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朝貢

第350章:朝貢

遠征艦隊已經正式組成,三艘新船開始為期兩個月的實驗航行,也是訓練。這三艘船是台員船廠造的最大的船,並且是混合動力,有機械水輪也有風帆,他們航行在大海上,威風凜凜,

經過初步測試,側風時可以輕鬆達到20節,合每小時走37公里。這速度是當前最快的船了,比蒼龍系列的軍艦速度還要快,與現在最快的船——快艇相當,這是由於它有風帆助力,更主要的是遠征戰艦的蒸汽機增加了一倍,有四個驅動水輪,這規制沿用了威遠號戰列艦的動力系統。

……

封鎖泉州的艦隊早就撤了。從洪武三年五月到洪武四年五月,對泉州封鎖了一年。對鄭家的懲罰總不能沒玩沒了不是?劉瓔原預定的就是封鎖一年的。對於做海外生意的鄭豐海來說,損失已經足夠大了,這樣的懲戒也算刻骨銘心,恐怕再也不敢有海盜行為,特別是對劉家。

堵在泉州灣出口的艦船撤了,可是劉家依然佔據著金門,保護航道,也做生意,往來船隻也常有停靠金門碼頭的,買賣貨物,補充淡水食物蔬菜。

對於陌生船隻和沒有懸挂日月旗的,都發給他們,並且告訴他們懸挂日月旗的含義就是不能有海盜行為。這也是劉家船隊一貫堅持的,在大海上遇到沒有日月旗的都要發出警告,並且發放旗幟。

劉家的這一套做法讓東南沿海一帶和平了許多,海盜行為極大地減少了。

現在是洪武五年的夏季,此時海洋的季風從南向北吹,因此正是遠洋來中國貿易船隊到來的時候。遠的有阿拉伯人、印度人,近一些的有南洋一些島嶼上來的,這些人的長相奇怪,穿著奇裝異服,顯然是外國人。

這些遠道而來的外國人大多帶著做通事的漢人,方便交流,這也說明了在南洋討生活的漢人很多。

金門的守軍發現一個現象,這些外來船有做生意的商人,可也有不少是來朝貢的。他們帶著朝貢的貢品,無非是南洋的土特產,也沒什麼像樣的東西。並且一個個的都興高采烈,都盼望著早日到達大明朝的都城,就是南京。

這些情況就報告上來,這倒是提醒了劉瓔:何不利用進貢這種方式不是給了台員一個亮明身份的機會呢?

現在的台員一直在暗處,並且總是躲著大明的官府,像見不得人的小媳婦,又像是為非作歹的海外山大王。創業初期力量弱小,確實需要低調不張揚。現在台員已經足夠強大自保了,總是這樣沒有個身份,長久下去怎麼能行呢?更何況台員一天天地繁榮,不能總是躲躲藏藏的吧?

這進貢就是個機會,別管朝廷的態度如何,名號算是亮出去了,讓皇上和官府都知道有個台員。

劉瓔在想,不能錯過這個機會,是該亮出名號了。

周邊小國向中國朝廷進貢的事,古已有之,但是規模最大,影響最大的,還是從明朝起。其原因,首先是因為明朝初年的時候國力逐漸強大,周邊比較穩定,有實力的大明朝廷也就有了威望。比如說,前面的宋朝、元朝這兩個朝代,自始至終都是戰亂不斷,亂鬨哄的局面誰還顧得上這些面子事兒呢?

可事實上的「進貢」沒有字面上那麼光鮮,更多的是賠本賺吆喝。明朝時,周邊小國都喜歡向中國遣使進貢,其主要原因不是恭敬而是貪圖利益。因為每次進貢,小國都會獲得明朝的賞賜。進貢的只是一點不值錢的土特產,賞賜的卻是瓷器、綾羅綢緞和真金白銀。皇帝用民脂民膏買面子,滿足「萬國來朝」、「天朝上國」的虛榮心。小國則不在乎「貢」與「賜」的這種字眼上的尊卑,有錢就行!只求實惠。因此每年都想來,不請自來,恨不能一年來兩次,來了就不想走,而且使者團龐大,來人很多。

與朝廷交往是件大事,劉瓔不好獨自專斷,於是他與父親和兩個叔叔商議,徵求他們的意見,老爺子不在台員,否則也會請來指點。

劉瓔說了從金門傳來的消息和自己的想法,徵求幾位長輩的意見。

劉謹說:「海外蠻夷進貢的事聽說過,但是不會很多吧?」

劉謹這樣問是可以理解的,在明朝之前的確不多,現在是明朝立國之初,進貢的事情是逐漸熱起來的,所以他知道的不多。

可是劉瓔知道啊,歷史上記載前來朝貢的小國和部落民族有數十個之多,還有的說是上百的!數量驚人。並且很多使團都很龐大,多的甚至有上百人。

劉瓔說:「北竿島沒有報告,可能是因為剛剛興起,不為外人所知,南洋來北竿島的商船少。可是金門距離廈門太近,並且不遠處就是泉州。這兩處港口是名揚海外的,所以南洋來的船隻多有停靠。據金門的報告說,停靠金門碼頭的進貢使者今年就有十來個了。推算一下,到達南京的進貢使團至少要有兩三倍甚至更多。」

劉誠吃驚地說:「啊?竟然有這麼多?可是沒聽說有這麼多的蠻夷小國呀!」

劉謹說:「海外蠻夷傾慕我大中華也是常理,這也是繁華盛世之事,好啊!」

在明朝初年,正是朝廷興旺之時,為了治理恢復多年戰亂給國家造成的創傷,朝廷都會出好政策,革除弊端,讓民眾得以恢復生息。所以此時的文人們大多為國家好轉而高興,也會頌揚皇帝和朝廷。劉謹等人也不例外,當然例外的是劉瓔,他不會盲目地讚賞朱元璋,當然也不會反駁他父親,不會讓他們掃興。再者說,忠君思想並無害處,也對穩定社會有好處。

劉瓔說:「其實這些小國傾慕中華文化是其一,可是他們也是為貪圖錢財而來。據報告所說,這些蠻夷總是算計著這一次朝貢能夠得到多少財物,他們為此而興高采烈。我們的士兵里有番人,能聽懂他們的議論,他們的通事也不避諱,也是這樣說。」

劉謹說:「是啊,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亘古不變也」

劉瓔知道,他的父輩屬於這個時代的知識分子,遇事不會想到君王的不是,自願地維護君王。對萬國來朝,他們看不到君王的虛榮心,傲慢心,只說蠻夷貪婪。

劉誠說:「是啊,朝廷對朝貢者歷來是『厚往薄來』,對貢物都不會白收,會按價付錢,不但付錢,而且要高於市價很多,高的甚至十倍不止。除了付錢還要『回賜』,都是金銀珠寶和上好的絲綢瓷器。」

看來民間也是知道一些,當然也是朝廷自己宣揚的,天朝上國,富有大度。在現代人看來,就有點傻帽了。

就連劉詮也知道一些,他說:「對蠻夷的使者,朝廷都會細緻周到的招呼,吃喝用度不用他們出一文錢,全是官府給包了。這些蠻夷過的都是天使般的生活。」

劉瓔假裝不知道,他說:「原來是這樣,難怪這些蠻夷爭先恐後地來進貢啊。這等好事我們為何不去呢?咱們不妨也湊湊熱鬧,順帶著在朝廷掛個名號。」

其實劉謹等人還是耳聞而已,沒機會親眼見識,如果他們能見到這些所謂的蠻夷使者更會吃驚的。因為有不少「使者」其實是冒牌貨,其中就有東南沿海一帶跑南洋的商人,他們三五成群湊到一起,花錢請個秀才先生,胡編個國名,寫一道表文,就冒充貢使跑來上貢了,騙吃騙喝還騙走無數的錢財。朝廷只愛聽歌功頌德的話,哪裡會想到辨別真偽呢?官員們也沒去過南洋,更無法驗證是不是有這樣的部族國家。

說到進貢劉瓔更是知道有個重中之重的進貢主角還沒登場,它就是蒙古,在明朝的中後期,蒙古人年年都來朝貢,有時候甚至一年來兩次。蒙古人進貢太熱情,以至於朝廷招架不住了。

在明朝中後期,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戰就是最有代表性的由進貢引發的事件,在那一次戰爭中明英宗被蒙古人俘虜。

事件的起因是因為蒙古人進貢的馬匹牛羊皮毛等貨物太多了,朝廷的財政承受不起。比如說,當時談好的,一年進貢一千匹馬,可是蒙古人實際進貢一萬匹!朝廷拿不出這麼多的銀子了。朝廷要求他們減少馬匹,要求少來幾回,但是蒙古人不幹啊,大隊的騎兵闖進來強行進貢!他們強行給皇上磕頭,不讓磕頭就動刀槍。

你來我往的,矛盾越來越激化,導致了蒙古人大舉入侵,這就是土木堡之變的由來。

其實蒙古人要強行進貢也有其道理,他們說:臣等生長北番,生齒日多,衣服缺少,各邊不許開市,衣用全無,氈裘不禁夏熱,入邊作反。

用白話來說,意思就是:我們蒙古人的人口日漸增多,你們封鎖邊界,不許貿易,我們沒有衣服穿。到了炎熱的夏天還穿著毛氈裘皮怎麼行呢?沒辦法,我們只能造反入侵。

你看,蒙古人說的頭頭是道。

蒙古人還說:只要允許我們朝貢,我就永遠不打你。

這種「朝貢」上哪兒說理去?不讓朝貢磕頭就揍你,究竟誰是大哥呀?

可現在是明朝初年,與蒙古人還處於戰爭狀態,雙方是敵對國家,當然就談不上進貢了。所以這個時候還沒有蒙古人來進貢,來的都是南洋這一帶的民族和國家。

——end——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再生於明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再生於明初
上一章下一章

第350章:朝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