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戰前三國的軍事實力

第3章 戰前三國的軍事實力

一、大明帝國

到十六世紀中葉時期,大明已經開始衰落。朝內黨派紛爭,宦官弄權,官場貪腐叢生致使帝國的國力與軍力大幅下降。由於北方韃坦等蠻族的不斷入寇,永樂年間曾幅員達上千萬平方公里國土面積到了嘉靖中期已經減少了約三成。而這時,沿海「島寇倭夷登岸剽掠」之亂也空前嚴重。

自嘉靖三十一至四十五(1552~1566)年,前後長達十五年的「嘉靖倭患」雖最終被抗倭名將俞大猷、戚繼光所率領的水陸聯軍所剿滅。但在戰事初期,明朝南方沿海一帶衛所軍隊軍制敗壞,戰力贏弱的缺陷也都暴露無疑,這使得國外侵略勢力開始意圖入侵中華之地。

1576年,西班牙駐菲律賓第三任總督弗朗西斯科-德-桑德(FranciscodeSande)奏請國王腓力二世(FelipeII)派出軍隊攻打明朝,卻未獲批准。(「王已見,無需答復」)

1586年,第六任菲律賓總督聖迭戈-德-維拉(SantiagodeVera)再次奏請腓力國王派遣遠征軍攻打明朝。他建議派出「克拉克」級(Carrack)戰艦十二艘,運輸船六十艘,一萬名配備大炮的西班牙甲胄兵與火槍手加上二萬亞洲雇傭兵所組成軍團征伐大明。德-維拉的計劃比十年前德·桑德的草案更為完善。

但腓力國王仍未批准這一冒險計劃。腓力根據寵臣紅衣主教安東尼-德-格蘭維爾(AnthonydeGlanville)提供的情報得出結論,明朝是一個擁有三百萬平方英里土地與七千萬人口的龐大帝國,實力極其雄厚,西班牙無法像征服美洲阿茲特克與印加王國那樣具有決定性軍事優勢。

這是一項極具風險的行動,將超出西班牙的承受能力,會就此引發帝國的滑坡。而且一旦戰敗,西班牙在亞洲的殖民擴張將遭到徹底毀滅。

而此時的大明正在「勵精圖治,富國強兵」。1573年(明萬曆元年),只有十歲的明神宗朱翊鈞(1563~1620年)登基稱帝。

當時的帝師,內閣大臣張居正(1525~1582年,嘉靖二十六年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詹事府右中允,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吏部尚書兼建極殿大學士太子太保)成為內閣首輔開始輔政,大明由此開始走上中興之路。

張居正整頓吏治,推行考成法,裁撤政府機構中的冗餘官員,全國官吏由十二萬名降至九萬餘人,節省朝廷的俸祿開支。同時將追收逋賦作為考成標準,扭轉了長期財政虧虛狀況。在其執政期間,官吏們此前「泄沓成風」、「政以賄成」、「吏治不清」之風大為改觀,行政效力大大提高。(「百官惕息,一切不敢飾非,朝廷號令,雖萬裏外,朝下而夕奉行」。)

在經濟上改革賦役制度,開展「土地清丈」,打擊貴族、縉紳地主隱田漏稅,全國耕地由洪武年間的三百六十六萬七千零七頃,上升到萬曆年間的七百零一萬三千九百七十六頃。推行「一條鞭法」,將役銀與賦銀合併徵收。

這使萬曆初期的田賦收入大為增加,國庫再次充盈。據萬曆五年(1577年)戶部統計全國錢糧數目,歲入白銀四百三十五萬兩,比隆慶年間(1567~1572年)每歲所入(含折色、錢糧及鹽課、贓贖事例等項銀兩在內)的二百五十萬兩,增長百分之七十四。(自正嘉虛耗之後,至萬曆十年間,最稱富庶。《明通鑒》卷六七)

至萬曆十年,全國財政累計結餘約八百萬兩白銀,存糧可支十年之用,帝國在張居正的治理下步入了黃金時代。

那時的中國,仍然是全世界最富強的帝國。北京、南京、杭州等大都市的繁華與富足使十六世紀來華的歐洲人深感驚嘆,他們拿大明的城市建設,軍事實力,考試製度和生活水平和歐洲進行了全面比較,認為中國要優於歐洲。

西班牙奧古斯丁修會主教胡安-岡薩雷斯-門多薩(JuanGonzlezdeMendoza)在1585年編著的「中華大帝國史」對此有着諸多的描述。由於張居正的許多政績,後人把他治國的這段時期稱為「萬曆中興」。

在鞏固國防方面,張居正任用了戚繼光、李成梁、殷正茂、凌雲翼等一批名將,使大明的軍力被重新整飭,並最終鍛造出幾支驍勇善戰的軍隊。(「居正以李成梁鎮遼,戚繼光鎮薊門。成梁力戦卻敵,功多至封伯,而繼光守備甚設,邊境晏然。兩廣督撫殷正茂、淩雲翼等亦數破賊有功,擄斬尤多,至數萬,其爵賞亞遼左」。《明史-張居正傳》)

明代由於封建社會經濟的高度發達,兵器裝備也得到很大發展。到萬曆年間,軍隊的火器裝備研發已處於世界較為領先地位。其中,火炮製造工藝部分來自於十六世紀駐澳門的葡萄牙鑄炮專家伯多祿-卜加勞(PedroBocarro)的技術支持。

大明設置在南北兩京的軍器局和兵仗局研製生產了多種槍炮及各式火器。對於大明的軍事技術,西班牙船長迪亞戈-德-阿爾蒂埃達(DiegodeArtieda)在致國王腓力二世(FelipeII)的信中寫道:「中國人的城牆和堡壘比歐洲高大得多,他們的大炮十分精良,炮筒比我們鑄造的更為精緻堅固」。

明軍裝備的各式火炮,炮身皆以銅鉄鑄造。其中,大將軍炮為大型火炮,可發射5~7斤重的鉛鐵實心彈或霰彈,射程達五六百丈(一丈為三米);而佛郎機炮屬於輕型火炮,該炮配有多個子銃,亦能發射1~3斤重的鉛鐵實心彈或霰彈,射程約三百丈左右;而飛雲霹靂炮,則是發射鉄殼爆炸彈的大口徑臼炮(「內裝火藥神砂砒硫毒火」),射程約一二百丈。

根據相關史料記載,明軍大炮所發射的重型實心彈威力十足。(「所擊觸者無能存留,牆遇之即透,屋遇之即摧,樹遇之即折,人畜遇之即成血漕,山遇之即深入幾尺。霰彈,一發約數百子,擊寬達二十餘丈,可以洞衆。鉄殼震天雷,皆以生鐵所熔造,其圓如球,中藏神砂火藥,用母炮送入賊營,霹靂一聲,火發丸碎,勁飛如鉛彈,人馬俱傷」。(明-茅元儀《武備志》)

明軍配備的火槍擁有多種型號。據明代火器專家趙士楨《神器譜》記述,明軍使用的火槍大部分是「鳥銃」與「快槍」,以及少量的多管連珠銃(三捷神機銃與五雷神機銃);此外,明軍還使用一種名為「斑鳩銃」的大口徑火繩槍,這些火器可發射3~18銭(明代計量單位一銭為3.75克,一百六十銭合一斤。)重的鉛彈,其射程大約五十至一百二十丈。

在使用各種槍炮的同時,明軍還配備有「萬人敵」、「伏地沖天雷」、「萬彈地雷炮」、「水底龍王炮」等爆炸燃燒型火器。而「架火戦車」、「火龍出水」、「神火飛箭」等則是採用火藥助推方式發射的多發齊射火箭與多火藥筒飛翼型火箭。其中,攜帶六箱集束火箭的「架火戦車」,可以一次齊射一百六十支火箭,其射程最遠可達百餘丈。(明-茅元儀《武備志》)

明軍雖然擁有種類繁多的各式火器,但盾牌、刀槍、弓箭等冷兵器依然是軍隊交戰之時的主要裝備。在盾牌方面,南軍多以藤牌為主,而北軍則使用木質的長盾。明軍步騎兵除使用長柄刀槍之外,多以輕捷鋒利的腰刀、馬刀對敵,而諸如錘斧、鞭鐧一類的重兵器,雖可作為少數武勇之士獨馬殺陣的利器,但由於沉重不便,因而使用者不多。

明軍弓手所使用的複合弓以竹胎蓄力,張力強勁,射程幾近百丈。此外,還裝備威力更強的神臂弩。四百多年前的大明王朝,已經是一個多民族融合的龐大帝國,馬步軍中除了大部分漢族士兵以外,還包括一部分彝族、苗族、回族、蒙古、女真等各族以及暹羅、東吁與得楞等藩屬國的軍兵;而其炮兵部隊中,部分南軍炮隊中亦有葡萄牙與西班牙籍傭兵。

在「壬辰戰爭「爆發時,明軍各兵種防護甲胄為步卒穿戴皮甲與攢釘綿甲、佩戴鐵質、皮質頭盔或襆頭;遼東、宣大等北鎮騎兵皆身着鉄紮甲或環鎖甲、佩戴銅鐵頭盔。作戰方式多在中遠距離以火炮、火槍、弓弩殺傷敵軍,然後再以集結衝擊戰法取得勝利。明朝中後期軍中除去常規作戰部隊以外,其邊關大將多私自招募「才武鷙勇之士「組建侍衛親軍「內丁營、蒼頭軍」。

據史料記載,明代家丁皆為軍中驍勇之輩。(「今西北將帥所蓄家丁,其廩餼衣械,過額兵十倍,每當大敵,用以陷陣。其善戰者多以首功自奮,間至登壇。亦有以降虜效順者,尤稱驍健,近遼左李寧遠專仗此樹勛「。明-沈德符《野獲編補遺-兵部-家丁》)

以征東提督李如松為例,其所部家丁裝備有刀槍、弓箭、三捷神機銃等冷熱兵器。這種部隊久經戰陣且武器精良,堪稱軍中勁旅。

大明水師在十六世紀堪稱亞洲霸主,其規模與作戦能力在東南亞海域可謂首屈一指。水師主力戦艦-福船,乃是載重量三四千石的大型戰船,裝備有各式火炮、火銃及弓弩刀槍等各式冷熱兵器,船上搭載的火炮具有較大的摧毀力。福船在噸位與火力上都遠超朝鮮與日本的主力戦船,就朝鮮水軍引以為傲的龜甲船,如果與福船交戰,也會被擊毀或撞沉。

史載:「福船底尖上闊,首昂尾高,長十餘丈,能容百人,帆桅二根,柁樓三重。置無敵神飛炮五位,大狼機八位,百子銃六位,鳥銃三十、噴筒二十、神機箭五百,長槍鈎鐮藥弩斬刀犁頭鏢各數十。銃以銅鐵所鑄,大者千斤,中者五百斤,銃彈內用鐵外裹鉛,銃舉放遠,可去數百丈,木石犯之皆碎」。(明-戚繼光《紀效新書》,王鳴鶴《登壇必究》)

在明朝中後期,為了抵禦北虜南寇的侵擾,明軍戍邊大將開始以募兵制來取代戦力貧弱的衛所兵。這些招募的軍隊,經過嚴格訓練后戰鬥力較強,逐漸成為衛戍明帝國邊疆的主力部隊,但明朝稅收較低,商業稅徵收不平衡,募兵的軍費逐漸加重了朝廷的經濟負擔。

陸軍方面,較著名的是薊鎮總兵太子少保戚繼光所編練的「戚家軍」。而遼東總兵寧遠伯李成梁麾下的「遼東鐵騎」在征討韃坦蠻族與女真部落中盡顯崢嶸。此外,宣府總兵前軍都督府左都督馬芳所屬「宣大邊軍」也堪稱帝國的戍邊勁旅。海軍方面,由南京兵部尚書兼兩廣總督殷正茂所執掌的「閩粵水師」堪稱是那個時代縱橫東亞的海上力量。

明萬曆年間軍力雖有增強,但依然弊端重重。據1569年,兵部侍郎譚綸記載,明朝全國水陸兩軍編製定額應為二百餘萬。而實際上,因名存實亡的衛所制、軍隊中的貪腐、統兵將領吃空餉等等因素,實際服役的只有大約八十餘萬,分別駐防帝國遼闊的疆域。因南北的邊患此起彼伏,萬曆援朝之時,大明只能抽調部分軍隊參戰。

第一次萬曆援朝戦爭「壬辰之役」,明軍援朝部隊總計三萬八千人。其中包括遼騎一萬二千;薊鎮、保定步卒八千;宣府、大同馬兵七千:浙兵六千、川黔步卒五千。第二次萬曆援朝戦爭「丁酉之戰」,明軍各部總計七萬五千人。內有遼騎一萬;宣府、大同馬兵九千;雲貴川黔步卒七千;薊鎮步兵六千;浙兵三萬;閩粵、浙直水師一萬三千。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壬辰戰爭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壬辰戰爭
上一章下一章

第3章 戰前三國的軍事實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