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水面防禦

第13章:水面防禦

劉家舉家遷移到偏僻山村包家寨,暫時寄宿於龍澤寺。寄居的環境可以維持基本的生活,也保證了全家的安全。但是習慣了舒適享樂的家人會感到居所過於簡陋,處處不舒服。為了避亂這是沒辦法的選擇。

可是老二和老三還是經常住在庄頭騰出來的宅院里很少在山上。一方面因為居所擁擠,另一方面為了辦事方便,老大劉謹也經常來村子這一邊。就這樣劉家在上山和山下村子里各有一處住宅。

為敘述方便,我們給幾處宅院起個簡潔名稱:

龍澤寺里的兩個院子:住男僕的叫寺前院,劉家居住的叫寺後院。

莊子里原劉德財家院子:劉家居住的叫西宅院,劉德財自己住的叫東雜院。

。。。。。。

劉家匆忙搬家是明智的選擇,此時的戰亂更嚴重了,真說不定什麼時候波及到浙江。

元朝末年的混亂中出現眾多造反起家的軍閥諸侯,此時勢力最強大的有一個叫做「天完國」。呵呵,這個國號不知道是怎麼起的名字,好像馬上就要玩完哦,太不吉利了吧?

不過有人解釋說:造反者面對強大的朝廷還是有畏懼心理的,現在朝廷的國號是「大元」,於是就想壓住朝廷的氣勢,「大」字壓上一筆就是「天」,「元」字上面加個蓋子就是「完」。「天完」就是壓住「大元」的意思。

這個解釋很有趣。

天完國,既然號稱「國」,那就是已經稱帝了,它的皇帝叫徐壽輝。

就在今年天完國與朱元璋在長江上打了一仗,在叫做「採石」的地方擊敗朱元璋,攻佔了採石。

剛打了勝仗的天完國就發生了內訌,強人陳友諒殺死皇帝徐壽輝,自己登基做了皇帝,並且改國號「天完」為「漢」。可能陳友諒也覺得「天完」這個國號太不吉利了。

「漢」是國號,每一任皇帝還要有年號啊?陳友諒給自己定的年號是「大義」。大義?!他弒君篡位竟然自稱大義?也是夠幽默的了。

此時朱元璋佔據著江寧。江寧就是現代的南京。這是長江下游的要衝之地,是前兩年朱元璋從張士誠手裡奪來的。

註:南京是歷史悠久的城市,前後有很多名字,元末到明初期間就有幾個名字:建康、江寧、應天。我們採用知名度高一些的「江寧」。

如果說頭一號強人是陳友諒,那麼第二號強人就是張士誠了。張士誠佔據的地盤是長江以南的江浙之地。

張士誠是鹽販子出身。

無論從經濟還是政治上說鹽販子都是個重要職業,還真要說一說。

鹽是生活必需品,無論是誰家都不能缺了鹽。它很重要。同時生產並不麻煩,成本也不高。海水放到鹽池子里讓太陽曬,水幹了剩下的就是鹽。所以自古以來,無論漢魏南北朝還是隋唐宋元,鹽業都是朝廷壟斷,這叫專賣。專賣的不光是鹽,還有鐵,叫鹽鐵專賣。

專賣的古稱叫「禁榷」(榷,讀音「雀」),禁的意思是禁止,榷的意思是獨木橋,禁榷怎麼解釋你自己去想吧。

按經濟學的規律,壟斷必然造成行業的退化和官僚化腐敗化。古代的鹽業就是這樣,鹽的銷售價錢很高,個別情況下還可能被控制,不能隨便買,定量配給。本來不值錢的鹽,非要花更多的錢去買。於是就有了私鹽販子,這個錢不賺白不賺。海水晒乾了就是鹽,成本很低,可以賣得很便宜,貨好價錢還低,百姓憑什麼去買官家的鹽呢?

朝廷的辦法呢?就是嚴格控制,加大管制和處罰。對私鹽販子抓到就關監獄,甚至殺頭。在隋唐時,販賣一石(「石」此處讀音「擔」,是容量單位,約等於120斤)私鹽就要處死。歷史上有名的程咬金就是私鹽販子出身,現在的張士誠也是。鹽販子與朝廷必然是對立的,朝廷要抓他嘛,抓住就砍腦袋,於是程咬金造反了,張士誠同樣也造反了。鹽販子都很勇敢,不怕死,怕死幹不了這個。鹽販子很賺錢,錢多朋友就多,就善於拉隊伍。這些都是張士誠的優點。

張士誠的成名是高郵之戰,高郵在楊州附近。他以弱勝強,頑強地堅守三個月,守住城池沒有被絕對優勢的元軍攻破。此戰奠定了他在諸豪強中的地位。他也稱帝了,國號大周,定年號為天佑,是老天保佑的意思。

他佔據的是江蘇和浙江這兩個最富有的省份,所以他是諸侯中最富有的,經濟實力最雄厚。

朱元璋對他的評價是:「器小」,就是沒有大志向,安於現狀。有錢了!守住自己的地盤就夠了。

此時的朱元璋也成氣候了,也佔有自己的地盤。但是無論是地盤還是軍隊人數他都遠不如陳友諒和張士誠,更特別的是他沒有稱帝,當然也就沒有國號也沒有年號。其實這正是他的優勢。「緩稱王」是此時最優的策略。

面對天下大亂,元朝廷的道理是誰稱王就打誰,朝廷出動大軍攻打張士誠就是這個道理,而不稱王的朱元璋就便宜了,朝廷不理他。

朱元璋並不是自己扯旗造反而是投奔一個叫郭子興的團伙,郭子興也不是獨立的,是屬於紅旗軍之一部。後來郭子興死了,朱元璋慢慢積累力量拉起了自己的隊伍。當前他只是二流的軍閥,地盤不夠大,人也不算多。

此外名義上他還不是獨立的,屬於紅旗軍之一部。此時紅旗軍名義領袖叫郭天敘,官稱叫都元帥,朱元璋是左副元帥。古代以「右」為上,「左」為下,所以朱元璋是第二副元帥。

比如說古代內閣各部的頭頭叫做「尚書」,可是沒有副尚書,副手叫什麼呢?就是「右侍郎」「左侍郎」,右侍郎就是第一副尚書,左侍郎是第二副尚書。

同理,朱元璋的上面還有個右副元帥,此人叫張天佑,也就是說,朱元璋在紅旗軍里排名第三。

歷史上紅旗軍很有名,其創建者和領袖叫劉福通,一般人都聽說過這個名字吧?他是歷史名人了。

元末造反的隊伍眾多,比較起來紅旗軍有個明顯特色,那就是窮人造反,朱元璋等頭目都是窮苦出身。

儘管朱元璋力量小,也不是一把手,可他也有優勢,那就是聚集了一批文臣武將,都是得力之人。比如說李善長、徐達、馮勝、常遇春等等,劉基也算一個。這些人都是這個時代的人才、佼佼者。什麼最重要啊?第一重要的是人才。

從這幾位強人分佈地理位置看,爭奪的主戰場都集中在長江的中下遊了,距離浙江不遠不近的,浙江南部暫時平靜,可也不是那麼安穩。

。。。。。。

劉謹到底還是為兒子的學業上心,同時也考慮到老三劉詮還要上一年學,二房的二鎖明年也要上學了。於是他指使劉德財尋找教書先生。在此地劉謹人生地不熟的,劉德財是這裡的庄頭,要找個合適的塾師還得靠他。

家主的吩咐劉德財當然要全力去辦,沒幾天他就找來一位吳先生,這位吳先生連秀才的名分都沒有,可是有做私塾先生的經歷。經過老二劉誠考校還算合格,看出來是有教書經驗的,於是就聘用了。

古代的科舉選拔每一級都是百里挑一,讀書的學子考不上秀才的比比皆是,有人運氣不好,都四五十歲了還是白丁。這一位就是例子。

山上寺里的居所實在沒地方,只好把學堂放在村裡。在村裡給吳先生找了三間民居來安置,同時也作為學堂,反正就是劉詮和劉瓔叔侄兩個學生。當然也可能有村裡其他學子搭便車,總之學生不會很多。

為此,劉瓔每日到村裡來上學,有時候也就住在村子里。對這種方式劉瓔很高興,不必整日拘在寺里,在村裡活動範圍更大。他沒事也在村子里逛,最有趣的還是碼頭和湖的岸邊,那裡經常有不少的孩子,可以一起玩耍。當然劉瓔的心理上是成年人,玩耍的興緻不高。

這一日劉瓔在湖岸邊遇到了他三叔,劉詮正站在湖邊發愣,雙臂盤在胸前,一手摸著下巴,看著湖水發獃。

「三叔好!您在這裡幹什麼呢?」

劉詮:「哦,嚇我一跳,你怎麼來了?下學啦?」

劉瓔:「是下學了,到這邊玩一會,很快就回去。」

劉詮:「怎麼就你一個人?小雨呢?」

正說著話,就看一個小孩從那邊一路跑來,手裡拿著個葫蘆。劉瓔說:「我渴了,讓他打水去了。」

小雨是跟著劉瓔上學的小廝,他是劉德財的兒子,名字叫春雨,今年10歲。到包家寨后劉瓔上學需要一個固定的跟班小廝,劉德財就把他兒子送上來了,說是本鄉本土的熟悉村裡的情況。劉謹覺得是比較合適的人選,於是就安排做了劉瓔的小廝,專門侍候劉瓔上學。

劉瓔說道:「三叔還沒告訴我您在這裡幹嘛呢?」

是啊,劉瓔已經問過一次了。劉詮笑著看著劉瓔說道:「這是大人的事,說了你也不懂。」

這話讓劉瓔聽了直翻白眼,他說道:「三叔是大人嗎?您沒大我幾歲吧?三叔忘了?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

可不是嗎,劉詮今年15歲,也就是個大孩子,正在長個,細胳膊細腿的,身量也沒長全。不過在古代16歲就可以不再上學了,要出去幹活,如果是富貴人家就要擔起家族的責任了,甚至有功名的都可以去做官。更有甚者,16歲就可以娶妻生子了。如此看可不就是成年了嗎?

劉詮瞪了侄子一眼:「別沒大沒小的!你三叔我擔著防護的責任,不是小孩子胡鬧。」

劉瓔:「三叔說說看,就算我不懂也替三叔分憂不是?」

劉瓔自己心裡想:我的見識肯定比你強,只是這話不能說罷了。

劉詮:「呦呵!看你小大人似的我就考考你。是這麼回事:咱們護庄隊人手少,這裡水面寬,成伙的水匪山賊都可以隨地上岸,白天不來夜間來。因此,一旦有危險,這湖岸沒法設防。我是在為此發愁。你不是說三人行必有我師嗎?你說說看,可有辦法?」

未完待續。

——第13章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再生於明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再生於明初
上一章下一章

第13章:水面防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