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第五章

【原文】有物混成[1],先天地生。寂兮寥兮[2],獨立而不改[3],周行而不殆[4],可以為天地母[5]。

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6],強為之名曰大[7]。大曰逝[8],逝曰遠,遠曰反[9]。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10]。域中[11]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2]。【註釋】[1]物:指

「道」。混成:混然而成,指渾樸的狀態。[2]寂兮寥兮:沒有聲音,沒有形體。

[3]獨立而不改:形容

「道」的獨立性和永恆性,它不靠任何外力而具有絕對性。[4]周行:循環運行。

不殆:不息之意。[5]天地母:一本作

「天下母」。母,指

「道」,天地萬物由

「道」而產生,故稱

「母」。[6]強字之曰道:勉強命名它叫

「道」。[7]大:形容

「道」是無邊無際的、力量無窮的。[8]逝:指

「道」的運行周流不息,永不停止的狀態。[9]反:另一本作

「返」。意為返回到原點,返回到原狀。[10]人亦大:一本作

「王亦大」,意為人乃萬物之靈,與天地並立而為三才,即天大、地大、人亦大。

[11]域中:即空間之中,宇宙之間。[12]道法自然:「道」純任自然,本來如此。

【譯文】有一個東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經存在。聽不到它的聲音也看不見它的形體,寂靜而空虛,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獨立長存永不停息,循環運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為萬物的根本。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強把它叫做

「道」,再勉強給它起個名字叫做

「大」。它廣大無邊而運行不息,運行不息而伸展遙遠,伸展遙遠而又返回本原。

所以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間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

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

「道」,而道純任自然。【解析】現代物理學,包括(超)弦理論在內,都是研究關於有形態的

「物」的。但是,老子卻注意到了

「物」在造成形體之前有一個過程,並專門去研究這個過程。這個過程就是

「非常道」。所以,不妨把老子的研究稱之為

「前超弦理論」。有了老子的理論作為基礎,超弦理論才有可能完善起來。

要注意的是,本章暗含了一個

「我」的因素,而文字上的表述都是關於

「我」的邏輯思維的結果。老子這裡所說的

「天地」指的就是

「我」所處的環境,也許可以大致理解為我們今天所指的太陽系的範圍。

而老子這裡所說的

「物」,指的是宇宙的初始態。老子便將這初始態稱之為

「道」。

「道」的不斷發展被稱之為

「大」,

「大」的繼續發展被稱之為

「逝」,

「逝」的繼續發展被稱之為

「遠」,

「遠」的繼續發展被稱之為

「反」。

「大、逝、遠、反」的動態是由

「我」的位置而被反映出來的。老子這裡是用

「大」作為宇宙整體的代稱,而道、天、地、人都處於

「大」的領域之中,成為不同層次上的現象。低層次受高層次的支配和左右。

所以,人受制於地,地受制於天,天受制於道,道受制於宇宙的邏輯定律

「箭頭『一』」。當人懂得了

「箭頭『一』」的時候,就等於是理解了宇宙的本質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這是老子於道境中對微粒子的直觀和體悟。

「有物混成」,指道是由微粒、信息、能量以及它們的結構、關係、狀態等要素組成的統一體。

「先天地生」,說明

「混成」之物是化生天地的母體,同時也體現出混成之物所具有的的特性。

特性之一:「寂兮寥兮」。寂靜無聲,空曠無際,表明道具有靜和虛的特性。

特性之二:「獨立而不改」。獨立存在,始終如一,不為一切外來勢力干擾而改變本性。

表明道具有最本質的純真特性。特性之三:「周行而不殆」。周而復始地循環運轉而沒有軌道誤差和時間誤差。

表明道的運動是有規律性的,其規律性有誠信的特性。這三種特性即虛靜、純真、誠信,可以作為天下萬物遵循的本性,加以發揚光大。

母:母性、本性的意思。另外,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揭示了微觀世界的基本粒子(如中子)所具有的

「行星式」的運動規律。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世界的本體至精至微,應當用

「小」來為它命名。老子不用

「小」而用

「道」字命名,是賦予

「道」字深刻的哲理內涵。道的本意是

「道路」的意思,引申為行為、規則、方法等。老子用

「道」字為世界的本體命名,意在說明認識世界的本體才是人們認識世界的正確道路,而道的運動、發展、變化所體現出來的對立統一這一宇宙規律就是人類必須遵循的人生法則和社會法則。

認識的最高境界就在於識道即

「見小」,——

「見小曰明」。

「明」就是明白由道體所體現出來的對立統一規律,從而為人類的實踐活動指明道路。

道是宇宙的本原,

「小」是它的本質,本質是永恆的;

「大」是它的現象,現象是變幻的。小與大是相對立而轉化、相統一而存在的,所以,又可以勉強用

「大」來為它命名。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說明萬物由小到大、由大到小是循環往複、變化發展的,揭示的就是對立轉化規律。

我不知它的名字,就用

「道」字來命名吧,還可以勉強用

「大」字來命名。大意味著消失,消失意味著對立,對立意味著統一。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道的本質是小,但是,道是宇宙的縮影,宇宙萬物無不由道生成,所以道就是宇宙。

道與天地相比,道為大;天與地相比,天為大;地生萬物,地與萬物相比,地為大;王與百姓相比,王為大。

道大,天大,地大,都是相對的,王大也是相對的。這裡,老子把四大之一的王作為突出的重點,其原因在於百姓與王的關係最為密切。

貴為萬物之靈的人還必須接受王的統治,不理順人與王的關係,人也就不再是自由平等的了。

一個

「亦」字,旨在說明王作為國家的統治者,應當心存大道,明白平凡與偉大的辨證關係,倘若不明白對立轉化這一客觀規律,反而自以為大,那就說明,這時的王已經死了(大曰逝),因為,他已經遠離了人民(逝曰遠),既然與人民對敵,那麼新的王也就在人民的反抗中誕生了(遠曰反)。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不論地球還是月亮,它們都具有相對永恆的自轉周期和公轉周期,並且保持最完美的自轉角度。

天:太陽或者太陽系,這裡代表的是天體的運行規律。太陽系圍繞著銀河系周而復始地運轉。

道:道體所體現的運動規律。自然:自然規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歸根結底是要求人類效法自然規律,尋求並制訂出完善的人生法則和社會法則,因為,沒有秩序的人生和社會是不可想象的。

本章是理解道的概念的最重要的一章。本章中,老子突出強調的是由道體所體現出來的道性。

老子用

「道」來命名世界的本原,旨在表明人類與道的重要關係。道是萬物之奧,蘊含著真理。

人類要想把握真理,就必須識道。所以,道既是認識的對象,又是認識的方法,實踐的方法。

道的概念,並不是虛構的,而是直覺思維和理性思維相結合的產物。道作為最基本物質,是宇宙萬物之母;作為最一般規律,是貫穿於宇宙、社會和人生的。

老子道的哲學理念就在於為人類指明合乎自然規律的治身之道和治國之道。

【證解故事】我們的痛苦煩惱似乎永遠也沒有盡頭,一下成功,一下失敗,時而悲傷,時而喜樂;在生活里我們**西竄,愈陷愈深,找不到一條出路。

而老子告訴我們,道就是道,不生不滅,慾望太多的人就無法看透迷茫的前途,而平心靜氣著,卻能夠靈敏活潑地勇往直前,這才合乎大地所具有的德性。

有一則寓言:有位書生準備進京趕考,路過魚塘時正巧漁夫釣了一條大魚,便問漁夫是如何釣到大魚的。

漁夫得意地說,這當然需要一些技巧。當我發現它時,我就決心要釣到它。

但剛開始,因魚餌太小,它根本不理我。於是,我就把魚餌換成一隻小乳豬,沒想到這方法果然奏效,沒一會兒,大魚就上鉤了。

書生聽后,感嘆地說,魚啊,魚啊,塘里小魚小蝦這麼多,讓你一輩子都吃不完,你卻擋不住誘惑,偏要去吃漁夫送上門的大餌,可說是因貪慾而死啊!

慾望與生俱來。生命開始之時,慾望隨之誕生。餓了要吃飯,冷了要穿衣,這是人的本能。

僅從生命科學而言,人類綿延生息不絕,可以說慾望是生命的動力。生命停止,慾望則消失。

同時,人的慾望的滿足,又是生命消耗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講,有效地節制慾望,是構建和升華生命,延伸和拓展生命長度的必由之路。

這就不得不讓我們想起了性情淡泊,道法自然的莊子。有一天,秋高氣爽,太陽已爬在半空,莊子還長卧未醒。

忽然,門外車馬滾滾,喧囂非凡,隨後有人輕輕叩門。原來是楚威王久仰莊周大名,欲將他招進宮中,輔佐自己完成圖霸天下的事業。

楚威王便派了幾位大夫充當使者,抬著豬羊美酒,攜帶黃金千兩,駕著駟馬高車,鄭重其事地來請莊周去楚國當卿相。

半個時辰過後,莊子才睡眼惺忪開門出來。使者拱手作揖,說明來意,呈上禮單。

不料莊子連禮單瞟也不瞟一眼,仰天大笑,說了一套令眾使者大跌眼鏡的話:「免了!千金是重利,卿相是尊位,請轉告威王,感謝他的厚愛。」

「諸位難道沒有看見過君王祭祀天地時充作犧牲的那頭牛嗎?想當初,它在田野里自由自在;一旦作為祭品被選入宮中,給予很好的照料,生活條件是好多了,可是這牛想不當祭品,還有可能嗎?還來得及嗎?」

「去朝廷做官,與這頭牛有什麼差別呢?天下的君主,在他勢單力孤、天下未定時,往往招攬海內英才,禮賢下士。一旦奪得天下,便為所欲為,視民如草芥,視功臣為敵手,真所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你們說,去做官又有什麼好結果?放著大自然的清風明月、荷色菊香不去觀賞消受,偏偏費盡心機去爭名奪利,豈不是太無聊了嗎?」使者見莊子對於世情功名的洞察如此深刻,也不好再說什麼,只得怏怏告退。

其中一位使者還如臨當頭一棒,看破數十年做官迷夢,決定回朝後上奏威王告老還鄉。

莊周仍然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登山臨水,笑傲煙霞,尋訪故跡,契合自然,抒發感情,盤膝靜坐,冥思苦想,在貧窮中享受人生的快樂和尊嚴。

老子說得好:「見欲而止為德。」邪生於無禁,欲生於無度。當官掌權忘記了世界觀改造,忘記了清正廉潔,忘記了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難免產生邪心惡念,而

「疾小不加診,浸淫將遍身」,到頭來必然出大事,栽大跟頭,為人民所唾棄。

清代陳伯崖寫的對聯中有這樣一句

「人到無求品自高」。這裡說的

「無求」,不是對學問的漫不經心和對事業的不求進取,而告誡人們要擺脫功名利祿的羈絆和低級趣味的困擾,去迎接新的、高尚的事業。

有所不求才能有所求,無求與自強是不可分割的。這正是這句對聯所反映的辯證法思想。

人生在世,不能離開名利等。但對這些身外之物,必須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保持一定的警覺。

一個人只有拋開私心雜念,砸掉套在腳上的鐐銬,心地才能寬闊,步履才能輕鬆,才能卓有成效地干一番事業。

提倡

「人到無求品自高」,不是讓人們去過那種清貧的生活,而是為了清除社會上的腐敗現象,以使那些追名逐利者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思想道德上的純潔。

內心的踏實來自於長久努力奮鬥的沉澱。慾望是無止境的,人們為滿足慾望想出了許多手段,打工、做生意、賭博、詐騙、搶劫,還有出賣靈魂肉體。

慾望滿足的結果並非能心靜。無欲則靜,多數人不能做到如出家高僧。

在這樣一個商品經濟社會裡,清心寡欲也變得很難。付出不圖回報,但必有回報,儘管並非得如所付。

盡心儘力地勞動也許不能暴富,總比出賣靈魂肉體來得踏實。人的心理有個潛在的平衡,慾望過少缺少動力,慾望太多心煩意亂,你所要做的就是把握你的心,它的跳動是有規律的。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墨子與道德經.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墨子與道德經.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五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