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對你的尊重,從來不是因為你的順從

他人對你的尊重,從來不是因為你的順從

不要去考驗人性,因為所有人都只關注人性崩塌的那一瞬間,而沒有人關注它之前堅強承壓的分分秒秒。

他人對你的尊重,從來不是因為你的順從

別不好意思拒絕別人,反正那些好意思為難你的人也不是什麼好人。

桃子是我的鄰居,因為她廚藝甚佳,所以我常常過去蹭飯,便漸漸熟絡了起來。

每天早上我都比桃子出門要早半個小時,可最近經常在電梯里碰見她,一問才知道,她的一位同事住在隔壁小區,兩人上班順路,所以桃子要調整時間,提前出門去接同事。

可桃子明顯是有些不情願的。

桃子和那個同事不是同一個部門,平時交集不多,更談不上什麼交情。就是上個月的一個周一早上,桃子在路口等燈的時候,看見這位同事一直打不到車,便搖下車窗問了句:「叫不到車?坐我車一起走吧。」

同事上車之後連連道謝,說自己正在因為起床晚了而懊惱,早高峰的車又特別難叫到,說桃子是她的幸運女神。

「以後我們就一起走吧,我可以幫你帶早餐。」

桃子有點不知所措,但又不好意思打斷同事的話,只好默默地繼續開車。畢竟對成年人來說,沉默已經是一種拒絕了。

可沒想到的是,在這之後的每天早上,這位同事都在車庫出口等她。老遠看見她開車過來就沖她招手,有時候桃子稍微遲了幾分鐘,她便開始微信、電話連環轟炸。

桃子很憋悶,早高峰雖然擁堵,但自己一個人在車裏,聽聽音樂和廣播,也算是工作前給自己的緩衝時間。可自從捎帶了這位同事,每天早上獨處時光變成了尬聊。

她嘗試過很多種委婉的推託辦法,比如:自己早上要先去一趟超市買蔬菜沙拉,或者要幫哥哥送小侄女去幼兒園等,可她得到的回應卻永遠是,「蔬菜沙拉我也喜歡,我也去買一份好了」或者「那我也跟你一起去送小朋友上學吧」……

「為什麼不直接說明你更習慣一個人出行,不想被長期打擾呢?」我問桃子。

「怎麼說都是一起共事的人,拒絕她總是有些不好意思。」桃子撇撇嘴。

有太多人情的煩惱並不來自拒絕本身,而是明明不情願付出,卻又不想承擔拒絕後要承受的代價。所以習慣了把問題歸咎於對方,希望對方能趁早知趣。

不管我們到了什麼年紀,對人際關係的不安全感都會存在的,生怕拒絕了別人就被拋棄,被討厭。能否滿足他人的需求,便成了我們是否受歡迎的首要因素。

有一天,桃子生病了,請完假吃了感冒藥便準備繼續睡。剛剛有了困意,就被同事的電話吵醒,剛接通,對面就是一通責怪的語氣:「你到哪裏了,再不來就遲到了!」

桃子一聽也很窩火,想着不如索性攤牌好了,便平復下情緒說:「我今天身體不舒服請病假了,並且我們以後還是不要每天一起上下班了,不過你哪天有急事,還是可以給我打電話的。」

同事在電話那頭愣了幾秒,什麼也沒說便掛斷了。

我們總是害怕在拒絕後就失去了一個朋友,但其實有的時候對真正的朋友說「不」並沒有什麼關係。

讓桃子沒想到的是,第二天去了公司,大家看她的眼神都怪怪的。

午餐的時候,桃子的助理跟她說,那位同事昨天一早到了公司便在辦公區大吐苦水,說桃子不近人情,上班順路都不願意載她,她每天都給桃子帶早餐,並沒有白白蹭車等等。

「公司的人不理解你,那你有沒有後悔拒絕同事?」我問她。

「沒有,我反而慶幸自己說出了口。她坐了我兩個月的順風車,因為我的拒絕就到處賣慘說我的不是,這樣的人早早遠離還是好的。」桃子淡定說道。

你看,即使你勉強去按別人的意願行事,也未必能獲得別人的喜歡和尊重。

他人對你的尊重,從來不是因為你的順從。別不好意思拒絕別人,反正那些好意思為難你的人也不是什麼好人。

別人浪費你的時間,都是經過你允許的

前段時間,我和表妹約好了周五下班一起吃晚飯,結果她說她正在加班,沒辦法,我只好在餐廳打包幾個她愛吃的菜,去她公司找她。

到了之後,我發現整個辦公區只有她一個人孤零零地坐在角落裏加班做PPT,整個人的狀態超差,像被霜打的茄子。我問她什麼情況,她支支吾吾地說,是幫大家的忙。但是,她這個幫忙的範圍有多大呢?

比如:工作一周終於等到雙休日,本打算周六就宅在家裏看看一直沒來得及看的電影,準備點零食徹底放鬆一下。一起實習的女生卻臨時找她去逛街,考慮到畢竟是一起進入實習期的同事,不好意思拒絕,便只好不情不願地去赴約。把本該用來解壓的時刻兌換成一下午身心俱疲的shopping。

再比如小長假,本想着跟家人自駕游去周邊城市度個假。一起做團隊合作項目的同事偏偏這個時候冒出來,用各種各樣看似無法拒絕的理由,把他那部分沒有完成的工作任務直接推到她這裏,說「我這就差一個小想法了,我實在是有要緊的事,幫我個忙好嗎?」,這一個「小想法」就花去了她將近一天的時間,小長假已耗費1/3,自駕游也泡湯了。

為什麼對別人說「不」會這麼難?

或許是覺得,拒絕後的關係處理起來太麻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想着既然對方沒有對自己造成太大的傷害,就算了。可你要知道,這樣想的你就沒資格抱怨了,因為別人浪費你的時間,都是經過你允許的。

涉世未深的時候,我們會把自己的天真、熱情、友善都寫在臉上,恨不得對每個新認識的人都掏心掏肺;但在熟悉這個社會的套路之後,我們的臉便重新寫上「很酷,不聊天」。我們寧願讓所有不熟的人覺得自己是個高冷鬼,也不想日日夜夜扮演一個360度無死角的濫好人。

對需要幫助的人,我們應當永葆熱忱和愛心。但並不是苛求自己不斷滿足別人的需求,而忽略自己的內在想法,讓自己活在逼死自己的節奏里。

有時候,你選擇與一個什麼樣的人相伴,與什麼樣的人為伍,就選擇了什麼樣的生活方式。不懂拒絕,就是變相任由別人一次次打亂你的生活。只有學會了拒絕,你才能找回你自己,別人也會「放過你」。

我寧願你成為一個較為冷淡的人

有一次,我大學同學小美來這邊出差,給我打電話問是否方便來我家留宿兩天。從畢業到現在確實有好多年沒見,一聽她要來,我超開心,便很爽快地答應了。

可沒想到的是,她來的當天還帶了一個女孩。她發消息跟我說,女孩是和她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剛好也在這邊上班,得知她來,就想和她一起住,問我可不可以。

我想了一下,還是覺得不太舒服。首先,我長期自己住,家裏又是一居室,沒有多餘的床具;其次,小美事先沒有告訴我還有另外的人,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就沒法照顧到對方。確定想法后我便打電話給她:「不好意思小美,我家現在的空間可能不太適合我們三個人一起住,你們倆又舟車勞頓,我很擔心你們休息不好,正好離我家不遠的地方有個性價比很高的酒店,這周圍吃的玩的地方我又都熟悉,也方便帶你們逛,房間我已經幫你們預訂了,等會兒可以直接送你們過去。」

小美在電話那邊支支吾吾了半天,但也順水推舟地答應了。

有時候,確定自己選擇拒絕的原因,又能敢於接受拒絕會帶來的結果,也是一種內心的強大和處世的成熟。

所以,不要害怕拒絕別人,當一個成年人開口提出要求的時候,他的心裏本就預備好了兩種答案。所以,給他其中的任何一個答案,都是他意料中的。接受被拒絕,是每個成年人都基本具備的心理素質。

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中,有一項一定是吃虧是福。可是我的成長經驗讓我漸漸發覺,吃虧不一定能帶來福氣,但一定讓人很受氣。

我很喜歡之前看到的一段蔡康永的採訪,他說:「其實我是鼓勵大家做一個比較冷淡的人,我不認為過於溫暖,是一個跟別人維持良好關係的一個立場,如果被溫暖兩個字給綁住,就更吃力。」

當然,冷淡並不是冷漠,而是充分給自己說「不」的權利。讓別人知道你的界限在哪裏,原則在哪裏。學會「拒絕」,學會讓自己從本就複雜的人際關係里透透氣。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除了努力還有什麼力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除了努力還有什麼力
上一章下一章

他人對你的尊重,從來不是因為你的順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