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 平壤大捷(3)

第53章 ◆ 平壤大捷(3)

在日方史料及參戰武士的戰記之中,也較為客觀的闡述了平壤之戰的經過。言及明軍炮火猛烈併發射帶有毒煙的炮彈毒箭,日軍苦戰不敵,失城喪軍而退。

史載:「二年,正月朔八。如松親提大軍搏城,發大砲火箭百道並攻,炮聲震天,山嶽皆動,火箭如織,毒煙蔽城。我兵咽毒煙昏眩,明兵含解藥蟻附而上,前者墜後者升,莫有退者。我兵力拒,刀槊亂斫,排銃齊發。敵亦奮突,惟忠中丸傷胸,猶奮呼督戦,如松馬斃於砲,易馬馳,揮兵益進。承訓兵詭僞麗軍,覷近則露明盔甲,鼓噪而登,城關即陷。我兵甚苦戦。至夜,行長檢城兵已不滿五千,軍監小野木縫殿曰,援兵不至,以孤城抗大敵,終不可為,渡江盍退,以圖再舉。行長然之,率衆潛出而歸」。(日《征韓偉略》、《吉野黨書》)

薊遼經略宋應昌記載了明軍光復平壤的作戰過程。明軍大軍四集,佯攻其堅,間抵其瑕,奇出兩翼,伏設江東。諸部以火炮毒箭,焚薰搏擊,日軍大敗,被火焚砲擊火箭射死者無筭。

史記:「職等如至平壤,分兵三哨,先列火器,后列車徒,騎兵繼之,奇出兩翼,伏設江東,佯攻其堅。間抵其瑕,佐以明火、毒火等箭,將軍滅虜等炮,焚薰搏擊。時倭奴盡列城上,鳥銃鉛子,飛下如雨,中者無不立斃。有鉛彈一枚而穿透二人者。副將李如柏、張世爵、楊元親率本營將士,先以明毒火箭、諸火炮一齊打放,雷彈火箭飛射,中者焚觸者死,乘勢攻城。大城既破,我兵四集,雲涌風馳,雷轟電掣,徤馬奔衝,短兵相接,倭賊盡摧伏於柵下。是日火箭、火砲齊發,樓台房屋煙火大作,倭被火焚、砲擊、火箭射死者各無筭」。(明-宋應昌《經略復國要編》)

日本官方史料中亦載有,在正親町天皇病逝之際,日軍敗於平壤的記載。(一月五日,正親町上皇崩御。同日,明の防海禦倭総提督李如松四萬の軍を率いて朝鮮軍とともに平壌日本軍を包囲、攻撃す。一月七日,小西行長、宗智義らの軍大敗。平壌を逃れ、十六日、漢城に入る。日《正親町上皇崩御、平壌敗戦》)。

與現在的西曆不同,古時,日本舊曆與中國有三日之差。

在平壤大捷中中明軍奮勇殲敵。然而,朝鮮官軍卻在平壤一役中消極避戦。僅黃州判官鄭曄一部曾追襲潰逃的日軍。(「由時巡邊使李鎰與別將金應瑞從含球門入,已而退屯城外,至是始覺賊之遁歸,亦不追躡。惟黃州判官鄭曄,截行長之後,斬獲百二十級」。)

平壤之戰,明軍獲勝的意義絕不僅僅在於收復一座平壤城,也不是把精銳的日軍第一番隊殲滅大半,而是此役的勝利極大挫傷了豐臣秀吉的侵略野心。其妄圖建立橫跨中、日、朝三國的空前帝國痴夢還未及實施,就被明軍的鉄騎和大炮予以完全粉碎。

收復平壤后,朝鮮對宗主國大明感念不已,朝鮮國王李昖向萬曆皇帝朱翊鈞上表稱謝。

內云:小邦軍兵脆弱,日久愈削,兼且平壤城險,未易收復,臣日夜憂煎,不知死所。欽蒙聖明天地父母,曲念先故,不以臣失職,而加罪命,調南北精兵,以拯濟小邦塗炭。

慮軍犒之乏,則先賜銀兩,憂糧草之缺,則陸續飛輓。士卒暴露於野,驢騾顚損於道,以臣之故,貽戚天朝,至於如此。

臣感激怔營,若無所措。竊恐,王師有徵,天吏無敵。乃於本年正月初八日壬戌,進攻平壤,不崇朝而城破,除焚溺斬殺之外,餘賊喪魄逃遁,其軍威之盛,戦勝之速,委前史所未有。

臣與大小陪臣,初聞捷音,不覺涕淚之交下。玆蓋聖天子盛德誕敷,神武遠暢,而名公贊謨,本兵運籌。侍郞宋專心機務,指授方略,謀猷克合,用集殊功。

總兵李督師慷慨,義氣動人,軍行所過,秋毫無犯,臨陣督戦,身先列校。至於鉛丸擊馬,火毒熏身,色不怖而愈厲。克城之日,祭箕子而先封其墓,恤瘡痍而遍釂陣亡,宣佈德意,慰問孤寡,雖裵度之平淮西,曹彬之下江南,無以過此。

副參遊擊都司以下,各該將領等官,闞如虓虎,如神助勢。至有巨石滾下而拒之直上者,丸入胸膛而鏖殺未已者。小邦袖手駭縮,莫敢助力,徒觀其鐵騎所蹴,飛塵驀野,火箭所及,赤焰彌天,礮觸列柵,則決若吹毛,搶剌守陣,則捷若飛鶻,腥煙漫空,流血渾江,天地爲之擺裂,山淵爲之反覆。彼賊之鳥銃湯石,政猶螗臂拒轍,無敢抵敵。

臣竊念,平壤一城,實伊精兵器械之處,臣竭一道之力,方經年莫窺,而克復之後,聞其所設守備,則決非小邦兵力,所可攻陷。天威一震,列屯望風,已成破竹之勢,黃海以東,不戦自卻,舊都指日可復,宗社次第汛掃。

臣思先靈地下之感,念遺黎其蘇之望,悲哀喜幸,惝怳難雙。雖欲報答生成,實難爲圖。抑臣之所大快者,念惟小醜跳梁,自大於鱗介之鄕,昧天之威,屢肆狂言,臣常痛之,今者鬼啓其裹,自取天誅,其海讋島慄,惴惴然不敢喘息者,殆終其遺育,是豈徒雪小邦之羞,實亦彰百王之烈矣。

臣又聞之,有願曲遂,天地之大德,所懷必達,臣子之至情。第念再造我國,克復平壤,專是皇恩。(李朝《宣祖實錄》)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壬辰戰爭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壬辰戰爭
上一章下一章

第53章 ◆ 平壤大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