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姜維獨憑氣力高

第1章 姜維獨憑氣力高

(前言)

公元220年,後漢建安二十五年正月,魏王曹操去世,其子曹丕繼承王位。同年十月,曹丕篡漢,建立魏國,後漢滅亡。

公元221年,曹丕篡漢建魏后,劉備於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為了區別於劉邦建立的前漢,劉玄建立的玄漢,劉秀建立的後漢,此漢亦被稱之為季漢。前漢、玄漢、後漢與季漢並稱漢朝。

公元223年,季漢章武三年四月,劉備病逝。五月,太子劉禪在成都繼位,大赦天下,改元建興。

公元227年,季漢建興五年,漢丞相武鄉侯諸葛亮治軍漢中,在決定北伐魏國前為皇帝劉禪上疏曰: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后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時光如水。

此時已是三十年後的季漢延熙二十年(公元257年)。三十年前諸葛亮北伐前上疏所提如諸葛亮、郭攸之、費禕、董允、向寵,未提如趙雲、楊儀、魏延、蔣琬、張嶷、吳懿、陳式、陳到、李恢、馬岱、吳班、高翔、王平、句扶、馬忠、鄧芝、馬謖等文臣武將凋零殆盡,精卒損失過半。到了此時,三十年前上疏文中所提之『危急存亡之秋』的時刻,終於到來了。諸葛亮沒有看到它,上面離去的眾臣也沒看到它,然而它就像天意,終究是無法躲避。

在此危急存亡之秋,季漢又將發生哪些故事,他最後的結局又將如何,請看下文。

(正文)

三十年前,諸葛亮首次北伐,當漢國大軍來到涼州天水冀縣時,遇到了一個人,那便是姜維。

姜維,字伯約,涼州天水郡冀人。姜維的父親叫姜冏,當時官職是天水郡功曹。在後漢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涼州地區爆發大規模叛亂,馬超向張魯借兵會同韓遂、羌、戎族等攻打涼州,涼州大部地區被叛軍奪去,唯天水郡在太守姜敘等率領下頑強抵抗。於是馬超決定猛攻天水郡冀縣,而姜冏奉太守之命鎮守於此。馬超多次勸降,姜冏皆不從,於是雙方交戰,冀縣城破,姜冏為太守姜敘斷後,陣亡。姜冏之子姜維時年十三歲。後來朝廷平定叛亂,姜維因父殉於國事,被賜官中郎、天水郡參軍。

後來曹丕篡漢(公元220年),魏國建立,姜維時年十九歲,不得不接受命運的安排,從一名漢將變為了魏將。而因父殉於漢室,所以姜維內心一直存有漢室。

再到季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出祁山,當時姜維和天水郡功曹梁緒、主簿尹賞、主記梁虔等從太守馬遵在各地巡查,馬遵得知諸葛亮大軍到來,各地都在響應諸葛亮,懷疑姜維等人也有異心,於是拋棄姜維等人,連夜隨時任雍州刺史射陽亭侯郭淮逃往上邽。姜維等人追到上邽,然而上邽城門已閉,姜維不能入。姜維無奈返回冀縣,而冀縣也禁閉城門,姜維亦不能入。此時諸葛亮大軍已經來到冀縣,姜維走投無路,投降諸葛亮。姜維便從魏將恢復為漢將。

被諸葛亮收服時,姜維年二十七歲。到如今,姜維已經五十六歲。

正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姜維已繼承諸葛亮遺志,率領漢軍北伐抗魏。

在最近的幾次北伐中,姜維在局部地區取得了一些斬獲,讓人看到了一絲光復漢室的希望,然而這些斬獲和希望卻又是多麼的微不足道,是無法從根本上扭轉國事。而在去年,段谷之戰,姜維被魏將鄧艾伏擊。不僅損失精銳千計,打亂了北伐的軍事部署,更使得整個北伐事業走向轉折。隴西地區的羌、胡羽翼不再支持姜維,蜀中百姓與成都朝廷對他也不斷抱怨,姜維無奈只得從前線返回成都,自貶謝罪,平息各部。

然而,在姜維返回成都后不久,魏國國內又出事了,什麼事,淮南三叛。

淮南,是個神奇的地方,這裏的三代主官王凌、毌丘儉與文欽、諸葛誕,為了對抗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先後發動叛亂。

第一次王凌之叛是魏國嘉平三年(公元251年),結果是司馬懿率軍征討,王凌事敗自殺。

第二次毌丘儉和文欽之叛是魏國正元二年(公元255年),結果是司馬師大破淮南軍,毌丘儉被殺,文欽逃亡吳國。

那麼這第三次諸葛誕之叛,又是個什麼情況呢?

此時是魏甘露二年(公元257年),諸葛亮族弟(一稱堂弟),魏國征東大將軍高平侯諸葛誕,他在司馬父子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三人不斷剷除支持曹魏勢力的情況下,越發不安、害怕。特別是去年年末,司馬昭的手下賈充跑到淮南試探他,賈充回去后給司馬昭說了很多話,司馬昭因此生疑,調他到朝廷擔任司空。司空這個職位雖然位列三公(後漢三公為太尉、司徒、司空),職位很高,但沒有兵權。等於讓他進入京城就此架空,東線所有軍馬便都會被司馬昭掌控。諸葛誕收到調令,是越想越怕,越怕越想自保。終於在這年五月殺揚州刺史樂綝而叛,他擁有的軍隊人數超過十五萬,徵集的糧食足夠吃一年,據守淮南壽春城,走向了反抗司馬昭的道路。

反叛后,諸葛誕又派吳綱、兒子諸葛靚聯繫吳國。吳國便出動數萬大軍,由文欽、唐咨、全懌等率領,吳軍趁包圍圈未成時突入壽春城內支援,孫綝、朱異、丁奉、黎斐等作為外線支援。

同年七月,魏大都督大將軍高都公司馬昭攜帶小皇帝曹髦及郭太后一行,率青、徐、荊、豫及關中部分軍隊組成二十六萬大軍東征討伐諸葛誕。

同月,司馬昭駐屯丘頭,派鎮東將軍王基及安東將軍陳騫包圍壽春,派石苞、胡質及州泰領兵抵抗吳援。

於是在淮南壽春城下,叛軍諸葛誕、吳國援軍、司馬昭軍,三方共四、五十萬人云集於此,這場被譽為三國時期規模最大的戰役,全面爆發。

淮南三叛的爆發,使季漢朝廷看到了北伐勝利的希望。姜維亦燃起雄心,請求出戰。季漢朝廷當即命令后將軍行大將軍事涼州刺史平襄侯姜維率軍北伐。

就這樣,姜維與季漢的北伐事業,又將續寫。

姜維領命后,即刻整頓兵馬,出征前線。

關於姜維北伐軍的人數,最多能調動五萬人。為何是五萬?

因為在季漢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五丈原之戰後,國家休養生息了二十年,國力有一定的恢復,但是跟隨劉備、諸葛亮、馬超等四方而來的軍士不斷老去,僅靠蜀中一地不能補給,所以之後再也沒有能力組織十萬人的北伐軍。姜維能帶五萬人已是極限。

那這五萬人的具體組成情況又如何。

王牌部隊之虎步兵,這是姜維起家的部隊。當年姜維歸漢后,諸葛亮讓他統領中虎步兵五六千人。虎步兵整體分左、中、右三部,巔峰兵力近兩萬。虎步兵是擅長正面對抗的重裝步兵,武器以槍矛與盾為主。也有一定數量適合短兵格鬥的刀兵和斧兵。五丈原之戰結束,漢軍後撤,司馬懿追來,姜維率虎步兵調轉戰旗,列陣迎戰,司馬懿驚愕,擔心諸葛亮詐死,於是退兵。騙退司馬懿后,姜維率軍退回漢中。之後姜維逐漸統領全部虎步兵,並擴建為益州虎步兵、涼州虎步兵二部,以此為基礎,作北伐軍的主力兵種。

精英部隊之連弩士,這是一支射擊部隊。兵員主要來自於蜀東南的涪陵郡。諸葛亮曾經從涪陵郡中徵收三千青壯男丁組成連弩士,後來鄧芝遷徙涪陵郡豪帥五千戶為兵戶,組成獵射官。他們的裝備非常好,使用諸葛亮參與改進的一種連弩,名元戎弩,又稱損益連弩,民間稱諸葛連弩。這個連弩能夠一次發射十箭,殺傷力驚人。有一次漢軍北伐因糧盡退軍,司馬懿讓張郃率軍追擊,諸葛亮命令連弩士在木門設伏。魏軍一進伏擊圈,連弩士居高臨下,萬箭齊發,張郃被射中右膝,不久死去。射擊部隊是一種以火力壓製為主的戰術利器。但因為連弩生產難度較高,箭矢必須為特製,所以這支部隊不適合大量配置。人數一般保持在三到五千。

特種部隊之無當飛軍,這是一支山地部隊。諸葛亮南征時,把南中地區的夷族、青羌等勁卒徵召入伍,他們身披鐵甲,能翻山越嶺,擅長山地與防守作戰。他們的老長官是馬謖、王平,後來為張嶷。這支部隊在歷次戰爭中損失較大,所以後來數量有限。

騎兵部隊,一部分是馬超、馬岱舊部。一部分是諸葛亮拿下陰平、武都地區后獲得涼州馬而擴建。再有一部分是後來姜維經略隴西所增加的騎兵。但季漢一直偏愛步兵,所以配置騎兵的人數一般只有幾千。

另外,從諸葛亮到姜維,都有招攬邊區羌、胡為羽翼的傳統。羌、胡一直是生活在西北邊區的游牧民族。羌、胡人的特點是驍勇善戰,只是有些反覆無常,誰強就跟誰,誰給自己好處就幫誰。姜維是天水人,天水是漢與羌、胡雜居之地,所以他和羌、胡人很熟悉,對於招攬羌、胡更是得心應手。他每次招攬羌胡兵的人數不詳,少則幾千,多則萬計。

姜維的北伐軍在總體上繼承了諸葛亮時代以步兵為主,精英、特種兵為輔,騎兵協同的配置特點。而姜維為彌補北伐軍人數不足的問題,所以更為頻繁聯絡羌、胡。

一支五萬人的軍隊,人數雖不夠強勢,但畢竟是國之精銳。在往年的北伐中,姜維北伐所消滅的敵軍總數已經遠超諸葛亮北伐時期。所以其戰鬥力不可小覷。

姜維在漢中整軍完畢后,即率軍北伐。

說到北伐,就需要說一下漢國進攻魏國最主要的幾條行軍路線。

最好走的路線是西線的祁山道,也叫隴西道。此道是諸葛亮和姜維北伐都選擇過的,可以由此進攻隴西諸郡,如隴西、南安、天水、廣魏和安定。佔領了隴西,就能控制涼州,然後步步為營,吞食整個西部,佔領整個潼關以西。

其次是中線的陳倉道,也叫故道,這是一條險道,北口為散關,南口為陽平關。楚漢時期,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就是走的此道。

再其次是中線的褒斜道,此道北口為斜峪口,南口為褒谷口。斜峪口可至郿縣、武功,進圖長安。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讓趙雲做疑兵,以及最後一次北伐都是走的此道。

再之後是中線的儻駱道,也稱為駱穀道,北口為駱谷,南口為儻水河口。這條道路非常險峻,所以諸葛亮一生從未走過。之前魏國大將軍武安侯曹爽南下漢中時走過此道,便發生興勢之戰,魏國失敗,牛馬騾驢多死,民夷號泣道路。

還有一條是東線的子午道,北口為子谷,南口為午谷。此道的優點是可以直撲長安。之前魏延有過提議,但諸葛亮、姜維兩代軍事主官,在數次的北伐中從未選過。之前魏國大司馬邵陵侯曹真南下漢中走過,結果遭遇連綿秋雨,道路損壞嚴重,一個月時間走了一半路程,只得撤退。此道被認為是所有五條道路中最為險峻的道路。

除了這五條陸路,另外還有一條東線水路。由漢中沿漢水、沔水東下進攻上庸、魏興,再圖襄陽、樊城。這是大司馬蔣琬執政時期提出的軍事道路。可是水陸進軍的問題是出兵容易,萬一遭遇失敗退回困難,造成大量人馬、物資深陷絕境。所以過於危險,漢國朝中不太接受此道。

以上就是漢國進攻魏國最主要的六條路線。

那麼六條路線中姜維這次會選哪條?中線的儻駱道,也就是駱穀道。姜維選他有三點原因。

第一是部下建議。姜維手下有一個將領叫夏侯霸,字仲權,豫州沛國譙人。夏侯霸是夏侯淵的次子,本是魏國將領,他作戰勇猛,常年在隴西地區和姜維作戰,雙方基本是平手,誰都占不到便宜。後來司馬懿發動政變,殺死原來執掌魏國大權的大將軍武安侯曹爽,夏侯家和曹家歷來關係密切。司馬懿收拾曹家順帶也會收拾夏侯家,征西將軍昌陵鄉侯夏侯玄便被司馬懿召回京城,奪去兵權。右將軍、征蜀護軍博昌亭侯夏侯霸見夏侯玄執意去京城,而他又與新任征西將軍郭淮不和,因此感到害怕。因為夏侯霸的從妹是張飛之妻,張飛長女和次女先後封為皇帝劉禪的皇后。所以按輩分,夏侯霸是當今季漢皇帝劉禪的二舅,因為有了這層關係,夏侯霸決定南下歸漢。夏侯霸到達陰平時,迷路,糧盡遇困。劉禪聽到消息后便派人到陰平把他接到成都,加以安慰,告訴他其父夏侯淵是死於亂軍之中,舅、侄之間很快攀上親家,劉禪便拜夏侯霸為車騎將軍。

探討一下夏侯霸的內心,其實是非常苦悶的。魏國被司馬家所掌控,曹家和夏侯家的後代無能,幾近衰亡。而自己因為跑得快才免於災禍,和劉禪家有特殊關係才得以重用。所以在夏侯霸的內心深處一直想找機會教訓一下司馬家,便積極參加姜維北伐。夏侯霸因為早期隨父夏侯淵征戰多年,后又常年對抗姜維,所以很熟悉西北地理、風情。這次姜維所選擇的北伐進軍路線很有可能就是夏侯霸的建議。

第二是尋求改變。姜維數次北伐幾乎走的都是祁山道。不僅僅是因為這個道路好走,更因為姜維本身是涼州刺史,他需要經營涼州,所以造成郭淮、夏侯霸(歸漢前)、徐質、王經、陳泰、鄧艾等魏國西線主力雲集涼州隴西地區。而如果選擇走東線駱穀道,這是一條完全不同的軍事路線,目的是為了進圖關中。又因關中部分軍隊已被司馬昭抽去淮南戰場,所以關中防備力量被削弱,便可以趁機而入。

第三是建功立業。姜維的軍事實力是很強的,有過斬殺魏將徐質,擊敗雍州刺史王經的案例。但在去年段谷之役,敗得太慘,所以自貶為後將軍行大將軍事。姜維希望能儘快建功立業,便可通過戰功恢復自己的職位。而進軍此時魏國防守薄弱的關中地區,比去隴西死磕鄧艾更有前景。

所以在種種原因之下,姜維來了,他選擇了駱穀道,他要翻越秦川,震動關中。

此時,漢國執行北伐的兩位軍事主官,姜維與夏侯霸,都是降將出身,都是被迫歸國,卻一同帶領大軍一路向北。這對於軍人的他們來講,真有一種特殊的滋味。

駱穀道上,五十六歲的姜維,身披戰甲,手使長槍,目視秦川,內心躊躇。對着身邊的夏侯霸,道:「仲權啊,你可知道這是我第幾次北伐。」

夏侯霸想了片刻,道:「可有五六次了吧。」

姜維笑了笑,道:「少了,從延熙元年到延熙二十年,我領導了大小規模北伐加在一起已是第十次。」

夏侯霸感慨道:「十次了,真是好厲害。」

姜維看着前方,道:「大軍還有多久才能走出駱穀穀口。」

夏侯霸也看着前方,道:「以目前的情況來看,最多再有二至三天即可。」

姜維點頭,道:「要這麼說,先鋒已經接近谷口了,你我也要加快行軍才行,傳令,全軍加速前進!」

夏侯霸道:「諾!」即對全軍道:「全軍加速前進!全軍加速前進!」

於是全軍由步行改為跑步,加快前往谷口。

此時,擔任全軍先鋒的兩位將軍,一位叫王嗣,一位叫傅僉。

王嗣,字承宗,益州犍為郡資中人,做過西安圍督,後來為汶山太守加安遠將軍,這人為人忠厚,恩信羌、胡,對於維護漢國邊境穩定,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說到王嗣,可以再說說汶山郡。

汶山郡被稱之為成都的西大門。它一直是少數民族,特別是羌、胡聚集地。秦時屬湔氐道。前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汶山郡。這個郡因為離中原王朝較遠,又有山路不便交通,所以中原朝廷經常疏於管理。劉備建立季漢后,汶山郡又歸於季漢。但劉備一直忙於對付孫權,也就按部就班,沒有增強管理。諸葛亮平定南中后,志在北伐,也沒有親自治理。在這種情況下,造成汶山當地很多人開始覺得可以叛離中原了,於是在季漢建興九年(公元231年),當地發生叛亂。朝廷得知后,派遣姜維、馬忠、張嶷三位將軍領兵平定。到了季漢延熙十年(公元247年),汶山郡平康縣發生叛亂,時任衛將軍涼州刺史姜維第二次率軍出征,又平定了當地。這次姜維在當地築城,此城便被當地百姓俗稱『姜維城』。姜維、汶山太守王嗣等共同經營汶山郡。很多部落的酋長或歸順朝廷,或結交友誼。朝廷用鹽和茶葉從當地部落手裏換得馬匹和藥材。王嗣更親自組織鹽、茶、絲綢和玉器到山區與眾部落進行交易。姜維、王嗣致力開發中華西土,建立城邑,鼓勵農業,加強貿易,使得西土地區與中原文明的聯繫更為緊密。

這次姜維北伐,王嗣積極參加。不僅召集了汶山郡的羌胡兵,更給北伐軍提供了大量馬、牛、羊及軍糧等物資。

傅僉,荊州義陽郡人,名將傅肜之子。他父親傅肜當年隨劉備參加夷陵之戰,討伐東吳,遭遇兵敗,斷後戰死。朝廷便拜傅肜之子傅僉為官,傅僉因長於謀略,頗有膽勇,受到姜維喜愛,姜維歷次北伐皆帶他參加。

王嗣和傅僉,便是這次北伐軍先鋒軍的主將與副將。

這時探馬飛快趕到王嗣、傅僉身前,道:「將軍,前方就是谷口。」

二人停下馬來,王嗣看着前方,隱約能看到魏國旗幟,道:「這前方五里開外,果然是谷口,谷口關樓之上樹有旗幟,必然有魏兵把手,看來一場惡戰即將來臨。」

傅僉道:「沒什麼大不了,請讓我去破關斬旗。」

王嗣看着探馬,道:「你再去打探。」待探馬離開后,王嗣對傅僉道:「別着急,現在我軍還不了解敵軍虛實,貿然出擊是很危險的。」

傅僉道:「王將軍,魏國沒有可能在谷口安排重兵,而我手上可有三千精銳,如果有精銳還拿不下關口,那我可以去自刎謝罪了,請讓我上吧。」

見傅僉提槍欲去,王嗣再勸道:「傅將軍,我知道你手上有精銳,但這裏我是主將,你是副將,我需要你再等等。」

傅僉無奈放下槍來,道:「你這人真是好煩。」

王嗣道:「要不你的精銳留着以後再用,我在汶山組建了一支羌胡兵,勇猛強悍,卻還沒使用,這次就由我去拿下谷口更為合適。」

傅僉連忙道:「不行不行,王將軍你是主將,哪有主將親自衝鋒陷陣的道理。況且姜將軍有軍令,若遇敵情,令我先上,我若戰死,你則繼之。」

王嗣嘆了口氣,道:「那好吧,既然你用軍令來說,我也沒辦法。你想拿頭功是嗎,我成全你,等一會兒探馬回來,我就命你出擊。」

傅僉道:「王將軍,看我一個時辰之內為你拿下谷口,只要拿下谷口,便可進軍沈嶺!」傅僉道后便又提起槍來,沖了上去。

王嗣急忙道:「等等,探馬還沒回來!」

傅僉道:「等探馬回來就來不及了,你可知兵貴神速!」

王嗣道:「你當心點!」

於是傅僉便率領本部軍馬衝鋒在前,他要為全軍北伐奪下第一個軍事據點——駱穀穀口。

那麼傅僉能否順利拿下谷口,請看下一章:進軍沈嶺。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存亡之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存亡之秋
上一章下一章

第1章 姜維獨憑氣力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