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別干預子女的擇偶與婚姻

一、別干預子女的擇偶與婚姻

第二章如何破解代際糾紛

兩代人的成長背景、知識結構與面臨的選擇差異很大,代際糾紛在眾多家庭不斷上演。兒女當然會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與父母不可能完全一致。珍惜與孩子在一起的時光,放他們去創造與構想自己的未來,好壞讓他們自己來扛。如果老人有潛在的控制欲,不會不被兒女覺察。自己不幸福,兒女心情也不會舒暢。

子女長大之後,我們還總想幫孩子解決難題,替孩子做出決定,當他們拒絕接受時,以「愛」的名義強迫子女接受,這就很容易構成衝突。為什麼會這樣?因為父母把自己放在全知全能的心理位置上,覺得孩子「這不行,那不行」,處處想自己代勞。把自己當成了一個拯救者,潛意識裡一直把子女當成孩子,不尊重子女的自我價值。有界限意識的父母不會以愛的名義控制子女,而是設法徵求子女的意見,了解他們的內心活動。只有這樣才能從感情上真正與子女溝通,不然子女對父母會缺乏情感上的尊重與信任。

一、別干預子女的擇偶與婚姻

干預子女的擇偶與婚姻幾乎是中國父母普遍的自覺不自覺的行為,因為這關乎子女的終生幸福,沒有幾家父母不操心過問的。而由於父母的干預,造成很多的代際糾紛。如何破解,倒成了問題。

只要留意,就會在網上看到太多關於不要輕易戀愛、結婚,不必貿然要孩子,不然會很慘的議論。還有不少講述不婚一族瀟洒走世界的精彩故事。而不少為人父母的卻總想告訴自己的子女,結婚生子也會過上充實而幸福的生活。他們知道自己一天天老去,希望子女不要蹉跎了歲月。

看多了人生,就會明白人活著是需要精神支撐的。不結婚,不生孩子,可以免去不少麻煩,但是也會有新的煩惱。人活在各種關係中,有需要自己的人,有需要擔當的事,才能活得踏實;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使命,才是生存下去的動力。缺少親密關係,容易失掉幸福感。因此,父母總想干預子女的擇偶與婚姻。

父母有提醒的責任

選定終身伴侶往往要在年輕,並沒有多少閱歷的時候做出決定。人可以為愛而不惜代價,可以願賭服輸,但是頭腦要清醒。做父母的閱人無數,得盡到提醒的責任,但這種建議只能是軟性干預,假如方式不當,會造成強烈的衝突,是產生代際糾紛的重要原因。

任何一個看似自由的選擇,都意味著得為自己的選擇承擔後果。許多年輕人並未感覺找對象的迫切性,覺得被催促很不爽。他們覺得如果沒有被丘比特的神箭射中,就沒必要著急。他們不認為建立親密關係有那麼迫切。而做父母的明白,一旦人的基本物質需求被滿足之後,財富就幫不上什麼忙了,真正決定日子過得幸福與否的是有沒有一份與他人的親密關係。而家庭關係是最為重要的親密關係。有科學家提出,結婚的最佳時機是20多歲到32歲,超過這一個年齡段,離婚率每十年增加5%。如果人到了這個年齡段感覺還不迫切,錯過了,有可能會為此付出代價。人還是應該到了什麼年齡就辦什麼事兒,無論是否有生理需求,精神需求能不能自我滿足。青春不再時,單身女性就沒優勢了,愛情的規則也不由她定了。

由於有這些念頭,母親退休之後,她給自己找了一個事做,就是到處張羅著給我找對象。我母親好脾氣,從小不太限制我,總是讓我自由發展。我想看什麼書就看什麼,甚至要上哪所小學都由我自己選擇,她並不干預。

十分任性而無拘無束的我終於長大。萬沒想到的是,平時十分放縱我的老母親卻一改面目,突然十二分地干預起我的婚事來,讓我頗為意外與不滿。我母親長得嬌小漂亮,而我則生得五大三粗,黑不溜秋,一臉疙瘩,一副假小子樣,一點兒不招異性的青睞。老母頗為我擔心,生怕我嫁不出去,於是滿世界地為我張羅,弄得我頗為敗興。我覺得不結婚有什麼了不起,我沒有那麼強烈的願望,又不是案板上的肉,幹嗎要這麼吆喝?!

有一天,一位我頗為欣賞的小夥子來家做客。他和我一起坐而論道,侃得那叫一個盡興。此人算得一表人才,英俊瀟洒不說,還滿腹經綸。況且我們還真有點兒緣分,我的畢業論文與他的碩士論文竟然同題,於是我怦然心動,然而在一旁的老母可不幹了。她拿出一副最惡劣的態度,致使那個小夥子無法再在我家坐下去,逃之夭夭。我憤怒得快爆炸了,責問老母為何如此?老母告之:不要昏頭,你和他不成,就是成了,最後也得離婚。到現在我都不知道她的話對否,但是成熟與有閱歷之後,我方知過於有稜角,個性超強,婚姻磨合的難度係數便超大。

母親呢,在她把張羅當成工作之後,她為自己物色了一個女婿,也就真成了我的丈夫。他是學理工科的,不善言辭:有個熟人和我開玩笑說,我們家的話全讓我一個人說了。他生性頗為木訥,並不具有太強的性格魅力。說真的,那時答應嫁給他,多半是沖著母親,畢竟我們母女相依為命。

然而,歲月的流逝卻讓我慢慢明白了母親的聰慧。看到、聽到、遇到太多的婚變、太多的婚外情、太多的被丈夫冷落的妻子,我才明白母親把相伴終生看得很重,是有其道理的。她不想看自己的女兒遭遇婚變。儘管我父親是抱病身亡,但是一個女性的楚楚獨行,那番人生滋味,她不想讓我再嘗。

母親認為愛是一種人生的點綴。她不想讓我一時迷失於愛,而認不清自己。我告訴她,我很欣賞《情愛論》中這樣的觀點:所愛的人一定要具有豐富的精神世界,必須具備善於觀察的能力、豐富的想象力、細膩的感情。沒有這些品質的水乳交融,最熱烈的愛情也註定要毀滅。母親告訴我,別傻了,愛情是人生的奢侈品,有幾個人能享受得到書上說的那份靈與肉完美融合升華而成的愛情?她認為我不具備獲得如此高超的生命感受的資格。她讓我踏踏實實過日子。

我有時忍不住譏諷她:你過得好嗎?你心裡踏實嗎?幹嗎叫我踏踏實實。老母總是淡淡地笑笑。她認為人的需求是多層次的,不要夢想一步登天。她說她幫我選擇了一份穩定。的確,我的婚姻中找不出多少讓人心跳臉紅的場景,但是母親給我物色的他,一直在默默地承擔著父親與丈夫的責任。我們之間不乏親情,我的確覺得後方穩定。

母親的意思是認認真真地生活,不要做非分之想。今天,我也做了一個女孩兒的母親,因為我有一個穩定的後方,所以我未像我母干預我一樣去干預女兒,不然我是不是也會和我老母同樣?但是我還是把母親的話告訴了她,因為這其中有激情背後應該冷靜思考的深意。

一個人情竇初開時,就打算找個生活伴侶而不是靈魂伴侶的,並不多見。年少之時,愛的人往往是和自己精神契合、志趣相投的人,希望彼此間有說不完的話,你愛的,他也愛;你喜歡的,他也喜歡;你討厭的,他也討厭;你不以為然的,他也不以為然。一想到生活伴侶,便認為是為了生活才走到一起。其實一個人沒有成熟到了解自己的靈魂,又何曾認得清對方的靈魂呢?一般人往往是通過肉體去愛一個人的靈魂,假使無法愛上一個人的肉體,那他靈魂有多美都與你無關。

靈魂契合不易,生活和諧更難。你所崇拜的大家,可能娶的是一個照顧他生活的女人,而不是同樣才華橫溢的女性。有的人在照顧了一個深深仰慕的靈魂伴侶之後,便徹底受不了了,因為他除了打掃自己的靈魂之外,好像其他什麼都不會。生活伴侶有那麼不堪嗎?最後能夠走在一起的,往往凈是生活伴侶。

真正的靈魂伴侶也許是對你影響最深的那個人,但未必真能留在你的生活里。他就像是一個落在地球的外星人,不過是茫茫人海中的一個過客。而多數人的一生,終究還是各自跟一個地球人一起生活。這些道理,年輕時不懂,母親心裡明白,她不想讓女兒過著一種日子,心裡卻幻想著另外一種日子。她努力證明,有的人認為只有和愛的人一起的日子才算是過日子;有的人無論和誰一起都過自己喜歡的日子。其實你的日子怎麼過,你的靈魂就怎麼過。

把握變化了的時代特點

對父母而言,兒女的婚事幾乎成了他們最為重要的頭等大事。這時如果與兒女的意願有分歧,是非常鬧心的。父母的做法會讓兒女覺得父母干預太多;而做父母的則覺得孩子不識自己的良苦用心,結果兩敗俱傷。要緊的是兩代人對變化了的時代特點需要心中有數,順應時代的變化。

現在不結婚的姑娘很多,「剩女」這詞竟成了教育部2007年8月公布的171個漢語新詞之一。成為「剩女」的有多種,有家教不良,遲遲不能「斷奶」的。這些姑娘只要沒結婚,哪怕三四十歲,還跟父母住在一起,被父母照顧得無微不至,她們在家庭中的身份永遠是「女兒」,而非一個獨立的單身女性。她們在法律上是單身,但是在生活方式上不是。而另一些人則很優秀,有穩定的收入、體面的工作、優雅舒適的生活,只是在擇偶上遲遲定不下來。她們追求高層次、有質量的婚戀,有自己的標準,希望找到出類拔萃的另一半。做家長的此時不但需要給予理解,同時不妨給出具體建議。

有位父親說,他女兒是現代都市新女性,擁有高學歷、高收入、高智商,長相無可挑剔,擇偶標準要求也比較高,尚未找到理想的歸宿。國慶和中秋連休,是個結婚的好日子,他們夫妻連連參加了好幾場親戚朋友的孩子的婚禮,心裡著實是有一點酸楚。女兒已經過了三張兒,按說他們也該抱外孫了,可是怎麼就成「剩女」了呢?實在想不通。這詞好損!那些已婚的閨中密友,比她聰明的沒她漂亮,比她漂亮的沒她聰明,她們才該被剩。做父母的真著急,生怕她降低標準的速度趕不上自身貶值的速度。母親總在不停地託人給她說對象,可她怎麼也看不上,見面次數越多越麻木。

女兒告訴父母說,她「寧缺毋濫」,父母怕她拖到無花空折枝。且不說這個社會還是以家庭為基本活動單元,單身會備感孤獨,就是社會的無形期待也會變成對女兒的壓力。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可供選擇的單身男性會越來越少。當別人得知她未婚後,可能會投之以異樣眼光,這些都會使她尷尬。「寧缺毋濫」要有相當的擔當。父母不忍女兒拖到將就湊合,想讓她避免將就婚姻的婚後不幸。但是他們清楚,成為「剩女」是女兒「自選」的,她希望按照自己內心的渴求去選擇。遺憾之處在於中國人一般只有家庭生活加職業生活,缺乏多樣化的社會生活,社交貧乏。生活圈子過小,會影響擇偶願望的實現。

社會的急劇變化,個性張揚、生活精緻化和注重自我感覺都會直接影響兒女一代的擇偶。越獨立,越自我,就越不想迎合他人。太快的變化容易使人對自己、對他人的要求變得苛刻,越來越難以接受那些與自己不一致的東西,總會覺得還有更好的,會打動自己的男人等在那裡,最後反而少有選擇機會。

現代社會的總趨勢是單身人數增加。人口普查的數據表明,我國的單身戶,在京滬兩地就有百萬之眾,婚姻不是必須選擇的生活方式。作為家長,得尊重下一代的個人選擇。但是要提醒兒女,別輕易把不婚當作人生的一個選項,代價你未必支付得起。為自己活著,比為別人而活要輕鬆。要承擔孩子的未來、伴侶的幸福,有家庭的責任,就會活得沉重。如果一旦把這些沉重的東西都卸載了,甚至父母歸天,不必承擔責任了,是否活得過於輕飄。

有個變化了的事實是悄悄發生的,父母應該明示女兒。不少男生不再願意花時間去追女生了,除非姑娘十分出眾。十多年前,各種純潔、唯美的愛情故事遍及校園、職場各個角落,而現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功成名就的創業故事。在社會穩定的時代,人們把才情和精力放在對人性的挖掘之上。而現在短短十幾年,社會變化日新月異,要求人們不斷去適應這種變化,於是「效率」成了社會運轉的核心。不少男人感覺競爭激烈,生存壓力很大,不想花太多精力、時間,耐心地去了解或者去追求一個女性。

有的人覺得談感情很累,各取所需更直接。各自擺出自己的條件和需求,合則交往,不合則轉頭而去,不行就重新各自物色下一個對象,婚姻明碼標價。這種被量化的擇偶方式,讓不少對羅曼蒂克心存嚮往的姑娘不適應。嚮往和熱衷浪漫沒錯,這本來就是人的天性,只不過這種本性被現實遮蔽,加上中國文化潛意識的教化讓女孩子矜持,僅僅把願望放在心裡。

如果女兒認定需要婚姻,需要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不想將來孤獨終老,不如接受速配,接受明碼標價的相親方式。無論是網戀,還是介紹,都不必持守心中至高無上的愛情,用一堆可衡量的指標可能更有命中率。

把找對象當作生命體驗的過程

告訴子女別把相親當苦役,把這當作生命體驗的過程。不要害怕遇到失望,因為你不是和任意一個相親對象結婚,而是和其中最適合自己的那個人結婚,誤找誤撞是常態。想百里挑一,至少先得有一百可挑選。

有位知書達理、飽讀詩書的老人,她女兒快30歲了,尚且待字閨中。別人告訴她,現在的年輕人非常反感父母逼婚,她可別因為這事招兒女反感。而她的回答十分堅決,她說她就是要催促,因為女兒這時還意識不到青春苦短,不太可能有迫切感。作為母親,自己的責任是讓她明白。當然得盡量做得策略一些,不去傷害她的自尊。

作為母親明白,人的性成熟十多歲就開始了,30歲已不年輕。女兒現在不可能意識得到,大齡單身女性從30歲到40歲會經歷從不焦慮到焦慮的過程。如果40歲了還單著,那時父母已入老境,或撒手人寰,閨密有各自的家庭,各忙各的,與單身的她找不到話題交集,那時寂寞就成為無言。在中國的國情之下,那時就真可能剩下了。她不想因為女兒現在意識不到,就放任她。

母親告訴女兒,相親的方式是先看條件后找感覺。不認識的人到一起,目的性很強。小夥子要挑選心儀的人,姑娘希望找與自己對等的,不願下嫁。如果對相親反感,拖下去,到後來可能無親可相。母親勸女兒不必太過敏感,不要覺得自己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在直接講條件的婚姻市場多尋覓一下,哪怕同時也被挑剔的目光橫掃。學歷與收入不是魅力的必然標識,不必拿著勁兒,要讓人能親近,才可能與別人建立親密關係。切不可在最容易被身邊人愛上的年齡輕言否定;在有親可相的時候,因方式過於直接而拒絕;到情願採取任何方式時,男性的尋覓目光可能已經越過了你,直掃青春與活力,而不在意矜持與否。

確實有一些活得神采奕奕的單身女性,她們不但有一份體面的工作,會布置一個優雅的家,還愛旅行,愛健身,甚至懂好幾國語言。這些人可能不需要相親,她們自身魅力十足。假如你不曾自帶幾分姿色,情商又不高,還不具有自信開朗的性格,可是能夠主動示好,就容易被人喜歡。不然你想結婚,就別拒絕相親。

愛情不是陽光,未必普照眾生。天上不掉餡餅,不論那是事業,還是愛情,都需自己上心。想嫁給好男人,最好抓緊去找,從各處把那個適合你的人找出來,珍惜彼此。

有個姑娘,她的工作比較封閉,於是決定考慮相親,父母不在身邊,就接受朋友和長輩介紹,相親網站也試了。每次相親,她都當作一次社會實踐,不斷反省。即使相親未果,自己有所領悟,也心情不差。她把相親看成是自己做過的最大規模的社會調查。相了五十多次親,終於成婚。

她內心並未因曾經的諸多不成功而沮喪,她想得清楚。如果想找個百里挑一的,那至少得先找滿百。為了找工作,為了參加高考,還曾做了不少準備,為找一生的伴侶,自然得付出努力。她覺得用於找男朋友的時間還不到學習的百分之一,有必要付出。她心態極好。

她覺得不必把相親看得苦大仇深。如果認定兩個人一起互幫互助的生活比一個人過要幸福,就拿出熱情去尋找與嘗試。找工作還得面試呢,更何況是找對象?事實上,熟識的、能心動的早在一起了。一定不能宅著,得主動四處尋找。得多出去參加活動,反正自己玩也是玩,一群人在一起還熱鬧點。她找了一些多是年輕、單身、高學歷的人組成的群,加入了進去。

像這個姑娘一樣懷著人類學興趣去相親,即便不成,心情也不會太糟。就算遇見個奇葩,也不會氣得要死,琢磨出奇葩奇在何處,也算一種挑戰。告訴兒女不必剛見面就考察對方適不適合做自己的另一半,別把尺度定這麼高。兩個不認識的人能聊到一起,就可以考慮再相見。有人擅長跟陌生人聊天,有人不擅長,得給對方時間讓他表現自己。交友時別上來就要求得太多,要對方具有多少多少優點。交往一段,真不合適再否決。剛接觸時,只要覺得人善良、有擔當,就繼續聯絡。

當然也有得立刻否定的,比如跟前女友關係還藕斷絲連、過於媽寶之類的人。如果對方缺點明顯少於自己,那應該是配得上自己的人。遇到只想找個人完成結婚的任務的,也別馬上起膩,先搞清他為什麼這麼著急。是家裡催得急,還是缺乏戀愛經驗,或是怕付出了得不到回報,還是嘴笨,想問清女方對他印象如何,結果沒說明白。如果兩個人的節奏差異過大,就不必彼此耽誤。

建議兒女,一般相親的兩人學歷大體相當,那就可以從興趣、愛好、經歷、工作開聊,這樣就不會尷尬。假如有人上來就問了些奇葩問題,如果不是惡意,僅僅因為情商低,原諒就是。為了避免互相查戶口,可以自己引出些聊天話題。如果尊重對方,對方會等同對待。如果你更願意看到對方的優點,那麼對方也會願意看到你的優點。只要識人多了,就會明白多數人是值得信任的。

而假如自己不做努力,只是一味等待,還排斥相親,就太消極了。如果相親過程中,不但自己保持健康心態,還能充分照顧對方的自尊,那會讓相親變成人生的積極體驗。就像前面提到的那個姑娘,她有張好人卡,如果她與對方不適合,她會告訴這個人,不是他不好,他有這樣那樣的優點,只是他們之間不合適。她不是瞎編,一條條都是她真切觀察后得來的。她這樣做,就算兩個人不能在一起,至少可以幫他以後相親更有自信。

相親沒有結果很正常,拒絕別人,也得準備被人拒絕。喜不喜歡和跟不跟你談戀愛是兩碼事。有人把相親看得很無聊,其實沒有人是無聊的,關鍵是善不善於挖掘對方的閃光點。相親遇到的人什麼行業的都可能有,懷有好奇心,就會長見識。如果碰到對人普遍地信任,凡事把人往好處想,對事情的解讀總是選最善意的那種,就有可能遇到了良人,千萬別錯失。

給兒女一些切實的建議

碰不上心上人就不找,遇不上對了眼的不湊合。有這種心態的人有可能會錯過青春的佳期。結婚的確不是人生之必須,但不結婚卻必須有實力、有魅力、本身不乏吸引力、不缺異性的青睞。無論如何,締結婚約是目前以家為本位的中國社會裡幸福指數比較高的生活方式。效益最大化是這個時代的特徵。人需要歸屬感,家是能讓人容易找到這種感覺的地方。父母催婚背後是時間焦慮,怎樣能找到合適的另一半,與其催促,父母不如給些切實的建議。

張大姐讓她的女兒從小上各種補習班,女兒不但語文、數學、外語好,還參加體操、游泳培訓,學鋼琴、學畫畫,甚至連演講、書法都不放過。女兒似乎也很對得起這些付出,學習就沒太讓父母操過心。上高中時英語居然免修,直接參加期末考試。這麼一個省心的孩子,什麼都挺好,怎麼就不能成個家呢?

張大姐納悶,這件事當媽的連問都不能問,一問女兒准煩。她和外人說話總是彬彬有禮,可有時對母親說話就像火山噴發,不知哪來那麼大脾氣。這讓媽媽很難過,要十分忍耐才不會和她吵起來。很快母親就明白過來,身處情感空窗期的大齡單身女性,沒有她愛的和愛她的,不知道到底該去嫁誰,堅持寧缺毋濫。可在心底,依然有幾分躁動,幾許不甘。情感空窗期變成不易突破的瓶頸期,情感處於空白,就會出現一些負面情緒,心緒變得不寧。她不追問了,而是給了女兒一些具體建議。

她告訴女兒,怎麼找一個適合自己的男朋友,要從五個方面來看:

第一,看看倆人是否能聊得到一起。

人的一生不短,得和趣味相投的人在一起,談得來是基本前提。談得來的後面是兩個人的認知、興趣、眼界、思維邏輯等因素。知識儲備量要是相差得太多,就接不上話茬兒。過日子,也得棋逢對手。興趣愛好得有一些重合。人性的廣度與深度保證了相處的質量。

人與人之間發生矛盾,多源自於角度各異,並無太多對錯之分,缺乏足夠的理解力,常導致話不投機。而愛看什麼書、喜歡什麼電影、對什麼熱點有興趣,看似散漫無邊,卻能折射出為人處世的重要信號。透過這些,可以衡量對方與自己的匹配度。

第二,多了解彼此的成長背景。

強調「求同」而忽視「存異」,也不行,但不能把自己作為衡量標尺。得在大方向一致的基礎上,允許並尊重另一半與自己有不同。只有理解對方的原生家庭與成長環境,看到不足與缺點背後的深層次原因,才可能寬容;唯有寬容,才可能達成一致,耐心與包容不可或缺。

第三,看看兩個人的社交圈子能否相融。

一個人的社交圈子,與他的生活、思想、習性相關。如果你不喜歡他的朋友,其實是在下意識地排斥他、拒絕他。人以群分,婚姻不可能獨自存在。嫁一個人,其實也是嫁給他的圈子和接受他的習慣。沒有朋友圈交集,說明兩個人有截然不同的價值追求和生活方式。這樣的戀人彼此可能會吸引一陣子,但不容易相守一輩子。

第四,看看兩個人的消費觀是否一致。

一個人的消費觀,是他價值觀的最直接映射。在花錢問題上分歧太大的男女,日子會過得暴風驟雨。過日子的大部分事都與花錢有關,怎麼消費關係生活質量,會牽動喜怒哀樂。

第五,看看兩個人如何設計未來。

結婚使兩個人的未來息息相關。相愛一場是用婚姻作舟,把兩個人都渡到彼岸。兩個人想去的地方,是不是在同一個方向?如果是某種程度上的夢想合伙人,兩個人的奮鬥目標一致,所求相差無幾就行,絕不可南轅北轍。能夠結伴而行的,是要去同一個地方,共賞這一路山水的人,當然也分擔風雨。

告訴子女,五方面一致了,此人能深交。遇到「性」「愛」吻合都不錯,遇到相知更應該特別重視。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喚醒內在的力量:老年人自處心理手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喚醒內在的力量:老年人自處心理手冊
上一章下一章

一、別干預子女的擇偶與婚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