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秦並巴蜀 山雨欲來

第一章 秦並巴蜀 山雨欲來

巴山漢水之地,處於秦頭楚尾,縱橫一千餘里,地連南北,勢貫東西。

這裏屬於梁州,梁州為古九州之一,其地域除開巴蜀之外,還包括漢中地。

而這巴、蜀之北面南北數百里,東西一千餘里地面,便是楚國的漢中郡所管轄。漢中郡東面,是荊州楚國腹地江漢地區,北面便是雍州秦國、關中八百里秦川。

山色空濛,春光四海,柳色如煙。

漢水之上,一葉舟船,正在群山之間穿梭而行,緩緩逆流而上。

舟上一人,約有二十七八歲年紀,身高七尺,中等個頭,面貌靈秀,雙目有神。身着布衣緊衫,足登麻鞋,腰間掛一口精緻寶劍。

那人正憑船首按劍而立,一邊觀看沿江春色,一邊凝神沉思。

這人打扮裝束甚為普通尋常,但腰間懸掛寶劍卻是非同尋常之物。

這艘舟船雖然不是大船,但是船艙中載滿了貨物,約有千斤。又因為逆水而上,所以行進並不是很快。

舟中除了船首按劍而立那人之外,還有船夫一人,幫忙划船的船工四人,一共是六人。

此時正值陽春三月時候,漢江兩岸,新芽吐翠,一派鮮嫩碧綠,那江邊的對對白鷺,時而追逐翻飛、時而降落江邊沙洲之上。

「客官請不要心急,此地已經是上庸之地,如再行一日半左右,在明日日落之前,便可到達漢中。」

船夫一邊划船、一邊對那船頭所立之人說道。

「只要明天天黑之前能夠到達,便不誤事。你且不要歇息,連夜划船前進。我付雙倍價錢給你。」

船頭按劍那人並不回頭,立在船頭回答船夫道。

這按劍之人是誰?

他從何處來?

要前往漢中幹什麼?

船中所載貨物又是什麼呢?

……

八百年前,武王伐紂,牧野一戰,紂兵倒戈,紂王登鹿台自焚而死。

於是周代殷商而有天下,周以鎬京為首都,分封諸侯,拱衛周王室,統領四海。因為定都關中,所以稱為西周。

至周幽王時候,犬戎殺周幽王,幽王之子姬宜舀東遷洛陽,為周平王,是東周之始。

東周一開始,周天子權勢便逐漸衰微,不能控制約束天下諸侯。

於是諸侯各國互相攻伐、紛爭不斷,春秋無義戰,烽煙捲長空,持續大約二百餘年,又稱為春秋時期。

自韓趙魏三家分晉、田氏代齊之後,天下共有七個大諸侯國,即秦韓齊楚趙魏燕七國。如此又持續二百餘年,七國之間互相攻伐不斷,戰火連綿不絕,此段又稱之為戰國時期。

戰國後期,周天子已經衰微得只剩下洛陽城巴掌大一塊地方,實實在在是號令不出洛陽城。

因為周天子是天下共主,所以諸侯還仍將其保留在洛陽,名義上尊奉。不然,周王室早就覆滅多年了。

此時西方的秦國十分強大,對於東方六國來說,單個上綜合國力已經佔據有壓倒性優勢。

秦國的戰爭機器開動,能夠有能力動員近百萬虎狼之師,對東方六國將構成巨大的威脅。

這是六國君主貴族所深為擔憂的……

……

六國中的楚國,位處南方,地大物博,幅員遼闊,是戰國時期一等一的大國,

楚國地方萬里,疆域幾乎佔據天下之半,有與秦國有爭衡的資本。

當時天下便有「橫則秦帝、縱則楚王」之說。

公元前316年,南方巴、蜀二國互相攻打,都向秦國告急求助,秦國正準備發兵前往趁機收取二國。

楚國細作探知消息,飛速回報楚王。

當時楚王是楚懷王熊槐,聞知巴蜀二國相攻,秦國欲要發兵,便在國都郢都召集群臣商議。楚懷王問群臣道:「巴蜀二國相攻,正是收服之機,今二國求救於秦而不求救於我,是藐視楚國也。卿等以為如何?」

三閭大夫屈原進言道:「秦乃虎狼之國,狼子野心,貪得無厭。今必然趁此機會吞併巴蜀,秦若吞併巴蜀,之後必然將侵我楚國。臣以為不可養成其勢,今大王宜派遣大軍前往,先於秦國收取巴蜀!」

懷王聞屈原之言,沉吟未決,令尹子蘭便進言道:「巴蜀二國求救於秦,而不求救與楚,是畏懼秦國甚於我也。大王若派軍前往,恐二國不聽,勢必將出師無功。」

令尹是楚國官職名稱,居群臣之首,地位相當於宰相。

子蘭又對屈原道:「三閭大夫善於辭賦,文章華美,然用兵之事,豈是能等同於文章辭藻?大夫若勸大王出兵,與秦國爭奪巴蜀,恐楚國將有折兵敗績之辱。」

屈原又道:「若不出兵相爭,巴蜀必然為秦所吞併。秦國吞併巴蜀之後,勢必再取我漢中地。大王若此時出兵相爭,漢中將能保。也可警示秦國,使其不敢再有南下相侵之心。不然,是向其示弱,將助長秦國狼子野心。」

子蘭聞言又厲聲道:「巴蜀二國,便於秦國而不便與我。秦軍天下無敵,大王若出兵,必不能相敵秦國明矣。與其如此,不如保留王師,緊守疆土為上。三閭大夫誤國誤君之言,望大王勿要聽之!」

屈原在欲要相爭進言,懷王便阻止道:「你二人休得爭論,此事且容吾斟酌。」

於是退朝,群臣各自退下。

楚懷王欲要發兵前往,恐又難敵秦軍,欲不發兵,又白白失掉巴蜀,勢必將危及漢中地。心中盤算一夜,猶豫未決,心下鬱悶而煩躁。

早晨之時,又得西邊哨探來報,說秦王已經命將軍司馬錯、客卿張儀、都尉墨等人率秦軍十萬,從關中咸陽出發,準備進入石牛道,不日將入劍閣。

懷王聞報不禁大驚,急忙又設朝,召集群臣商議,問道:「秦軍已經進兵石牛道。寡人若不發兵,便助長秦軍氣焰,恐其吞併巴蜀之後,再犯我漢中。卿等以為如何?」

大夫昭睢道:「大王此時派軍前往,已經不能阻止秦軍。以臣之策,不如保有漢中為上,現且增兵漢中以為備。」

屈原又進言道:「秦軍遠來爭奪巴蜀,必然疲憊,大王若遣軍待於漢中,正可以逸待勞,必能敗秦軍。臣請大王立即發兵前往,猶能扭轉局面。。」

子蘭道:「秦軍已經兵進石牛道,大王此時發兵已經來不及了。況且我軍行至漢中,也是長途跋涉,軍力疲憊,如何能截擊秦軍?大王不可發兵!」

上官大夫道:「臣也是此般認為。秦軍無敵於天下,未可輕敵。如果貿然率師截擊,勝負難料,恐又得罪秦國,秦國若怒而伐我,恐與大王不利。」

懷王也憂慮秦國兵強,未敢輕言進兵,群臣正在爭論不休之下,忽然報陳軫從中原來,求見楚王,懷王大喜道:「陳子博學多聞,必定有所見識。且請入與寡人相見。」

原來陳軫是當世有名的縱橫家,博聞強記,辯才通達,名聞天下。來往周旋於七國君主之間,遊刃有餘。今聞知巴蜀二國互相攻伐,秦軍往救,陳軫料想楚王也必然不會坐視,於是星夜來到郢都,求見懷王。

懷王正在為此事為難,猶豫未決,忽聞陳軫來到,自然大喜過望。

陳軫入王宮,見楚王為賀,楚王回禮,令坐於首席,即便恭敬問道:「先生此番來到蔽國,有何指教?」

陳軫道:「聞知秦國將收取巴蜀,恐大王心下有所不安,所以前來有一言相告於大王。」

懷王道:「寡人正是要問先生此事,請先生為寡人一決!寡人必然聽命於先生!」

陳軫道:「巴蜀二國,秦國窺伺早已久矣!今趁其內鬥,秦國出師而救之,乃舉手之勞也。秦軍既然前往巴蜀,勢必收取二國。大王如若發兵前往爭之,勢必出師無功,而且還結怨於秦國。所以臣勸大王,不出兵為上。」

懷王道:「先生明見!但寡人若不出兵,恐秦國以為寡人膽怯,助長秦軍氣焰,則將危及楚國漢中地。」

陳軫道:「大王且勿要憂慮。秦並巴蜀,是勢在必得。大王若發兵相爭,必然得罪秦國,如此秦楚將交惡,大王若不發兵,便不得罪秦國。臣為大王明斷:秦國此番只取巴蜀,並不取漢中。」

懷王道:「先生如何斷言?若果真如此,寡人便不發兵。」

陳軫道:「楚,天下大國也,地方萬里,帶甲百萬。秦縱然強於天下,敢無端犯楚國漢中乎?臣有一策,必能為大王保有漢中。」

懷王大喜道:「先生且講!」

陳軫道:「大王既然不願與秦國為敵,便可結好秦國。今秦軍收取巴蜀,大王可準備金帛若干,令人攜帶前往漢中待之,待秦軍收取巴蜀返回之時,以此賄賂秦軍,秦軍收取了賄賂,便可再秦王之前為大王言漢中難以進攻。臣再在其中周旋,言秦國攻取漢中弊大於利。秦王必然聽之,不會再攻漢中。如此漢中便有泰山之安。」

懷王問道:「甚善,不過秦王如何才能聽先生之言呢?」

陳軫又道:「大王在漢中有兵十萬,一時足可自保。秦王欲要攻陷漢中,非得二十萬兵力不可。秦國若動用二十萬兵力,則後方當吃緊,那時六國便可趁機合縱再攻秦。秦王非愚笨痴傻之人,不為為了一漢中而冒此大險。所以臣斷定,秦王必能聽臣之言。」

懷王聞言甚喜,道:「善哉陳子!秦王如能聽先生之言,寡人便用先生之策。漢中有寡人大將昭鼠把守,今便可傳命昭鼠按兵不動。但不知用誰人為使前去結交秦軍呢?」

陳軫又道:「大王賢明!臣已經有一人,可為大王使者。」

懷王驚喜問道:「先生有何人?且為寡人道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豪傑行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豪傑行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章 秦並巴蜀 山雨欲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