中國人,也帶去了中國的文化,中國龍也成了菲律賓的特色。

◎逐漸瓦解的原始社會

不同時期的外來移民帶來越來越先進的生產技術,菲律賓群島上的稻穀種植有了很大發展。這時的農作物品種豐盛了許多,除水稻外,栗子、芋頭也成為主要糧食作物。在河谷、湖邊、海岸等一些人口較多的地區,居民們充分利用天時地利之便,修建堤壩用於蓄水灌溉,興建梯田種植不同作物。但大多地方還是採用刀耕火種、燒荒耕作的方式進行着耕種。各地區經濟水平發展的不均衡,使部分貧富地區交界處出現原始的貿易中心。當時的人們還未發明貨幣,手工業品、農作物產品、海產品通過以物易物的形式進行交換。漸漸地,人們從中發現「商機」,有的村落專門生產貿易市場上的「緊俏品」如陶器等,換來交易時的「優先選擇權」。

這時的社會關係基本以血緣為主要紐帶,土地、農具、家畜等生產資料全村公有,全體村民共同進行勞動,再對勞動成果平均分配。但是,隨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富餘物資不斷增多。這就使商品交換成為普遍現象,公有制逐漸向私有制過渡。到了公元前10世紀左右,在菲律賓群島一些較為發達地區,階級差異和剝削現象愈加明顯。這標誌着菲律賓開始從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轉變。

早在公元前2世紀,菲律賓人就會用竹子編製傢具,而如今很多休閑場所,也願意擺上兩個竹制躺椅,既富有時代特色,又清涼無比。

◎開始對外貿易的麻逸國

公元前2世紀左右,菲律賓群島開始形成「王國」,取代以往的氏族村落。王國的國土面積都不大,呈現分頭割據狀態。政權形式比較簡單,一般是由掌握先進生產技術和生產資料的少部分人(多是馬來人),統治著轄區內相對落後的土著部落。

公元12世紀,民都洛島有一個名叫「麻逸國」的小國。在當時的語言中,麻逸的意思為「黑人的國土」。麻逸國的海上貿易很發達,商人們乘坐製作精美的竹排或簡易木船往返菲律賓各島及附近國家。他們用黃蠟、花布、珍珠、檳榔等特產,去交換其他地方的物品。據《宋史》和《文獻通考》記載,宋朝時期,麻逸國商人曾登陸中國廣州與中國商人進行貿易往來,換取中國的瓷器和鐵器等。

蘇祿蘇丹國興起

14世紀中葉,菲律賓群島開始出現奴隸制國家,買賣奴隸活動十分普遍。統治者制定法典來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其中,《馬拉塔斯法典》和《卡郎提奧法典》都是當時比較著名的法典範本。在諸多奴隸制國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蘇祿蘇丹國了。它興起於14世紀,經濟發達,國力昌盛,是當時的東南亞海上貿易中心。

中國山東省德州市蘇祿東王墓石碑

◎通達四海的貿易強國

蘇祿蘇丹國盛產珍珠,出產的珍珠皆為上品,和它的手工業產品一起,成為對外貿易的優勢產業。蘇祿王國的造船工藝較為發達,商人出海貿易頻繁。當時的柬埔寨、占婆、中國、爪哇、蘇門答臘等國家都是蘇祿蘇丹國商人經常往來的地方。

蘇祿王國以伊斯蘭教為主要信仰,最高統治者是蘇丹,身兼國王和宗教領袖的雙重職責。據考證,蘇祿蘇丹國全盛時期,其國境以蘇祿海為中心,囊括了棉蘭老島的蘇祿群島、巴拉望島、婆羅洲北部等島嶼。直到如今,伊斯蘭教仍然是該地區居民的主要信仰。

◎客死中國的蘇祿王

在政治上,蘇祿蘇丹國和中國也多有往來。1417年,即明朝永樂年間,蘇祿國派當時的貴族東王巴都葛叭哈喇、西王麻哈喇葛麻丁和峒王巴都葛叭喇卜作為使臣,代表蘇祿國訪問大明王朝。三位國王各自帶領着家眷和心腹屬下,組成了足有300餘人的使者團,漂洋過海,聲勢浩大地來到北京城謁見永樂皇帝朱棣。對於蘇祿使臣的到來,永樂皇帝非常高興,他隆重接待了使臣團,派大臣帶領三位國王登長城、爬燕山,遍游北京城名勝。使臣團在北京訪問了17天後,向永樂皇帝告辭回國。

不幸的是,在歸國途中,蘇祿國東王巴都葛叭哈喇染上重病,在山東德州北營村與世長辭。噩耗傳回北京,永樂皇帝非常哀痛,下令建造陵墓,派時任禮部郎中的陳士啟前去主持,以國禮厚葬蘇祿東王。東王病故后,他的長子都馬含回到蘇祿王國繼承父親爵位,王妃葛本寧和次子溫哈喇、三子安德魯及部分隨從留在當地,長伴陵墓近旁。陵墓按照皇陵規格建造,正殿、東西配殿、神道一應俱全,神道兩側還立有石人石獸,無論是精緻程度還是建築規模,都和十三陵相差無幾。在正殿中央,高懸著蘇祿國東王的畫像,供後人懷念瞻仰。

為尊重蘇祿國人信仰,陵墓附近興建起一座清真寺,供留下的蘇祿國人進行宗教活動。永樂皇帝賜東王謚號「恭定」,因此,墓碑上刻有「蘇祿國恭定王墓」的字樣。順着墓門向東南方向走去,可以看到三座較小的土冢依次聳立。這三座土冢中分別長眠著東王的王妃、次子和三子。永樂帝曾下旨對東王家人妥善照顧,除「恩賜十二連城祭田三頃三十八畝,永不起科」外,還按月從德州府衙給他們撥付口糧、布匹、銀錢,讓他們衣食無憂。

此後,王室後裔和當地居民雜居、通婚,將蘇祿姓氏化為安、溫兩姓代代相傳,和華夏民族融為一體。在他們的影響下,北營村民普遍信仰伊斯蘭教。15世紀至今,經過歷代政府的妥善照料,蘇祿王墓依然完好如初,見證了中菲兩國綿延數百年的深厚友誼。

《蘇祿國王與中國皇帝》

為了紀念蘇祿國王與中國永樂皇帝的友誼,中國與菲律賓合作拍攝了傳奇故事片《蘇祿國王與中國皇帝》,並在1987年9月19日的加拿大多倫多電影節上首映。明朝永樂年間,中國水師主張掃平南洋,永樂帝朱棣則主張以和為貴,遣使欲與蘇祿王國和平相交,蘇祿國王感激之餘,決定親自來拜見中國皇帝。但旅途並不愉快,部落酋長的兵戎相對,海盜的突然襲擊都驚險萬分。但最終蘇祿國王來到了中國,由鄭和陪着見到了永樂帝,兩國友誼從這一刻加深。回程的路上,蘇祿東王不幸病逝德州,永樂帝加派的太醫無力回天,只好讓蘇祿王子回國,而蘇祿東王,永遠留在了中國,為中菲友誼奠定永恆的基石。

外來統治時代

自出現「國家」以來,亞洲和歐洲的貿易往來就有陸路和海路兩條路線。陸路是著名的絲綢之路,經由中國越亞洲腹地到達希臘和埃及等地。海路通過地中海沿岸地區,使亞洲和歐洲互通有無。14世紀以來,隨着土耳其人征服北部非洲,歐洲到東方的貿易航線被戰亂阻斷。歐洲一些經濟發達國家迫切需要尋找一條新航線,用於發展本國貿易或掠奪資源。

麥哲倫像

◎西班牙殖民統治時期

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在航海方面較為先進,它們先後派出航海家探索未知的海洋世界。隨着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西班牙人迅速在美洲建立起殖民帝國。麥哲倫發現並登陸菲律賓群島,又為西方殖民者統治菲律賓奠定了基礎。葡萄牙人麥哲倫是一位非常有遠見的航海家。他根據當時尚不完善的航海圖推斷得出,向西航行可直達東方。可當時的葡萄牙國王曼努埃爾一世對麥哲倫的構想並不支持。於是,麥哲倫來到西班牙,和野心勃勃的西班牙國王理查一世一拍即合。在理查一世的支持下,1519年,他帶領200多名西班牙人開始了遠航。

1521年3月,麥哲倫在薩馬島雷伊泰灣口登陸菲律賓,受到當地居民的熱情招待。起先,麥哲倫採用「懷柔」措施,讓隨行傳教士給當地居民灌輸天主教教義,改變他們的原始宗教信仰,兵不血刃地實現了思想統治。接下來,麥哲倫為首的西班牙人來到宿務。很多當地酋長和居民在傳教士宣講下皈依了天主教,但也有少部分酋長對麥哲倫一行人保持着警惕。麥克坦島的首領拉普·拉普拒絕接受天主教,率領部落居民表示了抗議。

麥哲倫和他的船隊

這時,麥哲倫撕去了溫情脈脈的面紗。同年4月27日,他率領西班牙人和接受天主教的當地居民對麥克坦島發起進攻。在拉普·拉普及部下的英勇抵抗下,麥哲倫的進攻失敗了,他本人也在這場戰役中喪了命。受拉普·拉普影響,宿務另一位酋長拉賈·胡馬旁也起了反抗之心。他假意和西班牙人周旋,利用共進晚餐的時機驟然發難,殺死27名西班牙人。面對愈演愈烈的反對聲勢,餘下的西班牙人倉促起航,返回西班牙。

1542年,在數次遠征菲律賓失敗后,西班牙人重整旗鼓,以魯伊·維拉洛博斯為領隊,帶領軍士佔領部分菲律賓領土,並將這片土地正式命名為「菲律賓群島」。此後直到16世紀末期,西班牙多次發動對菲律賓的戰爭,利用先進武器加上威逼利誘,最終征服了除棉蘭老島和蘇祿群島之外的菲律賓群島,開始了殖民統治。

由於西班牙和菲律賓距離遙遠,西班牙王通過當時的墨西哥副王對菲律賓進行控制。統治者打破村落、部落的界限,將臨近村落連成領地,劃分為城鎮、省等行政區域,通過總督府進行集中統治。總督由西班牙國王親自委任,兼具行政權力和宗教權力,通過聚斂土地、控制商船貿易等方式斂財。在西班牙統治者的控制下,菲律賓本土居民的社會地位極其低下,他們多次爆發武裝起義,開始了漫長的反西班牙鬥爭。

◎美國殖民統治時期

19世紀末,美國和西班牙爆發了戰爭。來勢兇猛的美軍讓西班牙自顧不暇,放鬆了對菲律賓武裝力量的壓制,長期處於劣勢的菲律賓獨立革命終於出現了轉機。1898年,西班牙艦隊在馬尼拉灣被美軍重創。美國假託支持菲律賓民族獨立運動,換來菲律賓武裝力量的支持。1897年8月,美軍與菲律賓軍隊聯合,發動著名的馬尼拉戰役。裏應外合之下,統治菲律賓群島長達300多年的西班牙殖民者退出了歷史舞台。

可是,還沒等菲律賓人民慶祝勝利,美國人搶先佔領馬尼拉城,擺出統治者的態勢,禁止菲律賓軍隊踏入城門。隨後,同年9月,美國和西班牙在巴黎進行和談,無視菲律賓人民的主權,公然將菲律賓劃為美國殖民地。美國出爾反爾的行徑激起菲律賓人民的強烈抵抗,1899年2月,長達兩年的菲律賓抗美戰爭拉開了帷幕。由於裝備落後,菲律賓軍隊節節敗退,最終淪為美國殖民地。

這是一座建於18世紀90年代的神學院,被譽為「菲律賓的歷史地標」,也是菲律賓僅剩的西班牙神學院。

和西班牙殖民者採取的暴力統治手法不同,美國殖民者宣揚民主,實行免稅貿易,試圖將菲律賓變成美國本土的原料供應廠。極少數菲律賓貴族及高級官員被美國起初的溫情政策同化,但大多數民族主義者並不領情,積極宣傳反帝國主義和反封建主義的主張,在布拉干、八打雁等省份與美國軍隊打游擊戰,反對以教皇為尊的「菲律賓獨立教會」。暴動有增無減,迫使美國統治者撕去溫情面紗,大批逮捕並處死反抗者,還對相關出版物、戲劇進行查禁和銷毀。

美國統治者將基督教設為主要宗教,對非基督教人民實行歧視壓迫政策。歷史悠久、以伊斯蘭教為主要信仰的蘇祿王國首當其衝。一方面,美國統治者通過廢除奴隸制、試行非伊斯蘭教課、推行新法律體系等手段對伊斯蘭教民進行精神瓦解。另一方面,美國統治者又採用武裝壓制和扶持伊斯蘭教領袖等措施,逐漸滲透到伊斯蘭教統治階層,最終和蘇祿國王簽訂了和平條約。

1901年到1935年間,美國統治者對菲律賓展開「自治訓練」。期間,菲律賓政府的最高行政長官為總督,下面設有各種部。和西班牙統治者採取的手段類似,總督和部長都由美國總統直接任命,均為美國人。為昭顯統治的「民主特色」,美國殖民者將「菲律賓委員會」定位為立法機構,相當於美國的參議院。又通過民主選舉成立「菲律賓會議」,相當於美國的眾議院。不過,委員會成員必須由美國總統任命,總督對這兩個組織持有絕對的否決權。

為從根本上鎮壓下菲律賓人民的反美情緒,美國對「菲律賓會議」和「菲律賓委員會」在可控制的情況下逐漸放權。這些舉措包括允許兩名菲律賓籍的委員參與美國國會、任命菲律賓人擔任政府高級職務、不斷增加委員會中的菲律賓代表等等。但是,立法機構的批准和否決權仍然掌握在總督手中,教育部長也始終由美國人擔任。這表示美國從未真正放權於菲律賓,種種民主舉措不過是同化菲律賓人民的溫情手段。

無可否認,美國的殖民統治對菲律賓群島有着積極影響:農業有了較大進步,製造業、現代工業技術及交通運輸行業飛速發展,電話、汽車等現代化產品進入菲律賓人民的生活,窮人接受教育的機會增多等等。同時,美國帶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容忽略。在美國的柔性和剛性壓制下,菲律賓民族工業落後,經濟上十分依賴美國,社會文化處處打上西方烙印,傳統文化嚴重沒落,很多風俗逐漸消失。

馬尼拉西班牙堡壘遺址

自治與共和國

一直以來,菲律賓政治家們都通過各種和平手段表達着獨立訴求。出於輿論影響,1916年8月,美國總統通過了瓊斯法案(即菲律賓自治法),承諾一旦菲律賓人建立起穩定政府,就允許菲律賓獨立。此後的國際形勢風雲變幻,菲律賓幾經沉浮,艱難跋涉在通往獨立的道路上。

◎自治時期

瓊斯法案的通過,標誌着菲律賓人民在爭取自由的道路上邁進了一大步。但是,美國共和黨多方阻撓,加上行政大權仍然掌握在總督手中,瓊斯法案始終是紙上談兵。

奎松總統與妻子的合影

20世紀30年代,世界經濟進入大蕭條時期。大發戰爭財的美國首當其衝,經濟危機迅速席捲全國。一方面是無數失業者流離失所,另一方面是生活必需品嚴重過剩。為保護本國產業,防止價格低廉的菲律賓產品衝擊國內市場,美國糖業、牛奶業等部門聯合向國會提出讓菲律賓獨立的提議。迫於形勢,1933年1月,美國國會通過了《菲律賓獨立法案》。但是,法案中對菲律賓貿易和移民的條款過於嚴苛,引起菲律賓國會的強烈不滿,他們拒絕該法案的實施。

在聯合黨代表人奎松的多方斡旋下,美國國會在同年10月通過《泰丁斯一麥克杜菲法案》,作為《菲律賓獨立法案》的修正案。修正案中指出,菲律賓獨立之前,需要有10年的過渡期,在過渡期內可以成立自治政府。自治政府的相關法律可以由菲律賓國會制定,但必須經過美國總統批准。修正案推出后,美國政府表面放權、實則控制的態度惹惱了菲律賓人民。菲律賓各界人士強烈要求越過自治,完全獨立,大型農民暴動「薩達克黨人」起義就此爆發。這一次,美國殖民者沒有再讓步,他們採用暴力手段鎮壓了起義,迫使菲律賓人接受自治的現實。

奎松總統是美治時期菲律賓出名的領袖,深受人民的愛戴。

1935年9月7日,菲律賓舉行了第一次國民選舉,奎松當選為自治政府總統。同年11月15日,奎松舉行了就職儀式,宣告菲律賓自治政府的正式成立。奎松上台後,大刀闊斧地採取一系列措施治理美國統治造成的弊端。政府體制上,他大膽改組,設立了許多新的機構和職位,成立獨立司法部,將所有法院菲律賓化。同時,他給予婦女投票權,鼓勵婦女參政,提高了女性地位。文化教育上,他將他加祿語定為菲律賓國語,培育傳統道德和文化精神,減弱「放蕩的夜總會、奢侈的汽車、爵士樂和實利主義對人民靈魂的侵蝕」,力求10年後實現真正的精神獨立。1939年,在菲律賓第二次國民選舉中,奎松再次當選總統。

◎名實不符的「共和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侵略者在佔領中國華南地區后,又盯上了佔據東南亞重要戰略地位的菲律賓。1941年12月9日凌晨,日軍對美國駐菲律賓的海陸空基地進行猛烈轟炸,踏上北呂宋的土地。12月11日,日軍又對馬尼拉展開炸彈攻勢。1942年1月2日,日軍佔領了馬尼拉。

在日軍的強大攻勢下,美軍菲軍終告不敵。時任美軍司令的麥克阿瑟逃往澳大利亞,總統奎松被迫流亡美國,組織流亡政府繼續為獨立努力。各地菲律賓人民利用深山密林的地理環境,和日軍展開艱苦卓絕的抗爭。為拉攏人心,日本天皇宣佈菲律賓獨立。1943年10月,日政府任命何塞·勞雷爾就任菲律賓共和國偽總統,對菲律賓實行幕後軍事管制。

1944年8月,奎松總統懷着未實現的獨立夢想埋骨美國,奧斯敏納繼任菲律賓總統。1945年7月5日,麥克阿瑟攜奧斯敏納率領15萬艦隊解放了菲律賓。歷史驚人地相似,美國當局再次上演出爾反爾的戲碼,麥克阿瑟隨即調轉槍口屠殺起菲律賓人民抗日軍。菲律賓政權又一次成為美國的傀儡。

總統制國家進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國和菲律賓一些資產階級為了共同利益,試圖延緩菲律賓的獨立。在菲律賓各界人士的抗議下,美國不得不按期履行獨立約定。1946年7月4日,菲律賓共和國正式宣告成立。

◎民族復興歷程

1946年4月23日,菲律賓自治政府舉行了最後一次選舉。美國政府扶持的自由黨代表人羅哈斯及季里諾分別當選總統和副總統,結束了自治政府時期的一黨執政,開啟了長達26年的國民黨和自由黨交替執政時期。不過,無論是國民黨還是自由黨執政,民族復興都成為菲律賓共和國的首要任務。

戰後的菲律賓百業蕭條,財政赤字嚴重。美國向菲律賓支付了一定的戰爭賠償金和多達34億美元的經濟援助。羅哈斯和美國簽訂了一系列有利於美國的貿易條約,在藉助美國恢復經濟的同時,把菲律賓經濟命脈送到美國手中。

菲律賓前總統馬科斯訪問美國

菲律賓其他政黨對羅哈斯的做法十分不滿,加上羅哈斯對胡克游擊隊的鎮壓,菲律賓共產黨直接將胡克游擊隊改組為菲律賓人民解放軍,用武裝鬥爭反對羅哈斯的親美做法。在美國支持下,其後幾任總統都偏重美國利益,導致菲律賓財政危機越演越烈。

1957年,總統麥格賽賽意外身亡。繼任的副總統加西亞開始採取對菲律賓有利的財政措施,大力推行「菲律賓人第一」的施政綱領,促進民族全面復興。由於加西亞的政見與美國政府相左,1961年大選中,美國政府扶持馬卡帕加爾當選。

讓美國政府意外的是,馬卡帕加爾採取了更為細緻果斷的措施,淡化美國影響,提高了菲律賓國際地位,進一步促進國家民族主義精神復活。他還將菲律賓獨立紀念日改為6月12日,不再與美國獨立日相同。

◎馬科斯獨裁統治

1965年11月,親美派費迪南德·馬科斯當選為總統。起初,馬科斯在整頓政府機構、經濟秩序、外交等方面頗有建樹,政績顯著。經過審時度勢,馬科斯繼續提出「菲律賓第一」的口號,積極參與建立東南亞國家聯盟,提高了菲律賓的國際地位。

1969年,馬科斯再次當選總統。經過一系列改革,菲律賓經濟得到很大改善。但是,隨着反對美國干預菲律賓政治經濟的聲浪進一步加大,菲律賓本國政黨也因種種原因開始內鬥,社會呈現動蕩狀態。1971年下半年,馬尼拉不斷發生的炸彈事件為馬科斯鎮壓菲共提供了借口。他調集軍隊,實行全國軍事管制,禁止一切政黨活動,大肆逮捕政敵和媒體人。1976年,馬科斯成立臨時國民議會,獨攬軍政大權,開始了獨裁統治。

◎日益穩定的總統制

1983年8月21日,馬科斯主要政治對手、菲律賓反對黨領袖貝尼格諾·阿基諾返回馬尼拉。還沒等走下飛機舷梯,他就受到暗殺當場斃命。這一事件的影響極大,菲律賓全國各地掀起規模浩大的反馬科斯浪潮。美國迫於形勢,不得不疏遠馬科斯,催逼他舉行總統大選。

1986年2月16日,馬科斯手下的國民議會顛倒選舉結果,宣佈馬科斯獲勝。政府的公然舞弊行為激怒了全國人民。2月22日,菲律賓國防部長恩里萊和參謀長拉莫斯將軍發動政變,支持阿基諾夫人。2月25日,大勢已去的馬科斯出逃國外,阿基諾夫人就任總統,成為菲律賓共和國第一位女總統。

此後,阿基諾政府團結各方政治力量,真正使菲律賓共和國成為總統制民主國家。經過之後歷任總統的努力,菲律賓政治、經濟局勢越來越穩定,民族文明得到全面復興,發展成為富饒、民主、美麗的海上島國。

馬尼拉市政廳鐘樓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絲綢之路上的歷史風光:一帶一路上那些國家的地理人文(套裝10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絲綢之路上的歷史風光:一帶一路上那些國家的地理人文(套裝10冊)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章 歷史回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