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三章.wukan

第四百七十三章.wukan

第四百七十三章.wukan

女皇退位、中宗復辟,一切改歸復原樣。這就是《資治通鑒》所說的:「復國號曰唐。郊廟、社稷、陵寢、百官、旗幟、服色、文字皆如永淳(元年為682年,高宗在位)以前故事。復以神都為東都,北都為并州,老君為玄元皇帝。」這就是張柬之等人所要的結果,即把女皇太位的所有皆抹滅。他們打算躊躇滿志。輔佐正統的真龍天子中宗,復興大唐,建功立業。

然而,張柬之等人的政治眼光短淺,自以為推翻女皇,咸於復舊,一發就會平安無事。孰料,沒過幾天,形勢變化,便令他們欲哭無淚。

張柬之發動「神龍**」擁戴復辟的中宗李顯,是被女皇定論為不可造就的庸才,因此果斷黜貶。如今被他們推為中興皇帝。期待着他能有所為。

中宗上台所做的第一件大事是追尊皇后之父韋玄貞為上洛王,母崔氏為王妃。李顯所以被女皇黜貶,就是因為他初為皇帝,便提拔韋玄貞為納言,還要把天下讓給韋氏。所以,他這次復辟后,接着二十年前的未竟「理想」,追贈死了的岳父大人為王。

他的荒唐舉動立即遭到大臣反對,左拾遺賈虛已上疏:「異姓不王,古今通制。今中興之始,萬姓喁喁,以觀陛下之政,而先生后族,非所以廣德美於天下也。……若以恩制以行,宜令皇后固讓,則益增謙沖之德矣」這個賈虛已想得太美,他還給中宗出主意,讓韋后出來「固讓」,會更增加美德。

他哪裏曉得,正是那個韋皇后讓李顯這麼做的,她們要把二十年的損失全補回來。這二十年被貶,終日擔驚受怕。韋氏所生一子郡王李重潤曾封皇太孫,被女皇鞭斃。長女寧公主下嫁參與政變的王同皎。次女安樂公主,生於李顯被流放的途中。在房陵二十年,兩人倍嘗艱辛,李顯每聞有朝廷敕使至,輒惶恐欲自殺。韋氏就會說:「禍福無常,寧失一死,何遽如是:」中宗向韋氏私誓:「異時幸復見天日,當惟卿所欲,不相禁制」。[《資治通鑒》,卷208,中宗神龍元年二月。]

因此,中宗果然復辟,韋后「所欲」,首先是加封其父母封號,接着就要參預朝政。他們也學者當年「二聖」時的樣子,對坐聽朝。韋后野心勃勃,儼然武則天第二自居,大臣們上朝都能聽到男女兩個聲音,韋后也把自己隱於簾后,坐聽朝政。

那幾個搞政變出身的宰相一見傻了眼,於是紛紛勸諫,把以前頑固大臣罵武則天那些話全搬了出來。什麼「牝雞之辰,惟家之索」,「以陰乘陽,違天也;以婦陵夫,違人也」。極力諫皇后「勿出外朝,干國政」。[《資治通鑒》,卷208,神龍元年二月《桓彥范上表》。]中宗、韋后根本不聽他們那一套,照常一同上朝。

韋氏干政,她想以武則天為榜樣,這也是唐朝的女性開放的例子。但她的才能和德行距婆母所差太遠,她作出的第一個決定,便是加封一個遊方和尚慧范銀青光祿大夫、上庸縣公的官爵。這是個「以妖妄游權貴之門」的花和尚,中宗和韋后倍加器重,經常鬼混一起。宰相們又勸諫一頓,高宗、收后也根本不聽。

最讓張柬之們氣惱、害怕的是,復辟皇帝未出一個月便和他們的死仇大敵武三思打成一塊,不僅共同把持朝政,而且私通亂性,簡直腥臊臭氣不堪聞問。

張氏兄弟被殺后,諸武並未與聞。洛州長史薛季昶勸張柬之等:「二凶雖除,產、祿在,去草不去根,終當復生。」(產、祿是西漢呂后的族人呂產、呂祿,這裏比之武三思等)但張柬之等卻說:「大事巨定,彼猶几上肉耳,夫何能為」薛季昶說:「吾不知死所矣」朝臣縣尉劉幽求也勸桓彥范和敬暉:「武三思尚存,公輩終無葬地;若不早圖,噬臍無及」他們也都不聽。

然而,武三思油滑之徒,自廬陵王復為太子,便主動巴結之。女皇也抱着愧疚心理,親自作媒,把太子女安樂公主,嫁給武三思之子武崇訓,使太子與武三思成了兒女親家。兩家往來親熱,武三思竟與韋后勾搭成奸。

其牽線人便是上官婉兒。上官婉兒才情出眾,但也甚為風流,隨侍女皇時已與張宗昌偷摸成奸。曾被女皇發現其私情,但以為並未成奸,還把她送給李顯,又成了李顯的婕妤,專司詔書。待武三思與李顯成了兒女親家,上官婉兒混跡其間,又與武三思成就露水姻緣。韋后與上官婉兒同侍奉中宗,共同認為中宗的房事無能。上官婉兒為討好韋后,便把武三思介紹給她,於是,韋后又與武三思勾搭一起。[《資治通鑒》,卷208,神龍元年二月,《新唐書》,卷206,《外戚傳?武三思》。]

韋后既與之通,韋氏又言於中宗,勸諫重用。於是,武三思便成了中宗的宰相,張柬之等朝中宰「皆受制於三思矣」。

這麼複雜的變故,都發生中宗復辟后的一個月內。在中宗即位的第二十四天,前太子賓客武三思便被任命為司空、同中書門下三品,原右散騎常侍、安定王武攸暨被任命為司徒、定王,武懿宗也受到重用,典掌東都軍權,武三思公然出入宮禁,「上便韋后與三思雙陸,而自居旁為之點等,三思遂與后通,由是武氏三勢復振。」這也是《通鑒》的記述,意思是中宗讓武三思坐在韋后和他的龍床上,讓他們倆玩雙陸遊戲,自己在旁邊為他們點籌碼。這可真是古今罕見的昏庸皇帝,百姓常言:「自己被人賣了還替人點錢。」中宗比百姓說的還要嚴重一些的。外面也紛傳着他們的更多醜聞[《舊唐書》卷51,《中宗韋庶人傳》。]。

至此,張柬之等人才知不妙,但為時已晚。張柬之又急切地勸諫:「**之際宗室諸李,誅夷略盡,今賴天地之靈,陛下返正,而武氏濫官僭爵,按堵如故,豈遠近所望耶願全}文字整]理頗抑損其祿位以慰天下」中宗仍不理睬。張柬之等人議論說:「主上昔為英王,時稱勇烈,吾所以不誅諸武者,欲使上自誅之以張天子之威耳。今反如是,事勢已去,知復奈何」一個個懊悔,有的「撫床嘆憤」。有的「彈指出血」。

中宗還經常離殿微服去武三思家裏玩樂,御史崔皎密奏:「國命初復,則天皇帝在西宮,人心猶有附會;周之舊臣,列居朝廷,陛下奈何輕有外游,不察豫且之禍」中宗把密折給武三思看,武三思深恨之。

張柬之見武三思等專權,後果不堪,乃令敬暉為首,率百官共同跪諫,請求中宗罷諸武官位以安人心,中宗仍不聽。又怕武三思進讒加害,便讓考功員外郎崔湜為耳目,監視武三思的動靜。而崔湜見皇上與武三思關係密切,便把張柬之、敬暉的安排告訴了武三思。

殿中侍御史鄭愔因與「二張」友善被貶為宣州司士參軍,一天潛回洛陽,私謁武三思。告訴武三思說:「大王雖得到天子喜歡,但張柬之等五人皆有將相之權,膽略過人,能顛覆女皇政權。這五人日夜切齒痛恨你,若不及早去此五人,則危如朝露啊」武三思聽了大悅,乃以其與崔湜同為身邊謀士。

武三思便找韋后商量對策,以為張柬之等五人確屬大害,必須除掉。他二人輪番遊說中宗,說:「張柬之等恃功專權,將不利於社稷」皇帝問計將安出,武三思獻策:「不如封其五人為王,罷其政事,外不失尊龐,內實奪其權。」中宗以為此策甚佳。

於是,中宗下詔:張柬之為漢陽王、敬暉為平陽王、桓彥范為扶陽王、袁恕已為南陽王、崔玄暉為博陵王,皆罷知政事,令其離開京師[《資治通鑒》,卷208,神龍元年五月。]。五人被剝奪朝中宰相大權,皆知大事已壞。而楊元琰知大禍將臨,乃請求棄官為增,五人以為他是玩笑話,楊元琰說:「功成名遂,不退將危。此乃由衷之請,非徒然也。」及張柬之等獲罪,楊之琰獨得全身免禍。

張柬之見勢頭不對,也激流勇退,申請歸里養疾。中宗詔准,以為襄州刺史,不知刺史事,發給全俸,張柬遂告老還鄉。

這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一代女皇武則天駕崩上陽宮。

張柬之們的「神龍**」,使中宗復辟,沒過幾天朝局混亂,令「**」功臣甚為失望。那麼,他們的最終結局又是怎樣?

張柬之等人,因發動「神龍**」被人俗稱為「五王」,五個月後果被封王,但那是武三思把他們逐出朝廷的計謀。他們也知道,但毫無辦法。被逐出朝廷,最終也未逃一死。

先是張柬之企圖逃脫羅網,告病回籍,做挂名襄州刺史。隨後「四王」也相繼出為刺史:敬暉為滑州刺史、袁恕為豫州刺史。但是,駙馬都尉王同皎對武三思等不滿,常與親友談論之,終被武三思誣告「謀廢皇后」,王同皎被斬。武三思繼誣「五王」與之同謀,說他們「雖雲廢后,實謀大逆,請族誅之」,中宗命法司執行。經多人議論,才把他們處以流刑,流放嶺南。五家老少被押解南行,張柬之、崔玄韋死於途中。其他三人又在流放途中被殺,死得都很慘。敬暉被處剮刑,凌遲肉盡而死。袁恕已被逼喝野葛藤毒汁不死,痛苦以手抓地,爪甲脫落,后被捶殺。桓彥范被縛在竹槎上,幾個人用竹籤剔其肉,肉盡至骨,然後杖殺[《資治通鑒》,卷208,神龍二年七月。]。他們以顛覆女皇、擁立李氏正統皇帝為目標,結果卻被正統皇帝如此處死,成為正統君權觀念下的悲劇人物。

被武則天貶黜的宰相魏元忠,「神龍**」后被召還朝。被中宗拜為宰相,他深曉中宗昏庸,不敢有所作為,反親附權貴苟活,但仍不免於難,神龍四年被貶為縣尉,途中死亡。

李多祚是「神龍**」的軍事支柱,政變后得到遼陽郡王爵位。神龍三年(707年),又擁太子李重俊發動政變。他邀同將軍發羽林軍殺武三思親黨十餘人,再率軍進攻皇宮,中宗、韋后逃上玄武門樓,李多祚與守軍作戰,戰敗被殺,諸將軍和政變軍或死或逃。把參與的第二次兵變失敗,在政變作戰中戰死。

姚元之因哭武則天而遭貶,睿宗李旦即位後任他為相,為避開元年號,更名姚崇。玄宗李隆基即位又拜為宰相,多有建樹,是唐代名相之一,死於開元九年(721年),七十二歲。

宋一生剛正不阿,神龍年為武三思排擠出京,檢校貝州刺史。后與姚崇同為玄宗宰相,《唐書》宰相傳稱二人為「姚宋」。他死於開元二十五年(737年),享年七十五。

中宗李顯始終未脫武則天的定論,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昏君之一。他在「神龍**」后共做了五年復辟皇帝,他內受制於韋后、女兒,外挾於武三思黨羽,政事旁落於韋后和武三思。他耽於玩樂,曾令宮女和大臣們在宮中做買賣遊戲,讓他們討價還價取樂。他曾令三品以上的大臣進行拔河比賽,他看着老臣們滿頭大汗、跌倒在地的狼狽相而拍手大笑。他還拿大臣結婚開玩笑,於景龍二年(708年)大年三十除夕夜,敕令百官入閣守歲。不酒酣之時,突謂御史大夫竇從一:「聞卿入無伉儷,朕甚憂之。今夕除歲,為卿成婚。」竇從一唯唯拜謝。俄頃,內侍引燈籠、步障、金縷羅扇自西廊而上,扇後有女子穿着結婚的禮服,頭插花釵。皇帝命扇後人與御史竇從一相對而坐,又命竇從一朗誦《卻扇詩》,其為當時成婚時的習俗,新郎誦后,新娘從扇后出,故曰「卻扇」。如李商隱有《代董秀才卻扇詩》云:「莫將畫扇出帷來,遮掩春山滯上才。若道團圓是明月,此中須放桂花開。」待竇從一誦詩后,扇卻,一女子去掉頭上的頂中而出,大家徐徐視之,乃皇后老乳母王氏。皇帝和滿堂大臣皆大笑。當即詔封莒國夫人,嫁於竇從一為妻,時乳母歲數大過御史數十,因皇帝主婚,只好認可[《資治通鑒》,卷209,中宗景龍二年十二月。]。

韋后性生活混亂,先後與武三思、光祿寺卿楊均、散騎常侍馬秦客等私通。醜行宮內外無人不知,中宗有所聞,韋后乃生殺中宗意。韋后與女兒安樂公主同謀,毒殺中宗。《資治通鑒》這樣記述:「散騎常侍馬秦客以醫術,光祿少卿楊均以善烹調,皆出入宮掖,行幸於韋后,恐事泄被誅;安樂公主俗韋后臨朝,自為皇太女。乃相與合謀,於餅饀中進毒,六月,壬午,中宗崩於神龍殿。年五十五。」[《資治通鑒》,卷209,景雲元年六月。]

韋后毒殺中宗后,立溫王李重茂為帝,效法武則天臨朝主政。結果只有十餘天,就被相王之子臨淄王李隆基在政變中殺死。其家族也一併被殊殺殆盡。其女兒安樂公主,也有臨朝這志,在李隆基發動的政變中一併被殺。

上官婉兒一代才女,亦有權謀。中宗時的詔敕文均為她草寫,許多政事她也參與決斷。但她趨附韋后和武三思,同縱yin樂,無所不為。太子重俊起兵時,攻入內宮,欲獲其問勾引武三思入宮之罪。因政變失敗,使她暫免於難。以後與安樂公主竟奢,所建私第被稱為洛陽第一家。李隆基政變率兵入宮時,她高舉紅燭,率宮人迎接,並出示中宗死後她親擬的制書草稿,證明有「相王輔弼」的內容,詔來為韋氏篡改,證明自己忠於皇室。然而,李隆基不聽,揮劍把她殺死。

太平公主有才識,受寵於母后,在女王當政時期未參與政事。中宗被韋氏毒殺,她想阻止韋后專權,欲擁立溫王李重茂為太子、以相王李旦參預政事而失敗。后與李隆基合謀誅殺韋后,立了大功。睿宗臨朝,每有奏事解決不了,都要太平公主長時講解他才能決斷。宰相們奏事,睿宗必先讓太平公主議后再奏。她們諸子皆封為王。終為李隆基嫉恨,開元元年(713年),被唐玄宗李隆基賜死於家。有人評論,自李隆基處死她的才能卓越的姑母太平公主后,唐室天下政壇上的脂粉氣終告結束。男人當政的歷史車輪又走入正軌。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五日,太子李顯即皇帝位,標誌着一代女皇的政治生命結束。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則天駕崩上陽宮,女皇的人生生命也最後結束,死時八十二歲。

女皇自退位至去世其有二百六十多個日日夜夜,在這一段時間裏,除掉一個極為簡單的《遺制》之外,史書上再也不見她的任何記載。她的《遺制》是:「袝廟、歸陵,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其王、蕭二族及褚遂良、韓瑗、柳奭子孫親屬當時緣累者,咸令復業。」[原制已失,此據《舊唐書》,卷六,《則天紀》。]

制書說明,一代女皇臨終還自我承認是李家媳婦,去掉自己的皇帝號,稱高宗皇帝的皇后,永久地陪伴着丈夫李治。自己稱皇后了,那麼,生前在後宮爭鬥過的王皇后和蕭淑妃是她的姐妹了,死後願她們不記前仇,好在地下見面。拚命反對她的褚遂良等人及其家屬也一併解放,也願他們能不記生前之仇。女皇逝世前特留這遺囑,更怕因反對過自己而獲罪,其家屬後代不再因她受累,一切生前的恩怨解除,她的靈魂便可以自由了。

從這份遺囑可以看出,女皇死的很安詳,是安安詳詳地合上眼睛的。

根據她的遺制,中宗李顯尊她為「大唐則天大聖皇后」,決定母后合葬乾陵。但當時有人反對,有給事中嚴善思上疏。表面他是說,開乾陵合葬,怕驚動了高宗,不如「於乾陵之旁,更擇吉地,取生墓之法,另起一陵,既得從葬之儀,又成固本之業。」但經一番議論,中宗仍令:「准遺詔從葬之。」[詳見《唐會要?陵議》,卷第396—39是說仍按「遺詔」合葬於乾陵。當時的中宗和朝臣表示承認她是大唐的皇后,沒有承認她是已經亡國的「大周皇帝」。而嚴善思等人,怕是連大唐皇后也不想承認,不想讓她合葬於高宗的乾陵中,讓她「別起一陵」。這些人怎麼想?說她是被革了命的「大周皇帝」呢,還是被開除的李家媳婦呢?

然而,中宗皇帝還一切遵從《遺詔》,讓他的父母親合葬一起。翌年五月二十八日,武則天袝葬乾陵,長隨高宗於冥宮。

中國帝后陵寢向無立碑之例,而中宗死後,乾陵的朱雀門外,司馬道西側破例樹有一座高大的石碑,碑文開頭即稱「述聖記」,應是帝陵空前絕後者,為武則天所制,嗣皇帝李顯所書[趙文潤等:《武則天研究論文集》,第187—195頁。]。武則天死後袝葬乾陵,於此碑的司馬道東側對面也樹立了一座高大的石碑,碑上並無一字,人稱無字碑,這座無字碑是李顯極其臣子們為武則天而立。

乾陵為天皇立了碑,這是不為習俗傳統所羈的武則天的創造。但是,既使創造,這座碑的碑文也僅稱《述聖記》,而不稱碑和碑文。一定是當年武則天居然打破傳統為大夫立了碑,但碑文卻不知如何寫法。皇帝一生事業廣大、功德浩蕩,僅用一碑難能述及,故稱《述聖記》而不稱碑。所以,當後來的唐明皇在開元二年(714年),提出為其生母昭成皇后在洛陽的靖陵立碑時,中書侍郎蘇頲阻止說:「帝王及后,禮無神道碑。近則天皇后崇尚家代,猶不敢稱碑,刻為述聖記。……若靖陵獨走,即陛下祖宗之陵,皆須追建。」唐明皇聞奏,才沒有建碑[《唐會要?諸陵雜錄》,卷第418—419頁。]。

武則天尚「不敢稱碑」,所以一般人認為,帝王的事業太大,一座石碑,一幅碑文實難說全,即所謂「浩浩蕩蕩,民莫能名」,為臣為子,哪敢隨便為皇帝立碑。

乾陵既有武則天為高宗立了一座碑,高武則天袝葬后也就為她再立一碑而作對稱。既立了碑也可以再寫個《述聖記》之類。然而,對於李顯來說,武則天既是母后,又是皇帝;對於大臣來說,她既是皇帝,又是皇后。更為尷尬的是,她是被大臣們推翻的皇帝,也是被李顯取代的皇帝。所以,即使寫個《述聖記》什麼的,又該如何寫法?既不易述也不易論,還是留着後人評說罷。

武則天的碑文不好寫還不是一般帝王事業廣大「民英能名」的問題,而連她的身份都「莫能名」,遑論對她的評說了。就連她自己的子孫們也「莫能名」,遑論後人了。

如前所述,李顯即位五年被韋氏毒死,韋后欲專權十餘日即被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聯手所滅,由相王李旦繼位,新皇帝稱睿宗。睿宗執政期間把「則天大聖皇后」改稱「天後」,「天後」是與「天皇」相併的稱號,顯然要比「皇后」尊貴,有點皇帝的味道,這可能是太平公主的意思。延和元年(712年)八月,李旦傳位給太子李隆基,在傳位前一個多月時,又改「大聖天後」為「天後聖帝」,[《舊唐書?睿宗紀》延和元年乙卯(六月十七日)。新唐書相同。]這個名號是「后」,又是「帝」,按語法習慣前面是後面的定語,那麼這個尊號就是「帝」,那麼武則天又被尊為皇帝。但唐明皇稱帝后沒幾天,又把「聖帝」改為「聖后」[《資治通鑒》,則稱「聖帝天後」。見卷210,玄宗先天元年八月壬寅。]。此時,太平公主與明皇競爭,去「聖帝」免對她有鼓勵作用。開元四年(716年),十二月,又改回「天後」,連「聖」字也被取消,此時太平公主被賜死,睿宗李旦也死亡。再到天寶八年(749年),李隆基追尊為「則天順聖皇后」,遂成定稱。

武則天在天寶前,尊號屢改,因為她的子女還在,被史家戲稱「后則天時期」,影響直接,由於子女對她的態度不同,才出現了上述尊號屢改的情況。而自唐明皇以後,男系皇帝的位置確立,他就完全按「女姓——皇后」的序列改定,不再有「天聖」、「聖帝」的稱謂,更完全沒有了大周女皇帝的認可,即只承認她是李家的媳婦,不承她曾經是大周女皇。那麼,對她曾稱帝的一段,只能認為是受先帝顧命,從權暫時稱制,從權暫時保護李唐的神器。或說代管天子的神器寶鼎,無權稱制,等到李唐的接替人到來,再物歸原主。因此,那二十多年,武則天仍然是李家的媳婦,不是皇帝。

唐明皇為武則天定位后,史臣們便按照皇帝為她的定位,在大唐正史里為她特立「本紀」。她的「本紀」不是皇帝本紀,而是《則天皇后本紀》(《舊唐書》)、《則天順聖武皇后本紀》(《新唐》)。這表示,武則天必須回歸男性父權社會才能被承認,被承認是男性皇帝的皇后。女性都要附着在男人身上,女皇帝的地位和稱號根本是沒有的,要被承認,就只能是皇后。不然,就是怪物。按照史臣們的設想,幸好武則天臨終前自己去掉了帝號、自認是李家的媳婦,史書上才給她個皇后的位置。不然,就把她放到如駱賓王說的「窺窺神器」的「賊后」的行列里。

然而,雖然唐明皇把她規定在「順聖皇后」的行列里,史臣們也把她列入皇後身分的正史中。可她在歷史上畢竟真的做了十五年的皇帝、稱制也有六年之久,實際上做了二十多年的皇帝,還輔佐高宗三十年。根據史學研究的斷限,唐朝前期共有高祖、太宗、高宗、武則天、中宗、睿宗、玄宗七年皇帝,除去開始七年的戰亂,到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共有130年時間。其中五分之二是武則天當政的時間,武則天的生命佔去了其中三分之二,這段時間,被後世稱為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史學研究和新舊史家們又把唐代的強大歸功於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和唐玄宗的「開元盛世」。「貞觀之治」的好長一段是隋末歷史大混亂的恢復時期,武則天之後才是「開元盛世」,就是說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分別代表了唐代前期的恢復、發展和鼎盛三個階段。如果只承認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和唐玄宗的「開元盛世」,把武則天的五分之二的歷史割了去,那麼「貞觀」和「開元」如何能連得起來?

如果說「貞觀之治」是建設,「開元盛世」也是建設,而武則天這五分之二的時間是破壞,「貞觀之治」早被武則天破壞凈盡,何有「開元盛世」的存在?實質上唐明和那些史官們僅僅是不讓武則天說自己是皇帝,她自己明明白白做了那麼多年的皇帝,為死後能得到後代子錄的承認,能得到所謂的「血食」,即在宗廟、陵堂里有牌位,受到祭祀,才不得不只承認是李家的媳婦、是高宗的皇后的。

問題出在哪裏呢?還是那句老話:皇帝的位子不許有女人,或說女人不許做皇帝。這就是中國數千年封建社會的規矩,儒家傳統的規定,男權社會的章程。

我們說武則天是個非凡的女政治家,就是因為她以一個絕對不允許做皇帝的女人,真的就做了那麼多年的皇帝,不管史臣們承認與否,也不管武則天本人臨終前為了死後的「血食」配祭,而去掉了自己的帝號。也就是說,在中國封建社會這個極度的男權社會裏,一個女人要同皇帝的頭銜聯繫在一起,要面對多麼巨大的困難,要衝破多大的觀念上的障礙,要有多麼大的勇氣,要有多麼非凡的毅力和政治才幹。武則天經曆數十年的艱難和曲折,她面對整個男權社會壓力、滿朝文武的男人,有多少次死亡和打擊,他稍不慎就會變成犧牲品。但她終於憑着自己的聰明和才智,憑着自己的百折不撓的毅力,讓男權社會向她低頭,讓男權社會為她付出代價。終於搶奪了男權社會的駕駛樓,使歷史的列車脫離軌道,扭到她的軌道之中,向歷史宣佈,女人也能做皇帝,而且能做一個好皇帝。

武則天是一個有作為的女皇,對唐代封建社會鼎盛時期的出現有着不可抹滅的貢獻。

她重視農業生產,關心民生。她盡量減輕賦稅和徭役,天冊萬歲元年(695年)免除全國一年的賦稅、洛州免征兩年。為應付邊疆的戰爭,推行軍屯制度,幾年積蓄的軍糧,可供十年需。由於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全國戶口迅速增加,由貞觀晚年的二百八十多萬戶,增長到女皇晚期的六百一十五萬戶,人口達到三千七百一十四萬多[《資治通鑒》,卷208,神龍元年。]。

女皇執政期間,使唐代疆域達到頂端,軍事上的成就遠超貞觀時期,基本解決四境的爭端。使西域和西南部許多少數民族區域納入多民族國家的版圖,使中原和邊陲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更加密切。

她代表新興的中小庶族地主勢力,打擊腐朽的士族勢力,進一步破壞了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一個保證。

她推行不拘一格的用人路線,用人唯才,打破貴族門戶特權。她的自薦制度很有特色,她任官不嫌出身低微,即使農夫走卒,凡有長處者自薦選拔,破格任官。她能及時嚴格考查屬官,有能力和功績才破格升職,不稱職或貪侵者隨時黜免,從而彌補了選官過濫的缺失。

她使封建社會的科舉制度得以制度化,貞觀年間共舉進士二百零五人,武則天舉有千餘人。她首創殿試,由天子面選人才;並首開「南選」,使南方邊遠地區的人才得到任用。她還首行官員試用制度,保證官員的數量和質量。

她有政治負度,樂意接見和平民百姓,從諫如流,鼓勵當面勸諫的批評。然而對「牝雞司晨」之類傷害婦女的惡意攻擊,也在行動上嚴厲回擊,從而提高了婦女地位。

她是具有創新思想的皇帝。她的許多創製打破陳規,影響千年。她是唯一突破陳腐禮制,呼喚婦女解放的皇帝,在數千年男權傳統社會中,她的呼喚徹雲霄,影響極大。

她在文化上建樹突出,她主持編撰了世界上第一部農書《兆人本業記》和國家藥典、大百科全書。她主持編寫的書籍數量很大,如有《古今內范》一百卷、《玄覽》一百卷、《內范要略》十卷、《樂書要錄》十卷、《百僚新誡》五卷、《巨軌》兩卷、《垂拱格》四卷、《三教珠英》一千三百卷、她個人文集一百二十卷、《維城典訓》、《鳳樓新誡》、《孝子烈女傳》各二十卷。她首倡進士科考詩文,影響了唐朝詩文的發展。她喜愛書法藝術,曾求得宰相王方慶祖傳書法撰法十卷,召集天下書畫家整理內庫書畫,她的飛白、行書皆工、很有特色。她撰寫的《升仙太子碑》,碑文行草相間,額為飛白,迄今仍立於偃師縣緱山,別樹一幟[趙文潤等編:《武則天與偃師》,240—247頁,歷史教學社,1997年。]。由於女皇的影響,使唐代書法家輩出。

人物和事物的矛盾統一規律決定了武則天的負面也很突出。她推翻傳統,做了傳統不許女人做的唯一女皇,傳統思想的大批官員拚命反對。為反擊扼殺、維護女皇地位,地位用酷吏,雖收到回擊的效果,但也濫害無辜,駭人聽聞。她晚年為保護近幸,曾徇情枉法,不聽忠諫,我行我素。晚年大搞宗教迷信,樹立個人,建明堂、天樞、九鼎、佛家、封禪,糜費資財、傷在社會。

總體上說,她是封建社會為數不多的好皇帝,是我國歷史上傑出的女政治家。

她在文化上建樹突出,她主持編撰了世界上第一部農書《兆人本業記》和國家藥典、大百科全書。她主持編寫的書籍數量很大,如有《古今內范》一百卷、《玄覽》一百卷、《內范要略》十卷、《樂書要錄》十卷、《百僚新誡》五卷、《巨軌》兩卷、《垂拱格》四卷、《三教珠英》一千三百卷、她個人文集一百二十卷、《維城典訓》、《鳳樓新誡》、《孝子烈女傳》各二十卷。她首倡進士科考詩文,影響了唐朝詩文的發展。她喜愛書法藝術,曾求得宰相王方慶祖傳書法撰法十卷,召集天下書畫家整理內庫書畫,她的飛白、行書皆工、很有特色。她撰寫的《升仙太子碑》,碑文行草相間,額為飛白,迄今仍立於偃師縣緱山,別樹一幟[趙文潤等編:《武則天與偃師》,240—247頁,歷史教學社,1997年。]。由於女皇的影響,使唐代書法家輩出。

人物和事物的矛盾統一規律決定了武則天的負面也很突出。她推翻傳統,做了傳統不許女人做的唯一女皇,傳統思想的大批官員拚命反對。為反擊扼殺、維護女皇地位,地位用酷吏,雖收到回擊的效果,但也濫害無辜,駭人聽聞。她晚年為保護近幸,曾徇情枉法,不聽忠諫,我行我素。晚年大搞宗教迷信,樹立個人,建明堂、天樞、九鼎、佛家、封禪,糜費資財、傷在社會。

總體上說,她是封建社會為數不多的好皇帝,是我國歷史上傑出的女政治家。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清虛道德天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清虛道德天尊
上一章下一章

第四百七十三章.wuk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