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礦場

第71章:礦場

劉瓔說服他的父親為自家礦場定下了基調,那就是以農具產品為主,同時還要對農具研究改進。遠離兵器避免引人注意,利於家族安全。

至正22年3月初劉謹父子再一次去礦場。到礦場的路已經修復了,於是帶了一輛馬車供他們父子乘坐。不過坐車也不舒服,顛簸的厲害。此時道路都是泥土石料,絕對不是現代光溜溜的馬路,更要命的是還沒有充氣輪胎的車輪。現在的車輪是木製的,外沿包著鐵皮,並且鐵皮是分段的,不是整圓。此外也沒有減震的彈簧,車輪和地面硬碰硬能不顛簸嗎?

帶了四名家丁作保鏢,還有他們父子出門用的常隨僕人,此外還有郎狗窩和一個農夫,他們兩個是劉瓔找來專門研究農具的人。這一行十人沿著剛修復的路向礦場走去。

已經是春耕時節,農田裡到處都可以看到農夫在忙碌,有的在收拾田地里的雜物,有趕著牛車往田裡送肥料的,有清理田埂水渠的,也有趕著耕牛犁地的,好一派田園農耕景象。這都得益於此地沒有戰亂,可以想象戰亂地區的田野定是一片荒蕪。

眼下江浙一帶無戰事,此地還是偏遠山區,更是遠離戰場,也算亂世里的偏得。

劉瓔正在琢磨農具,雖然他不懂,但是他正在讀夢溪筆談,總會有所認識。因此他對父親說:「父親,我想看看農夫耕田,可以嗎?」

劉謹招呼停車,隊伍停下來,那邊有個耕地的農夫,他們父子二人向農夫那裡走去。

劉瓔的常隨展七雄跟著,郎狗窩就是奉命做改進農具的,責任所在,他拉著那個農夫也跟著,其他人站在路旁等待。

犁地的農夫不認識這些人,但是看這些人的穿著打扮,比村裡的地主還要闊綽,因此也不敢怠慢。他吆喝耕牛停下,站在那裡有點手足無措。

「老漢你好啊?」這是劉謹與農夫打招呼。

他貿然稱呼「老漢」,感覺像是歲數不小,其實未必。農夫常年勞作,還不能吃飽肚子,艱辛的生活看著就會顯老,如果較真,年齡有可能與劉謹差不多,甚至更小。

這個年代里對做苦力的,通用稱呼是「蒼頭」,當然這稱呼有點不尊重。

那農夫只是「呵呵」的笑,不知道如何回答。

「你這是再犁地?」這問的是廢話,農夫還是傻笑。

「種多少地呀?這田裡打算種什麼?」劉謹還是沒話找話,反正是閑聊。

農夫答道:「我佃了十五畝地,種的都是稻子。」

這裡都是上等農田,一般都是種水稻。水稻田比普通田地管理複雜,付出的勞動多,一個青壯勞力能只能種十多畝,他種十五畝算是多的。如果在北方種旱田,一個壯勞力可以種二三十畝地。

此時農民中大多數是佃戶,自己擁有土地的自耕農很少,這現象也是一個王朝即將滅亡的徵兆之一,土地高度集中在少數權貴手中,農民大多失去了土地,生活艱難,因此歷代的造反者都會打出「耕者有其田」的口號來收買民心。

其實農民艱難,朝廷皇帝也艱難。農民活不下去就造反,皇帝沒錢就派不出鎮壓的軍隊,兩頭都艱難造就了王朝的末世。

為什麼說皇帝也艱難呢?這是因為土地兼并減少了農業稅,國庫里缺錢。

皇親國戚貴族,還有官員以及有功名的人都是免稅的,這是統治階層給自己的福利。可是當土地兼并大規模發生的時候,土地是向這些權貴們集中,而他們是不納稅的,納稅的土地減少了,稅收當然就減少。國庫的錢從哪兒來呀?不就是稅收嗎?於是國庫里就缺錢。

哦,扯遠了,還回到我們的故事。

劉謹就是閑聊,因為劉謹也不知道他兒子要看啥?

劉瓔在看犁杖,他對農夫說:「老大爺,我可以看看你的犁嗎?」

「看吧,看吧!」

農夫把牛卸下來,並且把犁杖提起來放倒以方便觀看。

劉瓔關心的就是農具,他想驗證從書里看來的知識,看看與現實有多大的差距。

那邊劉謹繼續閑話:「這幾年的年景還不錯,你去年收成怎麼樣?」

那農夫很自豪的樣子說:「還不錯,一畝地能收三石。」

石和斗都是容量的單位,按稻穀摺合成重量,1石稻穀是125斤,1斗12。5斤。但是歷史上容積單位和重量單位還有「畝」的大小都是有變化的,所以上面的數字僅僅是個約數。

按農夫的說法,他的一畝地出產375斤。這個產量在當時屬於高產水平了。

我們給他算算賬。他種了15畝地,可以產稻穀5600多斤。佃租一般是四六開,注意,是倒四六,交租六成,自己剩下四成,合2200多斤。這兩千多斤稻穀按此時的米價大約值二十兩銀子。這20兩銀就是一家人一年的生活,這還是好年景,是沒有天災才能維持溫飽。

這個農夫是個壯勞力,如果體力稍差或者年齡大了就達不到這個收穫水平。這個年代的農戶生來就是苦命啊!

劉瓔和郎狗窩等幾個人在觀看那張犁,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通過讀夢溪筆談劉瓔知道:犁的關鍵部件有兩個,犁鏵和犁鏡。犁鏵是插入和挖掘土壤的,犁鏡是把撅起的土壤翻轉過去的。可是劉瓔看到的犁似乎只有犁鏵,並且僅僅在犁鏵的頭部有一塊很小的三角形的鑄鐵製品,其餘的都是木料打造。如果細看,勉強算犁鏡的部分太小了,幾乎起不到翻土的作用。

劉瓔對旁邊的一個人問:「張六,春耕翻地的犁都是這樣的嗎?」

劉瓔現在知道的僅僅是夢溪筆談書里的那些知識,實際上他並不懂得農耕,因此才問張六。此人是耕種技術不錯的農夫,被找來參與研究改進農具的。

張六說:「回大少爺的話,此地鄉間都是這樣的犁杖,有的因土質不同會有尺寸大小的差別。」

劉瓔起身不再看了,他已經看明白了,這張犁有兩個問題:一個是鐵製品的部分太小了,這是鐵器少,價格高的原因。另一個問題是犁的結構不盡合理,耕地的效果就差。

劉瓔說:「父親,我們回車上去吧。」

劉謹本沒什麼事,於是與農夫道別。

回到車上劉謹問:「我兒專心看那張犁,可看出來什麼?」

劉瓔:「我最近在看夢溪筆談,對照書中的圖文與剛才看到的有不少出入。兒子在想,書畢竟是古人所作,也未必無錯。這張犁是好還是不好讓張六和郎狗窩他們去合計。我第二個想到的是眼下的鐵還是太金貴了,這張犁上只用了那麼一點點,我估摸著最多能有一斤鐵,它的功效怎麼能高呢?那農夫說他去年畝產三石谷,兒在想:如果農具優良是不是可以畝產四石五石呢?由此兒子想到的是我劉家若能對農具改善一二,雖然不敢求名標青史也是功在社稷了。」

是啊,現在劉瓔也不能說馬上生產出完整的鐵制犁鏵、犁鏡,畢竟鐵的價格太高,生產出來也沒人用得起。唯一可實現的途徑就是增加鐵的產量,並且不是一時一地,而是讓全國鐵製品豐富起來,價格降低,讓所有農民用得起。

至於農具的改進,那就只能靠此時的專家們去研究,劉瓔自己並不在行。但是他比專家強在知道方向,知道應該有人去研究實驗,知道改進的農具可以提高生產效率。因此他是指導者,責無旁貸。

。。。。。。

12里的行程一會就到了,他們一行人來到礦場。此時礦場已經開工,人們都忙碌著。但是看到劉家主人來了還是有兩個人趕緊跑過來伺候,為首的是礦場的工頭韓廷貴,其他工匠也在向這邊張望。

畢竟這裡比較偏僻,平時看不到人,周圍一個外人也見不到,突然來了這麼多人就都有圍觀心理。再說還有沒見過劉家主人的,會趁此機會認識一下。

「看什麼看?都幹活去!」這是工頭韓廷貴在吆喝。

進入礦場劉瓔自言自語地說了一句話:「與福建那邊差不多,咱們這小小的礦場也是五臟俱全啊!」

劉瓔說這句話的聲音不大,可是展七雄聽到了,他緊跟在身後嘛。不過聽到歸聽到,他可是不懂!什麼叫五臟俱全啊?哪兒的礦場不都是這樣嗎?

劉瓔感慨的是,這個小礦場出不了多少鐵,卻是從開採礦石直到產出鐵制產品,都面面俱到了。這也是小農經濟的特點:小而全,萬事不求人。這種狀況也是技術原始落後,產量特別低的結果。

劉謹對跟在身後的韓廷貴問道:「我們的煉鐵爐出產多少啊?」

韓廷貴答:「回大爺的話,我們兩三天能出一爐鐵,每爐一百多斤吧,算下來一個月有一千多斤。」

劉瓔也聽到了。他心裡暗暗地計算一番:唉,按噸計算的話一個月才0。5噸,一年產鐵才六噸!而且還是生鐵居多。如果全國有100家這樣的礦場,全國年產量才600噸。這與現代里鋼鐵產量以萬噸、億噸來計算,差距實在是太大了。

這麼低的產量像是小孩過家家呢!

萬事不求人、自給自足應該與微小的產量有關,這狀況距離現代大工業的水平還很遠啊。

這裡叫「礦場」嘛,就是自己煉鐵自己挖礦石。旁邊就是礦洞,礦石就從那兒挖出來,在礦洞門口就有苦力在砸礦石和挑選。挖礦選礦都有了。

在這裡劉瓔見到一個人,他神態和行動都顯得很慌亂,這引起了劉瓔的注意,此人行動看著彆扭詭異。這與劉瓔被拐一年的經歷也有關,特殊的經歷讓他比較警覺。

跟著的韓廷貴也看出來了,他喊了一嗓子:「包五,好好乾活!別東張西望的。」

聽到這話劉瓔一機靈,包五?這名字很熟呢。

包五就是劫走劉瓔的三個歹徒之一,是本村人,為土匪做卧底的。被劫持的當時他很快就被迷翻了,所以他不認識包五,但是他回來后還是知道了事件經過,也知道有包五這個人,只是沒見到過。現在有人喊出包五的名字,他立即就知道了此人是誰?

未完待續。

——第71章完——

本作者的《明末強國夢》已完本,歡迎閱讀。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再生於明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再生於明初
上一章下一章

第71章:礦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