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目次·序

第1章 目次·序

目次

第一卷歌篇

第一篇蘭花花·五更思夫·姐妹踏青·詠十花名·孟姜女·勤大嫂·懶

大嫂·盤山歌·牧牛歌·蓮花落·五更轉·勸人心·拿蠍子·八

仙過海·上南坡·十個姐·打戒指·販白菜·十二月的牡丹·

第二篇五更月·王哥拔胡麻·鬧五更·送情郎(上)送情郎(下)

小哥哥早回來·姐兒擺街·

第三篇山歌一百五十首

第四篇童謠十首

第二捲曲篇

第一篇拉駱駝·採花小調·小桃紅·喜新年·王哥擔水·勸世人·

採茶曲·釘缸·叮哽哽·摘仙桃

第二篇十月懷胎·十杯酒(一)·十道黑·十個子·十張紙·十支

香·十小綉·十里堂·十里亭·十杯酒(二)

第三篇九九倒算·八洞神仙·五點紅·八郎捎書·五更林英·二十

八宿·九九倒坐·新十盞

第四篇織手巾·財神爺進寶·包公插花·務農·回古城·方四娘·

珍珠到捲簾·採茶·進狀元·鬧紅燈

第五篇采青茶·倒退花·祝英台·打白朗·王祥卧冰·浪花燈·太

平年·新織手巾·陝南十杯酒·新十杯酒

第五篇大綉荷包·小綉荷包·大桃紅·小祝英台·小六點紅·大十

盞燈·小十盞燈·大十八扇·小十八扇·小十杯

第六篇十二月花·十二月歌·十二將·十二月見·十二杯酒·十勸

人心·十更里月·耳聽張家喚

第七篇大十杯酒·大十二花名·小十二花名·大八渡神仙·小八渡

神仙·新綉荷包·小織手巾·小十綉·大三盞·小十杯

第八篇扳船調·大十杯·送我的郎·韓湘子度林英·綉香袋·新拉

駱駝·新織手巾·新十里亭·老十二將·光緒王逃西安

第九篇二杯酒·十支香·九九頭·十八拉扯·十二個月·十二個碗

茶·新十二將·接狀元·大十杯·五點紅

第十篇十勸·十不親·十二月花·新王祥卧冰·五更盤道·十月懷

胎·小十二月花·十個雀·十個字

第三卷劇篇

第一篇扎木場(引子)·賣櫻桃·養雞大王·張連賣布

第二篇瓜女婿轉丈人·賣棉花·劉海撒金錢·林英女降香

第三篇李彥貴賣水·穆桂英(一)·穆桂英(二)·下四川

第四篇曬繡鞋·麥子古人·洞賓戲牡丹·別窯·藍橋擔水

第五篇牧牛·探妹·下四川·送王哥·十對花·小十杯

第六篇九九算·新九九算·新南橋擔水·開皮箱

第七篇狐狸鬧書房·小牧牛·耳聽張家喚·賣餃子

天水,是甘肅省第二大城市,位於甘肅東南部,自古是絲綢之路必經之地。全市橫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境內四季分明,氣候宜人,物產豐富,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美稱。天水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發源地,享有羲皇故里、軒轅故里的榮譽,羲皇始創八卦,天水被譽為「易學之都」。伏羲文化、軒轅文化、大地灣文化、先秦文化、三國文化、石窟文化、易學等博大精深。現有國家和省、市級重點保護文物296處,境內文化古迹甚多,國內唯一有伏羲塑像的天水伏羲廟,中國四大石窟之一、號稱「東方雕塑館」的麥積山石窟。中國縣制初始地,有華夏第一縣的美譽。天水八千年的歷史文化譜寫了中華文明的序曲,古城天水譽為「歷史古都」,全球華人祭祖聖地。

天水地理位置優越,地處陝、甘、川三省交界,東連祖國內地華中、華東及沿海各地,西通青海、西藏、新疆,天正好在祖國的幾何中心,素有「隴上江南」的美稱。在天水,有飛翠流玉的馬跑泉,香美勝乳的甘泉,四季如湯、去病健身的溫泉,珠簾垂掛的菩薩泉,寒徹沁人的八卦泉,魚隨泉涌的神魚泉等,分佈面廣,知名度高。這些泉水水質甜美,四季不斷,久飲能使人皮膚潔白。天水居民皮膚多白嫩,因而有「天水白娃娃「的說法。

天水歷史悠久,是我國古代文化發祥地之一,中華人文初祖軒轅黃帝的誕生地。在漫長的歷史歲月,早在八千多年前,中華民族的祖先們就在天水清水縣這塊沃土之上繁衍生息,形成部落。八千年來,一代代黃帝子孫們以其特有的勤勞和睿智,不斷地開發軒轅故里的山河,創造著燦爛的古代文明。

秦人先祖在天水河谷繁衍生息,後有功於周王室賜天水是中國古代文化重要的發祥地,享有「羲皇故里」的殊榮,是海內外龍的傳人尋根問祖的聖地。境內文化古迹甚多,現有國家和省、市級重點保護文物169處,其中大地灣遺址保存有大量新石器時代早期及仰韶文化珍品。國內唯一有伏羲塑像的天水伏羲廟,雕樑畫棟,古柏森森。中國四大石窟之一、被譽為「東方雕塑館」的麥積山石窟,薈萃了從公元4世紀末到20世紀,約1600年間的7730餘尊塑像,人文景觀與自然秀色交相輝映,巧奪天工。

因秦人先祖在天水河谷繁衍生息,便產生了膾炙人口《詩經·秦風·蒹葭》篇章,為商周以來秦人故園西犬丘的所在地,是隴右土族氐族楊氏的聚居地,是黃土高原南緣一處宜農宜牧的丘陵河谷地,積澱下了悠久深厚的歷史文化,遍佈着豐富的秦人民俗遺風。

偶爾間,從網上看了一篇文章,令人感慨良多。文章這樣寫道:

中國傳統文化,連根拔起,飽受摧殘,氣若遊魂。在大破之中,可是中國也沒能立起新文化,沒能普及於民間。

於是,民間遂無文化可言。社會思潮轉來轉去,也就是幾年換一換,終究不成氣候。在西方文化的大衝擊下,中國固有的文化起不到保護作用,反而僅剩的一些傳統也在逐步被替換掉。

當一塊田地裏面一直種著某種作物,於是別的物種想在這裏面繁衍,很難。但是當田地里,什麼也沒種植的時候,於是什麼物種也會想往裏面生長。這是需要我們反思的。我們變來變去,原來的樣子一點也沒有了。就像一直以來的例子,倒掉洗澡水的同時,連同裏面洗澡的嬰兒也倒掉了。

四大文明古國,唯一還剩中國,這個也需要值得思考。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中國。中國,不需要加「古」,因為這個偉大的國度不曾故去,一直在血脈綿延,一直在生生不息。

文化,才是永恆的。所以,古人把永恆的有價值的書叫做「經」,叫做「典」,經典。表示不可磨滅,永恆存在,價值永遠。循名求實,值得思考。

「文化,才是永恆的。」此話說得實在貼切,振聾發聵,感慨之餘,令人不得不有所作為。回想起幼年時耳濡目染的家鄉傳統文化,隨着高速發展的現代文明的衝擊,的確是日見消亡,令人警醒。在家鄉除了具有濃烈秦聲秦韻的西部秦腔大劇,那些出現在溝溝岔岔、鄉村道路、田間地頭人們即興打出的山歌與哼出的社火聲,早就無人問津,極少聽聞。那些優美動聽的山歌,雖說俗,卻能唱出人間的真實情感,吐露出生活的心聲。還有就是那一年勞碌到頭之後的正月天,伴隨着喜慶鑼鼓扭起的秧歌與豪放的社火腔,無論是傾聽者還是演唱者都會在這一片歡樂海洋里洗卻掉對舊生活的煩惱,充滿對新生活的期盼,實在是現代文明還不太發達的偏遠山鄉父老鄉親們年年不可缺少的一道文化大餐,亦是客居在外的遠方遊子割捨不下的思鄉曲。這種原汁原味的鄉土清音,聽着聽着你就陶醉了,聽着聽着你就流淚了!唱着唱着聽着聽着你就會明白一個道理,原來是為了守住我們的根,是為了牢記先祖的恩情,我們深深眷戀着、熱愛着這一方養育我們的家園。

天水的山歌、社火曲雖說難登大雅之堂,但卻是千百年來自我生息著的土著音樂,是家鄉父老鄉親們自演自唱自陶醉的鄉人樂,是帶有鄉下人土裏土氣的土腔調的自我吼唱。也許它的演唱者沒有百靈鳥那樣的美妙歌喉,也許沙啞的嗓音會有那麼一些不動聽,也許外地人聽不懂這種濃重的方言土語,但那些詞卻積澱著多年來的歷史精華,那些曲有着不同於周邊地域的優美個性旋律。「寓教於樂,彰顯個性」,這是鄉土文化至今能夠生生不息傳承的理由與生命力所在。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地方的就越是大眾的。」上世紀的五十年代,有一個叫朱仲祿的老花兒藝人在西漢水流域的禮縣(現為隴南市管轄,原屬天水地區)進行民歌採風時,在一位嘴裏聽到了一段優美的旋律,後來他利用這段優美旋律填詞寫出了唱出國門的花兒《下四川》。早年間只覺得這首《下四川》的山歌韻律象咱家鄉的山歌,但有人爭辯說那是源自青海的花兒調,如今細細一聽咱家鄉的山歌與社火曲才知道,那《下四川》的旋律原本就是家鄉傳承了已不知多少代人、多少年份的土著山歌社火曲。於是乎讓人恍然大悟,這些不登大雅之堂的山歌與社火原來是咱祖先傳承給咱秦人後裔的一種文化瑰寶,是咱秦人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

山歌,號稱山野之歌。起源早於《詩經》,廣泛傳唱於農村、山林地區,表現的粗獷、豪放,富於盛情,以唱情說愛為主,誇張、比喻與隱諱、暗示同在,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以區域性方言俗語措詞,以高亢、激烈火辣而又深含表情投入,多出現在空曠山野和田間地頭,男女對唱和獨唱傾訴感情。有詩云:「只聽山歌不見人,暗送秋波無人知。」因而號稱天下第一情歌。

這裏,我就把天水的山歌、小曲、雜劇以拋磚引玉的心態做個一知半解的簡介:

山歌,在緊鄰天水的陝西也叫「信天游」、「順天游」、「爬山調」,是流行在陝??甘一和種民歌行式。其基本格式是上下句結構的兩句體,一般是上句起興,下句點意,言簡意賅,短小精鍊。歌詞大多是即興編唱,採用比興手法,觸景生情或借景抒情是其突出的特點。歌詞以七言為主,多用疊字、重字、重詞。如「蘭格英英」、「白格生生」、「紅格彤彤」、「巧格伶伶的手」等等,因此常見一些不規則的八字、九字及十多個字的唱句夾雜其中。信天游的曲調基本上是單樂段,但其調式色彩與節奏安排卻十分多樣,可以表現出各種不同情調和意境。大致可分為兩種基本形態,一種節奏自由,音域寬廣,旋律起伏大,高亢奔放,用高音腔演唱;一種則節奏規整,結構嚴謹,旋律較平穩,細緻柔和,多用平腔演唱。天水山歌反映了秦人在一定歷史階段的風俗習慣,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語言生動,旋律流暢悠揚,節奏自由,表達着當地人美好的情感與願望

小曲,亦即社火曲,在天水農村,不論表現喜、怒、哀,樂哪種情感,都是有歌有曲的。夏天,在綠格英英的山上或崇山峻岭之巔,隨處都可以聽到順風飄來的悠揚歌聲;小曲成了生活在這裏人民的主要表達思想情懷的方式。小曲流行於天水地區各縣,數量很多,題材相當廣泛,大部分調曲比較固定,其歌詞多為分節,七言為主,採用平腔演唱。一部分用胡琴、絲竹、打擊樂伴奏,大多語言質樸生動,曲調深沉優美,情緒刻劃細緻準確,篇幅較大。

雜劇的形成至少可以追溯到明代,多在社火中表演,其間滲入陝西、青海、四川等地山歌民曲,經無數民間藝人不斷發展演變而成。題材主要采自市民階層生活,以風花雪月、男女情愛、閨中思春、忠臣良將為內容。說詞唱曲詼諧,結構嚴謹,文辭華麗,也講究平仄轍韻,文人創作氣息頗濃。被譽為沙漠綠洲中的一泓清泉。

天水山歌、小曲、雜劇,作為一種鄉土文學,實乃勞動人民的一種特殊文化,,雖不見經傳,難登大雅之堂,但卻是每個人的心血凝結而成,故能流傳與天地間而經久不衰----此處所錄僅九牛一毛,希同道多賜經典,共充盈之。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天水山歌小曲雜劇選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台言古言 天水山歌小曲雜劇選
上一章下一章

第1章 目次·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