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禮

敬禮

禮是規矩。敬禮,是對規矩有誠心,生敬意。

普通人遵守規矩是一個人的大事,君王守規矩是一個國家的大事。《禮記》和《左傳·昭公九年》里均記載了一件勸諫君王守規矩的舊事,《左傳》是史書,只扼要記事,不陳情。《禮記》里的描寫則鮮活生動。

這件舊事涉及五個人,晉平公,晉國之君。荀盈,晉國老臣。師曠,晉大夫,大音樂家,盲人。如今的音樂,用於娛情娛樂的多了,在古代,主要應用於國體國儀,諸如祭祀,軍隊出征,田獵等天子及諸侯一年田獵三次,具體名稱叫春搜,秋獮,冬狩,夏季是農忙期,停止田獵。「無事而不田,曰不敬,田不以禮,曰暴天物。」以前的樂官,是重臣。李調,近侍,相當於晉平公辦公室主任。杜蕢,晉平公的廚師長。

老臣荀盈去世了,尚沒有下葬。晉平公在寢宮飲酒,師曠、李調侍坐,且擊鐘奏樂。杜蕢聽到鍾樂聲,疾步跑進寢宮,「歷階而升」,一步兩個台階。進殿後,先斟滿一杯酒,請師曠飲,又斟一杯酒請李調飲,第三杯斟滿,自己坐正身子,面向北一飲而盡。三杯酒之後,起身向外走。

晉平公叫住杜蕢,說:「我看出來了,你剛才的行為,寓意是開導我的。你為什麼讓師曠喝酒?」「子日卯日是商紂和夏桀的忌日,君王在這兩天要警醒自己,是不能飲酒取樂的。國之重臣居喪未葬的特殊時候,比這兩個日子更重要。這些老規矩師曠大人是知道的,因此我罰他一杯酒。」

「你讓李調飲酒的原因呢?」

「李調大人是您的近臣,您的『一飲一食』,都不該『忘君之疾』。」

「你自己又為何飲呢?」

「我只是個廚子,越職勸諫君王,干涉國家大政,我該自罰。」

晉平公說:「我也有過錯,給我斟滿一杯酒。」杜蕢把酒杯洗了,斟滿一杯,高高舉起獻上。晉平公飲畢,對左右說:「即使我死了,也要把這個酒杯保存好。」這就是「杜舉揚觶」典故的由來。

晉平公被譽為明君,功在長於納諫,用老百姓的話說叫「吃勸」。還有兩個名典故,都跟師曠有關,一是「炳燭之明」。晉平公問師曠:「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回答:「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另一個頗具戲劇性,一天,晉平公宴請群臣,估計喝高了,便口無遮攔著感嘆:「當君王好呀,他的話沒有人敢違抗。」話音才落,師曠抄起案上的琴就飛砸過去,晉平公一閃身,琴撞在牆上爛了。晉平公問:「太師,你要砸誰?」「剛才有小人在我邊上胡扯。」「是我呀。」「那這種話不該是人君說的。」左右要治師曠犯上之罪,晉平公當即制止,並且說:「我今後要以此為戒。」

我們中國以前自詡為「禮儀之邦」,這話沒錯,因為規矩具體,禮數清晰。後來對禮失敬,諸多規矩被當成「四舊」砸個稀巴爛,大的規矩失於朝野,擺不上檯面的潛規則就冒出來了。再這麼說,就有點自炒之嫌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先前的風氣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先前的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