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三章 東北風雲

第六百九十三章 東北風雲

?第六百九十三章東北風雲

曾克林還談到:到蘇聯學習的義勇軍幹部大部分已經回到東北。在撫順、本溪、鞍山有八路軍被俘人員2萬多人,他們已經組織了游擊隊。***的地下人員也從監獄里出來了,到處活動,掛起牌子招收人馬。我們已經禁止***的活動,但是現在我們的大批幹部還沒到,處處缺乏幹部。

曾克林還彙報了一批蘇軍在東北的情況。他指出:紅軍士兵生活艱苦,衣衫破爛不堪,紀律很壞,***婦女的事很多,我每天都去紅軍政治部報告蘇軍違犯紀律的事件。他們政治部主任說,這些部隊是從西線調來的,對法西斯十分痛恨。******女人不好管,政治部已經下令槍斃了20人,扣押了380多人,還是無法維持。

整個彙報使中共中央政治局成員們都很興奮。

在一個多小時的彙報中,劉少奇說:「東北是戰略要地,北靠蘇聯,東接朝鮮,西鄰***,有山區,有大平原,進便於攻,退便於守,可以成為我國革命的重要戰略地區。東北交通便利,物產豐富,工業發達。***十四年前出賣了東北,現在人民鬥爭勝利了,他們一定不會死心,會搶佔東北,奪取勝利果實。我們要和他們針鋒相對,力爭這個戰略地區。我們的部隊先進去了,就站住了腳,就可以控制東北,我們掌握了東北,就能為毛主席、周副主席在重慶談判創造有利地位。我們有了東北,就可以加速中國革命的進程。抗日戰爭開始時,毛主席就預料,***帝國主義是能夠戰勝的,最後勝利一定屬於中國人民,現在抗戰勝利了,只要我們繼續戰鬥下去,一個和平民主的新中國一定會建立起來。」

朱德告誡曾克林說:「東北人民受了***侵略者十幾年壓迫,要使他們感到我們黨的溫暖,感到黨和人民的軍隊是他們的靠山,使黨的影響深人人心,你們是第一批進入東北的部隊,責任更是重大。」

這次會議,使中共中央政治局進一步了解蘇軍在東北只佔領中長路沿線的大城市,許多中小城市及廣大鄉村或為真空地區,或為匪偽盤踞。蘇軍雖礙於中蘇條約不允許八路軍在其撤退前進入東北,但不用八路軍番號即可得到默許。人民自治軍在東北擴兵極容易,每一號召都有數百人參加,極有利於軍隊發展。

在這次會議期間,政治局以劉少奇名義給在重慶談判的***、周恩來發出了電報。電文指出:今天下午,有馬林諾夫斯基元帥的代表貝魯羅索夫中校乘飛機由瀋陽到此,並由我冀熱遼軍區16軍分區司令曾克林同來。貝中校明日飛回瀋陽,今天擬與貝中校正式談話,詳情另告。傳令電台等候。

當天晚上,中央政治局繼續開會,並就東北局勢和中共的政策展開討論。政治局成員一致認為,東北的條件太好了,蔣介石還沒有來得及進入東北,這是我黨佔領東北的天賜良機。

朱德興奮地說:「沖央要迅速派人到東北去,要準備40萬至50萬軍隊。」

劉少奇擬組建中共中央東北局的想法已有多時,曾克林的彙報促使他定下了決心。經過集體討論,通過了兩項決議:(一)立即成立東北局,以彭真為***,陳雲、程子華。林楓、伍修權為委員,馬上隨蘇軍飛機去瀋陽。「東北局全權代表中央指導東北一切黨的組織及黨員活動,東北一切黨的組織和黨員必須接受其領導。」

(二)從華中、華北派遣100個團的幹部去東北。「不帶武器,穿便衣作為勞工到滿洲找東北局。」在進入滿洲邊境時,絕不可被紅軍及英、美、***人發現,絕不要經過有紅軍駐紮的地方,並且一旦進入滿洲境內,即須使用滿洲本地番號,消滅八路軍原有的證件。「只有用東北地方部隊的名義和非***的面目,才有可能得到紅軍的幫助。

在這次會議上,劉少奇強調說:「目前我黨對東北的任務,就是要迅速地、堅決地爭取東北,在東北發展我黨的強大力量。」並指出:「這是千載一時之機。」為了加強東北的力量,完成控制東北的任務,中央改變南下意圖,並將原來計劃從延安等地派到中南華東的部隊和幹部一律改派東北;並準備從各解放區抽調10萬主力部隊和兩萬幹部到東北。

關於蘇方的要求,政治局會議決定按照中蘇條約處理,撤出單個部隊,一部分轉人農村。會上,張聞天、李富春、高崗也紛紛請戰,要求去東北工作。會議直到深夜才結束。

立即組成東北局是經營黑土地的當務之急,為此9月15日,中共中央發佈關於成立東北局的決定。全文如下:中央決定成立東北中央局,以彭真、陳雲、程子華、伍修權、林楓為委員,並以彭真為***,他們已在奉天之瀋陽城市設立機關(對外不公開),各地到東北幹部及黨員,可到瀋陽城南街張作霖公信衛戍司令部找司令曾克林(黨員)即可找到東北局接頭。東北局全權代表中央指導東北一切黨的組織及黨員活動。東北一切黨的組織和黨員必須接受其領導。

中共中央還決定彭真、陳雲、葉季壯、伍修權、段子俊。莫春和6人乘蘇軍的飛機離開延安。

由於考慮到蘇方實行軍銜制,而中共方面則沒有軍銜,為便於開展工作,在彭真一行離開延安時,中共中央決定,以***主席***的名義,授予彭真、陳雲、葉季壯中將軍銜;授予伍修權少將軍銜;授予段子俊、莫春和上校軍銜。並用中俄兩種文字書寫了任命書。

中共中央政治局及主持中央工作的劉少奇還於當天將上述重要情況通報各中央局,並向***作了報告。該報告如下:各中央局:我冀東軍區16軍分區司令員曾克林奉命率1500人於日寇投降後向東北前進,曾配合紅軍打下山海關、興城、綏中、錦州、北鎮等城市。8月12日進入瀋陽城,並被紅軍委為瀋陽衛戍司令。昨隨紅軍代表飛低延安,據曾報稱東北情況如下:(一)曾克林部隊已發展到二萬餘人,全為新式武器,從山海關到瀋陽各城均駐有曾部,曾率四個連到瀋陽,一星期即發展成4000人,並改編保安隊萬餘人。

(二)原在東北做苦工之我八路軍被俘人員一二萬人,已組織八路軍游擊隊若干股,並進入長春。

(三)***人員從監獄釋放者甚多,甚為活躍,到處成立***部。

(四)在瀋陽及各地,堆積之各種輕重武器及資材甚多,無人看管,隨便可以拿到,曾克林已看守瀋陽各重要工廠及倉庫,據說有槍10萬支,大炮數千門及彈藥、布匹糧食無數,武器資材落在民間者甚多。

(五)擴兵極容易,每一號召即有數千人,並有大批偽組織武裝均待改編。

(六)紅軍只駐大城市及要道,各中小城市及城鄉無人管理,秩序混亂,偽組織等待交代或畏罪潛逃,土匪興起,並佔領若干小城市。

中央1945年9月15日9月17日,彭真、陳雲、伍修權、葉季壯等乘蘇軍到延安的飛機一同去瀋陽。但飛到山海關時,飛機出了故障,降落時,彭真、葉季壯、伍修權、段子俊、莫春和、曾克林都受了傷。

飛機是不能再坐了,第二天只好改乘火車。

月18日,巧得很,正是東北淪陷14周年的日子,中共中央東北局的領導成員回到了「九一八」事變的發生地東北最大的城市瀋陽。

當天晚上,彭真、陳雲等立即在當年張作霖的大帥府安營紮寨,正式開始了中共中央東北局的各項工作,擔當起這片黑土地上的中***政軍領導之責。第二天,東北局在大帥府的西樓召開了第一次擴大會議。會上,彭真、陳雲傳達了中共中央的決心和指示,確定了東北局的主要任務,是力爭控制全東北,組織部隊接管城市,控制交通線,迎接中央派來東北的大批幹部和部隊。

毛、劉、周、朱、任等為代表的中共中央領導核心確實較蔣介石計高一籌。他們充分估計到,由於***的軍事力量較為強大,這就決定了對東北的爭取和發展絕對不是短期的和順利的。因此,繼續加強***在東北的政治、軍事實力是支撐東北已有的局面和發展***強大力量的決定因素。

日,中共***就迅速和隱蔽地開展東北工作發出了指示。

月10日,中共中央在得知八路軍、新四軍可以自治軍名義進入東北后,再次電示山東、冀魯豫、晉察冀各解放區,決定除原調之四個團外,再拍出1500人到2000人的團10個開赴東北。

月*日,中共中央根據山東分局派往東北偵察人員的報告,又兩次電示山東分局,指出:為利用***軍尚未到達東北之前的時機迅速發展我之力量,爭取我在東北之鞏固地位,中央決定從山東抽調四個師12個團,共2.5萬人進入東北活動,並派蕭華統一指揮。還要求部隊首先進入鄉村和中小城市,發動群眾,建立地方政權,消滅並改編偽軍,組織地方武裝,壯大我軍力量,改善群眾生活,出版報紙,發動民主運動。同時,從各區抽調的大批行政、教育、技術幹部組成幹部團加緊送往東北。

一貫執行中共中央意圖最堅決的劉少奇於9月15日,為中共中央起草了向各中央局的指示,該指示提出:「目前我黨對東北的任務就是要迅速地堅決地爭取東北,在東北發展我黨強大的力量。」「山東、晉察冀、冀魯豫及太行準備開人東北之部隊,應迅速繼續前進,但在進入滿洲邊界時,絕不可被紅軍及英美***人發現,決不要經過有紅軍駐紮的地方,並且一進入滿洲境內即須使用滿洲本地番號。」「現在最需要的是派遣大批軍事幹部到東北。華北華中應派遣一百個團的幹部迅速陸續起身前去。從班長、副班長、排連營團長及事務人員、政治工作人員均配齊,不帶武器穿便衣,作為勞工到滿洲找東北局,再行發展和裝備。其他炮兵、工兵、騎兵、化學、教育等技術人員亦應派去。100個團幹部的分配,中央提議華中20個團,山東30個團,晉察冀25個團,晉冀魯豫25個團。各地準備去東北之部隊在外,晉綏及陝北亦在外。此數是否可能,望考慮電復。其他到東北能做司令、市長、專員、經濟、文教工作的幹部亦望儘可能派去。幹部集中一批即走一批,不要等齊,各自尋找最迅速到達的路線前進。」

為了與蘇聯方面達成進一步協同行動及其相互了解的協議,劉少奇、朱德、任弼時還致電蘇軍馬林諾夫斯基元帥指出:已令進入瀋陽、長春之八路軍部隊退出蘇軍佔領區;並再次提出八路軍部隊仍留冀熱遼根據地問題。這一要求得到了蘇軍的同意。

在重慶的***和周恩來也完全贊同劉少奇的這些部署,致電延安:「各電均悉,甚為欣慰。這裏友人和我們意見完全一致,希望力爭東北,時機要緊,萬勿失機。」「除完全同意你們的部署及東北局組織外,請考慮呂正操率一至二個團兼程北進。」

有***、周恩來的全力贊同和支持,劉少奇等延安領導人心裏就更有底了,其搶佔東北的部署遂越來越緊,力度也越來越大了。

面對東北這一「真空」地帶,尤其這塊「真空」又是塊非同一般的戰略基地,蔣介石此時也不敢再掉以輕心了,***軍在美國的幫助之下,正加緊從數千裏外的西南運兵前往。東北的數十萬偽軍沒有放下武器,打算同***合流。時機越來越迫切了!劉少奇和朱德等也沒有絲毫的鬆懈,正在計劃集中***的主力全力同***來一場關東大角逐。

值得一書的是中共高層領導骨幹中,不乏獨具慧眼的傑出人才。而中共中央候補委員、新四軍第3師師長兼政治委員黃克誠就是其中的一位。9月14日,當黃克誠獲悉蘇軍已佔領東北,各軍區也開始調動少數部隊去東北的情況,遂致電中共中央,提出了具有真知灼見。黃克誠向中央的建議是經華中局電台發出的,在該建議中,黃克誠主要說,我軍數量雖大,但精幹堅強的主力不多,佔領地區大,主力分散,除山東外,突擊力量均很薄弱,各根據地內都有敵頑據點,被控制了鐵路及大城市,很難獨立長期支持大規模戰爭。為了取得連成一片的大戰略根據地,有利於進行長期鬥爭,軍事上應集中主力決戰,向東北派出大部隊並派有威望的軍事領導人去主持,迅速創建總根據地,支援關內戰爭;並以晉、綏、察三地為關內第一戰略根據地,集中10萬主力;以山東為關內第二戰略根據地,集中15萬主力。其他各地區成為兩大戰略根據地的衛星。東北既能派部隊去,應盡量多派,至少5萬人,能去10萬最好。為執行上述方針,黃克誠認為山東應調3萬人去東北,華中應調3萬人去山東;在河南及平原主力的一部應調山西;江南(新四軍)一個師的主力應調回江北。

黃克誠的大膽設想與劉少奇考慮多日的戰略構想可以說是不謀而合。

月15日,在重慶進行和平談判的***,依據談判進行情況,致電主持中央工作的劉少奇,提出準備將浙東、蘇南、皖南部隊在適當時機撤到江北和八路軍南下支隊與新四軍第5師靠攏的意見。

黃克誠的進言,***、周恩來的南方戰略收縮意見,表明戰後中共戰略發展方向已有重大變化,這就進一步促使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劉少奇加快了思考。

月17日。劉少奇將一個醞釀了十多天的戰略構想,通過這一文電,電告正在重慶談判的***和周恩來。劉少奇指出:東北為我勢所必爭,熱、察兩省必須完全控制。紅軍在東北現已開始撤退,據說在12月初將撤完。內蒙紅軍即將撤退,已三次要求我接防德王府、百靈廟一線。傅作義尚未遇到我之打擊,胡宗南在敵人掩護下完全可能進入平津,冀東尚有偽滿軍五個旅及本地偽軍共約5萬人,華北、華中、山東偽軍尚多。在此情況下,我之戰略部署須立即加以考慮。

劉少奇在全面分析全國局勢后,提出必須確定「向北推進、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和部隊大規模調動的部署,這個「向北推進,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就是「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最初提法。劉少奇的主張是:我們必須在冀東、熱河控制重兵,除現在派去東北部隊外,並須屯集至少5萬軍隊在冀東,以備紅軍撤退時能搶先進入東北。因此,現在必須立即計劃調集10萬至15萬軍隊到冀東、熱河一帶。否則將會來不及,對東北與熱河的控制,均將沒有保障。為了實現這一計劃,我們全國戰略必須確定向北推進、向南防禦的方針。否則我之主力分散,地區太大,處處陷於被動。因此,我們意見,新四軍江南主力部隊立即轉移到江北,並調華東新四軍主力10萬人到冀東,或調新四軍主力到山東,再從山東、冀魯豫抽調10萬人到冀東、熱河一帶。而華東根據地則以剩餘力量加以擴大去堅持。為了加強冀熱遼地區工作,應即成立冀熱遼中央局,派高崗、富春、康生等去工作,並須組織強有力的軍事指揮機關,以陳毅或***或徐向前去擔任。

月18日,劉少奇起草的中共中央向中共談判代表團的通報電文中還反映了饒漱石和黃克誠的建議。該電文主要內容如下:(一)西安確息,英美高級人員向***高級人員說:如果此時***控制張家口、承德、山海關一帶,並利用蘇聯掩護控制滿洲,則英美將來在和平會議上對國共問題不能不採取折衷辦法,如果中共此時沒有實行此著,則中共問題不難解決雲。

(三)滿洲四周連接蘇聯勢力,南面旅大又系蘇聯軍事管制地帶,故我們如能控制熱、察及冀東,在滿洲沿海又配置數萬兵力,即可阻止蔣軍進入滿洲,控制東北,此著關係極大.........昨電抽調10萬至15萬兵力的部署望速考慮。又饒漱石提議從新四軍調數萬兵力到山東,以便山東兵力能迅速進入東北。黃克誠提議隴海以南兵力北調,以熱、察、東北為第一全國戰略根據地,以山東、太行為第二戰略根據地,其餘為衛星,他認為如此,可長期堅持,一切不怕。

在這份電報中,劉少奇對黃克誠的建議的概括稍有出人,但基本反映出了其向北推進和發展的思想。

月19日,***就劉少奇、朱德17日電複電表示完全同意,並寄予了高度的信任。***指出:完全同意提出筠電所提戰略部署,蘇南、浙東、皖南主力迅速即開,冀東屯兵五萬,並成立冀熱遼中央局及軍事領導機關,人選請你們考慮。建議由政治局形成決議,在此工作緊張時期內,全權委託***處及中央主席及代主席行使政治局職權。

接到***電示后,劉少奇立即召開政治局會議,在延安的重要領導人共十八人參加了會議,主要是討論將原來中共中央決定的「向北防禦,向南發展」的戰略方針改變為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劉少奇首先讓大家傳閱毛、周的電報。接着指出:「我們今天的方針應確定,這是最重要關頭。方針即剛才這一電報上所說的——力求控制熱察兩省,控制東北。搞得好,蘇也可掩護我們。僅有蘇聯幫助,不成功。要我們有決心,有堅決行動,捨得把其他地方丟了,以保障這一塊,才有可能。是否有危險性——『兩頭塌』?可能。但趕快動作,利用時機,還可能實現。因此,我們要當着全軍全黨的任務提出,完成這樣的計劃。現在問題就是快的問題,一刻千金。大缺點就是沒有飛機,時間太迫促,幹部走得慢。因此,可能做到,但保證難說。危險有一點,但只要搞到了冀東與滿洲,劣勢總比無勢好。因此我們應向北發展,南面可採取防禦。」

這次會議將戰略方針的提法確定為「向北發展,向南防禦」。根據這個戰略方針和***的安排,劉少奇提出調整全國兵力部署的具體計劃:蘇南主力撤退,王震部回來;山東第一步調6萬兵出來,3萬去東北,3萬去冀東。派李富春為冀熱遼中央局***,***為司令,蕭勁光。李運昌為副司令,羅榮桓調東北。新四軍到山東,陳毅、饒漱石到山東成立華東局;華中由鄧子恢、譚震林等人成立分局去堅持,歸華東局領導。東北局現已去了,再派5萬軍隊去,在東北內部再組織20萬武裝。

會議同意劉少奇的報告,並通過***、周恩來提出的關於組織問題的建議,決定:「在工作緊張時期內,***副***行使政治局職權。

同日夜,劉少奇代中共中央起草向各中央局發出(目前任務和戰略部署)的指示電指出:目前全黨全軍的主要任務,是繼續打擊敵偽,完全控制熱、察兩省,發展東北我之力量並爭取控制東北,以便依靠東北和熱、察兩省,加強全國各解放區及***地區人民的鬥爭,爭取和平民主及國共談判的有利地位。……全國戰略方針是向北發展,向南防禦。只要我能控制東北及熱、察兩省,並有全國各解放區及全國人民配合鬥爭,即能保障中國人民的勝利。

至此,劉少奇代表中共中央正式確定了在全國的戰略方針是「向北發展,向南防禦」,並具體闡述了這一方針的內容和部署。

「向北發展」,就是大力發展東北、華北***及其軍事力量,力爭控制熱河、察哈爾兩省,建立鞏固的革***據地,以便依靠東北和熱。察兩省,支持全國各解放區及***統治區人民的鬥爭。

「向南防禦」,就是收縮戰線,集中力量對付***軍隊的大舉進攻,保證***軍隊主力完成向北發展的任務。

這個「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的主要部署是:卜)晉察冀滁冀東外)和晉綏兩區現有力量,堅決打擊傅作義、馬占山向察哈爾、張家口的進攻,完全保障察哈爾全境、綏遠大部、山西北部及河北一部,使之成為以張家口為中心的基本戰略根據地之一。

(二)山東主力部隊和大部分幹部迅速向冀東及東北出動。先由山東調3萬兵力到冀東,協助冀熱遼軍區肅清偽軍,開闢熱河工作,完全控制冀東、錦州、熱河。由山東調3萬兵力進入東北發展。

(三)華東新四軍(除5師外)調8萬兵力到山東和冀東,保障與發展山東根據地及冀熱遼地區。浙東部隊向蘇南撤退,蘇南、皖南主力撤返江北。

(四)成立冀熱遼中央局,並擴大冀熱遼軍區,以李富春為***,***為司令員。羅榮桓到東北工作。將山東局改為華東局,陳毅、饒漱石到山東工作。現在的華中局改變為分局,受華東局指揮。

(五)晉冀魯豫軍區,竭力阻滯並打擊頑軍北上部隊,準備3萬兵力,在11月內調到冀東和進入東北。

(六)全國戰略方針是向北發展、向南防禦,只要我能控制東北及熱、察兩省,並有全國各解放區及全國人民配合鬥爭,即能保障中國人民的勝利。

由「向南發展」到「向北發展」,完成這一舉足輕重的戰略轉移,中共中央用了40多天。這首先是以***為首的中共領袖們集體智慧的結晶。在這數十日內,作為這一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之一的劉少奇則適時把握住了中國革命形勢所出現的這一「千載一時之機」,能動地執行了中共中央關於迅速爭取東北的決策,高瞻遠矚,多謀善斷,抓住稍縱即逝的有利時機,並在這一戰略方針的形成、制定和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隨着「向北發展,向南防禦」這一戰略方針的形成以及延安中共中央政治局的號令的下達,從各個解放區抽調的部隊和幹部立即像潮水一般湧向東北,形成了有史以來少見的10萬大軍闖關東的壯觀景象。

闖關東,是舊中國的老百姓,特別是山東、河北一帶窮苦人民的習俗。當人們在自己的家鄉活不下去的時候,不得不離鄉背井,去關外謀生,企圖找一條活路。儘管確有不少人在東北找到了一碗飯吃,但更多的人所得到的,卻是夢幻的破滅。因此,在受苦百姓的心目中,「闖關東」並不是一個令人羨慕的名詞,它包含着說不盡的血和淚。

如今,中國***及其領導的革命軍隊也闖上了關東,其意義已大不相同,這完全是為了爭取人民的解放和革命的勝利,因此,凡是參加這次大軍闖關東的人,無不充滿著信心和自豪感。

在闖關東中,走在頭裏的並起著領導作用的是那些中共中央委員、候補委員們。

為了建立東北大根據地,中共中央急需派出赴東北的最高負責幹部去進行領導工作。考慮到東北缺少領導骨幹,還在9月11日,在延安工作的政治局委員康生、高崗均表示願去東北工作。

月13日,中共中央決定彭真、康生前去東北,並擬定中央候補委員程子華亦去東北。

繼中央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處候補***彭真、陳雲等首先飛往東北后,許多奉命赴東北的中共中央委員、候補委員紛紛行動起來,運用各種方式迅速進入東北。

然而,東北戰場上的軍事統帥至此仍未明確。9月19日,中共中央委員***以及候補中央委員蕭勁光一行抵達河南,此時中共中央及劉少奇並沒有考慮讓他倆去東北。從延安出發時,***原準備先讓他倆分別擔任山東軍區的司令員和副司令員的,原因是山東軍區的老底子是八路軍115師發展起來的,而***則是這支大部隊的指揮員。***因抗戰初期遭***軍閻錫山所部用槍誤傷后,健康受到很大損害。後到蘇聯養病,健康仍難已恢復,平時面色蒼白,但是打仗卻不含糊。這一次***把山東軍區交給他管,他當然十分滿意,當在晉南與劉伯承、***握別後,便與蕭勁光晝夜兼程地向山東進發,就在9月19日這一天,他才收到中共中央令他轉赴冀東負責冀熱遼軍事工作的指示。

***與***同為抓槍杆子起家的蘇區幹部,關係非常深厚。在井岡山時期,就是***的手下。20多歲當上了紅一軍團軍團長。又曾畢業於黃埔第4期,有一定的軍事水平,很能打仗。在黨內幾次關鍵的是非問題上,他基本上支持的是***,因此***一直十分器重***。1942年10月,***由重慶返回延安。***得悉后特地起了個大早,親自下山迎接。而***以往甚至連周恩來、朱德、任弼時遠途歸來時,也不曾有過如此舉動。所以***麾下那麼多戰將卻偏愛***,絕非偶然。

月25日,***等率部北上冀東,10月17日才奉命開赴東北,於10月28日到錦州,29日到達瀋陽。

實際上真正能打硬仗的要數中共中央候補委員黃克誠的新四軍第3師。「黃3師」(是進軍東北部隊中人數最多,戰鬥力最強的一支。也是闖關東的過程中,最辛苦的一支了。

黃克誠是湖南永興縣人,生於1902年。1925年,他加入了中國***。第二年,他又參加北伐戰爭,從此開始了戎馬生涯。1928年,黃克誠參加了湘南起義。紅軍時期,他的最高職務是軍政治部主任和紅軍總政治部組織部長。

長徵結束、抗戰開始后,他擔任八路軍115師344旅政委。不久,為支援華中抗戰,黃克誠奉命率領所部南下,轉戰江蘇北部地區。1940年,他配合新四軍陳毅的部隊打開了蘇北的抗日局面,並創建了蘇北抗日根據地。

皖南事變后;新四軍在鹽城重建軍部,華中各地的抗日武裝統一整編,當時,黃克誠率領的八路軍第5縱隊被改編為新四軍第3師,他被任命為師長兼政委。以後,他又兼任中共蘇北區黨委***、蘇北軍區司令員兼政委。他是朱德、陳毅的部下,與彭德懷共事多年。極善獨立思考,為人剛正不阿,敢說真話,好辦實事。當他於9月初聞訊八路軍先頭部隊已進入東北后,立即向中共中央華中局***、新四軍政治委員饒漱石建議,給中央發報。要求派大部隊去東北。饒漱石則不以為然,認為這不屬於新四軍和華中局管轄範圍的事,不同意發電。為闡明自己的觀點,黃克誠以個人名義,於13日向中共中央發出了那份著名的建立東北總根據地的電報。當9月23日黃克誠接到中共中央命令要他率部新四軍第3個主力旅、3個特務團共3.5萬人開赴東北后,他首先想到了幾萬人長途跋涉,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必須作好充分準備。為此,黃克誠作了周密的考慮。

黃克誠用最短的時間做好了北上準備后,便與副師長兼參謀長洪學智、政治部主任吳法憲暨全師大部踏上了千里征途。由於臨行前,黃克誠堅持部隊要全副武裝,因為他實在放不下心來,不太情願按照中共中央通報辦理,由此招來一些非議。當3師經過山東時,新四軍軍部又要求他協助山東部隊作戰,黃克誠又一次「抗命」並直接獲得***的批准,未在山東擔負戰鬥任務。全師以3000減員的代價,歷盡千辛萬苦,由蘇北淮陰,經山東、承德,出冷口,於同年11月10日到達河北玉田境內,11月25日到達錦州附近地區。

羅榮桓和***也是同鄉,湖南衡山人。大革命失敗前夕,他先後加入了共青團和***。1927年9月,他參加了***領導的湘鄂邊界秋收起義,失敗后即跟隨***上了井岡山。三灣改編時,***首倡將支部建在連上,並在連一級設黨代表,羅榮桓也被分配到一個連里擔任黨代表,從此開始了他在革命軍隊里做政治工作的漫長生涯。

此後,羅榮桓歷任營、縱隊、軍、軍團的黨代表、政委或政治部主任。抗戰開始后,又擔任過115師政治部主任、政委兼代師長。總之,做政治工作,他是出了名的。

1939年,羅榮桓奉命率領八路軍n師開到山東后,對山東根據地的建設作出了不小的貢獻。在山東工作期間,他獨當一面,把山東這塊重要的敵後解放區搞得有聲有色,因而受到中共中央和***的讚賞。

這一次,延安既然下了決心要大力經營東北,當然需要得力幹部,而羅榮桓又最熟悉這些部隊,中央理所當然地選中了他,讓他率領山東主力挺進東北。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抗戰之血色戰旗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抗戰之血色戰旗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六百九十三章 東北風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