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黎明的音樂

第53章 黎明的音樂

從春天到夏天,再到秋天,每一個黎明的到來,都伴隨着大自然動聽的音樂:蟲子的和鳴,鳥兒的清唱,風過木葉的輕響,花朵開放和凋零的絮語……音樂聲中,黎明從黑夜裏悄然起身,披着白色的晨裝,裊娜著走向我,這般輕微,這般優雅,像天使駕着彩雲降臨。

我的窗戶漸漸明亮起來。隔着窗,有賣豆漿油條小籠包子的吆喝聲從住宅旁的小巷飄過,現實的市聲喚醒了沉睡的城市。

這是新一天的盛大開場。從天空到大地,從鄉下到城市,從大自然到人的內心,黑夜完成了與黎明的交接。

自從入冬以後,黎明到來時,大自然的音樂聲便停息了。我在凌晨3點或4點,最遲5點醒來,從枕上支楞著耳朵細聽,直到窗戶漸漸發白,也聽不見早前那些熟悉的樂聲了。

沒有了音樂的黎明,有些乏味,有些遲緩。這於我的耳朵、心靈,都是一種損失。加之氣溫愈來愈低,天已大亮,而我仍不願起床。不是捨不得溫暖的被窩,而是不願面對毫無生機,也不嫵媚的白天。

想起不久前的深秋里,一樣的寒意森然,但黎明時分,仍有秋蟲的呢噥,仍有秋葉飄落的蕭蕭。

沒有樂聲的冬日,我的諦聽落空,我的等待失去意義。白天固然是新的,但心情卻是舊的。儘管於生命的總量而言,過去一天,便減少一天,永不會追加。但生命旅程若是失去了來自大自然的音樂,失去了帶着芬芳的黎明,這一天減少了也並不惋惜。

昨晚臨睡前,一位參禪的朋友在微信里同我探討佛學。我不懂佛,沒讀過《金剛經》,沒聽過《楞嚴經》,也沒認真梳理過與此有關的任何常識。我有我自己的信仰。這幾年,信佛的、皈依的朋友越來越多,他們或吃素,或念經,或做禱告,各用各的修為方式,追逐著佛的光芒,找尋靈魂的棲居之所。我的母親不信佛,但每晚也必是枕着阿彌陀佛的音樂入睡,她的梳妝台前,通宵擺着閃著彩燈的觀音菩薩工藝像。

文字是內心的思維。我的語言質樸而真實,這固然是不錯的。但細一品,明顯缺少深刻,缺少通透。我把物看作物,而不是看作非物。我看不深,看不透,更看不空,因此文字也輕靈不起來。我有太多的牽掛,太多的感性,太多的難捨,因此我人也輕靈不起來。

如果文字沾了蔣勛的禪意,那意境可就開闊了。前提是,你的手指要帶着禪。禪從哪裏來呢?

今日黎明,依然沉寂無聲。我4點半醒來,耳朵里最初也是一片死寂。我屏息靜氣,漸漸聽到了自己的心跳,聽到了呼吸。

細加品察,我感到心跳聲、呼吸聲,血液在血管里奔流的濤聲,其實也很美,既勻稱,又有起伏的節律,這難道不也是黎明的音樂嗎?而且,這聲音是如此宏大,如此雄渾,如此優美,如此康健,像澎湃著的海。

黎明的音樂,何曾停息過啊!

每一個美好的黎明,都發源於人的內心……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指尖下的時光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指尖下的時光
上一章下一章

第53章 黎明的音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