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流水不流

橋流水不流

橋流水不流

畫家形跡

趙之謙(1829—1884),字益甫,號梅庵,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善花卉、木石及雜畫,為清末寫意花卉開山之祖。唯兀傲,輒嬉笑怒罵,詩文皆務奇而使人駭愕,由是不諧於世。而書法、刻石更是卓絕一時。有《四時果實圖》、《花卉冊》等傳世。

梅清·趙之謙

讀畫片語

據說,趙氏喜梅,自號梅庵。

這幅墨梅圖,與其說是畫,還不如說是書法更合適。因為畫面上,作者用了三分之一畫梅,卻用了三分之二寫字。但恰如此,方顯出他的與眾不同。

在文人畫中,書和畫,本就是二名一體的。

禪詩偈語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

人在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善慧大士

一縷禪思

一般人對於虛實、動靜、有無、鬧寂……這些所謂對立矛盾的現象,都有了一種習慣性的思維定式,並且以此為標準,來判斷耳聞目睹的一切。但人們的這種常規性判斷,卻可能是「顛倒見」,是靠不住的。

「空手把鋤頭」,明明兩手空空,卻又拿着一把鋤頭?

「步行騎水牛」,是步行還是騎在水牛背上?

他確實是空着手的,但卻又真的拿着鋤頭。他真是步行走着,但他卻又騎在水牛背上。這不是在發高燒,說胡話,而是要人們從常規的思維邏輯和判斷中轉過身來。若以常規的思維和判斷,這一切絕不可能,但當你一旦超越了常規思維的約束,就會發現潛藏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中的那個「真我」,就會明悟「原來竟如此」。那個真我是沒有「六根」的,是清凈的。所以「空手」可以「把鋤頭」,「步行」也在「騎水牛」。

「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這同樣是對常人動靜觀念的一種顛覆。人們認為是「動」,他卻從中見到了「不動」,人們說「靜」,他卻又看到了「不靜」,所以就「橋流水不流」了。

常人之所以是常人,就在於不能或不敢打破慣常的思維模式,不敢對多數人認同的東西說不。那些大家都認為是「正確的」東西,可能恰恰是最荒謬的部分,是錯誤的核心,是佛家說的「顛倒見」。

禪的實踐者、解脫者,一定是打破這種「顛倒見」的人,而不是神。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一詩一畫一菩提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一詩一畫一菩提
上一章下一章

橋流水不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