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界橋大戰:袁紹力克公孫

第54章 界橋大戰:袁紹力克公孫

按說劉虞是幽州一把手,兵馬派也就派了。

可是公孫瓚轉念一想,如果劉虞的人馬到了南陽,見到袁術之後跟袁術告狀,說他公孫瓚曾經阻撓劉虞派兵,那袁術肯定要恨他。

而袁術是公孫瓚現在非常不想得罪的人,且不說袁術、袁紹當時的聲望如日中天,就拿袁術系的勢力趕跑董卓佔領洛陽這件事來說,公孫瓚可能認為他還不是袁術加孫堅的對手。

為了不讓袁術恨他,公孫瓚想出了一個主意:派了他的弟弟公孫越也帶了一千名騎兵去找袁術,也是和袁術結交的意思。

公孫瓚的意思無非是我親弟弟也去,看劉虞派去的人敢不敢在袁術面前嚼舌頭。

也許有公孫越在,劉虞派去的人不敢亂說話,但是劉虞這支部隊一旦到了南陽之後,必然要受一個人的指揮:劉虞的兒子劉和。

劉和如果得到了這支部隊的指揮權,肯定是敢說的。

所以公孫瓚為了避免結怨袁術、達到與袁術結盟的戰略目的,他除了派出自己的弟弟,乾脆一不做,二不休,想到了一個更毒辣的計策:暗地裡讓袁術囚禁劉和,奪取劉虞派去的部隊的指揮權。

對於袁術來說,這本來就是他打的如意算盤,現在公孫瓚又寫信來支持他,於是就直接控制了劉虞派來的這支軍隊。

整個過程中,袁術和公孫瓚都獲了利,而且結成了某種意義上的同盟,只有劉虞白白損失了幾千人馬,他兒子還被袁術捏在手上,從劉虞的角度出發,他肯定是恨死了公孫瓚,所以幽州兩位老大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尖銳。

袁術已經掌握了劉虞派來的軍隊,當然,他先前騙劉和所說的什麼一同去長安接漢獻帝的話就再也不提了。不過,劉虞畢竟還是幽州的老大,而且是皇室領袖,所以他也沒怎麼認真囚禁劉和,免得和劉虞鬧得太僵。

在這種情況下,劉和就從袁術的地盤逃跑,大概是想跑到他爸爸劉虞的地盤去訴苦。

可是他要去幽州找劉虞,就必須經過一個人的地盤:袁紹的冀州。

於是劉和到了袁紹的地盤,又被袁紹軟禁起來,還是見不著自己的老爸。

看看漢獻帝和劉和的遭遇,真是讓人感慨,這年頭,沒點兵馬地盤還真是吃不開,老劉家還是鬥不過老袁家啊!

公孫瓚剛剛搞定了袁術,但是很快又跟袁紹杠上了。

事情是這樣的。

前文提到袁紹不樂意孫堅佔據洛陽,就派了周昂來搶孫堅的地盤,把孫堅趕出了洛陽。

當然,不管怎麼說,孫堅現在還是袁術的人,見到孫堅被他哥哥袁紹打,袁術的態度非常堅決:雖然袁紹是他的親哥哥,孫堅只是他的小弟,但是親哥沒有小弟對他有用,於是他毅然大義滅親,派了一個人帶兵幫孫堅打周昂。

不知道袁術是怎麼想的,反正安排是這樣,他派的人不是別人,就是剛剛被公孫瓚派來南陽的公孫瓚的弟弟公孫越。

這個公孫越一方面可能是運氣武動乾坤傲世九重天吞噬星空神印王座遮天將夜凡人修仙傳殺神大周皇族求魔修真世界官家全職高手錦衣夜行超級強兵仙府之緣造神楚漢爭鼎不朽丹神最強棄少天才相師聖王無盡武裝不佳,另一方面可能是武藝沒有他哥哥公孫瓚高超,上一次戰場,居然就被亂箭射死。

公孫瓚的弟弟死在南陽戰場,這是一件大事,因為他有一個大人物的哥哥。

好生生的弟弟平白無故死了,公孫瓚身為一代豪傑,自然咽不下這口惡氣,而他剛剛跟袁術結為盟友,也無法馬上翻臉,否則他送給袁術的一千騎兵就打水漂了。

既然無法跟袁術翻臉,但這口氣還得出,公孫瓚一想,如果袁紹不派人去打孫堅,他弟弟公孫越就不會被袁術派去上戰場,然後也不會死,這筆帳,說到底,還從袁紹那裡出來的。

於是公孫瓚悍然點起兵將,進駐磐河,拉開他與袁紹長達十年的幽冀戰爭。

在進攻袁紹之前,公孫瓚還裝模作樣給漢獻帝上了一份奏疏,上面列舉了袁紹的「十大罪」,在疏中把袁紹的很多破落事抖個一乾二淨,什麼召來董卓、不顧君父逃出洛陽、起兵時又不和袁隗商量導致袁隗一門被殺,什麼奪韓馥的冀州等等,把袁紹寫成一個十惡不赦的罪人,這個奏疏全文被《後漢書》收錄。

客觀地說,公孫瓚所講的袁紹的許多「罪惡」,也是客觀事實,但是人無完人,包括曹操、劉備、孫堅,都有很多讓人指責的地方,所以也談不上什麼人神共憤。

話再說回來,就算袁紹再惡,與你公孫瓚有什麼事呢?!

你公孫瓚是司法部長還是國際憲兵呢?你有什麼資格來管袁紹的破落事呢?

顯然,公孫瓚起兵攻打袁紹,基本上就是公報私仇,弄篇檄文噁心袁紹而已。

當然,公孫瓚起兵攻打袁紹,名義上是為弟弟報仇,但是顯然還有一些他說不出口的原因。

這個原因也不難找。

想當初,袁紹在奪韓馥的時候,就派了寫信給公孫瓚,邀公孫瓚一起攻打韓馥,然後瓜分冀州的。

可是公孫瓚剛起兵,袁紹就三下五除二把冀州給奪了。

任誰都能看出來,公孫瓚是被袁紹當猴耍了。

對公孫瓚這種自我感覺良好的當世豪傑來說,被人當猴耍的感覺肯定不好,所以這個仇他是早晚要報的,而他弟弟的死,正好給了他一個出兵的理由。

更何況,公孫瓚已經逐漸在幽州架空了劉虞,未必不想染指冀州。

「白馬統帥」公孫瓚點起數萬精兵,兵鋒直指袁紹,現在,袁紹又面臨了他一生之中第二個嚴重的考驗。

我這樣說,是因為當時的形勢對袁紹是極其不利的,具體分析下來有以下三點:

1,袁紹剛剛奪了韓馥的冀州,恩信未立,內部還有很多不穩定因素,在這種情況下,他打贏了還好,一旦打輸,原先韓馥的部下就會紛紛而起,導致袁紹的崩盤;

2,如前文所述,公孫瓚不僅一直和強悍的游牧民族如烏桓、匈奴這些部落干架,還剛剛掃平三十萬黃巾軍,兵威甚盛,有不可抵擋之勢;

3,袁紹以前一直沒打過硬仗,沒有打大仗的經驗,而且打過的小仗也是輸多勝少。先前遇到董卓是不戰而逃,後來諸侯會盟,他所屬的王匡軍被董卓打得一敗塗地,加上他奪冀州也沒有發生過大的戰鬥,所以袁紹對自己軍隊的戰鬥力很沒有信心。

在這種情況下,袁紹再一次害怕了,他為了保住冀州,忍痛把自己原先持有的勃海太守印綬讓給公孫瓚的堂弟公孫范,把公孫范派到渤海,想通過此舉來與公孫瓚言和。

當然,公孫范是公孫瓚的堂弟,他沒學袁術和袁紹這對弟兄,而是一到渤海就率領兵馬來幫助公孫瓚,形勢對袁紹而言更加惡化。

公孫瓚兵不血刃拿下袁紹的老窩渤海,這大大刺激了他滅掉袁紹的決心,就當時形勢而言,公孫瓚如果順利滅掉袁紹,自然名聲大振,兵鋒到達中原之後,天下形勢仍未可知。

為了一舉削平袁紹實現霸業,公孫瓚很有氣勢地把自己的親信任命為青州、冀州和兗州刺史,並安插諸郡太守縣令,儼然把自己當成了北方的主人。

就這樣,袁紹的求和計劃也被公孫瓚無情地粉碎了。

袁紹此時,已經再無退路,再退,就要連好不容易的冀州也要丟掉,冀州一丟,那袁紹的天下霸業也就必然成空,這是袁紹無法容忍的底線。

於是,為了生存,袁紹也不得已提兵北上,與公孫瓚展開了著名的「界橋之戰」(註:界橋,古地名,大概在今河北南皮縣與鄴城一帶)。

這一戰非常有名,而且意義重大。

因為這場戰爭涉及到戰爭史的兩個兵種的碰撞,即騎兵和步兵的作戰。

一直以來,人們都以為騎兵對步兵而言,基本就是屠殺,所以少數民族的騎兵也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

公孫瓚一直倚仗的,也就是他的「白馬義從」騎兵方陣。

按說這一仗的結果應該沒有什麼懸念,肯定是公孫瓚的騎兵方陣將袁紹的步兵屠殺殆盡。

但事實正好相反,公孫瓚期望必勝的一戰,居然打敗了,他的騎兵方陣被袁紹新收服的大將麴義用步兵和弩兵破掉,而且陣斬了公孫瓚的大將嚴綱。

之後公孫瓚的人馬撤退,被麴義從界橋上一直打到公孫瓚大營。

雖然亂軍之中公孫瓚的騎兵也一度包圍住袁紹,卻因為袁紹的勇猛反抗而沒能殺掉袁紹。

於是此戰就以公孫瓚完敗而收場。

一般來說,漢末三國之際主要有三大戰役,即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

在我看來,三大戰役之下,此次的界橋之戰的意義也非同凡響。

原因很簡單,如果界橋之戰袁紹打敗了,那麼袁紹的名字就將從歷史上抹去,也就沒有了後來的官渡之戰。

說起來,袁紹取得界橋之戰的勝利,其實相當偶然,關鍵的關鍵,在於袁紹擁有麴義這員難得的上將。

整個界橋之戰,就看到麴義在忙活,不僅以八百「先登死士」和數千弩兵克制住公孫瓚的騎兵衝鋒,還一直打到公孫瓚的大營,以此戰觀之,麴義及其軍隊的戰鬥力,在漢末三國之際,幾乎不亞於關羽、張飛這些世之名將。

雖然我不大讚同過度誇大戰將的作用,但我必須要說,在冷兵器時代,一員勇將的作用往往要勝過千萬大軍,所以有「三軍易得,一將難求」的說法,就連一直到隋唐之際,秦瓊、單雄信等人的勇猛,也一度決定了戰鬥的勝利。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陽謀三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陽謀三國
上一章下一章

第54章 界橋大戰:袁紹力克公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