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萊塔克

弗萊塔克

弗萊塔克(一八一六~一八九五年),德國劇作家,曾得柏林大學博士學位,做過德國語言文學教師、報刊編輯,也擔任過**官職,一生寫過不少有影響的戲劇和小說,戲劇理論著作有一八六三年問世的《論戲劇技巧》。這是一部經驗性色彩很鮮明的著作,包含著一位劇作家自己遇到過、體會過的實際甘苦,論述中常常用劇本實例來說明問題,讀來很覺實在。但這麼一本書也討論了一個根本理論問題:「什麼是戲劇性?」全書的理論重心也在這裡。弗萊塔克淺顯的文筆到此處也變得深奧了一點:

所謂戲劇性

,就是那強烈的、凝結成意志和行動的內心活動,那些由一種行動所激起的內心活動;也就是一個人從萌生一種感覺到發生激烈慾望和行動所經歷的內心過程,以及由於自己的或別人的行動在心靈中所引起的影響;也就是說,意志力從心靈深處向外湧出和決定性的影響從外界向心靈內部湧入;也就是一個行為的形成及其對心靈的後果。

這段話指出了戲劇性的兩個要素:內心意志、行動,揭示了表現戲劇性的兩個過程:由內心到行動、從行動起反應於內心。對這四項,弗萊塔克在書的前前後後都分別作過一些說明,組成了他的戲劇理論的內在骨架。

內心意志。弗萊塔克是十分重視內心的,他認為其他藝術樣式可以表現人物在特定環境中行動如何活躍,感情如何豐富,但對於戲劇人物,光這樣就不夠了。寫戲劇人物,「應該表現一個被崇高、激烈的感情所激動的內心如何竭力使自己化為行動,並且力圖改造別人的本質和行為」。這裡所說的行動,全由內心「化」來,而且「化」的切迫性和力度都很足,「化」出來后又保持住改造周圍的強大力度。這就是戲劇人物內在的意志力和性格。在弗萊塔克看來,這也就是戲劇性的基本源泉。他甚至把戲劇主要人物的內心活動和戲劇性看成是十分近義的兩個概念,指出:「主要人物必須充滿這種內心活動,只有當主要人物按照上述方式把他們的本質有力地、充分地表現出來,連內心最隱秘的角落都披露無遺,戲劇才能產生巨大的效果。倘若在主要人物身上看不出這種戲劇性,並且也不能打動觀眾,那麼這齣戲就沒有生命。」他把戲劇人物的內心顯現,當做獲取戲劇性的頭等大事。

弗萊塔克儘管也很愛用「意志、「意志力」這些語彙,但卻並非在闡揚唯意志主義,並不排斥理性在戲劇中的地位。他曾把戲劇與音樂作了一個對比,然後指出:「戲劇效果是同時通過兩個感官發生作用,它不僅刺激聽眾的感覺世界,也刺激聽眾的思維能力。」尼采正是為了想把戲劇引向直感世界才提出以音樂統制戲劇的見解的,弗萊塔克正視「思維能力」對戲劇的必需,與唯意志主義者的反理性傾向並不相同。他也不反對戲劇的社會性,甚至明確宣稱「戲劇藝術的效果其實是有社會性的」。從這裡可以看到,在戲劇中注重意志因素的人未必全是叔本華、尼採的信徒。弗萊塔克談意志常常以性格為歸結,他曾說意志力能形成性格,並通過性格讓人感受到。他不把意志和性格看做完全對峙的兩回事,這在黑格爾那裡也一樣。

行動。在弗萊塔克看來,從內心流瀉出來的激情是抒情詩而不是戲劇的主要表現對象,戲劇只表現「導致行動的激情」。對戲劇來說,再激烈的內心矛盾也要通過行動顯現於舞台。從這個思想出發,他主張「戲劇情節必須把一切對於了解劇情十分重要的東西,通過劇中人物的強烈運動和戲劇效果的不斷高漲表現出來」。古代希臘習慣於把有些行動幅度較大,或帶有恐怖性的戲劇動作放在幕後處理,他認為從現代藝術的利益出發,可以打破這個限制了。他說,如果一個幅度較大的恐怖性武力行動與後面的情節關係很大,與人物的內心關係很大,或者不表演出來觀眾很難相信,那是完全可以直接搬上舞台的,而且現代的演出條件也使這種搬演具備了可能性。他認為,「古代戲劇是從抒情的合唱曲里生長出來的,而現代戲劇則建立在表演重大事件敘事性的興趣之上」,因而古代比較傾向把行動的時刻放在幕後,而現代則更重視直接顯示爭鬥行動。當然,他也反對把全部行動都表現成正在發生的狀態,承認掩蓋某些行動有時反會產生一系列巨大的效果。弗萊塔克畢竟還是注重內心的,在強調行動重要性的時候不會忘記激起觀眾想像力的作用。

由內心到行動。這是弗萊塔克所說的表現戲劇性的第一個方向,或日第一個過程。內心向外流露,漸漸地採取行動,人物也就與外界發生了關係,「環境對他的激烈的感情活動也發生促進或者抑止作用」,因此這一個過程表現為一個行動在特定環境中的形成,這往往也是戲劇中比較扣人心弦的地方。

行動的完全呈現,以及由行動引起的反應,構成第二個方向、第二個過程。內心向行動的轉化業已完成,激烈的場面,豐富的視覺形象,驚訝的效果,都已提供。但這一切還得反射回內心,因為任何重大行動一旦成為現實必然會引起各種有關人物(包括行動採取者本人)的反應,於是內心活動又進入到新的緊張和激烈的階段,並由此醞釀新的行動。戲劇行動的前後連續和左右關聯就是這樣扭結起來的。對於這一個方向和過程的重視,表明弗萊塔克心目中的戲劇性不僅是內心和行動的結合(由內心體現為行動),而且還講究行動的對象性和反應(由行動反射回內心)。相比之下,他更注重前者,認為「最最扣人心弦的是形成中的事物,而不是形成之後引起人們驚訝的事物」。正因為反應會帶來行動的延續,所以觀眾們的心情很容易越過第二個過程跳躍到新行動的醞釀,即下一層次的第一個過程去了。這樣看來,理想的戲劇性應該而且必然具備一種行動的持續力,沿著人們反應的階梯而延伸。

弗萊塔克還看到,舞台上的行動產生恰當的舞台反應誠然是重要的,但戲劇性效果的取得最終還有賴於台下的觀眾。他指出:

戲劇的任何一個巨大的效果,其最終原因並不在於觀眾消極接受印象的需要,而是在於觀眾心裡不斷要求創造製作的強烈願望。戲劇詩人迫使觀眾進行再創造。人物、痛苦和命運的整個世界,觀眾必須在自己心裡復活;一方面觀眾情緒高度緊張地接受印象,同時另一方面又在進行著最強烈、最迅速的創造性活動。

要達到這樣強烈的劇場效果,首先應該正視觀眾的接受能力。弗萊塔克建議「把情節安排得和大部分中等程度的觀眾從現實生活中帶到劇院里來的想像不相抵觸,這就是說,他必須使這些觀眾感到事件的聯繫、動機、人物的輪廓是真實的」。弗萊塔克把觀眾看成一個集體,組成雖然複雜,但除了一部分高水平和一部分低水平外,大多數人的水平和趣味還是有相對的一致性的,因此關鍵是要使他們這些人感到真實,與他們的生活相粘接。從觀眾對戲劇效果的重要作用著眼,弗萊塔克得出了基本上是現實主義的結論。

除了戲劇性這一論題外,弗萊塔克對「悲劇性」的問題也發表了意見。他認為悲劇因素必須具備三個特點:一是它對於主人公必須是至關緊要的、後果嚴重的;二是它必須出人意外、突然出現;三是它必須引起觀眾一系列的聯想,使人清楚地感到它和前面的情節有合情合理的聯繫。這大致上是經驗性的意見。

在結構技巧上,弗萊塔克曾提出過一個很有名的「金字塔公式」,他認為一齣戲的發展過程分為五個部分:一、介紹;二、上升;三、**;四、回復或下落;五、結局。以**為「金字塔」的頂端,一、二向上,四、五向下,構成一個塔形。這個公式,清晰易記,流傳很廣,但許多有實踐經驗的戲劇家認為,**部分之後的「回復或下落」列作一個獨立的部分會使戲劇動作疲頓潰塌。**後面不應該再有太多的東西。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舞台哲理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舞台哲理
上一章下一章

弗萊塔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