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道門符紙

第一百四十三章 道門符紙

余真意掏出一張符紙,這是徐仰止水平給他的。

道教符文化起源於人類早期對自然神力的崇拜,並在古代蟲書、篆書的啟發下,摹寫雲氣鳥獸等自然物,用特有的符號和圖文方式記載在某種特定的物品和材料上,逐漸形成了符系統龐大而複雜的符圖和文字。

其內容不但代表了天神的意志、旨令,而且賦予了人們眾多的希望、祈禱和崇拜。古代有度朔山桃樹驅鬼避害的傳說,東海度朔山有大桃樹,其下有神荼、鬱壘二神,能祛病辟百鬼。

以桃木製成兩塊木板,左右各繪上「神荼」和「鬱壘」的像,稱為「桃符」,這是最早的書符作。

符咒是重要道術。符,信也。漢制以竹,長六寸,分而相合。初與郡守為銅虎符、竹使符。

邵注曰:「國家當發兵遣使者,至郡合符,符合乃聽受之。」張晏曰:「符以代古之圭璋。」鐫刻篆書於竹簡上,半留京師,半予郡守,使達帝王旨意,符合是取信的憑證。

道士書符以召役鬼神或即沿用其意而來。以為天神垂符圖,示以雲采圖像,即所謂「雲篆」,錄之而神符。又以為天神降授神符,焚之取信天神,可役使、召劾不同司職的鬼神,或鎮邪祛疾,或倒轉日月,或稱位五嶽。

《山海經》記有一則神話:東海仙都山上有大桃樹,蟠屈三千里,居有神荼、鬱壘二神,監領眾鬼之惡,所以後人常用桃木板書符,以示鎮邪避惡,治病療疾。

咒與祝、詛,在道書中通用,是與神靈取得聯繫的語言,大抵承繼古巫祝之術而來。同符一樣,咒也是感召神靈,以達到所祈求之目的的法術。

符,又稱「神符」、「符字」、「墨符」、「丹書」等,是一種用朱或墨畫於黃色紙、帛上或木板上的特殊符號,形似篆書,難以辨認,給人神秘莫測之感。

《玄門大義》解釋說:神符起「即龍章鳳篆之文,靈跡符書之字是也。」道教聲稱,這種符號文字,是仿天上「三元五德八會」之,自然結成的「天書雲」而產生的。

相傳道教符最早來自黃帝「雲書」。黃帝善作雲書,故以云為紀。「雲書」是以流云為主要模擬對像的一種書法。雲書在秦漢之際演變為「神符」,古人相信天神以雲彩的形式顯現出來的圖紋或篆文,方士、道士將它記錄下來,便是神符。

書符者「以道之精,布之簡墨,會物之精,以卻邪偽、輔正真,召會群靈,制御生死,保持劫運,安鎮五方。」

也就是說,道士畫神符,具有召神劾鬼,鎮邪扶正,消災祛病,保佑平安的神奇作用。神符的內容,一般為神真的名諱、形貌、符咒等。神符是以意念與精為載體,溝通人與神關係的信息通道。道教中稱:「畫符不知竅,反惹鬼神笑,畫符若知竅,驚得鬼神叫。」符?對於道士來說是極為重要和神秘的,它是與上天神靈交流的密碼。

道教符雖帶有濃厚的神秘色彩,但從形式上看,符又是一種具有抽象意義的書法藝術。早期道教符,基本上是在隸書的基礎上形成的,是漢代隸書若干字的結合。

因此,畫符就成了具有獨特意味的道教書法。後來,道教為了加強神秘感,對漢字作了大膽的變形,突破了字體筆畫的束縛,並吸收了古代各種字體的寫法,特別是吸收了草書的寫法,創造出人們難以辨認的一種文字。

但符也不是道士隨意所為的產物,而是有着一定規律的獨特文字。唐代書論家張懷?曾說:「案道家相傳,則有天皇、地皇、人皇之書各數百言,其文猶在,象如符印,而不傳其音指。」明代陳繼儒《記道家書》也說:「道家書學詳見於三洞經教部」。

道教的這些書體,對於一般人來說猶如天書,無法辨認,連大書法家蘇軾也望字興嘆,他在《天篆記》中說:道教方士之書「筆勢奇妙,而字不可識。」

陶宗儀在《書史會要》中也認為,道教的書法「其書類飛白而不真,筆勢遒勁,莫能傳學。」可見,道教書法有自己的體系和要求,它既來自於書法,又不同於一般書法。但它對文字的大膽突破,進行富於想像的變化,使道教畫符具有不可否認的審美價值。

對於道教書法的特徵,陶弘景有過論述。自稱華陽隱居,又號陽陶隱、華陽真人等,丹陽秣陵人是南北朝梁代著名的道教人物,茅山宗的創始人,對道教的發展作出過巨大貢獻。

他一生著述甚多,除道教著述外,還著有天文、歷算、地理、兵學、醫藥學、文學、藝術等方面的著作,同時他還是一位著名的書法家和書論家。

關於道教書法,他在認為,道教書法的主要特徵是「實中之空,空中之有,有中之無象」,這實際上是老子的「道」在書法中的體現。

他還將道教書法分為兩大系列:「今三元八會之書,皇上太極高真清仙之所用也;雲篆光明之章,今所見神靈符書之字是也。」陶弘景的《論書啟》也談論書法創作,是後人收集在一起,彙編而成的著作,共九篇,包括陶弘景五篇,梁武帝蕭衍批答四篇。

道教的畫符、書法,以及道教的宇宙論,對文人士大夫們的書法創作,具有重要的影響。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是道教信仰者,他在《白雲先生書訣》中說:「天台綠真謂予曰,子雖至矣,而未善也。書之氣必達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寶齊貴,萬古能名。」由此可見,他的書法藝術,受到道教理論的浸染。

到了唐代,由於上層社會崇尚道教,使道教得以迅速發展。社會上道教的流行,必然給書法帶來重要影響。虞世南、李邕都崇尚道教,他們的書法,帶有明顯的道教特徵。

道教書法,對唐代草書的影響,更為直接。信仰道教的大書法家張旭,他的狂草藝術,直接受益於道教宇宙論和狂奔宣洩的道教符?。宋代著名書法家蘇軾、黃庭堅等人的書法藝術,也都從道教那裏得到啟迪。

道教在書法藝術發展過程中,起到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特別是它的宇宙論、遨遊宇宙的神仙境界,改變了書家的思維方式,對打破傳統書法藝術模式,創造新的藝術表現方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符咒法術經籍在《道藏》中佔有很大的份量,這些著述內容博雜,體例也不盡一致;但從總體上看,它們攜帶了諸多的易學信息則是可以肯定的。所謂「法術」首先是指以符和為本的道術秘法。

由於符在體式上已有象徵的特點,這就很自然會引入易學的思想理念。故而,符無論是外在的還是內在的都蘊含着易學的旨趣。作為與符相輔助的一種重要法術,咒語融攝易學象數理念,也是有案可稽的。

在道教中,咒語與符有時是可以互相轉換的,一種理念通過符字書寫與勾畫就成為符,而當這種符以特殊音頻念頌的時候也就成為咒語。

巫術是基於一種對超自然力量的信仰,並憑藉這樣的力量來控制周圍的世界。利用巫者於神與人交通的媒介者。巫術是一種附有信仰的儀式,即相信人能通過超自然的途徑對他人、動物、自然現象、與想像中的鬼神產生影響。

在人類宗教發展的歷史過程中,信仰與儀式始終是宗教的兩個重要的範疇。各種宗教都有對神靈的信仰,而表達乃至實踐信仰的行動就是儀式。

符咒,道教的符和咒語的合稱。由於符和的書寫方式和基本性都大體相似,所以後來將兩者歸為合而用之,稱為符。咒,又稱祝,指被認為對鬼神、自然事物、社會現象有神秘感應或禁令性質的語句。咒語與符都是遠古時代巫術的直接產物。

以符、咒、訣、步四大功能為主體,都以想像的鬼神世界為前提,面對鬼神世界施行的。主要靠存想和氣法。存想,又名存思,簡稱為"存",若存想專精,則稱為"精思",是道教最普遍、最具有特色的思維方法。在道教徒的修鍊中、法術中、齋醮科儀中,都運用"存想"的方法,往往成為全程法術、科儀的關鍵。

道教齋醮之法的產生、形成與完善,是道教發展歷史的折射投影。論道教思維方法,不能不討論存想。因為存想是道教思維方法的實質所在。氣法的修持與運用是道教的重要特點。存想原是氣法的一種,以後成為服氣和發放外氣的意念引導方法。

靠存想,符、咒、訣、步面對的鬼神世界才能在法師眼前發威功效;靠氣功的內氣外運,符、咒、訣、步才能和外物兼容並企圖控制對方的意識型態。從道教齋醮祀神儀式中,蘊含着道教的神學理論、哲學思想、祀神觀念、信仰習俗,及道教文化的諸多層面,開拓道教文化研究領域,推動宗教學的儀式研究,豐富宗教學的基礎理論,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因而研究道教符咒,有助於正確認知與評價。

若知書符窮、惹得鬼神驚。不知書符窮、惹得鬼神笑。

道是過程。這是道的第一層含義。道不僅是對萬事萬物的系統性、整體性的概括,而且是對萬事萬物發展過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道不是一種靜態的形而上實體,而是一個過程。道的過程性表現為道生萬物的過程,即老子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是說,道轉化為一,一

轉化為二,二轉化為三,三轉化為萬物。

在這一過程中,道循環往複,「周行而不殆」,它的運動周期是「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它逐漸的離開,離開得越來越遠,遠到一定程度又返回來。

萬物又復歸於道。道的過程性是由只能用混沌理論說明的各種關係構成的,因此,道也是關係。道是本原。這是道的第二層含義。道是天地萬物之母,無和有都來自道,是道的不同角度的名稱。這是最為玄妙和深奧的。道是萬物的本體和來源。天地萬物都是由道演化而來。道作為本原,是渾然一體的東西。

老子指出,「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就是說,道是天下萬物的本原,這裏「始」、「母」、「根」、「門」等等都含有本原的意思,但是,它們有層次的區別。作為本原,它具有唯一性,它無前無後,無上無下,「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它象是在天帝的前邊,然而在它之前卻沒有什麼存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在沒有天地之前,它就存在了。作為本原,它是物質的東西,「道之為物,惟恍惟忽,其中有物,其中有精,」道是規律。

這是道的第三層含義。道是物質運動的規律,道是天地萬物變化的終極原因。老子指出,「道者萬物之奧」,就是說,道是萬事萬物運動的規律。道是普遍存在的,「大道泛兮」,道存在於一切事物之中,貫穿於一切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萬物從道起源,又回歸於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復命曰常」,返回本性是事物發展的永恆規律。作為規律的道,是看不見,聽不着,摸之不得的。所謂「夷、希、微」,它是「無狀之狀,無物之象」,但是一切都受到它的支配和制約。

道的規律是不可抗拒的,不能違反的。只有遵循道的規律,堅持「無為」的原則,才能把事情辦好。否則,「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違背了規律要受到規律的懲罰,下場是極其可悲的。道是法則。這是道的第四層含義。老子把道視為必須遵循的法則,他說,「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他要求人們要堅持,遵循道的法則。又說,「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意思是要遵循古代的法則,駕馭現實的實有,以認識歷史的規律,這就是遵循道的法則的具體表現。

廢棄了這一原則,有了仁義,「大道廢,有仁義」老子主張「唯道是從」,「貴食母」,即是要堅持道的法則,按道的法則做事。道也是觀察事物的永恆法則。「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就是說老子自己就是用道的法則觀察萬事萬物的,給人們作出了榜樣。老子認為,人們對道的法則的態度是有區別的。「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上等人能夠堅持道的原則,而且身體力行。至於其他人,肯定是相形見絀了。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堅持道的原則的人,才能把自己有餘的奉獻給社會。是否按道的原則辦事,結果是不一樣的。「天下有道,卻走馬亦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堅持道的原則,天下和平安定,放棄道的原則,則會陷於兵荒馬亂之中。按道的法則去作,道會成全你的,「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最後,道的原則是最高原則,而且有很高的價值,「天之道,利而不害」。

一道符的構成有五個主要部份組織而成:點符頭:符咒開筆最為重要,就如同人的眼睛一般。

主事符神:每道符的功用各有不同,什麼事就該找什麼主事之神符,如同現今使用者權威或教授。符腹內:此道符功用要用於何事作用、斬妖除邪或鎮宅,在此處即可明了。

符膽:為一道符的精華所至生魂及靈魂,符能不能靈驗全在此訣。符腳:為請兵將鎮守之意,符腳變化很多,全看此道符本身用途而定,叉符腳也有口訣

「居不可無桃」是獨具特色的文化,表達了人們對人生的吉祥、平安、長壽的嚮往和追求。國人對它情有獨鍾,桃符--桃木浮雕鍾馗是相信桃木能制鬼避邪的一個作用。

桃在古代神話傳說中很多,其中最為重要的傳說是有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鬱壘相傳可以治惡鬼。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鬱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

儘管文化中有關桃的描述含有神話故事很多,迷信成分濃重,但桃木避邪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首先我們因當明白什麼是「邪」。邪就是不正當、不正派、邪惡、邪念、邪說。

中醫指邪就是引起疾病的環境因素:常見的有外感六淫:風,寒,暑,濕,燥,火.七情,痰,飲,瘀血等,邪氣入侵人體就會使人生病,病就是邪。迷信的人指鬼神給予的災禍:中邪,妖異怪誕。

避邪就是避免或驅除邪祟。一般用做迷信語,表示降伏妖魔鬼怪使其不侵擾人的意思。其實最簡單的說避邪即指去病。在醫學科技較為落後遠古代時期,洪水、猛獸並不是威脅人類生存第一天敵,因為人類在與大自然搏鬥中已經掌握自然生存的法則,而古人類無法認知和解釋的是「瘟疫和疾病」。

使人們心裏產生極度的恐懼,認為神鬼在作怪,是一種看不到摸不著的邪氣,不祥的邪祟。然而在人類不斷的與邪魔做殊死搏鬥過程中!發現了桃木在某些方面是對付邪魔強有力的武器。使人們產生了對桃木崇拜,以至在人們心中「桃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人尊桃樹為「仙木」。

其實桃有較高的藥用價值,桃樹一身均可入葯。鮮桃肉質緻密,甘甜多水,含維生素、鐵較豐富,作為食療果品,桃對胃陰不足、口乾口渴或體虛體液不足之便秘症有較好的滋養和潤下作用。桃是高血壓和糖尿病患者可以常吃的水果,肺病患者吃桃也益處多多。

雲篆太虛,浩劫之初。乍遐乍邇,或沉或浮。五方徘徊,一丈之餘。天真皇人,按筆乃書。以演洞章,次書靈符。元始下降,真文誕敷。昭昭其有,冥冥其無。

道教符咒中的符頭、符膽、符腳自古以來論符咒派別不少,但各拜其祖師,畫符方式自然有所不同,而其符頭的暗號也各有差異。

如許多符圖上常見的「三勾」即是代表三清(道德天尊、元始天尊、靈寶天尊)或三界公(城隍,土地,祖師)的記號。符圖上的三勾在整個符圖上代表三清的意思,而在敕令及神名之下則代表三界公。下筆書此「三勾」時應暗念此咒語:「一筆天下動;二筆祖師劍;三筆凶神惡煞速去千裏外。」

、一筆一句須恰到好處,意為「踏符頭」。「符頭」也由敕令,雷令等畫符法作為符頭,其種類之繁多,因玄門道教符咒的教派不同而各有差異,一般請神,調兵遣將,多書以「敕令」為符頭。如無「三勾」三清符號時,必須用咒語,日「天圓地方,律令九章,吾今下筆,萬鬼伏藏。」即可。

如果在畫符的時間,符咒中無上符頭,則在畫符時先念:一筆天下動;二筆祖師劍;三筆凶神惡煞去千裏外,此符頭用咒為:一轉天地藏,二轉鬼神驚,日月兩點合明動乾坤,急急如律令。

在寫「敕令」二字的時間是需要念咒的,用咒為。一圍天地動,二圍主病動,三圍不求血,四圍不求膿,五圍不生疽,六圍不生癤,七圍大神咒,急急隨咒滅。

符膽是一張符令的靈魂,是符的主宰,一張符能否充分發揮效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是否有符膽鎮守其中。書符一般都稱為入符膽,入符膽的意思就是請神明鎮座這一張符令之內,把守此符的門戶。一般常見的符膽是「罡」字,也有「井」字,也有「馬」字,「化」字等不勝枚舉。然何謂符膽呢?符膽是由一些秘字所組合而成。

道教符一派,肇始於東漢。自張陵創教巴蜀,至隋唐之際八百餘年,道教中先後形成了天師、上清、靈寶三大道派。入宋,道教符纂之學又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在漢唐三大道派的基礎上,又衍生出北帝、神霄、清微、東華、天心、太一、凈明等新的符宗源。以致宋元時期道教符流派繁衍,著述豐富,學說成熟,空前興盛,道教符學已達登峰造極的地步。明清之際,諸宗漸歸同一,大多皆融入正一派中,其中亦不乏傑出人物。從東漢至清代,綿延一千八百餘年,道教符一派代代相承,道脈不絕,影響甚巨且廣,是道教中最重要的主體。這裏,就符派的主要流派之歷史,作一概述,以促進對道教符派的研究。

張陵在創教初期,主要是運用上章招神和符咒劫鬼等道術來招納信徒。據李膺《蜀記》言,張陵在鶴鳴山學道,避病瘧於丘社之中,得咒鬼之術書為之,遂解使鬼法。陵,順帝時客於蜀,學道鶴鳴山,造作符書,以惑百姓。可見,從張陵創教之始,符咒術便成為其傳播道法的主要工具,而被廣泛使用。由此,道教符派的主脈即根基於此,故諸宗皆祭張陵為祖天師。

據《漢天師世家》所言,張魯之子張盛精修道法,父命嗣教,攜帶祖傳劍印經,自漢中遷居江西貴溪龍虎山,得祖天

師玄壇及丹灶故址,即其地為居,以三元日自登壇傳,以授四方學道之士,動千餘人,自是闡為科範,率以為常。明王棉《青崖從錄》亦說,張陵曾孫張盛,於西晉永嘉年間移居龍虎山,為天師道龍虎宗肇始。但上說缺乏史實文獻,難以為信。張陵之後嗣遷居龍虎山,當在晚唐。

五代孫夷中《三洞修道儀》序曰:東漢末三天法師張君房受太上正一科法,先是蜀當鬼宿之分,下有十二四治陰司,以調二十四氣。後為六天魔鬼佔據,號曰鬼營。天師以正一法而降制焉,至今列為陰局,鬼為陰吏。天師之裔,世傳一人,即信州龍虎山張家也。大約此教盛於吳蜀,迄於魏世,有篙岳寇謙之天師,復大弘闡歷於唐季,其間道業彰灼者,江左即有若簡寂先生陸公修靜,中字即有若隱真趙先生、潘天師、澄源李先生、司馬天師、宗元先生、吳天師、牛先生、葉孤雲、葉廣寒二天師、希和李先生,皆傳教之光明者,具載道門七葉圖,其於枝分脈散,不可勝數。這是對張陵正一道於漢唐之際傳承的較為準確的記述。其後,南唐後主李煌在龍虎山建天師廟,真宗大中祥符九年(賜二十二代孫張正隨為貞靜先生,哲宗紹聖四年救龍虎山為正一派本山,從此龍虎山遂成為夭師道、正一派傳道布教的中心。

張陵各代子孫皆受封號,史有明文。

在歷代天師之中,精通符法者甚多。如十代天師張子祥,廣宣符,教化四方;十一代天師張通玄,以符水治大疫,汲飲者皆愈。,因此乞符者雲集,受經簫者益眾;十九代天師張修,凡有疾病求治者,木葉治之即愈三十代天師張繼先理法皆精,曾書鐵符以除解州鹽地災怪,取符投水中,以飲有疾者,凡飲者皆愈同時吸取鍾呂內丹之學,將丹道與符法相結合,從而使道教傳統的符學發生了極大的變革。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符法精妙,屢見神驗,深得理宗信任,命其提興三山符,兼御前諸宮觀教門事,正一派從此取得了統領符諸派的地位,延至今天亦然。

上清派創始於東晉中葉,尊魏華存夫人為始祖。它的出現,與張陵天師道有直接的聯繫。其開創者楊羲、許謐、許邁等本皆天師道徒,魏華存亦曾任天師道祭酒。因此,也可說上清是從師道分化而來。

該派自楊、許等人創立之後,再經王靈期的推衍,才逐漸發展。至南北朝時,陸修靜亦傳上清經法,總後三洞,為世宗師。陶弘景隱居茅山,出入朝野,整理上清典籍,著作甚豐,貢獻尤巨,使茅山成為上清派的中心。從他之後,上清派歷代宗師多居茅山,故該派亦稱茅山宗。

從隋唐至宋元時期,上清派十分興盛,出現了一大批高道。如王遠知通曉天命,唐高祖龍潛時,先生密告以符命。司馬承禎有著作十餘種,深受武則天、睿宗、玄宗倚重,玄宗並從其受.其弟子李含光精通上清**,曾數次入京。

玄宗受三洞經於大同殿。入宋,朱自英傳授上清經法,仁宗賜號國師,太后受其法。劉混康得神宗、哲宗、徽宗倚重,時皇后孟氏誤吞針止喉中,醫莫能出,師遂進服符,嘔出,針刺符上,宮中神其事。蔣宗瑛、肖應臾、董思靖、杜道堅、張雨等則以博學高行、著述等身名世,各有精微玄論,闡發上清經法。

該派傳承非常清楚,以東晉魏華存至元代劉大彬,共有四十五代宗師。基傳承以楊、許上清經為憑,至劉混康得御賜九老仙都印、寶劍后,傳承信物又增加了劍、印。並與龍虎山,閣皂山鼎峙,傳授符。

今茅山、龍虎、閣皂,實有三壇,符遍天下,受之者各著稱謂上清派以修習上清法為主,也兼習靈寶、三一皇及天師道法。修持方法以存神、鍊氣為要,也倡眾求合修,結合符法、咒術、導引、服食、藥餌、外丹、氣功、養生諸術,以求長生之道。至唐宋時,司馬承禎又援引儒家的正心誠意和佛教止觀、禪定學說,充實道教的內煉理法;肖應臾則採用內丹之學解釋符咒之術,主張內煉成丹,外施符咒,符咒之術貓以人體之靈氣真神為本,頗有創新。

按唐代高道間丘方遠所說,該派源於元始天尊,至黃帝時得天真皇人傳授,皆天書古篆。

;后大禹得之以治水,功成更演五符,藏於洞庭包山;至戰國吳王闔間時,曾令龍威丈人取出,但無人能識。直至葛玄、陸修靜推衍增修,立成儀軌,磚是靈寶之教大行放世。始放軒轅,終於簡寂,法教圓通,使後世得睹夭儀,傳習者悉無疑慮,於此教而成真者不知幾極,承襲此教為帝師者代有其人。

靈寶派道術以符咒、科儀為主,就此而言接近天師道。亦受上清派影響,講習存神、鍊氣、誦經之術。但唯該派在教義上卻頗受佛教大乘經義的影響,強調普度一切人,視靈寶經為大乘之法。在其經文中隨處可見三世輪轉、善惡因緣、罪福報應、檢束三業、度劫更生、涅架滅度、修功德、奉戒律、造福田等說教,從而使道教理論發生了重大變化。概而言之,重視勸善度人、齋戒科教,是靈寶派最顯著的兩大特點。

該派擅長齋蘸,由陸修靜傳下的靈寶古法,經唐代張萬福、杜光庭等發展,成為道門施法的基本準則。寧全真、金允中所編《靈寶鎮教濟度金書》、《上清靈寶**》合計多達四百二十五卷,明代的《靈寶無量度人上經**》亦有七十二卷,詳述了道教齋釀的各種科儀軌範。故其地位雖不及天師、上清三派,但在民間卻相當活躍。從北宋時即與龍虎、茅山鼎峙,並以江西閣皂山為祖壇,傳授靈寶經,因此又稱閣皂宗。

不僅為該派所重,亦為各派道門及信徒奉為萬法之宗,群經之首。其內容極其豐富,既闡述了陰陽、三才、五行等宇宙生成、人物蕃育及順德齊功之道,又講述了消災辟驅、制鬼鎮魔、養神成真之術,是研究靈寶道法最重要的著作。概而言之,靈寶派在符方面顯得較有系統,比天師、上清二派有更多的建樹。

北帝派為唐初道士鄧紫陽開創。初在麻姑山修道,后巡遊中嶽、南嶽、廬山、王屋山、函谷關、宗聖宮及諸名山,其精誠感帝授法,遂開北帝一派。初隱麻姑壇之西北,后因省親,路獲神劍佩之。性頗剛毅,自負濟世之材,每憩溪壑之間,誦天蓬咒不輟,遂感北帝,遣神人授以劍法。""唐明皇開元中蒙召入大同殿,建醮胡藩,封為天師。"

自鄧紫陽肇開此派,歷經其侄子鄧德成、侄孫鄧延康以及後裔鄧道牙、鄧道苗、鄧啟霞數代,再加上眾多弟子譚仙岩、史洞、左通元、鄒郁華、何元通、王棲霞、黃洞元、瞿童等人的推衍,並得力於唐代帝王玄宗、德宗、憲宗、武宗、宣宗、懿宗的崇信,很快便在全國範圍內傳播,並修建一批專祭北帝的院堂,行使北帝**。

叱吒風雲,久雨祈晴則天即朗霽,深冬祈雪則六花飄空,或人家妖祟為害,即遣神將驅治,俱獲安跡。"徽宗召對稱旨,又於宮中驅怪縛鬼,顯諸靈異。敕封"沖虛妙道先生",未幾,拜太素大夫、凝神殿校籍、凝神殿侍宸等職。據說他能預知天命,數以修政練兵事為請,徽宗不納,乃拂袖還歸故里。

流風所被,道教內丹南宗一系,至四祖陳楠開始,兼傳神霄雷法。據五祖白玉蟾言,陳楠游黎母山遇汪真君之徒辛忠義,得都天大雷法,后以傳已。白玉蟾丹道、雷法兼精,其門徒甚眾。弟子彭耜開"細林宗",活動於福州。尚有留元長、林伯謙、潘常吉、周希清、胡士簡、羅致大、陳守默、庄致柔等,皆復雷法之傳。

蘇州玄妙觀成為歷代神霄派活動的據點,許多大師如王文卿、莫月鼎、張善淵、周玄真等皆曾寓居於此。清代又有施道淵一系住此傳承不絕。施道淵字亮生,別號鐵竹道人,吳縣人。童真出家,遇異人張信符授丹訣。年十九,從龍虎山徐演真受五雷法,能驅役百神,除祟療病,後主玄妙觀,傳神雷道法。弟子胡德果,傳潘元圭,潘傳惠遠謨,惠傳張資理、施神安,已至嘉慶之世。

神霄派的著述頗豐,其道術以融合內丹、符以及禪法、密法為特色,尤重雷法,十分值得重視與研究。

該派稱其符法出自清微天元始天尊,故名清微派。黃舜申號雷淵,字晦伯,福建建寧人。十四歲時得危疾,南畢道以符法治之,雷震於庭,其疾頓痊。觀其骨相合仙,悉以所傳付之。

遂以善祈禳、精雷法,名震朝野上下,得南宋理宗、元世祖召見,並敕號"雷淵真人"。他集清微法之大成,"覃思著述,闡楊宗旨,而其書始大備。凡有祈禱,若持左券,而能不動聲色,以取償報於渺茫沖漠之中,弗爽晷刻,何其神也。一時王公大人爭欲羅致,四方來受學者以千數。"有親傳弟子三十五人,三十人各得一法,僅五人盡得全法,即張道貴、熊道輝、葉雲萊、劉道明等。"皆為一代宗匠,道德沖融,內外光霽焉。"

與其它宗派相比,清微派在繼承傳統符的基礎上,非常重視內丹修鍊,並形成了一門獨特的"清微丹法"。此外又援取佛教密宗的修本尊法,演變為"變神"之道。在理論上,有取於禪宗、全真道的"明心見性"及儒家理學的"格物致知",並用"萬法唯心"的觀念,為其符咒之術奠定基礎。總而言之,清微派的符之學因其有系統、理論性強、兼容性佳,在道教的符學中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他有一劍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修真仙俠 他有一劍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百四十三章 道門符紙

%