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六章.wukan

第四百六十六章.wukan

第四百六十六章.wukan

諸武離開樞要,武則天又提升一批有能力的官員取代他們,李昭德也由夏官侍郎提為鳳閣司郎,新提的這批人皆由較低官位進入了中樞宰相的行列。武承嗣罷相,到女皇那裡惡意攻擊李昭德,武則天說:「吾用昭德,始得安眠,此代吾勞,汝勿言也」

但是,李昭德脾氣太壞,得罪了不少人,有時也的確專斷跋扈。因此,很多人說他的壞話,到女皇那裡告他,說他的膽子比他的身份都大,讓女皇警惕他。後來果然因其跋扈遭貶,但風頭一過,武則天馬上又召回,任監察御史,也正合他們的性格[《新唐書》,卷117,《李昭德傳》。]。

女皇帝任用婁師德的事,滿感人的。他同裴行儉一樣,是文武全才的傳奇性人物,也是武則天特別倚重的愛臣、愛將。他是鄭州人,弱冠(即十歲)舉進士,授江都縣尉,上元(674年)補監察御史,已是年輕的高級文官了。當吐蕃犯邊、唐師大敗后,他棄文從軍,奔赴前線,收攏散卒,重整旗鼓,立下戰功。武則天即位后提拔他左金吾大將軍兼豐州都督,成為大元帥級的武將軍。武則天曾親筆寫信慰問,稱讚他總司軍、政,還督軍屯田不要國家供給一粒糧食,真是了不起啊,讓她既感動又佩服。長壽元年(692年),武則天召他回京,任為侍郎、尚書高官,接著提拔他為鳳閣鸞台平章事,以宰相職務兼官河源、積石、懷遠等軍及蘭州、河州、鄯州、廓州檢校營田大使。武則天再三親切的告慰他:「這事還得讓你去做,請你莫辭辛苦啊」這麼一個文武兼備的大將軍、中樞宰相,性格即極為溫和,器量寬存,從不知爭較,史書說他「寬厚清慎,犯而不校」。狄仁傑屢屢遭貶,但婁師德屢屢向女皇極國保薦,狄仁傑竟不知道。直到女皇點明是婁師德一再推薦時,狄仁傑才萬分感慨地表示羞愧。婁師德和李昭德二人同為宰相,而性格卻截然相反。婁師德性格溫和,行動不慌不忙,身體又肥碩。他同李昭德一起上朝,李昭德性子急,很快走得很遠,發現婁師德還是不緊不慢,便罵他:「你這個鄉巴佬,不能走快點」婁師德笑著回答:「師德不為田捨去,誰當為之」[《資治通鑒》,卷205,長壽二年一月;《新唐書》,卷108《婁師德傳》。]

這些能臣被武則天用為樑柱,但仍以為不足,當時如狄仁傑、婁師德這樣的大臣的確也太少了。而且朝中、軍中又都依靠他們,更顯不足了。所以,她要破除舊套,不拘一格選用人才,使武則天時代成了有唐選人用人制度的大改革時代。

唐初選官,首在貴族特權蔭封制。即勛臣、外戚、宗室、高官的後代一出生便是官,而且就是高官。科舉所選,中了進士才能得到九品官。所以,唐初的官僚制度仍然是士族地主把持官職,寒門庶族備受排擠。

唐太宗使前朝科舉製成為經常的選人制度,使庶族地主有了進身機會。但是,由於錄取名額太少,應詔參加考試者二千人,進士只能錄取幾個人,最多也二三十人,此所謂「栓樹只生三十枝」。

的專科人才。建議考試內容增詩賦各一篇(永隆二年增)[《通典?選舉》,卷15,典84上。],自此以後科舉考試有了詩文的內容,被後世各代採用,對唐代詩文出現高峰以推動作用。永隆二年(681年)前,考試內容是時務策和《左傳》《禮祀》等經書。高宗去世后,用「四匭」讓國人來都城自薦(見前文),包括平民百姓在內,凡有一技之長者皆可破格提拔。

武則天做女皇后,於天授元年(690年)她親自在都城南門內洛城殿,面試貢人。這就是後世延續千餘年的殿試製度,殿試增加了考生的榮譽感,使科舉考試受到社會的重視。長安二年(702年),武則天又創武舉科,以選拔軍事人才,適應了當時邊疆戰爭對武人的需求,武科考試,一時延續到十九世紀末年。她還開創「南選」,即從邊遠地區選拔人才。她增加科舉名額,在她輔政與執政的五十多年裡,進士及第人數共一千多名,每年平均錄取的人數是貞觀年間的兩倍多。

武則以為科錄取的人數太少,不是官用,尤其不足以打破士族把持官位的現狀,她便於科舉制度之外,採取各種方法搜羅人才,讓廣大寒族知識分子得進官職的機會。她採取自薦、自舉、「延思」等方法,不拘一格、不論出身地位,都可以自薦,特別是有文才者更受她的歡迎。

她曾派遣中央官員到地方監察民員的行為作風,又令派到地方的「十道」官負責在地方選人,使天下的各種有用之才都有任官、任職機會。那些因正科名額限制落榜的、鄉村教師、各種自學人士皆被搜揚。這些人不再正式考試,就可直接被授官職。為此,武則天還增加實用的官位,如評事、拾遺、被闕等,由這些未經考試者充任。這樣一來,吏部銓選的官員人數大大增加,武則天即位之前,全年選官千人以上,而垂拱以後,每年被選用的在小官員增加到五萬人。

為防選人太濫,無真才實學者混入被選隊中,武則天於長壽元年(692年)創「試官」制度,即把選上來的知識分子暫時授給官職,進行試用,不合格者淘汰不用,合格者繼任,好的人才根據個人素質特長和成績升任。這年一月,武則天親自召見全國「十道」存撫使選拔的人,「無論賢愚,悉加擢用,高者試鳳稅舍人、給事中,次試員外郎、侍御史、補闕、拾遺、校書郎。試官自此始。」於是引起現任官員和貴族的不滿,有人以打油詩譏諷曰:「補闕連車載,拾遺平斗量;把推侍御史,碗脫校書郎。」有人又加了一句:「糊心存撫使,眯目聖神皇。」尤其後一句,是諷刺推薦撫使是被漿糊糊住了心竅,而武則天女皇被灰土迷住了眼睛。他們用的老子「播糠眯目」的典故,說的是政治不英明凈做昏亂的事。因此管理肅風的御史使便去調查,抓住了寫后兩句的儒生沈全,說他誹謗朝政,要在朝堂上施以杖刑,再交給刑部處罰。武則天笑著說:「但使卿輩不濫,何恤人言,宜釋其罪。」[《資治通鑒》,卷205,長壽元年一月。]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贄讀唐書,看到這個記述后,拍案叫絕,批十個字:「勝高宗十倍,中宗萬倍矣

武則天還增加許多「制科」。制科又名制舉、特科。由皇帝臨時定立科目,下令考選,因皇帝的命令稱「制」而得名。根據王應麟(宋代人)所著《玉海》開車,制科出現於漢朝,但其科目有限,唐朝武則天時有過五十九科之多,並且認為統計不全,不止此數。較為重要有的「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文辭清麗科」,「博學通藝科」、「武足安邊科」,還有「詞標文苑科」、「文擅詞場科」、「殉節寧邦科」、「長才度科廣」、「超群拔類科」、「不求聞達科」等等,難據其數。總之,儘是讓選人程序簡單、多樣,讓那些出身寒微而有才識者進入仕途,使朝廷不斷增加新鮮血液。據史書記載,武則天坐殿以「制科」選賢,一天就選出一百三十多人充實朝廷和地方。

她還多次下詔求賢。詔書要求地方官把那些「其才廣度,沈跡下僚,據德以仁韜聲幽閉,懷輔佐之器」的人才全推舉上來。還下《搜訪賢人詔》,極其殷切地讓大臣和地方官把城內的奇人異士搜訪出世,千萬別讓姜太公那樣的人遺漏在草澤中。那些「英謀冠代,雄略過人」、「冒白刃其如歸,恉蒼璧而不顧」、「捷若迅雷,走若追風,彎弓則七札洞開,奔陣則重困自潰」的大智、大勇、誓死如歸等人才也全都請出來。

她還生怕官員們不肯盡心,應付差事,因此告誡他們說:「十室之邑,忠信尚存;三人同行,必有吾師。卿等訪求,務應用心,萬不可隨意言無」。正是她殷切的期望,才出現了武則天年代科舉制、薦舉制、自薦制等人才渠道的產生,出現了選拔人才不拘一格的盛舉。

由於選出的人數多,武則天又創造了則天女皇年代特有的考核黜遷制度。通過特有的黜遷制度,儘快地把不合格者淘汰,而把能力強的儘快升遷。以往的考核定死在三年一考,武則是隨地考核,而且採取逐級考核、推薦。就是讓高級官考核中級官、中級官考核下級官,這樣很快就產生了結果。如婁師德經考核認為狄仁傑是可用之材,便推薦他、為他打保票,而又經狄仁傑考核、推薦了姚元之,姚元之又推薦了王柬之。最後她自己再經考核,如果才堪大用,她一下子就會把他選入國家中樞或疆臣大員行列中,不會讓優秀人才慢慢熬,半生升不到位子上的。

她的氣魄很大,創造了「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這個奇怪的官名,這是由四品官員直升宰相的制度。由於四品官員人數多,四旋餘地大,因為眾多老臣反對她,她也不斷地把這些思想保守的頑固派拉下座位,她就通過這「同平章事」的頭銜,不斷起用低級官員,一旦發現他們合格,立即把「同」字去掉,變成正式之職,否則便立即改任他職。在她做皇帝的20我年裡,有許多宰相是由該職提為正式宰相的。

她駕馭百官的能力也不是一般皇帝能達到的。她不僅有一套措施來考核、升賞、黜貶各級官員,還有一套教育官員的理論體系。她主持編寫的《臣軌》和《百僚新誡》便體現了她的理論體系。《百僚新誡》不知何年已失佚了,《臣軌》還能讓人見到。這本書共有十章,包括君臣同體、至忠、守道、公正、匡諫、誠信、慎密、廉潔、良將、利人。涉及了規範、教育官員的方方面面,是教育國家官員的好教材,至今仍有較高的借鑒意義。例如說何為公正之官?她指出,只是阿諛君主,讓君主心裡高興,這是很壞的官,只能讓君主昏暗,賞罰不當,號令不行。君主有了錯誤,臣下必須「諫諍」,敢於諫諍、為國家社稷而諫諍的官,才是公正之官。她用最根本的一條要求官員,就是要官員的實績,而不是口頭。例如州縣官是面對農業和農田的,你所管轄的地區「田疇墾闢,家有餘糧」,你就是好官;「為政苟濫,戶口流移」你就是壞官。說別的,一概是廢話。

三十四任用酷吏及酷吏下場

任用酷吏是武則天的一大弊政。由於武則天作為女人臨朝,又是把李唐王朝一腳踢開,傳統思想的官員們一哄反對她,不把頑固勢力清除,她根本無法立足。矛盾的尖銳性,客觀上讓她任用酷吏,清除頑固派,清除李唐宗室。但是,使不少清正之官也遭到殺害,便造成女皇登基前後較長時間的血腥政局。這是女皇統治的黑暗一面,不可原諒。

武則天任用酷吏開始於鎮壓徐敬業叛亂和裴謀反事件后。當時高宗去世后,武則天直接面對大規模的反對行為和滿朝的對對者,政局動蕩、矛看尖銳而複雜。當時沒有任何力量能調解這種矛看,不是武則天清除反對者,就是反對者齊來踏死武則天。而當時的最市政和權操於武則天之手,她便以政權中最嚴酷的部分,用殺戮解決反對者。她用軍人去鎮壓突然發動的叛亂,而用酷吏去對付一個個的反對者。於是,酷吏應運而生。

中國古代政治是很奇妙的,似乎什麼樣的政治氣候就會自然產生什麼樣的人才來。武則天面臨的政治很兇險;反對派也面臨兇險的政治。這時就產生出一批極其兇殘,會以各種手段和刑罰殺人的酷吏,這些人不用組只和訓練,就自會害人和殺人。

垂拱二年(686年),一個酷吏誕生了。他叫索元禮,是個「胡人」(即少數民族),他向武則天密告下面的反對者,武則天讓他去抓、去辦理。結果就抓個正著,而且一抓就是一批。因為當時的反對者本來人數就多,大家都拿斜眼瞪著武則天。所以索元禮抓多少武則天都相信。武則天便認為索元禮是個抓壞人的能手、辦理案件的天才,就賞他個游擊將軍的軍銜。

索元禮告密和殺人,很快得了個將軍官職,由於賴平民變成了將軍。於是,一個個這樣的人循跡而來。尚書都事長安籍的周興、萬年籍的來俊臣,就模仿著索元禮辦法干。周興就長官遷為秋官侍郎(刑部司郎),來俊臣弄了個御史中丞的高級官。

於是,這幾個著名的酷吏應運而生。酷吏們抓人用的是誣告的辦法,而且一告就准,原因是他們收買一批無賴,一起投狀上告,不由人不相信。而審訊用的酷刑,挖空心思想出來的殘酷,不怕疑犯不招供。人抓到了,口供也有了,武則天不能不信他們。他們用的酷刑明目繁多,數不過來,有什麼定百脈、突地吼、死豬愁、求破家、反是實、鳳凰曬翅、駐駒拔撅、仙人獻果、yu女登梯等等。名字名雅或俗,效果都是一樣,不報供就一直整下去,除非被整死,不然無人能過得去他們發明的凶刑。他們自己為組織隊伍,由周興、來俊臣、萬國俊共同編寫了《羅織經》,是專門研究怎樣誣告、連瑣誣告方法步驟的。至於如何讓人招供,只要有一顆豺狼兇殘之心,現場學慣用酷刑逼供就可以畢業通過,成為合格的酷吏[《資治通鑒》,卷203,垂拱二年三月。]。

抓住疑犯后,把無數的刑具擺出來,或拉出個犯人現場一表演,疑犯便戰抖流汗,自願招供,免受皮肉之苦。可是,武則天經常發布赦令,敕免天下一般罪犯。這幫酷吏們一見敕令,就立即讓獄卒殺死重囚,然後再宣布敕令,人已弄死了,只能讓死屍聽敕了。

開始一段,酷吏們誣告、殺害的人多是無名之人,歷史上也沒有記下被害者的姓名。到武則天稱帝之後,因改朝換代,必然要清除一些死硬的反對派,這主要是李氏宗室王和朝中及地方官員。酷吏們看準時機,便把迫害的矛頭對準了朝野的反對派大臣。

永昌元年(689年)七月,徐敬業的弟弟徐敬真從流放地綉州逃了出來,想投奔突厥,后輾轉逃到洛陽,洛州司馬弓嗣業、洛陽令張嗣明給他錢助他出逃。但逃到定州時被抓住,當真相大白后,弓嗣業先被絞死。張嗣明、徐敬真想用陷害別人立功得到免死,使誣認了許多人,說他們都是與徐敬業一同謀反者。先是誣招了討伐諸王叛亂的元帥、出任內史的張光輔,他便和張嗣明、徐敬真一同被處死。而洛陽令魏元忠、秋官尚書張楚金、陝州刺史郭正一、鳳閣侍郎元萬頃等高官也一同被誣招。

武則天得到這個奏報,心中甚為疑惑:魏元跽是剿平徐敬業叛亂的功臣、郭正一和元萬頃是她一手提拔的親信。但她對謀反是敏感,已批准處他們死刑了。到臨行前才突然決定保住他們,趕緊派鳳洛舍人王隱客往法場傳旨救人。王隱客害怕耽擱,他飛馬揚鞭,一路高喊:「皇帝有旨刀下留人」聲音直到刑場,張楚金等死裡逃生,高興得站起來連連高呼。唯獨魏元忠跪著不起,口說:「虛實未知。」王隱客飛馬趕到,讓他起來,他又說:「俟宣旨已。」敕旨宣畢,徐徐站起謝恩,但臉上卻無表情。這幾個人皆被免死流放嶺南。

彭州(四川彭縣)長史劉易從也被同時誣招,在彭州被殺。因其官聲甚佳,行刑時吏民們前來告別,脫衣投地曰:「為長史救冥福」投在地上的衣服可值十萬錢[詳見《資治通鑒》,卷204,永昌元年閏九月戊申條。]。

同年九月,周興誣告宰相魏玄同謀反。原來,在高宗時周興做河陽縣令,高宗想提拔他,有人反對,周興尚不知情,到朝堂上等消息。魏玄同當時是地官尚書、檢校納言、同平章事,見到周興便說:「周明府可以去矣。(唐人呼縣令為明府),周興便以為魏玄同阻撓他,便記恨在心。此時,周興便想搞誇魏玄同。因魏玄同與裴炎關係好,周興便誣奏:「魏玄同與裴炎為耐久朋。」(即始終不渝的好朋友),又說:魏玄同曾說:「太后老矣,不若奉嗣君為耐久。」意思是做武則天的官做不了幾天,不如做李旦的官長久。當時武則天年近古稀,此話正中其心病,立時震怒,下令賜死於家。監刑御史房濟知魏玄同被冤,便讓他反告周興以自直。魏玄同說:「人殺鬼殺,亦復何殊,豈能做告密人邪」於是從容而死。魏玄同出身寒門,極力支持武則天的改革,反對門閥制度,由於酷吏周興的誣告的確有一套辦法,被無辜冤死。

與此同時,夏官侍郎崔詧被誣告而死;不久右武衛大將軍、出身百濟的名將黑齒常之又被周興誣告謀反,也被屈殺[《資治通鑒》,卷204,永昌元年八月到九月。]。

武則天任用酷吏濫殺無辜,受到很多人的反對,以陳子昂的上表抵制最為突出。陳子昂是唐初著名文學家、詩人。他是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縣)人,世代地主家庭出身。年輕使氣任俠,武則天臨朝那年舉進士,用為麟台正字。後來一直上疏言事,很有見地,為武則天賞識。他也積極支持、擁護武則天當政,寫了不少讚揚新政權的文章。永昌元年三月,武則天親召他問政要。陳子昂要求退殿,上表答之。立即寫上三千言的奏表,在奏表中算是長文了。武則天認真展讀,為其文字和氣質感染,但認為書生氣過重,逐提升為右衛胄曹參軍(掌決罰、戎仗等事官)。此時,再次上表反對任用酷吏,奏表曰:「周頌成康,漢稱文景,皆以能措刑也。今陛下之政,雖盡善矣,然太平之朝,上下樂化,不宜有亂臣賊子,日犯天誅。比者大獄增多,逆徒滋廣,愚臣頑昧,初謂皆實,乃去月十五日,陛下特察繫囚李珍等無罪,百僚慶悅,皆賀聖明,臣乃知亦有無罪之人掛於疏漏者。陛下務在寬典,獄官務在急刑,以傷陛下之仁,以誣太平之政,臣竊恨之。又,九月二十一日,敕免楚金等死,初為風雨,變為景雲(據史載:魏元忠、張楚金等人臨刑時,風雨交加,赦令傳達后,天氣晴朗。見《資治通鑒》卷204。——引者。)。臣聞陰慘者刑也,陽舒者德也;聖人法天,天亦助聖,天意如此,陛下屆可不承順之哉今又陰雨,臣恐過在獄官。凡系獄之囚,多在極法,道路之議,或是或非,陛下何不悉召見之,自詰其罪罪有實者顯示明刑,濫者嚴懲獄吏,使天下咸服,人知政刑,豈非至德克明哉」[《資治通鑒》,卷204,永昌元年九月。]

陳子昂把武則天的濫殺,全推到獄吏身上,實又指酷吏,又以天意、人事並論,諫武則天德政、停酷刑。武則天同意他的勸諫的,遂提升他為右拾遺言官,官位接近七品,職務很重要,但是,酷吏們還在濫告、濫殺。

而且,酷吏的隊伍還在擴大。醴泉人侯思止,是個賣餅的,此人詭計多端。一次,恆州刺史裴貞杖打一名判司小吏。判司與侯思止友善。他倆商量的結果,由侯思止上告裴貞與舒王李元名謀反。天授元年七月,李元名被廢舒王頭銜,徒往和州,裴貞被殺。侯思止因告發有功,得了個游擊將軍的頭銜。侯思止聽說監察御史高官權重,就向武則天要個監察御史做。當時武則天經常接見一般平民和被選上來的人員所以接見了他,聽說他要做監察御史,就說:「卿不識字,豈堪御史」侯思止對曰:「獬豸何償識字,但能觸邪耳」武則天聽他的回答得很妙,心裡高興,便授他朝散大夫、侍御史。還有個衡水人王弘義,也是個無賴。因誣告有功,授游擊將軍,后遷殿中侍御史。有人告勝州(今屬內蒙)都督王安仁謀反,武則天讓他去審案。他見到被押解而至的王安仁,就木枷上確掉他的頭,又讓人逮捕其子,則見到又砍掉了腦袋。殺人之後,再編造案情和供詞上報。其殘忍和姦詐,令人髮指。

當時的酷吏來俊臣、侯思止因酷而齊名;而司邢徐有功、杜景儉因直也齊名。人們常說:「遇來、侯必死,遇徐、未必生。」徐有功是朝中司刑丞,凡被酷吏誣構者,他皆為辯誣,先後數十案,並敢直接與武則天當面爭辯。琅琊王李沖反叛,家奴與縣尉顏餘慶相識,來俊臣審后定為死罪。徐有功卻說:「赦令有言:魁首伏誅,支黨未發者赦免之。赦而復罪,不如勿敕;生而復殺,不如勿生。」武則天責問他:「你認為顏餘慶還不算魁首嗎?」徐有功答:「魁首者元謀,虺貞(即李貞)是也,現已伏誅。餘慶至今才治罪,支黨也,應按敕令赦之。」當時,在朝堂聽徐有功與女皇當面爭辯,數百官員嚇得大氣不敢出,但徐有功卻神情自若。武則天見他正直,「甚敬憚之。」遂聽徐有功,免了顏慶余死罪。

司刑李日知也是個正直的人。一次,另一個司刑胡元禮想殺一個囚犯,李日知認為該囚未犯死罪不能殺。兩個人爭論不休,最後到武則天面前互控,仍激烈爭吵,胡元禮發怒說:「我胡元禮不離刑曹,此犯終無生理」李日知針鋒相對,也憤怒回敬:「日知不離刑曹,此囚終無死法」武則天見二人如此爭執,還是同意了李日知,釋該囚的死刑。

武則天要鞏固新政權,必然清除反對派,儘管她大體上解酷吏的不法行為,也了解許多人蒙冤而死。但為達到清除反對派的目的,仍未阻止酷吏的行為。天授元年七月,武承嗣與周興勾結,誣告隋州刺吏澤王李上金、舒州刺史許王李素節謀反。武則天下詔令他們到朝廷受審,李素節在龍門被絞樣、李上金自殺。高宗這兩個庶子以前幾番升貶,終被武則天用酷吏除掉。八月,太子少保、納言裴居道、尚書左丞張行廉、安南王李穎等宗室十二人、太子賢的兩個兒(即武則天的兩個孫子)都在酷吏的屠刀下喪命。

反對派清除得差不多了,武則天開始整頓刑獄,也開始收拾酷吏。

一次,酷吏周興又誣陷道州刺吏李行褒兄弟謀反,定為滅族重刑,徐有功堅決阻止。周興告徐有功故意袒護,也該殺。武則天不僅不聽周興的,還提升徐有功為侍御史。徐有功跪地哭著請求武則天仍讓他當刑官,說:「我聽說鹿雖在山林中,早晚要被殺肉吃。我做刑官危險不大,而做了御史早晚要被酷吏殺死的。」武則天安慰他,讓他安心做侍御史,沒有敢無故害他。大家見到女皇態度有了重大改變,都心裡寬慰,相互稱賀。

天授二年(691年)正月,御史中丞李嗣真上書暗示酷吏的危害重大,奏摺說:「今告事紛紜,虛多實少,恐有兇惡陰謀離間陛下君臣。古者獄成,公卿參聽,王必三宥,然後行刑。比日獄官單車奉使,推鞫既定,法家依斷,不令重推。或臨時專決,不復聞奏。如此,則權由臣下,非審慎之法,倘有冤濫,何由可知?況以九品之官專命推復,操殺生之柄,竊人主之威,按復既不在秋官,省審復不由門下,國之利器,輕以假人,恐為社稷之禍。」[《資治通鑒》,卷204,天授元年正月。]

此折切中武則天聽任酷吏擅權,任意殺戮的時弊,讓武則天無法答覆。但她心中醒悟,決定對濫殺無辜的酷吏進行開刀,作為整頓刑獄的開端。

李嗣真上奏不久,有人狀告左金吾大將軍丘神績陷害無辜,在平息琅琊王李沖的叛亂中,殺害無辜官民數千人以為已功,罪大惡極。此事武則天早已得叛,因時機不到未予理睬,如今既欲整頓刑獄,當即下令將丘神績斬首示眾。丘神績是武則天的心腹大將,被武則天賜為武姓,成為一大酷吏,每每誣害無辜。如今被女皇斬首,朝野歡欣鼓舞,知道酷吏的末日到了。

接著就有人告發酷吏周興與丘神績通謀,武則天立即派酷吏來俊臣去審理。周興是酷吏之首,官銜是文昌右丞,在酷吏中也最高,來俊臣不過是他的學生輩而已。這次讓酷吏辦酷吏,眾官員知道有好戲看了。據說,來俊臣接到命令后宴請周興,向他請教審案的辦法。來俊臣說:「囚多不承,當為何法?」意思是,囚犯不招供,怎麼讓他招供呢?周興想也不想就拿出了逼供的辦法,說:「此甚易下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圍如興法,因起謂興曰:「有內狀推兄,請兄入此瓮」周興一見,嚇得屁滾尿流,惶恐叩頭伏罪[《資治通鑒》,卷204,天授二年一月。]。這便是「請君入甕」成語的來歷出處。結果是武則天免周興死罪,流放嶺南。但他的仇家沒能饒他,在流放路途中被仇人殺死,碎屍萬段。

接著,武則天未經舉報和告狀,就下令處死了索元禮。他是第一個酷吏,殺過數千名無辜者,民憤極大。武則天久有所聞,乃殺之以慰眾望。

然而,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是一個最大的酷吏,來俊臣也是個最惡毒的酷吏,他們都還在,只要他們還在,誣陷、謀殺就不會停止。

長壽元年(692年)初,武承嗣與做左台中丞的來俊臣密謀,要除掉狄仁傑、任知古、裴行本等高官宰相,這是他們的最大敵人。有這些正直的高官存在,武承嗣繼承武則天當皇帝的陰謀就不會實現,來俊臣這樣奸人總有一天會被他們所清除。他們的辦法老一套,仍是誣告他們謀反,武則天最恨的是官員謀反。

果然一告即成大獄,幾位宰相被捕入獄,受牽連的還司禮卿崔宣禮,前文昌左丞盧獻、御史中丞魏元忠、潞州刺史李嗣真等。這些受牽連的人也是武承嗣、來俊臣等決心除去的,李嗣真曾上疏武則天,翦除酷吏、魏元跽是上次幾乎掉關的那個治臣。

眾人入獄,武承嗣、來俊臣等決心讓他們死。來俊臣認為,以前曾經上奏謀反者,敕令說:如果自己承認謀反,態度好的可以免死。來俊臣知道這些人都很硬氣,他們並沒有謀反的事實,動大刑逼供也難得到口供。來俊臣就拿敕令給他們看,讓他們主動奉認謀反,然後就有口供作根據殺死他們。

來俊臣便用這個辦法誘供,先問狄仁傑,沒想到狄仁傑立即反承認謀反,他說:「大周**,萬物惟新,唐室舊臣,甘從誅戮。反是實」既然大宰相主動承認了,先放著,他反正死定了。判官王德壽見狄仁傑態度這麼主動便說:「尚書定滅死矣,德壽業受驅策,欲求少階級,煩尚書引楊楊執柔,可乎?」意思是說:「尚書可以免死了,我想求你個事,我受別人指使,請您把楊執柔宰相也牽連進來,可以嗎?」狄仁傑聽了大聲斥責:「皇天后土遣狄仁傑為如此事」說著憤怒地以頭碰柱,血流滿面,嚇得王德壽趕快謝罪,不敢逼他。

侯思止審問魏元忠,讓他主動承認謀反,便可以免死。魏元忠一聽大怒,喝罵侯思止。侯思止命人把他推倒,倒拖著走,魏元忠罵曰:「侯思止,汝若須魏元忠頭,則截取,何必使承反也」

狄仁傑既自認謀反,法曹準備上報行刑,不再嚴備。狄仁傑便把冤狀寫在被面上,裹在棉衣里,向王德壽說:「天時方熱,請授家人去其棉。」王德壽便反他的棉衣送給狄仁傑的家人。其子狄光遠取出冤狀求見武則天,武則天便問來俊怎麼可以搞逼供。來俊臣說:「仁傑等下獄,臣未嘗褫其中帶,寢處甚安,苟無事實,安肯承反」來俊臣又詐寫了狄仁傑等人的謝死表,蒙蔽了武則天,武則天果認為狄仁傑等謀反,但要殺狄仁傑等宰相,她還不是說殺就殺。

被殺宰相樂思晦的小兒子還是個幼童,見狄仁傑等人又被捕,便以密事求見女皇。武則天感到奇怪,便接見了他。這個兒童說:「臣父已死,臣家已破,但惜陛下法為來俊臣等所弄,陛下不信臣言,乞擇朝臣之忠清、陛下素所信任者,為反狀以付俊臣,無不承反矣。」武則天聽了大吃一驚,便立即召見狄仁傑等人,問:「卿承反何也?」對曰:「不承,則已死於考掠矣」武則天又問:「何為作謝死表?」他們卻不知道寫表事。真相大白后,武則天才知道酷吏們在做手腳,但也沒把他們怎樣樣,只把狄仁傑等人赦免了結。武則天對來俊臣等人仍持此態度,來俊臣仍在陷害殺人,不久因向左衛大將軍泉獻誠索賄受到拒絕,便誣告他謀反,偽造證據,先斬後奏。泉獻誠是高麗投誠的名將,在唐朝為將多年,也被酷吏害死[諸案見《資治通鑒》,卷205,長壽元年一月。]。

[www.bxwxbook.com]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清虛道德天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清虛道德天尊
上一章下一章

第四百六十六章.wuk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