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腳印

第1章 腳印

在寫此書之前,我思考了很久,是以普通話的方式來寫,還是以地方口音的形式來寫,最終決定盡量去還原生活的真實情況。

時光倒回到二十九年前的冬天,一九九零年一月三十一日,農曆正月初五的晚上,我來到了這個美麗的世界。從此刻開始,祖國大地便新增了一對小小的腳印。

任家碾,以姓氏和村裏的石磨碾而命名。地處錦江、廖家、太平三鄉交界的地方,一條無名小河繞着村邊而過,河水清澈見底,仔細觀察能夠看到小螃蟹和小魚兒的身影。

村子四周全是田地,田和田之間,用田埂隔開,錯落有致。春夏季節田裏種植水稻的時候,田埂上多數會種豆子,到了秋冬季節田裏種植油菜和小麥的時候,田埂上便又換作胡豆和豌豆種上。家鄉沒有山,所以視野很開闊,特別是綠油油,金燦燦,這類的形容詞很貼切,感觸也很深。

村裏房屋大多以紅磚為牆,極少數人家用的空心磚。橫樑多以水杉、柏木為主,因為家家都栽種有水杉樹,所以椽子大部分都是水杉木製成,房頂蓋上小青瓦,牆壁刷上大白,節省成本的可以用石灰兌水來代替,美其名曰防腐,這便是我從記憶開始,眼裏的家。

我家裏正房三間,左右各三間偏房,房屋朝向為坐西向東,最右邊的正房,是父母的房間,中間為堂屋,最左邊是爺爺奶奶的房間。挨着爺爺奶奶房間是第一間偏房,也就是我家的廚房,廚房有個後門,打開后,可以看到「么老爺」家的後門(此么老爺沒有血緣關係)。廚房過去有兩間偏房,第一間為小堂屋,第二間是我曾祖母的房間,曾祖母去世后,我便住的這間。

父母房間的右手邊,有3間偏房,第一間偏房是拿來放雜物的,中間那間平時用來切豬草用,最遠處那一間,被修成兩個豬圈,用來養豬。

廚房這邊的這三間偏房背後,有大概2米左右的寬度,作為雞圈,養著為數不多的幾隻雞鴨,從我記事起,這裏就種著2棵不知道什麼品種的橘子樹,我們叫它「紅柑兒」,曾祖母最喜歡吃這個。

正房前面的院子,大概有一個籃球場那麼大,用石子和少量水泥打的低配版混泥土鋪平,院子靠近右邊偏房的地方,種著2棵柿子樹,兩棵樹之間相隔大概「一丈遠」,這是爺爺的尺寸計量方式。每年柿子成熟的季節,附近的鄰居都會隔三差五的來我家,戳2個柿子,擺幾句龍門陣,然後獨自或者組團離去,在柿子樹這裏產生過諸多歡聲笑語和美好回憶。

院子延伸出去,靠近籬笆門的地方,是一小塊大概20個平方左右的泥巴地,別看這塊地面積不大,這可是我們一家6口賴以生存的根本,這裏不僅有第三棵柿子樹和第三棵紅柑兒樹,還有一口水井,據說是曾祖父當年在世的時候挖的,平時我們家喝水可都靠着它。別家水源不好的情況下,偶爾也會提着水桶過來我家打幾桶水回去應急。

家門口有一條小溪,靠近溪邊的地方用竹制的籬笆做成圍牆,連接着左右兩家的鄰居。籬笆是爺爺一點一點編織的,我從小就知道,爺爺是遠近聞名的篾匠。會用竹條編很多東西,爺爺用這門手藝養大了我的父親和姑姑。

走出院子,跨過搭在小溪上的小橋,外面是一塊「旱地」,地里種了九顆橘子樹,一顆檸檬樹,這便是水果的主要來源,雖然我怕酸,但偶爾也會嘗一嘗。

九十年代,家裏特別窮,日子過的很清苦,我印象中的家人都很瘦,皮膚蠟黃,常年都只有兩三件衣服換著穿,但是因為我的到來,大家的眼裏都佈滿著喜悅,彷彿明天日子就會好起來一樣。

剛生下我那會兒,我媽因為某件事情和我爸吵的很厲害,一氣之下就去了2里之外的外公家,而我則被姑姑抱着,用奶瓶灌上米湯餵食。直到現在姑姑偶爾還會說,我是她用米湯喂大的。雖然當時我並沒有吃幾頓米湯,我爸就把我媽接回來了。

那時候家裏是真沒錢,哪像現在牛奶、奶粉這麼普及,人人都吃的起。我們村和隔壁村,連一頭牛都沒有,春秋兩季種田都是請的上面隔壁鄉有牛的人來翻的地。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九零后的腳步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九零后的腳步
上一章下一章

第1章 腳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