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界橋疑點:曹操沒想出兵

第55章 界橋疑點:曹操沒想出兵

在界橋之戰中,還有幾點值得注意。

首先是有人提出,在界橋之戰前夕,公孫瓚使田楷、劉備前去佔領青州部分地區,和徐州的陶謙一些把當時在東郡的曹操包了餃子,導致袁紹缺少了一支重要的援軍,所以當時的情況對袁紹非常危急。

具體證據以如下幾條:

1,《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記載:袁術與紹有隙,術求援於公孫瓚,瓚使劉備屯高唐,單經屯平原,陶謙屯發乾,以逼紹。

2,《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記載:袁紹攻公孫瓚,先主與田楷東屯齊。曹公征徐州,徐州牧陶謙遣使告急於田楷,楷與先主俱救之。

這個觀點很有道理,但是我仔細研究了界橋之戰的前後,我發現這件事情其實沒有這麼簡單。

第1點,公孫瓚在界橋之戰前是派了田楷和劉備去青州,但是他們在界橋之戰前後,沒有證據田楷和劉備與曹操發生了戰鬥;所以不管是在《三國志·袁紹傳》里還是《資治通鑒》里,寫界橋之戰的事情時都沒有將劉備、田楷和公孫瓚與界橋之戰聯繫在一起;

第2點,公孫瓚派田楷和劉備去青州,是有可能想對付曹操,但也有可能是防止公孫度或者張燕來插手他和袁紹的事情,不一定單單是想包圍曹操;事實上,公孫瓚想佔領青州,是誰來阻撓就打誰,單獨針對曹操這種說法還需要更多史料來證明;

第3點,曹操此時與袁紹的關係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鐵。

曹操與袁紹的矛盾,從誅殺宦官開始,到要不要立劉虞為帝,已經鬧過好幾次分歧,就在袁紹剛剛奪了韓馥的冀州的時候,曹操的鐵杆盟友鮑信還勸他到黃河以南,避免和袁紹有交集。

但是曹操與袁紹又確實是某種意義上的盟友。

針對這個問題,我是這樣看的,從袁紹和公孫瓚當時的力量對比來看,袁紹處於絕對劣勢,所以他要多找幾個盟友,而曹操不管怎麼說是他從小玩到大的發小,雖然袁紹明知曹操對他印象不咋的,可是他還是要幫助曹操,否則他會顯得很被動。

但是即使是這樣,以當時的情況,就算田楷和劉備不去青州,曹操也未必會出兵幫袁紹打公孫瓚,因為這對曹操沒有好處,我想以曹操當時的心理,他坐山觀虎鬥的可能性很大,直到袁紹靠自己打贏了界橋之戰,曹操才真正成為袁紹的盟友,幫袁紹打陶謙、劉備等人。

我之所以作這樣的推斷,是因為就在界橋之戰前夕,還發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曹操早年的首席謀士荀彧,在這個節骨眼上逃離了袁紹陣營,跑去投靠了曹操。

這個荀彧是個絕對的大人物,前文也提過,他是朝廷三公之一司空荀爽的侄子,而且他在袁紹那裡也很得意,因為他的哥哥荀諶就是袁紹派去逼韓馥去位的主力。

有這樣的宗族背景,袁紹在得到冀州后也是「待彧以上賓之禮」,尊崇有加。

但是在這種情況下,荀彧卻覺得袁紹最終成不了大事,跑去投靠了曹操。

一般來說,史書上都用這件事來貶低袁紹,認為荀彧早就看出袁紹成不了大事。

但是這件事情出來得太詭異,因為就出在袁紹與公孫瓚大戰的前夕。

所以,荀彧的行為就不免讓人懷疑,他拋棄袁紹,路到曹操那裡,是不是擔心袁紹被公孫瓚戰敗,他會死在亂軍之中,所以跑到曹操那裡去避難呢?!

或者有人認為我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但是這樣的事情荀彧之前也干過一次。

《資治通鑒》記載:初,荀淑有孫曰彧,少有才名,何顒見而異之,曰:「王佐才也!」及天下亂,彧謂父老曰:「潁川四戰之地,宜亟避之。」鄉人多懷土不能去,彧獨率宗族去依韓馥。會袁紹已奪馥位,待彧以上賓之禮。彧度紹終不能定大業,聞曹操有雄略,乃去紹從操。操與語,大悅,曰:「吾子房也!」以為奮武司馬。其鄉人留者,多為傕、汜等所殺。

這一段就清楚地記載了在很早的時候,荀彧就因為害怕兵亂,把宗族從潁川(今河南省禹州市附近)遷去冀州投奔韓馥,讓他的宗族躲過了他傕、郭汜的兵禍洗劫。

基於這樣的「前科」,我推斷荀彧是因為避禍才跑去投奔曹操,似乎也不為過吧。

如果說荀彧的行為詭異,那麼曹操的行為就更詭異。

如果曹操是袁紹的鐵杆兄弟,現在袁紹的人背叛了袁紹,跑來找他,按理說,就算他不殺了荀彧,也不能接納,因為這樣相當於打袁紹的耳光。

可是曹操不僅接納了荀彧,還高興地說,「您就是我的張良!」然後還封了荀彧做奮武司馬,成為他的主要部下。

曹操的行為絲毫沒有顧及袁紹的感受,從這一點也可以側面證明,至少在界橋之戰前後,曹操與袁紹的關係並不太好,只能算是相當鬆散互為聲援的盟友,就算曹操沒被包圍,也不大可能出兵幫袁紹。

在上面的記載里,還有一件事情值得注意。

就是在荀彧早年,大名士何顒曾經誇讚他為「王佐才也」,細心的讀者會記得,這話當年鄭泰也用來形容過王允。

我們知道,王允後來結局很慘,而同樣獲得了這種稱謂的荀彧也悲慘收場,不知道其中又隱藏了何種玄機,此是后話不提。

界橋之戰意義重大,對袁紹來說,這是他以弱勝強的經典戰役,打贏了這一場,他才真正揚眉吐氣地屹立於漢末軍閥之林,而且這也是他打贏的第一場大戰,從此以後,袁紹的事業開始迎來春天。

而對公孫瓚來說,輸了這場基本不大可能輸的戰鬥,他南下爭奪天下霸業的夢想就此粉碎,北地槍王最終也沒有繞過袁紹這一關(PS:網上有說張綉是北地槍王,我倒覺得,公孫瓚更適合這個稱號,純屬瞎掰,呵呵)。

界橋之戰,這是一場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雖然名聲沒有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大,但是,我認為這也是漢末三國之際至關重要的一次戰役。

公孫瓚雖然打輸了,但是,公孫瓚的陣營卻走出了幾個後來名動天下的人物,很多熟悉三國的人物已經知道了,就是劉備等人。

但是,從公孫瓚陣營里,不僅走出了劉關張三人,還走出了趙雲趙子龍。

蜀國五虎上將,公孫瓚陣營里竟然走出了三個,所以我覺得劉備要格外感激公孫瓚。

我們或許有些疑惑,既然公孫瓚自己就很能打,再加上劉、關、張三英,還有名將趙雲,為什麼他的界橋之戰會被麹義打得那麼慘呢?《三國演義》里明明說了這四個人都參加了界橋之戰的!

原因很簡單,在界橋之戰時,劉、關、張、趙四人都不在現場,他們都去了平原縣(今山東德州市境內)準備佔領青州。

有時我會想,如果界橋之戰的時候,劉、關、張、趙四人都參加戰鬥,以後來五虎將之三全部出場,是否能力克麹義打敗袁紹,從而讓公孫瓚加入中原爭奪戰呢?

從後來關、張、趙的表現來看,這種機會是很大的,可惜歷史沒有如果,所以公孫瓚輸了。

這裡既然提到了劉備,對於這位蜀國先主,我們就有必要多費一些筆墨。

前文提過,劉備小的時候就是江湖大哥,喜怒不形於色,頗有黑.社會老大的風範,而且「年少爭附之」,可見劉備的個人魅力是如何強大,基本上不比孫堅差。

我前文還提過,漢朝的皇室三傑,劉虞、劉表、劉焉居然都沒留下父親的名字,而劉備的祖父、父親名字都留了下來,就算這是因為他後來成了蜀國先主,也說明他的家境未必如傳說中的那麼貧窮,至少要比孫堅的爸爸種西瓜,馬騰自己去砍柴為生要好一些。

針對劉備的家境,還有一些側面證據。

1,《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記載:(劉備)年十五,母使行學,與同宗劉德然、遼西公孫瓚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盧植。

這段事情我們前文也提過,盧植的聲望比現在北大教授還要牛,而劉備居然可以成為盧植的學生,我只能說,劉備的學費不管是自已家裡出的,還是別人資助的,他不僅能上學,還能師從盧植,即使他自己家裡窮,但是他有一個富裕的宗族,也彌補了他卑微的出身,綜合來看,劉備的出身並不算低。

事實上,在盧植門下,劉備不僅認識了他生命中的第一個貴人公孫瓚,後來在公孫瓚的幫助下當上平原令,而且盧植還幫了他許多次。

後來劉備走到哪裡都有豪傑接納,固然是因為劉備自己交際手腕高明,但與他是盧植的弟子這層關係恐怕也不無聯繫。

2,《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記載:先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

這句話有兩點值得注意。

(1),劉備不愛學習,這導致他的政治和軍事才能和曹操、孫權比起來略遜一籌,這一點讓他後來的道路走得異常艱辛,所以我們說,知識不一定能帶來成功,但是沒有知識,一定不能成功。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陽謀三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陽謀三國
上一章下一章

第55章 界橋疑點:曹操沒想出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