叄 欲求大道路多歧(1)

叄 欲求大道路多歧(1)

庚子(1900年)前後,自戊戌變法失敗后,世道又亂,八國聯軍侵華,外患無窮時,這年,王國維卻如願以償,在國內已學習了日文和英文的他,由羅振玉資助,去往日本留學。那時正站在世紀之初的他,有憧憬也有迷茫,有興奮也有感慨,但不知是否預料到,自己會影響這一個世紀!

東渡前,他給朋友羅振玉所題的離別詩中有兩句,表示了此時的心境:

「幾看昆池累劫灰,俄驚滄海又台。

早知世界由心造,無奈悲歡觸緒來。」

前一句是說,多少次看到昆明池(頤和園的昆明湖)旁因無人打掃而積灰,知世道之變亂,過去所抱幻想(如對維新變法),卻不過是驚見滄海空現台――(變法自強)像海市蜃一樣的虛幻,自己的心境,也經歷了又悲又喜,復而又悲的變化。我明明知道,世界的一切,不過是我心裏所看到的「表象」而已,卻仍因此,不斷有悲歡的情緒。

「世界由心造」最初是老莊學說的觀點,老子認為世界的本原是道,也就是心,一切外在世界都是從這個心(我)出發,才有長短、美醜、好壞、禍福等。莊子則浪漫主義地認為「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表明,我的心和世界是一致的,外界的一切,也會自然而然引發我的情緒感受。

中國的哲學偏於抽象,等學習了叔本華哲學之後,他才對「世界由心造」有了更具體、更深的認識。叔本華曾在他最有代表性的哲學作品《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第一句話就強調這是個真理或常識:

「世界是我的表象。」

意思是,世界是我的心的表象。這不是簡單的唯心主義,對於任何一個生活或存在着的人,他所看到的世界,難道不是等同於自己的心所看到的表象嗎?人的一切思索,一切意緒,包括一切痛苦,也都來自於這個看到的直觀的世界。

迷戀叔本華哲學的王國維深知此理,所以說已知「世界由心造」……身處這個滿目瘡痍的家國,日日觸目驚心,只會湧起太多悲涼的情緒,不如暫時離開。

此時,一個中國傳統文人家庭長大,還帶着辮子的滿清秀才,去往異國他鄉,前路未卜,心情起伏不定,回望山河所發生的一切,卻又不能不帶着悲傷的情緒振作起來;又亦喜如願入異邦,求知識於世界。這個深情於歷史的人,這個嗜中華文化如命的人,欲哭無淚,欲喜無言,情緒複雜。牛bb小說閱讀網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百年記憶:民國才子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百年記憶:民國才子
上一章下一章

叄 欲求大道路多歧(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