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龍池柳色深

三月龍池柳色深

今天是端午[1],修染並沒有回家過節。他出來的時候就跟繼母說過,他要去南方做一筆生意,需要兩三個月才能回家。

【一】《謝人送粽》楊巨源.詩

來時三月春猶在,

到日端陽節又臨;

珍重主人意勤腆,

滿槃角黍細包金。

傍晚,清婉照例又來到西北角的牆根吹奏她的竹笛,這次奏的是《晚風花香》。

這是一首想情郎的民歌,年少時清婉曾給修染唱過,記得第三節是這樣幾句歌詞:「五月端午刮絮風,敲鑼打鼓鬧哄哄,河邊站滿看舟人,小妹獨自孤零零……」

正在細細品味,就聽笛聲戛然而止,緊接着,一包東西從牆裏給拋了出來。

修染過去拾了起來,打開來看,原來是一包粽子。他急忙拿起了一隻,剝開青黃的粽葉,呈現出黃燦燦的粽子,他咬了一口,香甜怡人,這份濃濃的情意,深深地甜在了心裏。

他隨口賦詩一首:

「經年不食三閭餌,

一日相逢似故人。

旋剝青菰香滿手,

試餐黃顆軟粘唇。」

修染吃的正香,一輛馬車經過他的身旁,趕車人看見修染在路邊吃粽子,便停住了車,問道:「公子,我車上拉的西瓜,您可要麼?」

修染驚奇地問:「西瓜?這個季節哪來的西瓜?」

「所以說是稀罕物嘛!」趕車人自豪地說,「我是託人從瓊州[今海南]購得,本打算在節前大量銷售,可是貨船在大運河上耽擱了幾天,害得我今天才取得貨物。」

「那,你這西瓜,想賣什麼價格?」

「不多要你銀子,三十文錢一斤。」

修染高聲喊道:「瓊州沙瓤大西瓜賣~三十文錢一斤啰~」

「你這公子,我並非讓你替我叫賣,我問您買不買?」趕車人心想,這是什麼人啊,原來是個傻子,怪不得這麼大的人了,一個人拿着包粽子在路邊吃呢……正在瞎琢磨,就聽院內又響起了竹笛,可奇怪的是,曲調只有三個音符,分明是「我想吃」三個音。

修染笑道:「我這一聲叫賣,便為你招來了生意。你看,做生意就該如此,需要沿街叫賣才是。」

其實,這個車夫不是貨主,只是個拉貨的,他便想瞞着貨主賣給修染幾個西瓜賺點外快。便問,「哪有買主?」

修染道:「你給我稱上五隻大西瓜,給我留下一隻,其餘的送到這個院的大門口便可,有位漂亮的夫人會去取的……噢,記住了,你要一路叫賣著去送喲……」

「這又是為何?」

「你不叫賣,那位夫人怎知道你有西瓜要賣。」

「那公子的意思,是讓我跟你的夫人要錢嘮?」

「你就是錢上緊……你放心,我付給你銀子……」

「不過,公子,我沒有帶稱,我按個賣給你可好?」

「你這做生意的,怎能出門忘了帶稱?那,你一個準備賣多少紋銀?」

「這大西瓜,一個得有七八斤重。這樣吧,我按七斤一個給您,一斤三十文錢,七斤兩百一,五個一千零五十錢。公子,你給我一兩銀子可好?」

「行啊!」修染爽快地付了銀子,抱起了一個大西瓜說,「你把那四個給送到這院子去……你往前走,左拐,再左拐就到了……記住,要一路叫賣著,我夫人便會出門去取……」

「知道了。」趕車人高興地走了。

修染抱着大西瓜,拎着吃剩的粽子往自己的住處走去。到了屋子,他也懶得做晚飯,便把清婉給他的黃米粽子都給吃了,他又切開了西瓜,吃了兩塊解渴。

肚子解決后,修染便點燃了油燈,準備看書來消磨時間。突然,他感覺肚子『咕嚕』了一下,便是一陣絞疼,他趕緊拿起桌子上的一張紙就往茅廁里跑去。

「這是什麼西瓜,難道是用巴豆種植的嗎?清婉也…你可千萬別吃啊……」修染蹲在茅廁里正在胡思亂想,就聽從秀樓里傳來了一聲聲慘叫……壞了,她也吃了,而且和我一樣吃壞了肚子……不對呀,吃壞了肚子也不至於這般慘叫……

他忽然想起了柳好好臨走時的叮囑:表姐要生孩子的時候,她會不停地大聲叫喊,以防你睡沉了聽不到……難道,清婉是要生了……一想到這,他連腚也沒來得及擦就慌忙地提上了褲子,急急忙忙地跑進了屋子開始化妝。他要打扮成一副惡鬼的模樣,以便嚇跑待會兒出門摔孩子的人。

他一邊化妝一邊想:不是說還有二十多天才生么,怎麼現在就開始叫?難道她吃壞了身子,也拉肚子,把兒子給拉出來了?

他換好了衣服,便一路小跑向清婉家的大門跑去。

約摸三更,清婉的叫聲不響了,一聲嬰兒的啼哭劃破了夜空。修染的心裏是一陣陣地激動——我也做父親了。

不多時,大門輕輕地打開了,從門裏鬼鬼祟祟地走出一個黑影來,他懷裏還抱着個包裹。修染知道這個黑影是誰,看樣貌便知他就是甄家新雇的男僕——王大個子。

【二】《村夜》白居易.詩

霜草蒼蒼蟲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絕;

獨出門前望野田,月明蕎麥花如雪。

小蟲躲在灰白色小草里竊竊私語,村外的小路上沒有其他人的蹤跡,只有王大個子邁著個大步,一個人在獨行。修染悄悄地跟在了他的身後,估計他要去荒郊野嶺去處理掉懷中的嬰兒。

經過了一片田野,只見皎潔的月光照着一望無際的蕎麥田,滿地的蕎麥花簡直就像一片耀眼的白雪。只見王大個子進了一片小樹林,朝着一塊大石頭走過去,修染緊隨其後。他來到大石前停住了腳步,轉身坐在大石上,也不知是休息呢,還是在想什麼事兒?

過了一會兒,他站起身來,嘴裏還念念有詞的,像是在祈禱些什麼。片刻,就見他慢慢舉起了包袱,朝石頭摔去。

說時遲,那時快,修染一個箭步沖向前去,王大個子一看披頭散髮一個惡鬼,就把包袱往惡鬼身上一拋,撒腿就跑……

修染順手接過了包裹,輕輕放在大石頭上,匆忙打開包袱,查看自己的兒子。一看兒子睡得正香,大喜過望,便情不自禁地去親吻。

那男僕想知道惡鬼追上來沒有,便回頭觀望,藉著月光,正看到惡鬼把嘴伸向了孩子,大呼道:「餓鬼吃孩子啦……」連滾帶爬地向村裏逃去。

修染心想:這麼小的孩子,我可如何養活?他想到了自己的紅顏知己諸愛芳,知道她的一個姐妹前幾天剛剛生了孩子。便抱起了孩子,向「暢春院」走去。

————————————

註釋

[1]端午節

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等,節期在農曆五月初五,是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至正南中天,是龍飛天的日子,即如《易經.乾卦》第五爻的爻辭曰:「飛龍在天」。端午日龍星既「得中」又「得正」,處在大吉之位,恩施普也,龍德顯揚。

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着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節俗內容豐富。扒龍舟與食粽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這兩大禮俗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端午節,本是南方沿海一帶上古先民創立用於拜祭龍祖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於上古先民擇「龍升天」吉日祭龍祖,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的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中原,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端午風俗形成可以說是南北風俗融合的產物。

「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的《風土記》:「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即「初五」。《說文解字》:「端,物初生之題也」,即說端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稱為「端五節」。《歲時廣記》說:「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因此,五(午)月的第一個午日,謂之端午。

遠古時,古越人天皇氏已發明天干地支。古人以天干地支來作為載體,天干承載天之道,地支承載地之道,設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運。

古人紀年、紀月、紀日、紀時通用天干地支,根據干支歷,按十二地支順序推算,第五個月即「午月」,午月午日謂之「重午」,而午日又為「陽辰」,所以端午也稱為「端陽」。

[2]民間習俗

端午節是中國民間十分盛行的民俗大節,過端午節,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盡相同的習俗。

(1)扒龍舟

扒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古代龍圖騰祭祀的節儀,乃遺俗也。至今在我國南方沿海一帶仍十分流行。傳出國外后,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比賽。考古表明,距今7000年左右,在沿海繁衍的嶺南先民就利用獨木舟在近海進行捕撈活動。

扒龍舟歷史悠久,是多人集體划槳競賽。龍舟競渡分為請龍、祭龍神、游龍和收龍等幾個版塊。龍舟競渡前一般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先要請龍、祭神。如廣東龍舟,在端午前要擇吉日從水下起出,祭過神后,安上龍頭、龍尾,再準備競渡。閩、台則往媽祖廟祭拜。

(2)掛艾草與菖蒲

在端午節佈置種種可驅邪祛病的花草,來源亦久。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端午節重要內容之一。如掛艾草於門,《荊楚歲時記》:「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這是由於艾為重要的藥用植物,又可制艾絨治病,灸穴,又可驅蟲。五月艾含艾油最多,(此時正值蚊蟲生長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們也就爭相采艾了。往往會在家門口掛幾株艾草,由於艾草特殊的香味,人們用它來驅病、防蚊、辟邪。

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藥的功能而來,如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曰:「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於戶上,可禳毒氣。」

(3)端午食粽

端午食粽,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俗。粽,即「粽籺」,俗稱「粽子」,屬「籺」的其中一種。「籺」是逢年過節時用來拜神祭祖的貢品,籺有很多品種,不同的節日會做不同的籺,做籺拜神祭祖是古習俗。

(4)放紙鳶

紙鳶,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着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屬於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在中國南方一帶,端午節兒童放紙鳶稱為「放殃」。

(5)洗草藥水

草藥水,即是古籍記載的沐蘭湯,端午日洗草藥水可治皮膚病、去邪氣。端午是草木一年中藥性最強的一天,端午日遍地皆葯。端午期間,我國不少地方有采草藥煮草藥水沐浴的習俗,端午草藥的藥性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6)拴五色絲線

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徵五方五行的五種顏色"青、紅、白、黑、黃"被視為吉祥色。五彩絲線或源於古代南方人的文身之遺俗,《漢書》:「越人常在水中,故斷其發、文其身,以象龍子,故不見傷害也。」端午以五色絲線系臂,曾是很流行的節俗。傳到後世,即發展成如長命縷、長命鎖、香包等許多種漂亮飾物,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在端午節這天,孩子們要在手腕腳腕上繫上五色絲線以驅邪。傳統之俗,用紅綠黃白黑色粗絲線搓成彩色線繩,系在小孩子的手臂或頸項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夕「七娘媽」生日,才解下來連同金楮焚燒。還有一說,在端午節后的第一個雨天,把五綵線剪下來扔在雨中,意味着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謂之可去邪祟、攘災異,會帶來一年的好運。

(7)打午時水

午時水,即是在端午日午時於井裏打上來的水。端午節"打午時水」是盛行於南方沿海一帶的傳統習俗。重午日的午時,陽上加陽,所以「午時水」有「極陽水」、「龍目水」、「正陽水」之稱。古人把打上來的午時水視為大吉水,這天的午時陽氣最盛,端午日午時驅邪最佳,具有辟邪、凈身、除障的效果。據說午時水用來泡茶釀酒特別香醇,生飲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有諺語道:「午時洗目,明到若烏鶖」,又說「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藥吃三年」。

(8)佩豆娘

舊時端五節婦女的頭飾,多見於江南。一些地區亦稱作健人。此物一說源於古代的步搖,一說即艾人的別樣形式。《清嘉錄》引《唐宋遺紀》云:「江誰南北,五日釵頭彩勝之制,備極奇巧……加以幡幢寶蓋,繡球繁纓,鍾鈴百狀,或貫以串,名曰豆娘,不可勝紀。」

(9)貼午時符

舊時廣東一些地方有貼「午時符」的習俗。午飯後,家家貼「午時符」。符用寬約一寸,長近一尺的黃紙條,上面用硃砂寫上「五月五日午時書,官非口舌疾病蛇蟲鼠蟻皆消除」等字樣。在大門上懸掛菖蒲、鳳尾、艾葉等,並紮上一束蒜頭,塗以硃砂避邪。也有些人家還在門上貼上用黃紙寫的小對聯:「艾旗迎百福,蒲劍斬千邪。」

(10)畫額

端午節時以雄黃塗抹小兒額頭的習俗,雲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額紋,又虎為獸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鎮邪。除在額頭、鼻耳塗抹外,亦可塗抹他處,用意一致。山西《河曲縣誌》云:「端午,飲雄黃酒,用塗小兒額及兩手、足心,……謂可卻病延年。」

(11)薰蒼朮

薰蒼朮是端午節傳統習俗活動之一,在民間用蒼朮消毒空氣,即將天然的蒼朮捆綁在一起,燃燒后產生的薄煙,不僅會散發出清香,還可以驅趕蚊蟲,令人神清氣爽。

(12)躲端午

躲端午,簡稱「躲午」,亦稱「躲端五」,地方民俗,是舊時流傳於我國北方的端午節習俗。古時北方俗以五月、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歸家躲端午之俗。《嘉靖隆慶志》亦記云:「已嫁之女召還過節」。又《灤州志》「女之新嫁者,於是月俱迎以歸,謂之『躲端午』」。

(13)避五毒

端午在古代北方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避五毒的習俗。其實,這是由於北方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這才形成此習慣。

民間認為五月是五毒(蠍、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沒之時,要用各種方法以預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貼五毒圖,以紅紙印畫五種毒物,再用五根針刺於五毒之上,即認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橫行了。民間又在衣飾上綉制五毒,在餅上綴五毒圖案,均含驅除之意。

(14)採藥、制涼茶

採藥是最古老的端午節習俗之一。

民俗認為,端午陽氣旺盛,是草木一年中藥性最強的一天,端午遍地皆葯。採藥是因端午前後草藥莖葉成熟,藥性好,才於此日形成此俗。在端午採藥與設置種種可驅邪的花草,其來源久遠,這一風俗在漢代時已影響廣泛,後來也逐漸影響到東亞各國。

(15)飲蒲酒、雄黃酒、硃砂酒

飲蒲酒、雄黃、硃砂酒,以酒灑噴。《荊楚歲時記》:「以菖蒲或鏤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後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硃砂等。明馮應京《月令廣義》:「五日用硃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額胸手足心,無會虺(古書上說的一種毒蛇)蛇之患。又以灑牆壁門窗,以避毒蟲。」此俗流傳較廣。

葯料包括雄黃、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葉等,人們浸入酒後再用菖蒲艾蓬蘸灑牆壁角落、門窗、床下等,再用酒塗小兒耳鼻、肚臍,以驅毒蟲。這些活動,從衛生角度來看,還是有科學道理的。雄黃加水和酒灑於室內可消毒殺菌,飲蒲灑也頗有益。

(16)鬥草

鬥草是一種由采草藥衍生而成的民間遊戲,於端午日外出,找些奇花異草互相比賽,以新奇或品種多者為勝。起源無考,普遍認為與中醫藥學的產生有關。漢以前不見鬥草之戲。

鬥草以對仗形式互報花名、草名,多者為贏,兼具植物知識、文學知識之妙趣;兒童則以葉柄相勾,捏住相拽,斷者為輸,再換一葉相鬥。據梁朝人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云:「五月五日,四民並踏百草,又有鬥草之戲。」

(17)打馬球

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中國北方民族沒有端午龍舟競渡的習俗,也會在端午這天射柳和打馬球,這是來源於北方游牧民族的競技遺俗。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嘆流水兮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台言古言 嘆流水兮
上一章下一章

三月龍池柳色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