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一往情深深幾許

第十三章 一往情深深幾許

情感現象常常讓人費解。

有人情深義重,一往情深;

有人薄情寡義,情感淡漠。

這也許是由遺傳及成長環境決定的。

容若之情重、情深,令眾人稱奇。

在燦若星辰的三百多首納蘭詞中,情與愁一直是容若最鍾愛的主題。

下面這首《蝶戀花出塞》據推測是寫於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容若29歲這一年。

今古河山無定據。畫角聲中,牧馬頻來去。滿目荒涼誰可語?西風吹老丹楓樹。

幽怨從前何處訴。鐵馬金戈,青冢黃昏路。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

史書記載,康熙二十二年九月十一日至十月初九日,聖祖出行五台山,太皇太后同行。

容若應該就是在這次出行途中寫下了這首詞。

其中「一往情深深幾許」一句,讓人印象深刻。這一句,應該是用了宋代詞人歐陽修的典故。

我們來看看歐陽修的詞:

蝶戀花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台路。

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

像「庭院深深深幾許」這樣的句子,幾乎讓人過目不忘。歐陽修之後的宋代女詞人李清照也用了「深深深幾許」寫了一首詞:

臨江仙

歐陽公作《蝶戀花》,有「深深深幾許」之句,予酷愛之。用其語作「庭院深深」數闋,其聲即舊《臨江仙》也。

庭院深深深幾許?雲窗霧閣常扃。柳梢梅萼漸分明。春歸秣陵樹,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誰憐憔悴更凋零。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

由歐陽修和李清照的「庭院深深」,容若聯想到「一往情深」。只能說,這世上確實有一種人,似乎是為情而生,情深意長。

容若是其中的代表。

情感,尤其愛情,在藝術創作中的力量是不可思議的。似乎濃烈的愛情會讓一個平庸的人也變成優秀的詩人。或者,我們可以反向思考,也許一個有藝術天賦的人對愛情會格外敏感與渴求。於是,愛情和藝術,兩者互相助長,成為人類精神世界耀眼的彩虹。

納蘭容若充沛的情感,為他的詩詞寫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正如我們前面已經提及,一個人對情感的渴求度跟童年的成長環境有關,越是童年沒有得到足夠關愛的人,懂事後會越是渴望愛情;當然,還跟一個人天生的性情有關,有的人性格里就有特別重感情的基因。

來讀讀容若寫給好朋友、畫家張純修某封信里的一句話:

夜來微雨西風,亦春來頭一次光景。今朝霽色,亦復可愛。恨無好句以酬之,奈何,奈何!

非常理解容若的心情。

對於詩人、詞人來說,只要得到一個好句可以傳世,就能心滿意足了。看到美景想要賦詩,遇到美事也恨不能下筆成詩,或者相反,心情鬱悶、悲傷,往往也以詩詞為寄託。

我本人是詩歌愛好者,有時候自己也寫詩,古今中外之好句,能夠隨口就念出來的並不多,比如說韋莊的詞「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比如說元好問的詞「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比如說晏殊的詞「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曾經用過的「曉夢斜陽」的筆名因此而來);比如說蘇東坡的句子「長恨此生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度餘生」;比如說李清照的詞「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比如李煜的句子「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比如說艾青的詩「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比如說西川的詩「鳥兒墜落,天空還在飛行」;比如說海子的詩「天空一無所有,為何給我安慰」;比如說狄蘭托馬斯的句子「穿過綠色莖管催動花朵的力,也催動我綠色的年華……無言相告情人的墳墓,我的床單上也爬滿同樣的蛆蟲」等。當然,不同的人,喜歡的句子不同。就算同一個人,不同的心境下,脫口而出的詩句,也往往不一樣。

而我自己寫詩斷斷續續近十載,雖然身邊偶爾有喜歡詩歌的新朋舊友追捧,比如同學聚會的時候,忽然有人說:「我能把你寫的那首《石燕湖之夜》背下來。」果然就一字不差地背了出來;還比如說有個認識不久的年輕女子,把我發在微信朋友圈裡的每一首詩逐字手抄出來,再把抄了一疊紙的詩拍成照片,鼓勵我堅持創作。但,畢竟他們是詩歌愛好者,喜歡我的詩僅僅是因為他們在詩里找到了能引起他們內心共鳴的東西,而無法客觀地評價我的詩歌在藝術上的成就,迄今為止,我的詩作中僅有一首極短的詩引起挑剔的專業詩人們特別關注,斗膽拿出來供大家評判:

灰姑娘

那個童話很好聽,

那首歌很動人。

請原諒我沒有動靜。

我本來可以順著微弱的光,

找到你所在的宮殿。

可是我怕真的變成灰姑娘。

灰做的姑娘,

風一吹,

就散了。

2009年6月25日

這首詩的得意之處是,故意曲解「灰姑娘」,把有名的童話故事灰姑娘曲解為「灰做的姑娘」,意在言外,讓人印象深刻,幾乎過目不忘。

說起傳世之句,突然想起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典故。

唐代詩人賈島有一首五言絕句:

題詩后

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

知音如不賞,歸卧故山秋。

「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道盡了寫出好句子的艱難,而這兩句本身也成為傳世之語,如同杜甫的「語不驚人死不休」。有意思的是,這首絕句是賈島順手題寫在一首詩後面的,他的本意是想重點向世人推介自己用心寫的另外一首詩。結果,他冥思苦想的那首詩沒幾個人注意,這順手寫下的句子反倒眾人傳唱。這裡把賈島推敲了許久、他自己想推廣,而最終並沒有引起太多反響的那首詩也貼出來讓大家看看:

送無可上人

圭峰霽色新,送此草堂人。麈尾同離寺,蛩鳴暫別親。

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終有煙霞約,天台作近鄰。

這個典故讓我們了解到一個事實,詩歌寫得好,真的是一件需要天賦、需要靈感的事情。有時候你苦苦耕耘很多年,卻比不上偶爾電光石火的一念。當然,靈感其實也是建立在勤奮的基礎之上。聰明而不努力,就猶如有種子沒有土壤,不可能有靈光一現。

納蘭詞之所以如此廣泛受到歡迎,是因為他詞里的好句隨處可見,俯拾即是。除了廣為流傳的「我是人間惆悵客」「人生若只如初見」「西風吹老丹楓樹」「一生一代一雙人」等句子,還有清新別緻的「秋雨,秋雨,一半西風吹去」「從此傷春傷別,黃昏只對梨花」「西風多少恨,吹不散眉彎」……

容若能夠寫出這樣的好詞,確實因為他天賦過人,更兼多愁善感,一往情深,也就是他自己說的「一往情深深幾許」。

容若的情,究竟有多深?

容若對父母深沉的親情,如何遵循孝道,前面已經敘述過,不必再提。

容若對錶妹、對盧氏的深切眷戀之情,已經浸透到他自己用心血凝成的詩詞里,任何其他的講述不過是畫蛇添足。

這裡選擇兩個故事,一個是容若為吳兆騫處理後事,一個是容若在富麗堂皇的明珠花園裡特意為顧貞觀這幫朋友建茅屋。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這年十月,吳兆騫在北京因病身亡,終年53歲。而此時容若正扈從康熙南巡,他們經泰山、揚州、蘇州、無錫、鎮江、江寧、曲阜等地,並查看淮揚河道治理工程。

容若簡直無法相信這個消息,連忙寫信說:「青溪落月,台城衰柳,哀訃驚聞,未知是否?」

在得到確信后,他異常悲痛,寢食難安,立即撰寫了情真意切的《祭吳漢槎文》。

從南方回到北京后,容若親自主持安葬了吳兆騫,為了照顧吳兆騫的子女,還把吳兆騫的弟弟全家也請到北京來,給他弟弟安排好工作。

吳兆騫原本和容若素不相識,容若受好友顧貞觀之託,把他從苦寒的寧古塔救回北京,死後還負責安葬,容若可謂情深義重。

至於容若跟顧貞觀的交情,那就更加數不勝數了。

徐珂編撰的《清稗類鈔》記載:

成容若風雅好友,座客常滿,與無錫顧梁汾舍人貞觀尤契,旬日不見則不歡。梁汾詣容若,恆登樓去梯,不令去,一談則數日夕。

登樓去梯,也就是說,容若怕顧貞觀走,也怕別人打擾他們,就拉著顧貞觀爬到樓上去,命人把梯子搬走,估計只有吃飯如廁才重又把梯子架起來。兩人一聊就聊個幾天幾夜,沒完沒了。兩人誠心誠意地彼此欣賞、真誠讚美,顧貞觀寫道:「君賞余《彈指》之詞,我服君《飲水》之句。」(註:《彈指詞》是顧貞觀詞集,《飲水詞》是容若詞集。)

這種交情,實在是讓人羨慕,令人嘆為觀止。

康熙二十年(1681年)秋,顧貞觀母親去世,急需回鄉奔喪卻又囊中羞澀,容若二話不說予以資助,而且和顧貞觀一樣悲傷,還寫了首五言古詩《送梁汾》:

西窗涼雨過,一燈乍明滅。

沉憂從中來,綿綿不可絕。

如何此際心,更當與君別。

南北三千里,同心不得說。

秋風吹蓼花,清淚忽成血。

容若為顧貞觀寫過許多詩詞,全都情真意切,令人動容。後來容若索性在相府里為顧貞觀等人築起茅屋,方便他們來住。關於築茅屋一事,容若又寫詩如下:

寄梁汾並葺茅屋以招之

三年此離別,作客滯何方?

隨意一尊酒,殷勤看夕陽。

世誰容皎潔,天特任疏狂。

聚首羨麋鹿,為君構草堂。

茅屋始築於康熙十七年(1678年),次年建成后,容若把它命名為「花間草堂」,並特意寫了一首詞:

滿江紅茅屋新成,卻賦

問我何心?卻構此、三楹茅屋。可學得、海鷗無事,閑飛閑宿?

百感都隨流水去,一身還被浮名束。誤東風、遲日杏花天,紅牙曲。

塵土夢,蕉中鹿。翻覆手,看棋局。且耽閑酒,消他薄福。

雪后誰遮檐角翠,雨余好種牆陰綠。有些些、欲說向寒宵,西窗燭。

要知道,顧貞觀雖然頗有文才,在現實的社會裡卻鬱郁不得志,屢屢受人排擠,勢利之人避之猶恐不及。而容若不但不迴避他,反而將他引為座上賓,成為密友,還根據好友的心愿,特意為他修築茅屋,這是何等的情真意切啊!

當然,投以木桃,報以瓊瑤,顧貞觀也為容若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正是他為容若印刻了《側帽詞》,後來又更名為《飲水詞》。

顧貞觀還積極謀划,把色藝雙絕的江南女子沈宛帶到容若寂寞的生命里,讓他凄涼黯淡的情感生活有了新的溫暖和光亮。

這種肝膽相照的友誼,在人的一生中絕對是少見的。後來容若去世,顧貞觀悼容若時說:「吾哥所欲試之才,百不一展;所欲建之業,百不一副;所欲遂之願,百不一酬;所欲言之情,百不一吐。」作為容若的知音,顧貞觀這番話是值得注意的。

此後,顧貞觀痛失知己,也痛失庇護,一年後回歸故里,時常思念容若,一個以狂放豪飲著稱的人,居然性情大改,過起了足不出戶、日夜讀書的隱居生活。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因為盡情,所以傷心:納蘭容若傳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因為盡情,所以傷心:納蘭容若傳
上一章下一章

第十三章 一往情深深幾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