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法生因緣B

第一章 法生因緣B

———————百年能否覺悟,或更取決人於生命所感裡外疆域

二.人之掛懷

人之掛懷,各有不同。

鄉野城廓,草民有草民難解內里疙瘩;

禁宛宮闕,帝王有帝王深慮九曲權衡。

貞觀二十三年四月,也就小慧能在嶺南新州龍山頂上深心兩難時刻,那煌煌長安翠微宮裡已強烈預感來日無多大唐皇帝面對陪住身邊玄奘法師,卻在為相知太晚,不能周全「廣興佛事」而喟嘆……

可就這位此時滿心存憾帝王,兩年之前,還嚴厲詔斥要臣「傾心釋教,為亡國遺風......」其中「至於佛教,非意所尊」話音猶存,卻去歲之中,他就心悅誠服為玄奘所譯《瑜伽師地論》親撰了《大唐三藏聖教序》,並命有司抄寫法師所譯經論,頒賜九州流行。不但如此,他更為玄奘一句「功德饒益,度僧為最」應答,詔度了一萬八千五百僧尼於天下州寺。

一代明君心境,千古帝王志意,今是昨非截然陡轉,還真有值人深思所因所由吧~~

或許,太宗於玄奘甚深識見所折服,對釋教由疑而轉信?

或許,帝王於佛法態度根本嬗變,有其生命漸衰往生之寄?

更或許,人於生命極地身臨其境,那於人於世觀感,才有了之前難達深省……

佛法看空世界緣起之意有如黃鐘大呂,是否於人振聾發聵,不僅有賴演奏之人,或更取決聞者於生命所感裡外疆域......人中翹楚的李世民,若能自覺早達生命極境,那百年熠熠之光,或會更加飽滿、更加炫麗,也是未可知的吧?

若是如此,其臨終所悔,還真有其雄才大略未臻至境遺憾了。但他頒流九州的玄奘之音,詔度天下州寺的承法之舉,何不也為大唐輝煌的全面展開延續,有盡了最後一點兒心力呢……

~~天下佛事,興在帝王,亦興在弘法有人得人。

當年玄奘隻身西行,曾被五印度諸宗大乘信眾共尊為大乘天,也被各派小乘徒眾同敬為解脫天。其修其行其言,人並敬之重之,可見只要法印在心在行,大乘小乘都是有佛之乘,從根本上都不誤佛法度己度人。而五印度那明爭暗鬥十八國王,更是為中土玄奘的人品才識共所仰望,以其身臨境域為榮為耀、去國遠歸為失為悵……

四年之前,法師東歸,太宗與之一晤,也曾力勸還俗參政。可短短几年,一代帝王便與佛法深深結緣,更與玄奘幽幽知心了,這又何等奇妙事情......

玄奘大師眼下當然如日中天了,但佛法慧命,總要靠來者不斷有續且發揚光大的吧……

夫子曾曰:「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古賢又云:「何世無奇才,遺之在草野」。

這不,此時此刻,一年輕和尚正匆匆朝龍山頂上趕來,只不知他是要去深山崖窟尋師問道,還是志在弘法不棄窮鄉僻壤,更或為了不負唐皇度僧難得名額不辭勞苦,暗暗荷擔了於草野廣覓來者希望重任……

總之,當他清晰聽到慧能呼號心聲之時,不遠看清慧能臨崖危坐身影之際,一種莫名心動使他頓然加快了腳步,漸漸走近了慧能……

———1.4.《慈恩傳,卷七》(舊唐書,卷三);2.3.《舊唐書,卷六三,蕭瑀傳》~~《唐代佛教》所附隋唐佛教大事年表;5.《論語,子罕》;6.左思《詠史八首》;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曠古絕今一樵夫——慧能大師成就因緣構說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曠古絕今一樵夫——慧能大師成就因緣構說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章 法生因緣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