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趣事(七十二)

學院趣事(七十二)

道言念唱完畢。背後的嘈亂雨滴聲沒有避止。這樣看來,普通的驅鬼法子,對「雨鬼」沒有效用。葉梔不得不另想法子來避免「雨鬼」的侵害。

「干!拼一回!」葉梔在大雨中不想浪費時間。封印良善之心氣息的術法之裂痕,已經擴大。葉梔沒有時間來想更好的法子驅鬼。葉梔也不怕雨鬼的侵害。

良善之心的復愈效果,不是一般地強。若無特殊情況出現,葉梔是想主動尋死都死不了。就像慶州城的小蘿莉。

這傢伙準備回頭,正面對抗詭異的「雨鬼」。大不了受傷害一回。這沒關係。良善之心還能使自己的傷口復愈。葉梔什麼都不虧。說干就干。他真立定身子,故意回頭。

背後的模糊雨景,沒有什麼可怕的存在物。雨中的粟米草,仍進行著最後一次的芽苞綻放。破塊的花瓣,濺散了一地。夏末在雨水中淋落,替花瓣殉葬。

「沒有雨鬼?」葉梔沒瞧見背後的可怕存在,不禁懷疑「雨鬼」的真實性。

他的腳下,泥壤突然像流沙般陷落。身子隨之陷落。某條扭曲又噁心的黑褐色巨型蚯蚓,張裂著鋒齒的盤口,在坑底吞噬陷落的一切。

「瓦爾圖薩!」葉梔還沒來得及看見巨型蚯蚓的全貌,就被盤口吞噬。蘊含某種特殊物質的消化酶,迅速溶解葉梔的身體。良善之心感應到宿主的危機,啟動復愈被動效果。葉梔在生與死中徘徊,肌體的溶解又再生,帶來了莫大的肉體痛苦。

幾刻鐘后,葉梔從脹裂的蚯蚓胃囊中爬出,晶瑩玉體,毫髮無傷。

良善之心的復愈效果,真心可怕。葉梔還沒怎麼做出反抗,此條「瓦爾圖薩」就被不斷增多的溶解肌體所活活脹死。

「傳說中的『雨鬼』,居然是『瓦爾圖薩』!怪不得那麼多學子死後無蹤影,原來全被其所消化。」葉梔一邊藉由雨水淋洗身上難聞又惡臭的蚯蚓體液,一邊想通了「雨鬼」的真實身份。

雨鬼,或者說,瓦爾圖薩,是臨青城早已消失的某種大型肉食物種,全名為「肉食性電溶巨蚯蚓」,極其兇猛的捕食者之一,體長三十米餘二,重達十噸多七,龐然大物。「地龍」之名,實至名歸。

據傳聞,這種兇猛的捕食者,在數百年前,就因環境大變動而滅絕。現在怎麼會又出現?如果「瓦爾圖薩」都沒有徹底滅絕,那麼,其它一些更加可怕的生物傳說,是不是也真實存在?

葉梔暗自皺緊了小臉皮。他想起臨青城的過去歷史,以及一些駭人聽聞的生物傳說。

臨青城的大片地域,在過去,並不是一片湖陸接壤的平靜之地,而是一整塊常年霧瘴的大濕地,環境極其惡劣。

受特殊環境影響,這裡的大多數生物,都詭異又兇猛,喜食活物。最可怕的一點是:這些濕地生物,為了適應環境,都特別進化了自己的部分肢體,使其擁有不亞於神啟威能的特殊能力,更方便獵食。

肉食性電溶巨蚯蚓,即是這類進化物種之一。它的咽腺,不僅能夠噴吐超強溶解性的消化酶,還能釋放超強伏特的電流場,麻痹自身一定範圍內的所有弱小獵物,非常厲害。但這種生物,最令人害怕的地方,還是表皮層特化所產生的詭異潛地能力,

大濕地的某支非人類部落,給肉食性電溶巨蚯蚓所取名的「瓦爾圖薩」,寓意即為「潛行不見的岩地之神」。這種生物,就像一台巨大推力、延展靈活的鑽地機,大部分岩層都能鑽破,更別提鬆軟的泥壤。

「雨鬼」出現時所伴隨的嘈雜、無規則雨滴聲,估計就是這生物在地底鑽破岩層碎塊時所傳導上來的響動。這生物又愛在雨水天活動,下滲的雨水使土壤更加鬆散脆弱。怪不得那麼多學子會在雨天中失蹤,原來是被這生物所直接獵食。葉梔想通了「雨鬼」的真實來歷,暗卸一口氣。(註:惡劣的大濕地環境,使肉食性電溶巨蚯蚓的潛地能力,具有復原岩層的詭異特性,不會被其它獵食者沿潛行通道追獵。這也就致使,臨青城的許多失蹤學子地,為何沒有發現地底通道的解釋出現。肉食性電溶巨蚯蚓,會把威脅自己安危的所有無用通道,都給復原為最初樣貌,抹除自身存在痕迹。其潛地的詭異之處,即在於此。)

瞧見目前已經脹死的肉食性電溶巨蚯蚓,葉梔暗卸一口氣的同時,更加謹慎。

肉食性電溶巨蚯蚓不會平白無故地出現於臨青城,更不會在「昊林園」的幽靜林場隨意捕食人類。它並不愛吃人類。之所以會造成那麼多的學子失蹤事件,大概率是因為它把地面活動的學子,當成了自己所追尋的獵物——死亡蠕蟲。

這種兇猛的捕食者,一般隨死亡蠕蟲遷徙才被迫移動。日常情況下,肉食性電溶巨蚯蚓都會匿藏於地底,躲避其它以之(肉食性電溶巨蚯蚓)為食的捕食者,絕不敢輕易在地表露面。今天的忽然出現,有些奇怪。找不到合理之處。

在有死亡蠕蟲的地域範圍里,人類肯定不會是這種巨蚯蚓的優先捕食目標。人類的軀體,並不滿足肉食性電溶巨蚯蚓的營養需求。肉食性電溶巨蚯蚓有時自己都會嫌棄人類。

既然如此,這種生物為何會突然捕食身為人類的葉梔?這解釋不通啊!

等等!葉梔猛然猜到了一件可怕的事情:肉食性電溶巨蚯蚓可能並不跟學子失蹤案有關聯。死亡蠕蟲,才是製造學子失蹤案的真正元兇。肉食性電溶巨蚯蚓之所以會突然對葉梔發動襲擊,或許只是錯把葉梔的活動感應為了死亡蠕蟲的地表運動(註:肉食性電溶巨蚯蚓沒有正常的五感,卻有極其敏感的地表運動探知能力)。

「該死!」葉梔突然跳起,仔細防備地面的每一處不平整點。

他明白,自己可能來到了死亡蠕蟲的老巢。他的腳底,應該正有密密麻麻的死亡蠕蟲在活動。只有這樣,肉食性電溶巨蚯蚓才能把他誤當成死亡蠕蟲。死亡蠕蟲的活動數量,必須達到一定程度,才能徹底掩蓋人類運動跡象,使肉食性電溶巨蚯蚓誤判。

這傢伙陷入了大麻煩。其壓根就沒想到,傳說中已經滅絕的死亡蠕蟲,竟然會在這裡,集群出現。

再結合學子失蹤案來看,死亡蠕蟲,恐怕食人成癮。葉梔恰巧是人類。這下可真倒大霉。

地面的每一處不平整點,可能都藏有死亡蠕蟲的突然襲擊。危險,簡直是無處不在。

(註:真實的「死亡蠕蟲」傳說:蒙古戈壁沙漠上流傳著一個離奇的傳說——在茫茫的戈壁沙丘中,常有一種巨大的血紅色蟲子出沒,它們形狀十分怪異,會噴射出強腐蝕性的劇毒液體。此外,這些巨大的蟲子還可從眼睛中放射出一股強電流,讓數米之外的人或動物頃刻斃命,然後,將獵物慢慢地吞噬。大家便把它們稱為「死亡之蟲」。

許多目擊者對它的描述都驚人地一致:死亡之蟲,生活在戈壁沙漠的沙丘之下,長5英尺左右,通體紅色,身上有暗斑,頭部和尾部呈穗狀,頭部器官模糊。蒙古當地將「死亡之蟲」命名為「allghoikhorkhoi」,由於這種恐怖的蟲子從外形上很像寄居在牛腸子中的蟲子,也被稱為腸蟲。據目擊者稱,每當「死亡之蟲」出現,將意味著死亡和危險,因為它不但會噴射出致命毒液,還可從眼睛放射出強電流殺死數英尺之外的獵物。目擊者能夠僥倖存活,已是不幸中的萬幸。

英文資料中第一次提及「死亡之蟲」,是於1926年。1926年,美國教授羅伊·查普曼·安德魯斯在《追尋古人》一書中描述了「死亡之蟲」,但是他還不能完全確信依據蒙古官員們描述的這種沙漠怪物的存在。他在書中寫道:「儘管現在的人們很少見到『死亡之蟲』,但是當地蒙古人對『死亡之蟲』的存在表現得非常堅定,而且那些目擊者的描述竟驚人地相似。」其對「死亡蠕蟲」的存在,並不肯定,也不否定。態度不明。

捷克探險家伊凡·麥克勒則是探尋「死亡之蟲」的權威專家,他早在1990年和1992年分別兩次來到蒙古尋找「死亡之蟲」的蹤跡,儘管前兩次探險並未達到自己的預期目標,但是他已被「死亡之蟲」的神秘感深深吸引。

未來的某一個夏天,麥克勒還會再次來到蒙古實現自己的探索心愿。那次他將有備而來。他的計劃是乘坐超輕型飛機低空飛行在蒙古戈壁,進而有效地擴大探索範圍,他希望通過這種方法發現躺在沙丘上曬太陽的「死亡之蟲」,將「死亡之蟲」具體的生活習性和特點記錄下來,填補蒙古當地人有關「死亡之蟲」不詳實的資料。

依據前兩次探尋經驗,麥克勒編寫了一份具有實用價值的「情報資料」,是陸續前來探索「死亡之蟲」的科學家和獵人們的必讀信息。

情報資料指明:外形像香腸的「死亡之蟲」,體長為0.5米,如同男性胳膊一般粗細,類似於牛體內的腸蟲。它們的尾端很短,就像是被刀切斷一樣。尾端不是錐形。由於「死亡之蟲」的眼睛、鼻孔和嘴的形狀很模糊,目擊者乍一看,通常都無法具體辨識其頭部和尾部。它們整體呈暗紅色,與血液、義大利臘腸的顏色十分接近。

「死亡之蟲」的爬行方式十分古怪,要麼向前滾動著身體,要麼將身體傾向一側蠕動前進,運動模式未知。它們愛生活在荒無人煙的沙丘之下或炎熱的戈壁山谷之中,通常目擊者看到「死亡之蟲」都是在每年天氣最炎熱的6月和7月。其他的時間,它們會鑽進沙丘中過著冬眠般的生活,除非戈壁沙漠喜逢降雨,「死亡之蟲」才會鑽出沙丘沐浴戈壁難得的清新濕潤。

蒙古人補充:死亡蠕蟲能殺滅遠處的敵人,會向獵物噴射毒液或是放電的手段;該蠕蟲生活在地下,最多冬眠一年,除了六月和七月基本不活動;當下雨和地面潮濕時,它們會爬出地面。該蠕蟲經常捕食駱駝,並在其腸道內產卵,表皮為紅色,有時是黃色。它的毒液據說會腐蝕金屬,該蠕蟲可能寄生於當地植物中。據傳,這種蟲子能從直腸中發出閃電。雖然蒙古游牧民們幾個世紀以來都報道過它的存在,但是並沒有真憑實據證明這種生物的真實性。)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亂世風華錄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亂世風華錄
上一章下一章

學院趣事(七十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