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質(一)第七

資質(一)第七

(一)黃震曰:"資質言質美者在遇合。"戴彥升曰:"資賢("賢",今本誤作"執",依玉海及漢志考改)篇慮賢才之不見知,而歸責於觀聽之臣不明,謂公卿子弟、貴戚黨友無過人之才,在尊重之位,此終漢世之弊也。"唐晏曰:"此篇義主求賢以自輔。按玉海作'資賢',漢魏叢書(按所據為何本)作'資執',皆誤,今從範本。"案:李本、程本、兩京本、傅校本亦作"資質"。

質美者以通為貴,才良者以顯為能(一)。何以言之?夫(二)楩柟(三)豫章,天下之名木也(四),生於深山之中(五),產於(六)溪谷之傍(七),立則為大山(八)眾木之宗(九),仆則為萬世之用(一0),浮於山水之流,出於冥冥之野(一一),因江、河之道,而達於京師(一二)之下(一三),因斧斤之功,得舒其文色(一四),精捍(一五)直理,密緻博通,蟲蠍不能穿,水濕不能傷,在高柔(一六),入地堅強,無膏澤而光潤生,不刻畫(一七)而文章成,上為帝王之御物(一八),下則賜公卿,庶賤而(一九)得以備器械(二0);閉絕以關梁(二一),及隘于山阪之阻,隔於九(二二)之堤,仆於嵬崔之山,頓於窅冥之溪(二三),樹蒙蘢(二四)蔓延而無間,石崔嵬嶄岩(二五)而不開(二六),廣者無舟車之通(二七),狹者無步擔(二八)之蹊,商賈所不至,工匠所不窺(二九),知者所不見,見者所不知,功棄而德亡,腐朽而枯傷,轉於百仞之壑,惕然而獨僵(三0),當斯之時(三一),不如道傍之枯楊。(三二)結屈(三三),委曲不同,然(三四)生於大都(三五)之廣地,近於大匠(三六)之名工(三七),材器制斷(三八),規矩度量,堅(三九)者補朽,短者續(四0)長,大者治樽,小者治觴(四一),飾以丹漆(四二),斁(四三)以明光,上備大(四四)牢,春秋禮庠,褒以文采(四五),立禮矜莊,冠帶正容,對酒行觴(四六),卿士列位,布陳宮堂,望之者目眩,近之者鼻芳。故事閉(四七)之則絕,次(四八)之則通,抑之則沈,興之則揚,處地(四九)楩梓,賤於枯楊(五0),德美非不相絕也(五一),才力(五二)非不相懸也(五三),彼則槁枯(五四)而遠棄,此則為宗廟之瑚璉者(五五),通與不通也。

人亦猶此。(五六)(一)宋翔鳳曰:"治要'能'作'大'。"吳康齋曰:"首二句一篇冒頭。"器案:文以"通""顯"對言,與達同義。禮記聘義:"孚尹旁達。"正義:"達者,通顯之名也。"

(二)宋翔鳳曰:"'何以言之夫'五字,治要無。"

(三)宋翔鳳曰:"'柟',治要作'梓'。"器案:文選劉公幹公燕詩注、又司馬紹統贈山濤詩注兩引俱作"楩梓"。屍子佚文:"荊有長松文梓,楩楠豫章。"(據藝文類聚八八引)淮南子修務篇:"楩柟豫章之生也,七年而後知,故可以為棺舟。"漢書司馬相如傳:"楩柟豫章。"師古曰:"楩,即今黃楩木也。"

(四)宋翔鳳曰:"'也'字依治要增。"陳懿典曰:"托諭用木說出士之通塞,信哉,用舍有數也。"張東沙曰:"材木以大而成大用,如賢才之通顯,立喻親切有味。"

(五)宋翔鳳曰:"治要無'於'字。"

(六)宋翔鳳曰:"'產於'二字治要無。"

(七)"傍",唐本作"旁",古通,后不復出。

(八)"大山",李本、子匯本、程本、兩京本、天一閣本、唐本、品節、折中、別解作"太山",宋翔鳳曰:"二字治要無。"

(九)"宗",宋翔鳳曰:"治要作'珍'。"器案:文選劉公幹公燕詩注引作"珍"。

(一0)宋翔鳳曰:"治要無'萬'字'之'字。"唐晏曰:"案文選注引作'楩梓仆則為世用'。"案見贈山濤詩注。

(一一)宋翔鳳曰:"治要無此二句。"

(一二)公羊傳桓公九年:"京師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師者何?眾也;天子之居,必以眾大之辭言之。"白虎通京師:"京師者何謂也?千里之邑號也。京,大也;師,眾也;天子所居,故以大眾言之。明什倍諸侯,法日月之經千里。春秋傳曰:'京師,天子之居也。'"王制曰:"天子之田方千里。'"獨斷上:"天子所都曰京師。京,水也,地下之眾者,莫過於水,地上之眾者,莫過於人。京,大;師,眾也。故曰京師也。"

(一三)宋翔鳳曰:"'之下'二字治要無。"

(一四)宋翔鳳曰:"此二句本作'因於斧斤之功,舒其文彩之好',依治要改。"說文斤部:"斤,斫木斧也,象形。斧,所以斫也。"王筠句讀曰:"斤之刃橫,斧之刃縱,其用與鋤钁相似,玄應引賈逵國語註:'斤,钁也。'"

(一五)"捍",傅校本作"悍",天一閣本誤"揚"。案:史記遊俠郭解傳:"解為人短小精悍。"則"捍"亦"悍"之誤也。

(一六)"",子匯本、程本、天一閣本、品節、折中、拔萃、別解作"軟",俗別字,后不復出。

(一七)"畫",兩京本誤作"晝"。

(一八)"御物",原作"物",各本俱作"御物",今改正。

(一九)"而",宋翔鳳曰:"本作'不',依治要改。"

(二0)俞樾曰:"樾謹案:宋氏翔鳳據群書治要改'不'字為'而'字,'不'字是'而'字非也。此當於'卿'字絕句,上者為帝王御物,下者猶以賜公卿,則庶賤固不得而用之矣。此正見楩柟豫章之為天下名木也。治要不達此意,改'不'字為'而',殊非其旨,宋氏從之,誤矣。"唐晏曰:"與下文不接,疑有奪文爾。"

(二一)宋翔鳳曰:"'閉絕以關梁',五字治要無。"案:折中奪"閉"字,折中、拔萃無"以"字,匯函、拔萃"關"誤"開"。楚辭宋玉九辯:"關梁閉而不通。"

(二二)器案:此文以與堤連言為義,治要又作"九派",則亦水澤之類。文選楊子云甘泉賦:"陳眾車於東坑兮。"如淳曰:"東坑,東海也。苦庚切。"說文水部:"沆,大水也。從水亢聲。一曰,大澤貌。"系傳引博物志:"停水,東方曰都,一名沆。"太平御覽七○引述征記:"齊人謂湖曰沆。"後漢書馬融傳廣成頌:"彌綸坑澤。"皆謂坑或沆為水澤之類也。文選班孟堅西京賦:"絕坑踰斥。"李善註:"坑音剛。"楚辭九歌大司命:"導帝之兮九坑。"坑與翔、陽為韻,舊校:"'坑'一作"坑'。""九坑"當即"九",以陸氏為楚人而楚言也。其字從水,從土,或從阜亢聲,其義與斥澤同類,傳寫誤從山,而於是王逸注大司命以"九州之山"為說,古文苑又徑改作"岡",顏師古注漢書楊雄傳上云:"坑,大阜也,讀與岡同。"俱非也。

(二三)宋翔鳳曰:"治要作'及其戾于山陵之阻,隔於九派之間,仆於塊磥之津,頓於窈窕之溪'。"案:論衡超奇篇:"極窅冥之深。"謂深窅而幽冥也。

(二四)"蒙蘢",李本、兩京本、子匯本、程本、天一閣本、唐本、折中、別解作"蒙籠",同。漢書晁錯傳:"草木蒙蘢。"師古曰:"蒙蘢,覆蔽之貌也。"

(二五)"嶄岩",唐本作"嶄岩",匯函、品節、拔萃作"嶄",並通。文選班孟堅西都賦:"蹶岩。"李善註:"毛萇詩傳曰:'岩,高峻之貌也。'"

(二六)宋翔鳳曰:"十六字治要無。"

(二七)"通",宋翔鳳曰:"治要作'道'。"

(二八)"步擔",宋翔鳳曰:"治要作'徒步'。"案:李本、子匯本、程本、兩京本、天一閣本、唐本"擔"作"檐",集韻以為"擔"之或體字。

(二九)宋翔鳳曰:"十字治要無。"

(三0)宋翔鳳曰:"廿一字治要無。"案:匯函、品節、拔萃"僵"誤"強"。李為霖曰:"此喻賢者不遇,老於溝壑,不如卑賤見收,令人三複興嘆。"

(三一)宋翔鳳曰:"治要'時'下有'尚'字。"

(三二)文選宋玉高唐賦:"礫磥磥而相摩兮。"文與此相類,彼以磥磥形容礫石之眾多,此則以形容枯楊根株之盤互臃腫也。

(三三)"結屈",李本、子匯本、天一閣本、折中作"詰屈",匯函、品節、拔萃作"佶屈",並同音通借,詰屈,謂根株之屈曲也。

(三四)宋翔鳳曰:"九字治要無。"

(三五)左傳隱公元年:"大都不過參國之一。"又閔公二年:"大都耦國。"史記貨殖傳:"通邑大都。"大都,猶今言大城市。

(三六)孟子告子上:"大匠能誨人以規矩。"又盡心上:"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大匠,木工之長。

(三七)宋翔鳳曰:"'工'下本有'則'字,依治要刪。"

(三八)宋翔鳳曰:"'斷',子匯作'斲'。"案:折中亦作"斲"。

(三九)宋翔鳳曰:"'堅',治要作'賢'。"

(四0)宋翔鳳曰:"'續',治要作'接'。"

(四一)唐晏曰:"按莊子:'何不慮以為大尊?'韓詩說:'總名曰爵,其實曰觴。'是尊大而觴小。"

(四二)文選張茂先勵志詩:"如彼梓材,弗勤丹漆。"

(四三)宋翔鳳曰:"按'斁'與'剫'通。"唐晏曰:"案毛傳:'斁,盛也。'又疑'澤'之假借也。"器案:尚書梓材:"惟其塗丹。"孔穎達正義:"二文皆言斁,即古塗字。"阮元校勘記曰:"盧文弨云:'斁乃之訛。'趙佑云:'說文字下引周書曰:惟其丹。孔疏蓋本此,即古塗字四字,當為疏中之注。'案斁當作,固為有據,但孔疏自據梅氏所上之本,非本說文也。"今案:說文丹部下段玉裁注云:"杍材文。,孔穎達正義本作斁,衛、包改作塗,俗字也。"宋人集韻徑改周書之為斁,云:"斁,塗也。周書:'斁丹。'"據此,則斁乃塗字,此為古文之見於疏者。群經音辨二部:"斁,塗也。音徒。書:'惟其斁塈茨。'又同路切。"此亦據疏改經文也。唐晏以盛釋之,非是。明光,謂丹漆之光輝。文選謝靈運入彭蠡湖口詩:"金膏滅明光。"

(四四)"大牢",李本、唐本、匯函作"太牢"。

(四五)"采",李本、子匯本、兩京本、天一閣本、匯函、品節、折中、拔萃作"彩",古通。后不復出。

(四六)說文酉部:"酌,盛酒行觴也。"段玉裁註:"盛酒於觶中以飲人曰行觴。"

(四七)"閉",原作"閑",唐本、匯函、折中、拔萃作"閉",今從之。李本作"",即"閑"之俗別字。上文云:"閉絕以關梁。"漢書李尋傳:"閉絕私路。"

(四八)"次",子匯本、唐本、折中作"吹",不可據。次謂次序也。

(四九)"處地",折中作"劇地",不可據。處地,謂出產之地也。

(五0)陳懿典曰:"音韻協律。"翟昆湖曰:"譏刺卑賤小人之見錄,快心。"文廷式曰:"此節文似賦頌,楚人固漸染屈、宋之流風也。"唐晏曰:"按此篇用韻,同、通、工與楊、堂並用,異於三百篇,西漢以下之音也。"器案:漢書藝文志詩賦略於屈賦之屬之下即列陸賦之屬,着錄陸賈賦三篇,亡。文心雕龍才略篇曰:"漢室陸賈,首發奇采,賦孟春而選典、誥,其辨之富矣。"陸賦今不可得見矣,讀新語之文,不翅嘗鼎一臠矣。

(五一)丘瓊山曰:"轉得有情。"器案:"相絕"與下文"相懸"互文見義,或以"懸絕"並言者,如文選李少卿答蘇武書:"步馬之勢,又甚懸絕"是也。懸絕,猶今言差距甚大。文選左太沖吳都賦:"西蜀之於東吳,小大之相絕也。"即謂小大相距甚遠。荀子榮辱篇:"以夫桀、跖之道,是其為相縣也,豈直夫芻豢之縣糟糠爾哉?"縣同懸。白虎通禮樂篇:"貧富不相懸也。"文選嵇叔夜養生論:"至於樹養不同,則功收相懸。"義俱與此相同。

(五二)"才力",唐本作"才美",肊改。

(五三)宋翔鳳曰:"自'飾以丹漆'以下九十字,治要無。"

(五四)"槁枯",宋翔鳳曰:"治要作'枯槁'。"

(五五)"之瑚璉者",宋翔鳳曰:"本作'之器者',依治要改。"今案:論語公冶長:"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集解:"包曰:'瑚璉,黍稷之器,夏曰瑚,殷曰璉,周曰簠簋,宗廟之器貴者。'"

(五六)宋翔鳳曰:"本作'通與不通,亦如是也',依治要改。"楊廉夫曰:"下言高賢大良不為用,文機得心應手。"唐晏曰:"以上以木之材,喻人之才;以下專言人才之用與否。"

夫窮澤之民,據冰接耜(一)之士,或懷不羈之能(二),有禹、皋陶之美(三),綱紀存乎身,萬世之術藏於心(四);然身不容於世,無紹介通之者也(五)。公卿之子弟,貴戚之黨友(六),雖無過人之能(七),然身在尊重之處,輔之者強而飾之眾也(八),靡不達也。

(一)"接耜",宋翔鳳曰:"本作'嗝報',依治要改。"傅校"嗝"作"嗃"。析中曰:"嗝音革,鳴也。"唐晏曰:"按:'嗝'疑是''之假借字,說文:'裘里也,以繒附(原誤"傅")於革也。'報'當作'服'。"案:嗝報不見他書,從宋校依治要改正。

(二)"能",宋翔鳳曰:"本作'才',依治要改。"今案:文選鄒陽獄中上書自明:"使不羈之士,與牛驥同皁。"李善註:"不羈,謂才行高遠,不可羈繫也。"

(三)宋翔鳳曰:"本作'身有堯、舜、皋陶之美',依治要改。"今案:匯函、金丹、折中、拔萃"身"作"具"。品節、金丹、折中、拔萃"皋陶"作"禹、皋"。

(四)宋翔鳳曰:"治要無此十二字。"器案:韓非子難一:"萬世之利也。"史記晉世家作"萬世之功",說苑權謀作"百世之謀",術也,謀也,功也,利也,其義一也,猶今言長遠利益也。

(五)宋翔鳳曰:"本作'然身不用於世者之通故也',依治要改;別本作'不用於世者,無使之通故也'。"器案:匯函、別解作"身不用於世者,才之不通故也",金丹作"身不用於世者,不通故也",折中作"身不用於世者,莫為之通也",皆出肊改。文選鄒陽獄中上書自明注引作"窮澤之民,身不容於世,無紹介通之",與治要合。

(六)漢書孔光傳:"不結黨友。"又杜周傳:"方進復奏立黨友。"此東漢朋黨之濫觴也。

(七)"能",宋翔鳳曰:"本作'才',依治要改。"

(八)宋翔鳳曰:"本作'然在尊重之位者,輔助者強,飾之者巧',依治要改。"今案:匯函、金丹本又作"然在尊位之重者",亦以肊為之耳。

昔扁鵲居宋(一),得罪於宋君,出(二)亡之衛,衛人有病將死者,扁鵲至其家,欲為治之。病者之父謂扁鵲曰:"言子病甚(三)篤,將為(四)迎良醫治(五),非子所能治也。"退而不用,乃使靈巫(六)求福請命,對扁鵲而咒,病者卒死,靈巫不能治也(七)。夫扁鵲天下之良醫,而不能與靈巫爭用者,知與不知也(八)。故事求遠而失近(九),廣藏而狹棄,斯之謂也。

(一)折中無"居宋"二字。姚大章曰:"扁鵲、宮之奇、鮑丘三人,事雖不同,其不遇一也。"器案:史記扁鵲傳:"扁鵲者,勃海郡鄭人也,姓秦氏,名越人。"集解、索隱俱謂"鄭"當作"鄚"。正義:"家於盧國,因命之曰盧醫也。"揚子法言重黎篇:"扁鵲,盧人也,而醫多盧。"註:"太山盧人。"淮南子齊俗篇高誘註:"扁鵲,盧人,姓秦,名越人,趙簡子時人。"史記正義又云:"黃帝八十一難序云:'秦越人與軒轅時扁鵲相類,仍號之為扁鵲。'"案漢書藝文志方技略經方:"泰始黃帝扁鵲俞拊方二十三卷。"註:"應劭曰:'黃帝時醫也。'"尋軒轅本紀:"帝乃著內外經,……又有扁鵲、俞跗二臣定脈方。"蓋秦越人以醫名,時人以古之名醫謚之,扁鵲傳所謂"在趙者名扁鵲"是也。史記載扁鵲與趙簡子事,謂當晉昭公時,索隱正之,云:"案左氏,簡子專國,在定、頃二公之時,非當昭公之世,且趙系家敘此事,亦在定公之初。"則當周景王、敬王之世也。戰國策秦策上載醫扁鵲見秦武王,秦武王元年,當周赧王五年,相去二百餘年。扁鵲傳又言:"秦太醫令李酰自知伎不如扁鵲也,使人刺殺之。"則鵲之死久矣。蓋善醫之人,古皆稱為扁鵲,猶善射之人,古皆稱為羿矣。淮南子俶真篇:"是故雖有羿之知,而無所用之。"高誘註:"是說上古之時也,但甘卧治化自行,故曰'雖有羿之知,其無所用之'。是堯時羿善射,能一日落九烏,繳大風,殺窫窳,斬九嬰,射河伯之知巧也,非有窮后羿也。"蓋高氏已知羿非一人也。論語憲問:"羿善射。"孔注曰:"羿,有窮國之君,篡夏后相之位,其臣寒浞殺之。"左傳襄公四年載其事云:"昔夏后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遷於窮石,因夏氏以代夏政,恃其射也,不修民事。"則有窮之君亦以善射名羿也。孟子告子:"羿之教人射,必志於彀。"趙註:"羿,古之善射者。"又盡心篇:"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以羿興大匠對言,明古之善射之人皆稱為羿矣。與古之善醫之人皆稱為扁鵲,其事正相比也。

(二)折中無"出"字。

(三)折中無"甚"字。

(四)"為",天一閣本、品節作"謂",古通。折中無"為"字。

(五)折中無"治"字。唐晏曰:"("治")疑衍,否則下有'之'字。"

(六)靈巫,猶言神巫,墨子迎敵祠:"徙外宅諸名大祠,靈巫或禱焉。"

(七)唐晏曰:"案此事別無所考見。"器案:史記扁鵲傳云:"信巫不信醫,亦不治也。"

(八)陳懿典曰:"又以扁鵲結出知不知意,甚有關鍵,有照應。"

(九)孟子離婁上:"道在邇而求之遠。"

昔宮(一)之奇為虞公畫計,欲辭晉獻公璧馬之賂,而不假之夏陽之道(二),豈非金石之計哉(三)!然虞公不聽者,惑於珍怪之寶也(四)。

(一)"宮",宋翔鳳本誤作"公"。

(二)左傳僖公二年:"晉荀息請以屈產之乘,與垂棘之璧,假道於虞以伐虢。公曰:'是吾寶也。'對曰:'若得道於虞,猶外府也。'公曰:'宮之奇存焉。'對曰:'宮之奇之為人也,懦而不能強諫,且少長於君,君昵之,雖諫,將不聽。'乃使荀息假道於虞,曰:'冀為不道,入自顛軨,伐鄍三門;冀之既病,則亦唯君故。今虢為不道,保於逆旅,以侵敝邑之南鄙;敢請假道以請罪於虢。'虞公許之,且請先伐虢,宮之奇諫,不聽,遂起師。夏,晉里克、荀息帥師會虞師伐虢,滅下陽。"又五年:"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晉不可啟,寇不可翫,一之謂甚,其可再乎!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公曰:'晉,吾宗也,豈害我哉?'對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從,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為文王卿士,勛在王室,藏於盟府,將虢是滅,何愛於虞!且虞能親於桓、庄乎?其愛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為戮,不唯偪乎?親以寵偪,猶尚害之,況以國乎?……'弗聽,許晉使。宮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臘矣。在此行也,晉不更舉矣。'八月,晉侯圍上陽。……冬十二月丙子朔,晉滅虢,虢公丑奔京師。師還,館於虞,遂襲虞,滅之。"下陽,公羊、穀梁俱作夏陽。

(三)後漢書馮衍傳:"故信庸庸之論,破金石之策。"註:"金石以諭堅。"金石之計,猶言金石之策也。

(四)唐晏曰:"按穀梁傳,晉以璧馬假道,宮之奇諫曰:'晉國之使者,其辭卑而幣重,必不便於虞。'虞公弗聽。"

鮑丘(一)之德行,非不高於李斯、趙高也,然伏隱於蒿廬(二)之下,而不錄於世(三),利口(四)之臣害之也(五)。

(一)戴彥升曰:"考漢書儒林傳:'申公,魯人也,少與楚元王交俱事齊人浮邱伯,受詩。'又云:'申公以詩、春秋授,而瑕邱江公盡能傳之。'又云:'瑕邱江公受穀梁春秋及詩於魯申公。'楚元王交傳:'少時,嘗與魯穆生、白生、申公同受詩於浮邱伯。伯者,孫卿門人也。'夫穀梁家始自江公,而江公受之申公,申公受之浮邱伯,浮邱伯為孫卿門人;今荀子禮論、大略二篇具穀梁義,則荀卿穀梁之初祖也。荀卿晚廢居楚,陸生楚人,故聞穀梁義歟?鹽鐵論:'包邱子與李斯俱事荀卿。'本書資賢(當作"質")篇:'鮑邱之德行,非不高於李斯、趙高也,然伏於蒿廬之下,而不錄於世。'鮑邱即包邱子,即浮邱伯也。楚元王傳註:'服虔曰:浮邱伯,秦時儒生。'陸生蓋嘗與浮邱伯游,故稱其德行,或即受其穀梁學歟?"文廷式曰:"鮑丘俟考。"唐晏曰:"鹽鐵論:'李斯與包邱子俱事荀卿,包邱子不免瓮牖蒿廬。'按即浮邱伯。"器案:鹽鐵論毀學篇:"昔李斯與包丘子俱事荀卿,既而李斯入秦,遂取三公,據萬乘之權,以制海內,功侔伊、望,名巨太山;而包丘子不免於瓮牖蒿廬,如潦歲之蛙,口非不眾也,卒死於溝壑而已。"案太平御覽八四一引鹽鐵論作"鮑邱子",漢書楚元王交傳:"俱受詩於浮邱伯,伯者,孫卿門人也。"註:"服虔曰:'浮邱伯,秦時儒生。'"劉向孫卿書錄:"春申君死,而孫卿廢,因家蘭陵,李斯嘗為弟子,已而相秦,及韓非號韓子,又浮丘伯皆受業為名儒。"鮑、包、浮,一音之轉。

(二)"蒿廬",原作"嵩廬",今改正。唐晏曰:"疑當作'蒿'。"器案:鹽鐵論毀學篇:"包丘子不免於瓮牖蒿廬。"即本陸氏此文,今據改正。史記褚先生東方朔傳:"宮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廬之下?"尋周禮地官載師職:"以宅田土田賈田任近郊之地,以官田牛田賞田牧田任遠郊之地。"註:"故書'郊'或為'蒿'。"然則蒿廬蓋謂郊外之廬,"伏處於蒿廬之下,而不錄於世",即下文所謂"棄於野"、"或隱於田裏"也。

(三)錄,錄用,齒錄。後漢書袁紹傳:"廣羅英雄,棄瑕錄用。"

(四)論語陽貨:"惡利口之覆邦家者。"集解:"孔曰:'利口之人,多言少實,苟能悅媚時君,傾覆國家。'"孟子盡心下:"惡利口。"

(五)胡雅齋曰:"三段或借類相形,或援引作證,意愈真愈妙。"

凡人莫不知善之為善,惡之為惡;莫不知學問之有益於己,怠戲之無益於事也(一)。然而為之者情慾放溢,而人不能勝其志也。人君莫不知求賢以自助,近賢以自輔;然賢聖或隱於田裏,而不預國家之事者,乃觀聽之臣(二)不明於下,則閉塞之譏歸於君(三);閉塞之譏歸於君,則忠賢之士棄於野;忠賢之士棄於野,則佞臣之黨存於朝;佞臣之黨存於朝,則下不忠於君;下不忠於君,則上不明於下;上不明於下,是故天下所以傾覆也(四)。

(一)李為霖曰:"又一轉,更有遐思。"

(二)觀聽之臣,即耳目之臣。尚書益稷:"臣作朕股肱耳目。"孔穎達正義:"言己動作視聽,皆由臣也。"又冏命:"充耳目之官。"孔氏傳:"充備侍從,在視聽之官。"

(三)呂東萊曰:"連環結鎖,神妙。"

(四)王鳳洲曰:"此篇言人才之通塞有數,惟人主不明,故賢者棄逐,不才者通顯,其借喻俱照出正意,所謂'喻而非喻,真而非真'者。至敘事空闊,總說關鎖尤高。"李為霖曰:"君子抱道自處,故以道為屈伸,非湯、武為之君,終不遇也。小人以容悅逢君,雖庸君世主無不合,所以常遇。篇中以大木枯楊立喻至切,何也?獲大木難,枯楊便也。且敘事嫻美,關鎖尤高。"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陸賈新語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陸賈新語
上一章下一章

資質(一)第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