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日軍南撤與碧蹄館之戰

第54章 日軍南撤與碧蹄館之戰

◇日軍南撤,明軍光復開城

李如松率大軍收復平壤后,安撫城中百姓,宣佈德政,祭奠陣亡將士。(「安庶民,布德政,釂陣亡」。)

繼而在犒賞三軍后,傳命祖承訓、李寧帶領四千驍騎掃蕩平壤與鳳山周邊的倭軍,盡棄輜重一路南逃的日軍第一番隊殘部在敗退途中飢不果腹,狼狽不堪。(「賊將平行長、平義智、玄蘇、平調信等,率餘衆連夜遁還,氣乏足繭,跛躄而行,或匍田間,指口乞食」。)

李如松統大軍留住平壤修整,以朝鮮大臣柳成龍、李德馨等督辦糧草,調集鮮民鋪路架橋以備進兵。平壤戰敗之後,屯兵附近州縣的日軍各部見明軍大舉來襲,自知不敵,遂全線後撤。

鳳山守將大友義統領其五千人馬先遁,平山的小早川秀包、牛峰的立花宗茂亦棄城而走。避戰南逃大友番隊遭明軍鐵騎追襲,部將木付直清、富來鎮久、大神鎮勝皆死,所部傷亡慘重。(「義統畏唐軍,遂棄鳳山,遁歸京城,敵の銳騎追襲,富來鎮久、木付彌三郎合戦討死,深江城主大神鎮勝亦死」。)

而直清之父木付統直見嫡子討死也自刃而亡,遠在日本的重臣木付城主中務少輔木付鎮直聽聞在朝鮮作戰的兒孫聚亡,遂與妻子一同自殺。(「直清が討死したことを悲しみ、自らも自刃した。朝鮮で子の統直、孫の直清を失ったため、妻と共に自刃した」。)

據日方史料《日本戰史-朝鮮役》中記載,當大友義統所部撤至漢城時,已折損大半,經總奉行石田三成檢點,全軍只剩二千零五十二人。

大友義統至友軍於不顧,畏戰逃亡之舉傳至名護屋后,豐臣秀吉大怒,當即頒佈「大友勘當狀」,予以沒收大友豊后領地消藩之嚴懲,將義統押解至周防本國寺為僧。

豐臣秀吉用殺一儆百,以儆效尤之舉,意圖阻止戰敗的頹勢。(「豐后州酋首野何踏,統兵在朝鮮,聞大明助兵,喪膽逃回。秀吉聞知,立換總督兵」。)

明軍攻佔平壤,給駐防於朝鮮北部郡縣的日軍各部構成了極大的威脅,諸路倭將唯恐後路被明軍切斷,皆率部南撤漢城。(「惟倭奴自海上起兵以來,直破朝鮮八道,所向無敵。今倭之精銳於平壤大遭挫敗,殭屍盈野,數日來,各道屯結之倭奴,皆望風逃回,是天實欲並亡之耳」。明-宋應昌《經略復國要編》)

李如松統軍在平壤修整八日後,以大同參將高徹、保定游擊梁心領兵五千鎮守平壤,令遼鎮副摠兵查大受與中協大將李如柏等部為前軍向南進兵。

1593年1月16日,明軍前鋒馬隊進至開城府靑石洞要隘之地,遭遇數百日軍,查大受等持勇突擊,日軍盡皆望風奔潰,明軍追斬三十餘級。(「先鋒馬軍,馳至開城府地靑石洞,其處險厄,左右絶壁參天,中通一路,賊數百屯聚,望見天兵馳至,不敢交鋒。天兵追斬三十餘級」。申炅《再造藩邦志》)

小西行長率領所部殘軍一路向南狂奔,在白川與黑田長政所部匯合后,以黑田家臣粟山利安率軍二千為掩護,繼續向漢城退卻。

1月19日,追擊的明軍在臨津江東坡灘,遭到日軍的狙擊。李如柏縱鉄騎將粟山所部擊潰,斬獲日軍首級一百六十五顆,奪獲刀劍盔鎧倭銃等軍器八十七件,明軍陣亡六人,傷六十七人。(「天兵由東坡灘。踏淺追襲,李如柏縱甲士左右狹擊,賊眾大潰,當陣斬獲一百六十五級,奪獲倭器八十七件,我軍陣亡軍丁馮仲躍等六人,陣傷高得功等六十七人」。申炅《再造藩邦志》、宋應昌《經略復國要編》)

日方也記載,開城外圍一戰兵潰將亡之事。(「僳山四郎右衛門據江陰砦,唐軍即進,部將謂,我兵僅二千餘,何敵大兵,當求援於白川,作書曰,唐大兵當至,今夜即交刃,請速發援兵。僳山曰,縱令援兵至,往返八十里,何得救緩急。今發書,旦告死耳,不需乞援之語。書發,唐兵至,我兵發銃,揚喊突戦,歿於唐陣」。日《征韓偉略》、《黑田家書》)

開城是朝鮮三大都城之一,守城的第六番隊大將小早川隆景面對明軍的凌厲攻勢以及軍奉行大谷吉繼「兵寡難敵」的勸說下,放棄開城向漢城南撤。

1593年1月18日,距離日軍撤出開城不到一天後,中協李如柏部已進佔開城。明軍收復開城以後,附近相鄰的諸道也一併為明軍所攻佔。

自此,日軍用半年時間,所攻佔的朝鮮三都八道的國土,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已有二都(平壤、開城)四道(黃海道、平安道、京畿道、江源道、咸鏡道)被明軍收復。面對明軍勢如破竹的攻勢,進入朝鮮北部的日軍已悉數開始南撤,並在漢城集結。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壬辰戰爭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壬辰戰爭
上一章下一章

第54章 日軍南撤與碧蹄館之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