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節大家都來搞集權

第四十九節大家都來搞集權

1913年的二次革命開創了中國的第一例以武力來解決政治問題的先例,從此中國就陷入了內戰的深淵。袁世凱撲滅二次革命收穫頗豐,首先擴大了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政府的統治區域: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南,福建等省正式被北洋政府統轄,北洋的統治區域首次達到長江流域;其次,打擊了政敵。二次革命以後袁世凱的主要對手國民黨已經流亡日本了,他現在就開始謀划剩下的兩個敵人:陸振華和黎元洪。最後,北洋獲得東南財富之地,充足的賦稅可以使袁世凱繼續擴充他賴以生存的北洋軍了,到年底北洋軍已經擴充到15個師和大約10個混成旅。袁書凱開始嫌棄議會和內閣礙手礙腳了,在大量的軍隊和充足的賦稅令袁世凱開始謀划自己的獨裁之路,他要集中權利。

袁世凱開始籌劃權力集中。其中最為關鍵的一步就是,將臨時大總統變成正式大總統。

根據《臨時約法》,先由國會制定正式憲法,然後根據憲法選舉正式總統。其時,國會裡國民黨還佔著多數,為了取得國民黨的支持,袁世凱的做法是威逼利誘。在袁世凱的策動下,大批國民黨員紛紛發表聲明脫黨,有的還轉而投靠進步黨。

為了迎合袁世凱的心意,議員們告訴老袁,可以先選正式大總統后制定憲法,當年民主國家美國就是這麼乾的。既然議員們提出了「倒裝把戲」,國會就匆匆起草了一個《總統選舉法》,10月4日公布,10月6日正式選舉。為了陪襯總統,國會把「共和元勛」黎元洪拉出來,作為競選對手。

10月6日上午,到會議員759人,按規定得票必須超過四分之三,即570票才能當選。但由於是無記名投票,仍有不少議員對袁世凱心存不滿。第一輪投票,袁世凱得票471張,第二輪投票得票497張,均未能達到法定的多數。

按照《總統選舉法》,兩輪投票未能選出,應延至第二天再選。袁世凱的手下似乎早已預料到會出現「意外」,提前「動員」了3000多人的「公民團」。據《北洋史話》描述,這些人由便衣警察、憲兵組成,他們圍堵在國會門口,大喊:「選不出總統不許出場」、「我們要袁大總統當選」等口號。這可苦了議員們,一天未曾進食不說,有的大煙癮發作,涕淚交流。無奈之下,主席只好宣布,接著再選。按照規定,第三輪只要過半數即可當選。議員們強打精神,忍飢挨餓,匆匆投票。結果袁世凱得票507張,終於當選。

選舉「鬧劇」結束后,場外「公民團」高喊「袁大總統萬歲」,然後領賞去了。可憐那些饑寒交迫的議員一直到晚上10點才恢復自由。

袁世凱當選臨時大總統時,參議院全票通過,相當風光。現在選正式大總統,三輪投票才勉強當選,袁世凱有點惱羞成怒,決定解散國民黨。沒當選正式大總統之前,袁世凱還需要藉助國民黨籍議員為他辦理法律手續,現在袁世凱已經是正式大總統了,這些國民黨籍議員就失去了利用價值。按照袁世凱的想法,國會中的國民黨員早就是一盤散沙,不會有任何阻力。

但讓人沒想到的是,反對解散國民黨的恰恰是國民黨的對手進步黨。這樣一來,所謂國會就無法滿足法定人數。雖然進步黨對國民黨沒有什麼好感,但他們有個底線,就是要維護共和體制,哪怕這個共和只是個空殼子。如果國民黨是非法的,國會肯定因人數不足而垮台,進步黨生存的政治空間也就不存在了。袁世凱以「亂黨首魁與亂黨議員潛相構煽」為由解散國民黨,所有機關和支部也被勒令解散,有438名國民黨籍議員被取消資格,收繳證件。辛亥革命后中國政壇最大的政治勢力之一瞬間土崩瓦解。

這樣一來,所謂國會就無法滿足法定人數。1914年1月10日,袁世凱乾脆下令解散國會。梁啟超等進步黨人雖然憤慨,但也無可奈何。2月12日,「名流內閣」倒台。

1914年3月18日為了裝點門面,袁世凱搞了一個由社會名流和政客組成的「約法會議」,負責起草《中華民國約法》。5月1日,這部《中華民國約法》公布。

關於這部《中華民國約法》,各學界評價相當低,一言以蔽之:已經幾乎體現不出共和含義,而充滿了獨裁味道。

袁世凱在謀划政治事務的時候也沒有放棄對地方實力派的的打壓,首先袁世凱就任命陸振華為北疆巡閱使,將山西都督的職務給了新近投靠的閻錫山,接著又任命馮玉祥為赤峰鎮守使,結果是陸振華既不反對也不承認,閻錫山和馮玉祥二人都跑到天津居下不去赴任。陸振華同樣將派人將張強擊斃在大總統府門口,這也使袁世凱暫時放棄了對付陸振華的打算。

但是黎元洪就沒有這麼幸運了,1913年12月,袁派段祺瑞到湖北。段祺瑞在漢口下火車后渡江見黎元洪,商量整頓軍隊之事。公務了結,黎元洪送段祺瑞過江上火車。不料兩人上車之後段祺瑞反而下車,把副總統留在車上。與此同時任命段祺瑞代湖北都督的總統令也就下來了。原來段祺瑞將黎元洪扣在火車裡了,直接押送到北京去了。但兩個月後袁世凱又令段芝貴接任湖北都督,段祺瑞回陸軍總長任上,他這個湖北都督,純屬過渡。

從1914年5月起,袁世凱按照新約法,更準確地說是隨心所欲地對政府機構進行了改組。5月1日,袁世凱下令撤銷國務院,在總統府內設政事堂。政事堂的許可權略仿照前清軍機處,凡一切軍國大事皆由政事堂議決施行。袁世凱實行獨裁政治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製造派系,利用矛盾,使其互相牽制。政事堂除設國務卿外,還有左右丞二人,其地位略低於國務卿,也直接對袁世凱負責,用來防止出現國務卿專擅的局面。袁世凱以秘書廳原班底成立了一個內史監,專門負責辦理關於大總統切身政務機密者。

1914年5月8日,袁世凱下令撤銷總統府軍事處,而成立陸海軍大元帥統率辦事處。為了進一步直接控制軍權,不久,袁世凱就以北洋軍暮氣沉沉為理由,決定在統率辦事處下另行編練模範師。6月30日,袁世凱又下令各省都督改稱將軍,督理本省軍務,其性質僅為統率辦事處派出代管當地駐軍的指揮官。

5月23日正式公布。改民政長為巡按使,改各道觀察使為道尹,裁撤各省內務、實業、教育各司,於巡按使署政務廳之下設置總務、實業、教育各科。規定巡按使為一省民政最高長官,一律由中央任命,不許保薦。

袁世凱的中央集權有力的打擊了地方勢力,改善了了中央財政,但是也出動了北洋內部的既得利益者。在袁世凱還能有權威的時候沒有什麼顯現,一旦顯現就會徹底的瓦解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事政治集團。

就在袁世凱大規模的進行中央集權的時候,袁世凱的老對手孫文也開始了他的毀黨再造黨的集權運動。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后,孫中山逃亡到日本。他從二次革命的失敗中深切感到:國民黨內部思想混亂,組織嚴重不純,非袁氏兵力之強,乃同黨人心渙散,已不能領導革命繼續前進。於是,他決心從整頓黨務入手,重組新黨,拯救革命。

孫中山認為,「二次革命」失敗,非由袁氏兵力之強,而是黨人自由散漫,不肯聽黨魁的話,特別埋怨黃興自以為是、獨斷獨行,以致坐失良機,受制於人。他打算毀黨造黨,將國民黨改組為中華革命黨,然後致力於「三次革命」。對於「三次革命」,他認為日本為中國緊鄰,應當主動爭取日本的援助,「日助袁則袁勝,日助我則我勝」。

黃興則認為,「二次革命」失敗並非真正的失敗,不過是金錢暴力暫時戰勝公理正義而已。他承認自辛亥革命以來,革命黨人虛驕成風,為國人所不諒,今後只要端正黨風,培養一支德才兼備的隊伍,最後就一定能夠戰勝袁世凱,沒有毀黨造黨的必要。對於孫中山的嚴厲指責,則列舉一系列的事實為自己辯白。

孫中山一到日本,即開始籌劃重建新政黨,至1914年春天,籌備工作基本就緒。為了純潔黨的隊伍,孫中山親自製定了黨的章程。定名為中華革命黨,以實行民權主義、民生主義為宗旨。以「掃除**政治、建立完全民國」為目的。黨章規定:在將來革命政府成立到憲法頒布前的整個革命時期,全部國家權力都歸中華革命黨黨員所有,一切非黨員都沒有公民資格。黨員按入黨時間的先後,分為三等,在革命時期內各享有不同的政治權利:凡在「三次革命」爆發前入黨的,稱「首義黨員」,在革命時期入黨的,稱「元勛公民」,均享有一切參政、執政的優先權;凡在「三次革命」爆發后,革命政府成立前入黨的,稱「協助黨員」,在革命時期內為「有功公民」,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凡在革命政府成立后入黨的,稱「普通黨員」,在革命時期內稱「先進公民」,只享有選舉權而無被選舉權。

黨章還規定,黨員入黨,必須立下「願犧牲——己之生命、自由、權利,附從孫先生再舉革命」的誓約,並要按上指模,表示「永守此約,至死不渝,如有二心,甘受極刑」。

孫中山擬出黨章草稿時,曾分送一份給黃興參看。黃興認為,將黨員分成等級,許以不同的利益,是「以權利相號召」,與袁世凱以金錢、地位誘人的做法相差無幾,已失去革命本旨。至於立誓約、按指模,更是培養個人**、侮辱黨員人格。黃興建議孫中山修改黨章,不要因噎廢食,使黨分化。他對孫中山始終表示忠誠,認為無論維持舊黨或組織新政黨,均應推孫為領袖,但又反對採取種種足以引人誤會的形式,大搞個人崇拜,影響民主、自由。

孫黃二人的意見分歧,迅速擴大到黨員與黨員之間的相互關係。國民黨的前身同盟會本由興中、華興兩大革命組織合併而成同盟會原由興中、華興、光復三會合併組成,但成立不久,光復會即分離出去。。其中以同鄉、私交或工作關係,孫黃二人各有一批信徒。過去孫黃二人合作無間,這種同志之間的親疏關係,並不影響黨的團結。此次孫黃有了裂痕,過去的親疏關係就成了產生黨內宗派主義的溫床。

中華革命黨自誕生之日起,就一直處於困難的境地,國內外支部的改組工作,進展得均不順利,籌款工作也收效不大。後來雖然黃派的覃振離開「歐事研究會」加入了中華革命黨,原先因反對立誓約、按指模而拒絕入黨的朱執信也改變態度宣誓入黨,但中華革命黨仍無多大起色。

袁世凱和孫中山的集權運動在如火如荼的進行的時候,陸振華也在對地方行政進行梳理。陸振華直接組建了有小內閣之稱幕僚處,下轄秘書、內務、財政、外交、司法、軍事、情報、交通、衛生、教育、勞工、商務、農林等十三個辦事處,將北疆巡閱使的幕僚班底組建完成。同時還在地方實行軍政分離,軍人不得擔任民政職務和干涉地方事務,地方擔任民政職務不能指揮軍隊。在議會上降低選民要求和擴大選民人數,逐步推行縣市兩級的直接選舉和省級議會的政黨選舉。同時還開始大力興辦教育,建立起獎學金制度。大力推行高等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努力提高全民素質。陸振華的舉措直接將北方六省的經濟軍事將強行整合,為今後的行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總之從二次革命結束之後,中國這個自由民主泛濫的國度開始了被大批文人稱之為集體向右轉的大倒退運動。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重生之北洋新軍閥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重生之北洋新軍閥
上一章下一章

第四十九節大家都來搞集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