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撲朔迷離:傳國玉璽之迷

第51章 撲朔迷離:傳國玉璽之迷

自從公元190年關東十三路諸侯起兵反董,只有曹操、袁術系的孫堅和袁紹系的王匡與董卓軍隊發生了正面交鋒。

其中曹操和王匡的軍隊一觸即潰,只有孫堅愈戰愈勇,最終將董卓趕出了洛陽,部分實現了諸侯會盟討董的戰略目標。

我認為,孫堅將董卓趕出洛陽,是有著劃時代意義的。

對董卓來說,他從西涼來到洛陽,將東漢朝局弄得一團糟,現在被孫堅趕出洛陽,算是被打回了原形,從此董卓的事業開始走下坡路,終此一生都沒能再回到洛陽,而且將在一年之後,就死在長安。董卓的死,也才讓漢獻帝落入曹操手中,最終成就曹操的霸業。

對袁紹、袁術和曹操這一班山東諸侯來說,本來他們起兵反董的戰爭已經越來越不得人心,越來越顯得是非正義,但是現在孫堅將董卓趕出洛陽,無疑給他們的起兵打了一針強心劑,現在所有的百姓都知道,殘暴的董卓終於被孫堅趕跑了,董卓一定是非正義的殘暴的,要不怎麼會失敗呢?

既然董卓靠不住了,他把持的東漢朝廷也靠不住了,算了,咱們還是都去投靠老袁家吧。

可以這樣說,孫堅將董卓趕出洛陽,基本上保證了袁紹袁術等起兵的正義性,也增強了袁紹、袁術的政治號召力,為他們實現割據稱王提供了民心基礎。

但是孫堅雖然成功佔據了洛陽,但是他沒有能夠長期佔據洛陽,並以洛陽為中心迅速開展他的霸業。

這其中原因有兩個。

第一,洛陽及其周邊地區已經被董卓走的時候燒成一片平地。

《續漢書》曰:大駕即西。卓部兵燒洛陽城外面百里。又自將兵燒南北宮及宗廟、府庫、民家,城內掃地殄盡。又收諸富室,以罪惡沒入其財物;無辜而死者,不可勝計。

《三國志》所引《江表傳》曰:舊京空虛,數百里中無煙火。堅前入城,惆悵流涕。

由上面兩個記載可以看出,董卓對洛陽的摧殘達到何種境地,從董卓毀洛陽這件事情來看,董卓雖然也有「堅壁清野」作為借口,但是派呂布挖皇陵公然盜墓這些事情,充分證明,董卓還沒把自己當三公,其實他太師宰相的衣冠之下,仍然是一個草莽軍閥的筋肉。

第二,有人不願意孫堅長據洛陽,準確地說,這個人是袁紹。

《三國志》所引吳錄曰:是時關東州郡,務相兼并以自強大。袁紹遣會稽周喁為豫州刺史,來襲取州。堅慨然嘆曰:「同舉義兵,將救社稷。逆賊垂破而各若此,吾當誰與戮力乎!」言發涕下。

《吳錄》的記載和《資治通鑒》略有不同。

《資治通鑒》關於此事的記載如下:

是時關東州、郡務相兼并以自強大,袁紹、袁術亦自相離貳。術遣孫堅擊董卓未返,紹以會稽周昂為豫州刺史,襲奪堅陽城。堅嘆曰:「同舉義兵,將救社稷,逆賊垂破而各若此,吾當誰與戮力乎!」引兵擊昂,走之。

在這兩段記述里,不管袁紹派的人到底是周喁還是周昂,總之,都派了一個人來進攻孫堅,而且攻下了孫堅所佔據的陽城,這讓孫堅非常生氣,因為他剛剛被袁術斷了軍糧,現在又被袁紹從背後再插一刀,換了誰誰也受不了,於是孫堅率軍去和周昂掐,自然就離開了洛陽。

其實袁紹做這件事情,也非常好理解。

本來關東諸將會盟的時候,他是盟主,可是他的人在和董卓的戰鬥中屢戰不利,卻讓孫堅佔據了洛陽。

洛陽不是一般的城市,那可曾經是帝京,如果放任孫堅佔據洛陽,孫堅因為一直依附袁術,可能不敢據洛陽而稱帝,但是一旦讓袁術佔據洛陽,那麼依袁術的性格,肯定會以洛陽為中心稱王稱帝號令天下,到時候袁紹就為人作嫁了。

所以袁紹悍然率先進攻了孫堅,其實表面上袁紹打的是孫堅,實際上打的卻是他的弟弟袁術。

這件事還有一點值得注意,那就是根據《吳錄》記載,袁紹所派來的這個周喁,還是曹操的部下。

會稽典錄曰:初曹公興義兵,遣人要喁,喁即收合兵眾,得二千人,從公征伐,以為軍師。后與堅爭豫州,屢戰失利。

如果這樣看的話,袁紹派周喁來攻打孫堅,曹操也是知情的,換句話說,曹操也捲入了對洛陽的爭奪戰,當然,這次由於孫堅太猛,他沒有成功佔據河南。

孫堅這次雖然沒有成功長期佔據洛陽,但是他到洛陽一行,倒也不是一無所獲,事實上,孫堅在這裡,被捲入了一樁迷案:傳國璽案。

關於孫堅從洛陽的一個枯井裡得到傳國玉璽一事,《三國演義》第六回「焚金闕董卓行兇匿玉璽孫堅背約」說得最傳神,筆者引述如下:

傍有軍士指曰:「殿南有五色毫光起於井中,」堅喚軍士點起火把,下井打撈。撈起一婦人屍首,雖然日久,其屍不爛:宮樣裝束,項下帶一錦囊。取開看時,內有朱紅小匣,用金鎖鎖著。啟視之,乃一玉璽:方圓四寸,上鐫五龍交紐;傍缺一角,以黃金鑲之;上有篆文八字云:「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堅得璽,乃問程普。普曰:「此傳國璽也。此玉是昔日卞和於荊山之下,見鳳凰棲於石上,載而進之楚文王。解之,果得玉。秦二十六年,令良工琢為璽,李斯篆此八字於其上。二十八年,始皇巡狩至洞庭湖。風浪大作,舟將覆,急投玉璽於湖而止。至三十六年,始皇巡狩至華陰,有人持璽遮道,與從者曰:『持此還祖龍。』言訖不見,此璽復歸於秦。明年,始皇崩。後來子嬰將玉璽獻與漢高祖。后至王莽篡逆,孝元皇太后將璽打王尋、蘇獻,崩其一角,以金鑲之。光武得此寶於宜陽,傳位至今。近聞十常侍作亂,劫少帝出北邙,回宮失此寶。今天授主公,必有登九五之分。此處不可久留,宜速回江東,別圖大事。」堅曰:「汝言正合吾意。明日便當託疾辭歸。」商議已定,密諭軍士勿得泄漏。

說起來,這傳國玉璽的傳說就太多了,那卞和據說還因此被砍斷了雙足,所以稱為「和氏璧」,而著名的趙國名相藺相如還為此玉差點撞柱而死。

傳說畢竟是傳說,閑話不提。

關於孫堅到底有沒有得到傳國玉璽,《三國志》本身並沒有提及,但是所引的《吳書》記載確鑿:

吳書曰:堅入洛,掃除漢宗廟,祠以太牢。堅軍城南甄官井上,旦有五色氣,舉軍驚怪,莫有敢汲。堅令人入井,探得漢傳國璽,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方圜四寸,上紐交五龍,上一角缺。初,黃門張讓等作亂,劫天子出奔,左右分散,掌璽者以投井中。

山陽公載記曰:袁術將僭號,聞堅得傳國璽,乃拘堅夫人而奪之。

從以上記載來看,孫堅是得到了傳國玉璽的。

但是就是當時的人,也對此提出了疑問。

《江表傳》曰:案漢獻帝起居注云「天子從河上還,得六璽於閣上」,又太康之初孫皓送金璽六枚,無有玉,明其偽也。

也就是說,《江表傳》作者認為孫皓投降晉朝的時候所拿出來的六枚璽印都是金制的,沒有玉璽,所以認為孫堅並沒有得到傳國玉璽。

但是另外又有一說如下:

虞喜志林曰:天子六璽者,文曰「皇帝之璽」、「皇帝行璽」、「皇帝信璽」、「天子之璽」、「天子行璽」、「天子信璽」。此六璽所封事異,故文字不同。獻帝起注云「從河上還,得六玉璽於閣上」,此之謂也。

傳國璽者,乃漢高祖所佩秦皇帝璽,世世傳受,號曰傳國璽。案傳國璽不在六璽之數,安得總其說乎?應氏漢官、皇甫世紀,其論六璽,文義皆符。漢宮傳國璽,文曰「受命於天,既壽且康」。「且康」「永昌」,二字為錯,未知兩家何者為得。

金玉之精,率有光氣,加以神器秘寶,輝耀益彰,蓋一代之奇觀,將來之異聞,而以不解之故,強謂之偽,不亦誣乎!

上面這3段說了很多,總之一句話,《志林》認為傳國璽不在六璽之數,所以孫堅很可能還是得到了傳國璽,只是孫皓投降時沒有拿出來而已。

所以裴松之在注里推測,如果虞喜的《志林》所說是真的話,那傳國玉璽仍然還在孫氏手上。

從裴松之的語氣推測,孫堅還是得到了傳國玉璽。

不管怎麼說,上面這些記述都非正史,可信度值得懷疑,但是《後漢書?袁術列傳》的一句記載又不由讓人生疑:(孫堅)又聞孫堅得傳國璽,遂拘堅妻奪之。

從《後漢書》的記載來看,孫堅十有**是得到了傳國玉璽的。

綜合以上各種記載,我認為,孫堅得到傳國玉璽的可能性大概超過八成,因為袁術如果沒有搶到孫堅的傳國玉璽,大概也不敢貿然稱帝。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陽謀三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陽謀三國
上一章下一章

第51章 撲朔迷離:傳國玉璽之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