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李代桃僵:孫堅絕地脫險

第49章 李代桃僵:孫堅絕地脫險

從上一章,我們已經可以得出結論,《後漢書》對曹操的態度相當嚴厲,而《三國志》稍微好一些,但對曹操也頗有微詞。

這個其實也非常好解釋,因為我國的史書往往都是一個朝代修上一個朝代的,一般來說,肯定要給上個朝代的君主抹黑,這樣才能突顯本朝君主的英明神武和政權的正義性,正因為這樣,所以我們才會看到隋煬帝是如何荒.淫奢侈,明崇禎帝是如何可笑。

基於這樣的原因,陳壽也不可能過多地為曹操說話。

我在這個問題上扯了這麼多,其實只是想說明,史書也是人寫的,有的時候,如果細心去挖掘,往往會發現一些別人看不到的東西。

我們再回到《後漢書》和《三國志》對公孫瓚褒貶不同的話題。

要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還可以先看看這兩本史書對當時其他割據軍閥的評價,我上兩個代表人物:

1,董卓

《後漢書》對董卓的評價是:董卓初以虓虎闞為情,因遭崩剝之勢,故得蹈藉彝倫,毀裂畿服。夫以刳肝斫趾之性,則群生不足以厭其快,然猶折意縉紳,遲疑陵奪,尚有盜竊之道焉。

《三國志》對袁紹的評價則是:董卓狼戾賊忍,暴虐不仁,自書契已來,殆未之有也。

2,袁紹。

《後漢書》對袁紹的評價是:袁紹初以豪俠得眾,遂懷雄霸之圖,天下勝兵舉旗者,莫不假以為名。及臨場決敵,則悍夫爭命;深籌高議,則智士傾心。盛哉乎,其所資也!

《三國志》對袁紹的評價則是:袁紹(劉表)咸有威容、器觀,知名當世。紹鷹揚河朔,然皆外寬內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廢嫡立庶,舍禮崇愛,至於後嗣顛蹙,社稷傾覆,非不幸也。

在對董卓的評價上面,《後漢書》還讚揚董卓知道交接縉紳名士,沒有下決心要篡奪帝位,而《三國志》則直言董卓殘暴到古今少有。

而在對袁紹的評價里,《後漢書》更是讚揚袁紹深得民心,強盛一時,而到了《三國志》裡面,就變成了「外寬內忌,好謀無決」。

從《後漢書》和《三國志》對董卓及袁紹的態度,我們便可以看出來,《後漢書》只是對曹操比較嚴厲,相對來說,對其他董卓、袁紹這些大豪,態度還是比較寬容的,而《三國志》對曹操還是譏諷,而對董卓、袁紹、袁術這些割據一方的豪傑,那就是口誅筆伐,惟恐下筆不狠,而我們對漢末三國之際的英雄人物的看法,也大多由《三國志》而來。

理解到這些,我們就很容易理解《三國志》為何對公孫瓚持貶低態度了。

所以,綜合《後漢書》和《三國志》的記載,我認為,《三國志》對公孫瓚未能很快平定張純張舉和烏桓丘力居叛亂的指責也許是對的,但是並不能說明公孫瓚不夠勇猛,因為現在公孫瓚連將軍都不是,而他的敵人還包括了一個少數民族,所以,從這一點考慮,《後漢書》的記載更為可信。所以在寫公孫瓚這一節時我暫且採用《後漢書》的說法。

據《後漢書》記載,公孫瓚與幾十個箭術高超的勇士,全部乘白馬,讓這些白馬軍士作自己的左右護衛,號稱「白馬義從」,常常衝鋒陷陣,所向披靡。

看來唐太宗李世民後來組建「玄甲軍」,倒也從公孫瓚這裡得到了啟發。

公孫瓚的這支「白馬義從」非常有名,有一則我暫時沒有找到出處的記載如下:沮授為監軍,白紹:「瓚好白馬,屢乘以破虜,虜呼為『白馬將軍』。故選精銳三千,盡乘白馬,號『白馬義從』,以實禁衛也。」

到這裡,公孫瓚的幾十匹白馬變成了三千匹。

而到了《三國演義》里,也有如下描述:次日,(公孫)瓚將軍馬分作左右兩隊,勢如羽翼。馬五千餘匹,大半皆是白馬。因公孫瓚曾與羌人戰,盡選白馬為先鋒,號為白馬將軍;羌人但見白馬便走,因此白馬極多。

其實關於漢末三國之際的「白馬將軍」到底是誰,還有一些爭論,因為不論是《後漢書》,還是《三國志》,都沒有直接記載公孫瓚是白馬將軍。

而對於另外一個人,倒有這種記載,這個人是龐德。

《三國志·龐德列傳》記載:后親與(關)羽交戰,射羽中額。時德常乘白馬,(關)羽軍謂之白馬將軍,皆憚之。

可見,歷史上真正擁有白馬將軍稱號的,倒更有可能是龐德。

而公孫瓚因為這支有名的「白馬義從」,也獲得了烏桓人的一個稱號:白馬長史。史載「烏桓更相告語,避白馬長史。」

不僅烏桓人看到公孫瓚就害怕,而且還畫了公孫瓚的畫像,在軍中讓軍士去射,如果有人射中了公孫瓚的畫像,那麼眾人就齊呼萬歲。

殺不了公孫瓚,就射公孫瓚的畫像,看來不僅僅是漢人,少數民族也頗具有阿Q精神,也由此可見公孫瓚已經被烏桓人當作戰神一般畏懼。對此,《後漢書》還記述「虜自此之後,遂遠竄塞外。」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不管公孫瓚是不是白馬將軍,他的軍隊的戰鬥力極其可怕這一點沒有疑問。

既然兵強馬壯,在對待烏桓叛.亂這個問題上,公孫瓚自然就想憑武力蕩平。

當然,雖然公孫瓚非常勇猛,和烏桓打了許多年的仗,但是很有可能並沒有完全掃滅烏桓的威脅。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公孫瓚的頂頭上司,幽州牧劉虞的安撫政策就顯得彌足珍貴。

可以說,劉虞和公孫瓚一文一武,如果將相和睦,齊心協力對付烏桓和張純張舉叛軍,必定能夠大功告成。

可惜,歷史不是童話,很多時候,一加一併不一定等於二,相反,還會成為負數。

劉虞主張以恩信招降叛軍,但是公孫瓚想用武力掃平烏桓,於是長官與部將開始產生矛盾,這種矛盾不斷激發,最終導致了劉虞的死亡,這是后話,暫且不提。

現在仍然回到公元一九一年的正月,劉虞在幽州牧任上拒絕了袁紹擁立他為天子的建議,於是袁紹算計了大半天,仍然回到了原點。

到了二月份,孫堅的軍隊轉移到梁東,在這個地方,孫堅和董卓的部下大將徐榮也打了一仗,而這一仗的結果,讓孫堅很傷心,因為他很罕見的也打了一次敗仗。

這次孫堅不僅打敗了,而且敗得很慘。

《三國志·吳書·孫破虜傳》記載:孫堅被徐榮的軍隊包圍,孫堅率幾十名騎兵拚死作戰才突出重圍,但是縱然如此,孫堅還是沒有擺脫追兵。

於是孫堅想了一個李代桃疆的計策,由於孫堅在戰場上一直系著一個紅色的頭巾,非常搶眼,別人一看就知道孫堅在那裡,於是他命令他的部將祖茂替他戴著這個紅色頭巾。這樣,徐榮的追兵就都去追殺祖茂,就這樣,孫堅從小路成功脫逃。

這個故事《三國演義》里也有記載,讓部下替自己去死,雖然證明孫堅很有謀略,但是顯然這人不太夠義氣。

祖茂好生生地被孫堅當了一回替死鬼。

《三國演義》上寫祖茂是這樣就被董卓大將華雄砍死了,但是《三國志·吳書·孫破虜傳》記載祖茂並沒有這樣傻。

他在被追殺地快完蛋的時候,便下了馬,把孫堅的紅頭巾放在亂墳間的一個燒焦的柱子上,他自己卻趴在旁邊的亂草中間。

董卓的騎兵看到紅頭巾,以為是孫堅,便一起圍了過來,跑近來一看,卻發現只是一個柱子,於是解圍而去。

《吳書》里沒說祖茂到底死了沒有,但是從以上的記載來看,祖茂很有可能是沒死。

至於祖茂為什麼沒有甘心代替孫堅去死,我覺得這裡其實很值得思索。

孫堅一向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為了自己活命便讓部下替他去死,和曹操的性格也有幾分相像。

但是祖茂也是人,也沒有輕易地為孫堅去死,這說明,孫堅的部下也學到了他的狡詐。

和徐榮的這一戰證明,董卓軍隊的戰鬥力相當驚人,而徐榮不僅打敗了曹操,又打敗了江東猛虎孫堅,可謂關東諸候的剋星。

戰敗之後的孫堅又收整敗卒駐紮到陽人這個地方。

孫堅既然還在,董卓還嫌一個徐榮陣容不夠豪華,就又派了兩個人來率領五千步兵加騎兵來對付孫堅,一個是東郡太守胡軫,另外一個便是大名鼎鼎的呂布。

不過和《三國演義》相反的是,此時呂布並不是主將,官職仍然只是騎都尉,這是曹操在平定黃巾起義時就擔任過的職位,而胡軫才是這支軍隊的主將。

按說現在徐榮也在,又來了一個太守胡軫,還來了飛將軍呂布,孫堅肯定沒戲唱了。

但是歷史又一次讓人大跌眼鏡,因為呂布和胡軫兩人鬧矛盾,所以這次作戰,孫堅居然將胡軫和呂布的軍隊打得大敗而歸,也就是在這一仗中,那個著名的都督華雄被孫堅的軍隊殺掉了,根本沒有關羽什麼事。

孫堅的軍隊終於在與董卓軍的戰鬥中取得了上風,這也是關東十三路諸候會盟起兵以來,諸侯軍隊所取得的第一次勝利,按說應該是鼓舞人心,會激勵著諸侯軍隊一鼓作氣,將董卓趕出洛陽,驅出長安。

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又發生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陽謀三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陽謀三國
上一章下一章

第49章 李代桃僵:孫堅絕地脫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